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硕士毕业论文 第1篇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orting Verbs in Literature Review of . Theses
WANG Hui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This study, following Hyland's categories of reporting verbs, aim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into reporting verbs in Literature Reviews in English . theses by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and those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The results of a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ata reveal that there are some considerable similarities and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reportingverbs between the two corpor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nsity of reporting verbs in EL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LRs. 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 verbs and Discourse verbs are preferred in both ELRs and CLRs whereas more Research verbs and Cognition verbs appear in CLRs. With regard to tenses of reporting verbs,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in both corpora, whereas total occurrenc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employed in CL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ELRs. In terms of voice of reporting verbs, passive voice is used more frequently in ELRs than in CLRs.
Key wordsreporting verbs; literature Review; . theses; comparative analysis
0 引言
Hyland (2002c) 在Thompson and Ye’s (1991) 的基础上对转述动词的分类做了进一步的简化,见表1。
表1转述动词的分类
1 语料与研究步骤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 第2篇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设立总体上存在“特殊项目不特殊、高端项目不高端、硕士项目本科办、专业性教育‘学术化”’的倾向。从5所院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存在着以下4个具体问题:
1.课程数量太多,硕士项目本科化。过度拘泥于全国统一的硕士培养制度,各校都为该项目开出了大量的课程,如人大开了15-16门课,清华大学29门,北外20门,中国传媒大学22门,复旦大学12门。而该项目总共只有两年时间,其中在校学习一年,另一年为实习。课程数量繁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对每门课都只能一带而过,无法深入。
2.专业课程划分过细,浪费教学资源。这也是造成以上课程数量过多的原因之一。如各校关于“英语新闻写作报道”就分为《初级英语新闻采写》、《高级英语新闻采写》、《初级英语财经新闻采写》、《高级英语财经新闻写作》、《英语特稿写作》、《调查性新闻》等。而实际上一门高强度、高密度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完全可以囊括以上所有内容。将授课内容过于细分必然造成内容重复,教师浮于教、学生浮于学,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
3.纯语言类课程太多,降低了项目层次。如人大分别开出《第一外语》、《高级英语》;中国传媒大学开出《外语语言基础》、复旦大学开出《硕士生综合英语》和《硕士生高级英语》等。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将本应注重专业教学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降级为英语语言提高类项目。
4.公共必修课设置缺乏新意。各校都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作为“公共必修课”开出,而实际上,这些课程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中都已经考过。我认为,如果在内容层次上无法与入学考试的内容相区分或提升,这些课程完全可以免除,或并入其他课程,如《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课程中。
培养三种核心能力: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目前5大高校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没能充分体现未来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课程设计模块都是基于传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尽管有些课程从名称看似乎体现了一些针对性,但授课内容有些“绕圈子”,与项目“短、平、快”的实战性和应用性要求不符。
笔者认为该项目的课程设计思路首先应从“驻外记者”(或者说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一线的和高端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何种“核心能力”出发,开发或整合专门课程。该项目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属于基础能力,处于微观的“术”的层面,而逻辑分析能力则为关键,出于中观乃至宏观的“道”的层面。
1.语言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应该已经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而以英语为媒介传授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和极为广泛的英语阅读可以进一步提升该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要招收的既不是单一的语言人才,也不是其他单一专业人才,而是已经具有相当高(如英语专业八级或GRE成绩优秀)的英语(或其他语种)语言和文化素养,并凭借语言获得了开阔的视野,愿意进一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投身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外语已经相当优秀,但不一定是语言专业出身。对这样的学生而言,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阶段,英语(或其他语种)不过是教学和学习媒介,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他们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相关科目。
2.技术能力
该能力主要通过高强度和高实践性的《新媒体辅助新闻报道》课程来培养。
新媒体课程不仅包括跨平台的报道技能,还应包括对各种网络社会性媒体的应用。在美国,随着一些新闻组织开始创建专门的职位对社交媒体工具进行管理,各大新闻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纽约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等等,也都已经开设相应课程,向学生传授如何利用Twitter、Facebook、博客和Skype等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和推广新闻等。因此,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中应该开设这类课程。
3.逻辑分析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属于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智能之一,是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MAT和LSAT,以及我国的MBA联考的主要内容。培养优秀的逻辑分析能力应该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终极目标。
该能力可以指微观层面的,也可以指宏观层面的。微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指“迅速判别西方涉华言论和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逻辑谬误并予以反驳”的能力。
