文学作品毕业论文 第1篇
二、宗教文化重构对比研究
原作中宗教主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分散于整部小说的各个章节,笔者对此作了总结,试图从宗教词汇和宗教人物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不同译者是如何移植原作中的宗教主题信息的。笔者从十多个译本中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译本为研究范本,它们分别是清末林纾和魏易的合译本、20世纪80年代初黄继忠和90年代末期王家湘的译本。例1:‘Mother’sbar’lsislikedatarwidder’sMas’rGeorgewasreading’boutindegoodbook-deyneverfails,’saidMose,asidetoPete.林译:省译黄译:“妈妈的木桶就跟乔治少爷在圣书里念到的那个寡妇的坛子一样——真有灵验,”摩西轻轻对彼得说。)(见《旧约圣经列王纪上》,第十七章:“上帝降灾于基列地方,嘱咐先知以利亚往撒拉法去避灾,并吩咐那里一个寡妇供养他,寡妇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但吃了许多日子,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王译:“妈妈的大桶就像乔治少爷给我们读的《圣经》里的那个寡妇的木桶——有求必应,”摩西对彼得说。例2:Therewereothers,‘Jordan’sbanks’,and‘Canaan’sfield’,andthe‘NewJerusalem’.林译:省译黄译:另外还有好几首圣歌,里面不断提到“约旦河岸”,“迦南战场”和“新耶路撒冷”。王译:还有别的一些圣歌,经常提到“约旦河岸”,“迦南战场”和“新耶路撒冷”。上述两例中涌现出了诸如“Jordan’sbanks”,“Canaan’sfield”,“NewJerusalem”和“bout”几个非常典型的宗教词汇,它们均出于《圣经》,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
相比之下,黄继忠的译文则用词规整,句式整齐,如:胸襟宽广、道德高尚、单纯诚恳、无与伦比、不假思索等,具有典型的归化翻译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活脱脱的中国版Tom大叔的形象。王译倾向口语化,现代气息浓重,翻译更加贴切,符合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宗教意识,小说中几位圣洁、温柔、虔诚的女性基督徒形象也是一大亮点。如:等。小说开篇对于做了这样的描述:例3:.林译:爱密柳者,贵家女也,识力高旷,心术惠懿,硁脱沟之第一闺秀也。恒人仁爱,特托空言,而爱密柳之为人,实于行为中推荐其仁爱。黄译:无论就其智慧或德性而言,谢尔贝太太说得上是个高贵的妇人。她不但天生气度宽宏(这是坎特基如女共有的特征),而且具有崇高的道德原则和宗教信念,并且不遗余力地把它们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王译:谢尔比太太在智力和道德两个方面都属上乘。她不仅具有人们认作是肯塔基女人的特点的天生的宽宏与慷慨之心,而且有很高的道德和宗教意识和原则性,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能力把这些付诸实施取得实效。从例3中不难看出,原文中具有极度博爱精神的在林译的笔下被描绘成一名温婉贤惠的大家闺秀。其中体现出的“仁爱”思想又不乏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气息,这些既是林纾想要传达的,又是符合当时读者期待的。黄译和王译这里均将高雅、聪慧、宽厚、慷慨的形象展现出来了,只是方式各有不同。黄继忠在句式和词序方面进行了调整,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而王家湘偏重直译,将原文内容与形式完完全全介绍给读者。
三、结束语
文学作品毕业论文 第2篇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由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浙江省五位作家的作品入选该书系。它们分别是金江的寓言集《乌鸦兄弟》、田地的儿童诗集《我爱我的祖国》、沈虎根的小说集《小师弟》、李建树的小说集《蓝军越过防线》、赵冰波的童话《窗下的树皮小屋》。这五部作品的出版,展示了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的实力。近日,五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在浙江召开,本报特刊发对这五位作家五部入选作品的评论。——编 者
深刻·简洁·情趣——读金江的寓言
吴其南
在文学园地中,寓言是一个谈不上显赫但有自己艺术个性的文学类型。有人称寓言是“小说的童年”,意思大概是说寓言包含了小说的要素但没有达到小说的成熟。如寓言有故事、有意蕴,但故事都很简单,意蕴都很理性,且感性的故事和理性的意蕴之间总是明显地分离着。故事是个别、是例证,通过这个例证,读者可以走向理性的一般。获得这个理性的一般后,可以抛弃原来的感性故事,不像成熟的小说那样,“理之于情,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但谈寓言是不是一定要拉上小说是有疑问的。拉上小说,也不一定要用成熟小说的尺度去评价寓言,就像不能全用成年的标准去要求童年一样。寓言之于小说,如杂文之于抒情诗。比之抒情诗,杂文处于文学的边缘,但谁也不否定鲁迅的杂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关键是怎样准确地把握寓言的艺术个性,写得有深度,有特色。金江的许多寓言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获得了成功的。
