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类毕业论文(汇总3篇)

个人学习 10 0

古筝类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古筝音乐艺术在我国音乐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古筝音乐艺术的个体历史考察,来探讨古筝音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蕴育其中的文化特性,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貌,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

关键词:古筝 音乐艺术 文化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享有“东方钢琴”之美誉。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历经千锤百炼,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毫无疑问,音乐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艺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国家所积淀的历史,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民族所固有的文化。

1、源远流长——古筝音乐的古老性

古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筝的产生年代,有多种说法。目前见到最早证实筝的存在和流传的材料的文献记载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其中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文中形象地刻画出秦国民间弹筝欢歌的动人场面,所以历史上也称为“秦筝”。

2、个性独特——古筝音乐的民族性

由于古筝的历史悠久,再加上受到我国地理环境因素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很早以前,不同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以自己地方音乐特色为主的古筝流派,“茫茫九派流中国”就是一个概括的说法。

近代有代表性的流派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地较为著名。如潮州筝派,它与其他筝派所不同的是它不光采用传统的工尺谱记谱,也采用当地的一种特殊的记谱法“二四谱”,用调分“轻六”、“重六”、“活五”等,像我们常听到的古筝曲《寒鸦戏水》,其中的“4、7”两音就比我们常听到的“4、7”要微升4和微降7,尤其是一些特征音需要靠左手的吟、揉等技法去完成。

3、海纳百川——古筝音乐的包容性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筝在很早以前就被传播到了国外,并在当地形成了新的乐器。例如,日本的筝就是在公元八世纪初唐代由中日友好使者传过去的,当时的唐朝曾派学者去日本传授筝乐,由于反响强烈,所以在当地还演变出乐筝、筑琴、俗筝等等[2]。

在发展古筝艺术的道路上,我国古筝艺术家们不断地吸收西方的音乐,将他们融合到了古筝音乐当中,并且得到的较好的发展。例如作曲家王建民,他创作了许多优美动听而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幻想曲》、《西域随想》等等。在这些乐曲中,他不仅对古筝的表现力、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并且把西方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也融合其中。

由此可见,古筝艺术无论是在其传播上还是改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方面把本民族的音乐传播到了国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吸取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使之与我国本民族的音乐融合,使自身不断地进步。

4、撼人心魄——古筝音乐的艺术性

古筝之所以历千年而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其音乐优美动听,既细腻婉转又豪迈奔放,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谈古筝音乐文化,离不开中国的文学艺术——诗词。无论是从诗词中去感受筝乐还是在筝乐中寻找诗词,我们都能从中感悟到古筝音乐的文化魅力。

例如唐代诗人吴融的《李周弹筝歌》,他在诗中写到:“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3]。”这首诗中就描述了古筝音韵在所有音乐中是最美的。

今天,很多音乐家根据诗词也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听的筝乐。如众所周知的《渔舟唱晚》,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诗词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丰收的喜悦,纷纷归航的情景。

诗词与古筝犹如姐妹,因为有诗词,所以古筝也能显得更加有韵味,更加有文化内涵,也正是有诗词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古筝演奏情景和音乐表现。

5、历久弥新——古筝音乐的时代性

古筝音乐艺术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古筝艺术仍然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展,毕竟我们在了解一种文化时,不光是要与历史接通,也要看看这种文化在当下的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后,古筝音乐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如大量新技法的出现,以及新乐曲的涌现,学习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作曲家为古筝创作出了许多现代筝曲,也有人把筝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有的演奏家甚至离开常规演奏方式,不受琴弦的约束,创造出筝乐一种新的美感,焕发出新的力量。

今天,古筝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繁荣的,如果古筝音乐艺术不具备时代性,那么在当今的时代,他就无法得到传承与发展,无法让大众所了解接受,正是因为古筝音乐艺术所积淀出的文化吸引力,才能够在今天广受大众喜爱。

结论

总之,古筝音乐鲜明的古老性、民族性、包容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构成了古筝音乐艺术的文化特性。它植根于我国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个性、包容的品质、丰富的表现,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个性特色。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对古筝音乐艺术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古筝音乐艺术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受人喜爱、更加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8卷230.