宏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指经由多方位、系统的和长时间的训练后而具有的高超的,能调动自身具备的一切知识、技能、阅历和经验集中应对和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以具体到以下几门课程:《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学概论》(拟态环境理论、黄色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国情与国际关系》(包括中国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和中欧关系等)、《中外新闻伦理》(中美当代新闻实践中的相关案例)、《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如民主制度、资本主义、_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传播实践等)、《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如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获得可靠数据)等、《英语分析写作》(对以上各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上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互相区别,但也相互渗透,其相应课程可列表如下: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在本学科的全面素质上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并为以后在英语方面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工程硕士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探索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种形式,多方交叉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应该有两个目的:(1)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想学什么,需要什么,并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仅是为完成任务,通过考试。本文将从工程硕士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角度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及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每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在读人数都在增长很快。2011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达到万人。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比较复杂,年龄层次不一,本科毕业时间有很大差距,诸多因素导致他们公共课和专业学习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为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和提高实际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听说水平最差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已经工作四年以上,年龄较大,并且大学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之后,除了专业英语之外很少再接触英语学习,外语水平相比大学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与研究生英语大纲要求相差一段距离,并且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英语本身就是老大难问题,所以入学后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困难较大。
2、写作水平较差,不知如何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甚至不能表达思想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局限于三段式的论说文,鲜有涉及应用文的写作。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急切需要学习的是工作实际中的实用写作的需要,比如英文信函、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这些实际需要对他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英语学习投入时间少,重视不够
工程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攻读学位,这就避免不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间。据调查,多数学生承认除了课上有限的时间外,课外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英语,投入时间太少,重视不够。
4、以精读教程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这类以阅读为主、带有重复性的英语课程又将研究生带回到语言基础训练阶段,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及学习时间。语言学习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差异。国外语言研究者区分基础阶段教学差别是所采用的普遍方法是词汇难度阶梯以及课文难度指数。很显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向运用技能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应该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交际技能的培养。
二、从学生需求角度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通识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由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实际中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1、课程设置的改进
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结合这一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摆脱过去照本宣科式的只重视精读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逐步开设应用文写作和实用英语写作类型的相关课程。由于工硕学生大多有实际工作经验,实用英语书信如申请书、推荐信、社交书信、公文书信等对大家更有吸引力。还有,非书信类的应用文体如电报电传、标识语、证明书、请柬、海报、广告、旅游指南及演说词等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容易被接受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改进
工硕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接触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了解外国文化和外国风俗习惯有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比较多的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概况,如人文、政治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这也能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修养,培养更全面的国际化人才。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就西方饮食习惯开设专题讲座,播放饭店英语等视频,使学生对出国如何点餐、如何结账等有基本的了解。毋庸置疑,这种专题课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教学形式的改进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动机;EAP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33-4 doi:
1 . 引言
EGP是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即以学习任务为基本学习单位,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五部分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的基本运用知识(罗运琴,2010)。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EAP能力,即综合运用英语和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那么EAP就成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当今社会需要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是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EAP教学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运而生。然而依附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哪种是硕士研究生普遍具有的学习动机?在此动机指导下哪些英语应用能力是硕士研究生所共同关注的?这些被关注的能力能给EAP教学带来什么启示?本研究通过对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探讨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与EAP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 . 研究背景