金江有些寓言写得单纯而又有深度。单纯,即不朦胧,不多义。朦胧、多义在诗和小说中是优秀的品格,但在寓言中却未必。一个小小的故事,容量和可供表现的空间都很有限,加之其明显的理性性质,只有写得更单纯,才能有深度,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如《船夫和他的孩子》,一个船夫划船划得热了,脱了衣服,以为孩子也热,也将孩子的衣服脱了。划一阵脱一件,自己脱得光膀子也没有事,孩子却被冻僵了。这是讽刺、批判主观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具体的环境中生活,受到环境的影响。构成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处在一个很小的环境中,每个人承受的环境作用的因素也不一样。船夫没有考虑到这些具体差异,以己度人,自己划船热了以为别人也热,自然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事件虽小,但却触及到社会、人生中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以就显得很有深度。如《乌鸦兄弟》,写遇事时互相指望的自私心理。刮风了,巢破了,乌鸦兄弟都冻得难受,但谁也不想自己去把巢补起来。哥哥指望弟弟,弟弟指望哥哥,谁都不动,最后一起冻僵了事。这种互相指望、依赖的心理藏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没有说出来,很隐秘,能将这种隐秘的心理揭示出来,作品便有了理解和感受的深度。
不断探索的印记——读沈虎根的小说集《小师弟》
郑晓林
沈虎根的小说集《小师弟》,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对于入选,沈虎根本人谦虚地说,这些作品只不过是起到了“老照片”的作用,只是忠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那段生活、那段情绪,离真正的经典还有差距。而我以为,沈虎根的《小师弟》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老作家创作演进的轨迹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可以说,这本书是他不断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印记。
按照我的理解,《小师弟》可以反映出沈虎根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鸡》开始到《大师兄》,共10篇。我们知道,沈虎根从小就做学徒,解放后经过自学成了知名的工人作家,因此他的作品非常贴近社会,有着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读者不会有距离感。他的作品结构朴素,文字也平实,他经常采取白描的笔法,看似简单,功力却深,往往在娓娓而来、不动声色的现实主义描绘中,表达出人物生活的无奈、人生的悲苦和对命运的勇敢抗争,从而给读者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上世纪40年代社会底层的人生百态,给我们了解40年代少年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叙述。从这点上讲,《小师弟》既是“老照片”,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范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网络的一代,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过去年代同龄人所遭受的苦难,惟有如此,才能品味今天的甘甜。
沈虎根的学徒生活小说独树一帜。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里,小奥立佛在棺材店里的学徒生活写得很精彩,但沈虎根写得不仅仅是一个“我”,还写了关通、大师兄、二师兄、小师弟的悲惨生活,从而构成了一幅旧时代学徒的悲苦群像。由于沈虎根在人物塑造方式上注重细节刻画,对人物又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此,往往很快就打动了读者的心。
与沈虎根学徒系列小说同时代,还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更前面的时候,还有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些表现少年苦难的作品都有着共同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那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沈虎根自己也说,我遵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社会主义是灵魂,现实主义是血肉,两者结合达到精神上的教育、认知和美感。沈虎根当年没有跟风去写“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写活了自己周围的小人物,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组栩栩如生的、独特的旧时代学徒的群像。
文学作品毕业论文 第3篇
二、被动显形:文学系统内的操控因素———主流诗学
三、主动显形:译者的儿童观与个人情操
所以他采用的方法就是“把外文的文字游戏设法按原意变成中文的文字游戏,使我们的孩子从译文中得到外国孩子从原作中得到的同样的乐趣”。再次,任溶溶的儿童文学作品朗朗上口,文字通俗易懂,这既与他的个性,他的“儿童本位”意识密切相关,也得益于他长期从事文字改革工作。任溶溶曾撰文提出:“儿童文学除了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并使他们获得艺术享受之外,还要向他们进行语文教育。”因此,任溶溶的译作偏爱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并注重语言的音韵美。任溶溶最关心的是他的作品要让孩子们读起来顺口,无论是翻译还是创作,尤其是在儿童诗中,任溶溶都十分忠实于这一原则。仅举一例,便可感知到译者的良苦用心。以下是米尔恩的儿童诗“Ted-dyBear”的开篇部分以及任溶溶的译文。这是一本低幼儿童诗集当中的一首,任溶溶用其极大的创造力,既保持了语言的通俗直白,又精心设计了尾韵,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低幼读物不同于,很多时候它们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低龄的孩子不会阅读,只能从家长、老师那里“听”书,所以流畅且有节奏感的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任溶溶深知儿童文学的这一特点,他的译作极好地传递了原作的精髓。而这样的译作正是译者深厚的母语功底和童心本位的儿童观相结合的产物,是译者主动操控原文,主动“显形”的结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