古筝类毕业论文 第2篇

摘 要:古筝属于弹拨乐器,音质清脆悦耳,听来让人联想起电影里的流觞曲水。人们学习古筝的初衷都来自于古筝的魅力,古筝弹起来非常好听,又很优雅,对学习者气质的培养应该很有帮助。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民族自信心日益强大,民乐的地位更高了。社会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古筝的魅力。本文从古筝的魅力、古筝流派和古筝名曲等方面谈古筝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古筝名曲流派魅力

一、古筝艺术魅力非凡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音质清脆悦耳,听来让人联想起电影里的流觞曲水。人们学习古筝的初衷都来自于古筝的魅力,古筝弹起来非常好听,又很优雅,对学习者气质的培养应该很有帮助。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把古筝总结为“三好”:好看,好听,好学。“好看”在于古筝的造型具备民族乐器特有的流线美和古韵美,弹奏时姿态优美;“好听”是指古筝音质上和手法上的出色表现力,不论是慢板的古典悠扬还是快板的气势磅礴,古筝都能用21根琴弦完美呈现;而“好学”则意味着容易入门,五声音阶易掌握,即使初学者也能拨弄出简单的旋律,不像一些西式乐器,需要一定的技巧方能发出优美声音。

对中国人来说,古筝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代表古韵的民族文化招牌。多少次,我们陶醉在电影中古筝女子的柔情里;多少次,我们又游弋在茶馆优美清柔的筝曲里,寻到了心灵的宁静。

古筝发展到今天,已走过2300多年的历史,比钢琴300年的历史足足长两千年。历史的积淀赋予了古筝深刻的内涵。这是古筝在乐器大潮中得以昂首的资本,同时亦昭示着民族文化重新受到现代人的关注和回归。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将古筝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正确诠释古筝作品,以及情感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古筝流派

(一)菩提古筝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比较代表的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二)陕西筝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筝的最早奏法。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秦筝学会会长、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筝的记载,给陕西筝人以启示,又有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三)河南筝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

三、古筝名曲

《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出水莲》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沈,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也有很多版本

《林冲夜奔》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乐曲犹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

《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汉宫秋月》全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雪山春晓》主旋律优美,有着藏族风情。

《寒鸦戏水》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古筝类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声乐学习;文学修养;探讨性策略

引言

在系统的声乐学习中,过于拘泥于声乐技巧则很难形成创新的艺术风格,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对于声乐内容不具备感知能力,因此不利于声乐表现力的开拓。同时,声乐不单单需要胸腔和嘴唇共鸣,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辅助声乐学习到达新的高度。只有加强了文学修养,才能奖文学中的艺术内容在声乐中融会贯通,增强声乐内容的理解力,并且塑造成具有良好礼仪的声乐艺术家。

1.声乐学习中具备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声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体

文学拓展音乐内容

无论什么时期,文化都离不开传承和创新。声乐也是一种传播艺术文化的载体,如果始终保留传统的艺术形式,将无法具备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进行声乐学习时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能够帮助学生针对声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完成二次创作。许多经过改编的作品同样经久不衰,这是因为它并没有损坏原有作品,而是在原有作品基础上改变了演奏技巧,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深度。例如《西厢记》原本只是表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在明代初期王实甫进行创作时,流传于酒楼集市就是相对于哀怨的古筝和笛子进行吹奏。但是到了清代,封建文化到达顶峰,为了反映清朝封建的荼毒,相关作曲人就对西厢记做了修改,在戏曲和音乐中加入了编钟和丝竹的音乐,反映宫廷奢靡,和市井的压迫形成对比,反而更加经典。因此,艺术需要创新,而大部分学生在声乐练习时缺乏文学修养,无法对内容进行提取,也不具备想象力,所以只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即便作品有感情,却不能独立创作和改编,渐渐的落在下乘。

文学改善学生声乐素质

文学与音乐有一个共通之处除了需要灵魂共鸣,还需要足够的耐性。一部好的作品表现出来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表现者苦练技巧并且结合自己的智慧,不断完善表演时的细节。而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时经常懈怠,导致技巧始终跟不上。还有的学生声乐演唱时肢体动作和礼仪不充分,尤其是配合具有古韵的声乐时却经常以现代化动作贯穿全程。只有加强了学生的文学修养,才能够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锻造艺术风骨,并且熏陶更多礼仪,培养气质,使声乐练习效率上升。