上世纪60年代ESP课程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及需求分析成为了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因此在课程开设前ESP从业人员就需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动机及需求(蔡基刚, 2012)。对于作为ESP最大分支的EAP课程来说,摆在所有课程设计者面前重要的任务同样是有效的需求及其动机分析。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如Ostler(1980),Johns(1981),Ferris & Tagg(1996),Bacha & Bahous(2008)等。在我国,尽管有些高校为硕士生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但对很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诸多EAP需求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罗娜、陈春梅,2012),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即是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说明以EAP课程设计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分析是我国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很少关注的部分。
江苏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综合类大学,学校学科门类涵盖10大学科门类如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校综合排名(2014年)列全国高校第63位,近年硕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近2000人。该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一直走在江苏省高校前列,该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英语教改,完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特进行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课程教学关系的研究。
3 . 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动机”是指导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外语学习的动机对促进语言学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商学君、魏婉姝,2002)。在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中,动机被Gardner分成归附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指以适应外语环境社会生活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后者指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考试、寻求到合适的工作或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为目的的学习动机(Gardner, 1985)。Dornyei(1990)认为归附型动机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外语学习者更为有效,而工具型动机对中等或次中等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更为有效。
3 . 1 调查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归附型和工具型动机中哪一种是研究生普遍具有的英语学习动机?(2)在此动机激励下,哪些英语应用能力是研究生所共同关注的?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够给研究生EAP教学提供参考。
3 . 2 调查对象
选取江苏大学2012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1400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根据研究生入学英语水平被分入普通班、提高班和扩展班,每班约50人。拓展班英语基础最好,一般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60分以上并且通过CET-6考试,第一学期学习18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第二学期学习9周《外教学术交流口语》和9周《托福/雅思训练》,每周4课时。提高班的英语基础稍差,第一学期学习9周《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9周《外教中级口语》,第二学期学习18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每周4课时。普通班英语基础最弱,第一学期前9周学习《基础英语》,后9周学习《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每周4课时;第二学期学习《英语学术论文写作》18周,《外教基础口语》9周,每周4课时。
3 . 3 调查过程
我们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对课程的满意度。这三种班级的问卷题目基本一样:1道主观题和19道客观题。扩展班的问卷少了1道有关《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效果的选择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以及有可能影响动机的因素是这次研究的重点。本次调查进行时间为2014年3月份,共发出1400份问卷,回收1081份。数据收集与统计工作于4月底完成,采用人工操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 4 结果与讨论
下面对问卷中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做有针对性的分析。
被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
Q(1)在您的课程学习中,英语学习所占用的时间比例:
Q(2)您认为,现在的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设置,总体上:
Q(3)英语课程学习对您来说:
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现阶段英语课程设置总体上较满意,英语课程学习压力也基本在学生的承受范围内。虽然总体情况较乐观,但为了探究为何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设计仍不满意,认为英语课程的学习恰到好处的同学寥寥无几,这和学生学习动机有何内在联系,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
硕士研究生普遍具有的学习动机
Q(4)您学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仅选一项):
受调查的硕士研究生中持有“进外企工作”“学术研究”和“顺利毕业”这些工具型学习动机的人数要远远多于持有“出国深造”的归附型学习动机的人数。
各类班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Q(5)您学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仅选一项):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班级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寥寥无几,选择“进入外企工作”和“学术研究”的人数大致持平,其中拓展班较其他两种班级对进入外企有较大的意愿的同学居多;三个班级选择“顺利毕业”的人数最多。拓展班学习动机为了“顺利毕业”的学生比例远低于普通班和提高班,主要因为英语课程对拓展班学生而言相对较容易。
整体而言,学生出国深造的动力不足,另两个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仅的学生曾参加过TOEFL、IELTS、GRE、GMAT或其他留学英语考试,仅的学生正准备出国,的学生从没考虑过出国。
4 . 研究生EAP课程效果分析
江苏大学2012年9月颁布的《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提高硕士研究生能够更加精确以及流畅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培养独立撰写英语学术论文和英语口头学术交流的能力。为研究生开设的充分体现EAP要求的课程已经过一轮教学实践,实际效果如何呢?
4 . 1 普通班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所用课时最多,《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口语》这三门课程课时相当。那么这样的课程设计效果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关系,我们从问卷中针对普通班的相关问题的答案可以得出结论。
Q(8)《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
Q(9)《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Q(10)外教口语课对您的帮助:
分析结果表明,在普通班,认为《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小的学生比认为其帮助大的学生多,而认为外教口语的帮助大的学生比认为其帮助小和没帮助的学生多。这就说明现阶段针对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普通班,《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程还未达到对课程的预期效果,而外教口语课程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4 . 2 提高班
和普通班一样,《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所用课时最多,《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口语》这两门课程课时相当。学生对这些课程效果反馈如何?
Q(11)《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
Q(12)《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Q(13)外教口语课对您的帮助:
统计表明,在提高班,认为《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小的学生比认为其帮助大的学生多。而认为外教口语课的帮助大的同学比认为其帮助小的同学相差不大。这也说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还未达到学校预期的效果。而外教口语这门课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完善。
4 . 3 拓展班
对拓展班的课程要求是:能够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语言规范与结构特点,熟练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并且能够基本没有障碍地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口头交流。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设置该课程的预期也有一定差距。
Q(14)《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Q(15)外教口语课对您的帮助:
拓展班将近5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外教学术交流口语》的帮助不大,说明这两门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需要。扩展班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两个班,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而已经开设的两门课程对其帮助差强人意。
比较这三类班级的反馈可以发现,越是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越觉得外教口语课的帮助小,其部分原因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分析得出。拓展班选择“进外企工作”这一选项明显高于选项“出国留学”和选项“学术研究”,也高于普通班和提高班的同一选项。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拓展班与普通班和提高班在对于外教口语这个问题上总体意见不一致了。因为拓展班的学生有更大的进外企工作的需求,而外企工作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口语的要求较高,所以现有的外教口语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当然,另一部分原因在于拓展班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较好,外教的口语教学局限于日常口头交际而不是更富有挑战性的口头学术交流英语,学生不满足于“低层次”的口语教学。
虽然相当部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仅为了顺利毕业,但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英语教学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打算毕业后进外企工作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以交流为导向,可以增加口语课程,提高外教的质量、丰富教学形式,特别是文化交流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对于打算毕业后出国深造的研究生而言,应熟悉外国的EAP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提高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选择与学习者所学专业、从事工作相关文献作为教学内容(丁玲玲,2013)。可以通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打算毕业后在国内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重点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培养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相互有重叠交叉。
口语教学和单纯的以传达意义为重点的交际训练都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用性的EAP教学的重点。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应掌握的英语应用能力依次为:专业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学术写作能力、职业协调合作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这对研究生EAP教学是一种启示: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写作的能力,其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语言能力,最后应该对学生进行日常口语方面的训练(张琦,2011)。
5 . 结语
本研究从调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着手,通过问卷调查及分析,从而得到研究生合理的英语学习需求,以此更好地指导EAP教学。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即毕业需求和学术研究为指向的动机。外语现有水平的高低程度不会导致此动机出现显著性差异,但以进外企工作为目标的学习动机却因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表现在相对于英语水平较低和中等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希望进外企工作的目标更加强烈。通过对学生现有EAP课程情况进行分析,得出3项能力是硕士研究生所共同关注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的能力和口语能力(罗娜、肖巧玲,2011)。江苏大学这三门课程设计特点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这 3 项能力的关注度是有主次之分的,并非如一般所认为的是以口语能力为主。我们认为,硕士研究生的EAP教学应该重在培养英语文献阅读、英语学术写作和口头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
丁玲玲.美国EAP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3(9).
罗娜、肖巧玲.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
罗娜、陈春梅.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