2.在声乐练习中提高个人文学修养的途径

练习前多阅读

老师可以提前规划声乐课程,建立健全的目标体系。对学生需要完成的文学阅读量和阅读方向进行规划。阅读量按照阶段划分,阅读方向与每节声乐课匹配,提前帮助学生挖掘众多古音乐文化资料和现代声乐研究资料,辅助文学配套内容,例如在学习《卖汤圆》声乐之前,可以让学生线进行研读《春日》诗词和描写春节习俗场景的相关资料,然后每节课开发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课后展开研究,对相关文化去进行了解,下节课声乐练习之前抽查,从而通过延伸阅读提高文学知识储备。另外,根据每节课声乐练习的内容,提炼出几个价值因素,让学生分别进行资料寻找并阅读,然后对其应该包含的思想感情做出评价,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声乐与文学结合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趣味性的练习。例如在学习《大风歌》声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负责演绎其蕴含的文化内容,另一组学生则配合进行声乐演唱。还可以通过猜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例如让学生表演声乐中的内容,让学生猜测声乐名字,然后做好笔记。通过每阶段学习将具有相同表演内容的分类,例如表演起来较为大气的分成一类,表演较为舒缓的分成一类。通过将这些声乐名字分类然后建立网络信息库,利用技术资源,在电脑上将相关资料查找,放在类别专栏,然后加强课后阅读训练。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考核体系,对表现良好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还应该定期对学生的文学摘抄笔记进行检查,监督其实践成果,将笔记的内容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练习过程中多实践

老师在学生进行声乐练习以后的成果进行指导分析,引导其创设情境,对应该表现的内容做进一步深化。可以通过创设声乐价值内容刺激学生展开联想。例如针对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一些唱段,可以利用舞台剧的形式,将其内容换成表演形式。可以让一位学生在台上演唱,而其他学生按照老师给的剧本框架进行文学演绎,在故事内容演绎完成的时候进行提问,刺激演唱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表演学生换另一种方式结尾,从而让学生在声乐上完成创新,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并且开发研究不同风格的改编作品,让学生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培育学生文学素质,从而锻造学生的声乐气质,可以针对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进行引导,利用多媒体同步模拟,播放相关的声乐视频,对学生的动作分解。举行声乐朗诵比赛,进行音乐与文学的高端结合,例如一部分用唱腔一部分进行朗诵,从而对声乐内容更加理解。还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文学内容,例如诗词和散文之类的,让学生通过提炼文学信息完成音乐创作,进行反推。注重声情并茂,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协调感,老师可以开展户外实践,例如针对《雨巷》这首散文诗,让学生在街道徘徊散步,缓慢朗诵诗词,然后品味其中的感情。对其表达的感情形成自己独立的感悟,作为创作的源泉。即使不能独立创作新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过往所学的声乐内容,将其中具有价值的信息融入其中。例如《雨巷》表现了一种柔美而幽深的感觉,学生就可以寻找同样具有柔情表现美的声乐作品,然后将雨水这个因素放进去,可以用沙哑的音调表现内容的惆怅,用若有若无的空灵声音表现一种似近似远的朦胧。同样,在进行《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作品时,可以通过观赏长河落日圆的雄壮,提炼出落日与沧桑历史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相关豪放高亢的声乐练习时,可以将表现英雄气概和波涛汹涌的江水的技巧融入,江水就需要学生以低音结尾,而英雄气概需要学生声调张扬,一张一合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些实践,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含义,并且不断的完成艺术创新。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练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乐内容,从而具备真情实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声乐价值,完成二次创新。最为重要的是,锻造学生得多方面艺术气质,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因此,在进行声乐练习时,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高效性,而本文提出了相关策略,主要围绕着增加文学阅读内容,加强文学实践以及结合声乐内容做出意境创设等,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探索,并且反复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吴杏德.论文学与音乐的亲和关系EJ3.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9,11(55):101—110.

[2]康妮.文学修养是音乐创作之母EJ3.江西教育(综合版),2019,21(36):15—60.

[3]陈亦飞.文学修养在声乐练习中的应用型策略(J).教学实践,2018,145(11):62—74.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