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1篇
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博士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如果说本科阶段注重的是通专结合的知识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硕士生阶段强调的是通才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博士生阶段突出的则是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敢于探索未知的新领域就是这种创新素质的重要体现。
探索新领域,主要是指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国计民生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大胆探索新领域?首先,要有追求卓越的抱负。攻读博士学位不能仅为获一纸文凭,谋一份职业,更不能只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而是为了获得真知、探求真理。这样,就不会浮躁或贪恋眼前的功利,就能够甘于寂寞,潜心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的精神。博士学位论文所探讨的必须是经过认真准备、理性思考,并且与导师及相关学者充分交流后提出的理论上或实践中的一个真问题,是与个人的研究兴趣、研究条件相符合,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问题。再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探究未知的意向与追求,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不迷信书本,不崇拜权威,敢于入冷门、辟蹊径。此外,敢于探索未知新领域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敢于冒险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2篇
论文选题是确定主攻方向、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对象、方法,技术路线的选择与学术成果的质量。根据对1999-2001年评选的3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论文的选题为本学科前沿,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涉及本学科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国际上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概而言之,就是选题要具存新高度。“新高度”一是指论文所研究的是处于学术前沿的问题,研究具有高起点;二是指该研究有可能获得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研究具有高价值;三是指他人没有研究或研究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不多,有时花了大工夫也难有预期成果,研究具有高难度。正是这种具有三高特点的选题,才富有挑战性,才能唤起创新的热情,激发创新的潜力,培养创新的能力,最后产生创新的成果。
怎样提出具有新高度的选题?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人们在认识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与思维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必要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的困惑与疑难。“科学始于惊奇”,研究起于问题,正是问题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引导人们去不断地探讨和解决,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问题既是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发展的先导,问题与社会发展相伴,是现实矛盾的反映。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阶段,社会改革与发展面临许多亟待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博士生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敏锐性去捕捉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其次,要追踪学术前沿。学术前沿是指代表学术发展方向、处于关键地位、对理论和实践都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追踪前沿就是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突破口,抓住了前沿问题,就是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学术前沿有两方面,即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看,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往往是重合的,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所以,要想在学科研究中有所作为,既要能够站在理论前沿,更要深入实践前沿,使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结合中不断发掘新问题,这往往是成果创新的切入点。华中师范大学两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即徐勇撰写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运作》与项继权撰写的《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都是在长期深入农村,进行了广泛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三,要明确创新目标。面对许多值得研究的前沿问题,必须明确自己的创新目标,亦即找准值得研究且可以有所创新的地方,也就是处理好研究价值与研究难度的关系。博士论文创新可以反映在选题新、视角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新等各方面,创新越多价值越大。但由于精力和条件限制,每个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小题大做、量力而行。
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3篇
博士学位论文重在理论观点有新意、有深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凡人们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过的问题,前人多有涉猎,亦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理论观点。但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更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永远正确。某一理论观点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和理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时空的延续与转换,这些理论观点赖以产生的基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此时,不仅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必须实现这种突破,否则,就会落后于现实,最终被变化了的现实所抛弃。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往往立意高远,关注长久困扰人类个体世界或群体社会的问题或日益凸现的理论问题,因此其创新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的突破上。
具体来讲,这种理论上的新突破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提出有价值的新观点或新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言人所未言,实现开拓性创新。二是纠正前人不正确的提法或结论。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其中难免偏颇。在纠正了别人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实现理论或实践上的否定之否定,纠人谬言重新立论,形成否定性创新。三是补充或完善已有的理论或观点。在前人已做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领域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已有的理论或观点作进一步研究和拓展,实现前进性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4篇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其应用价值与论文创新度高度相关,一般而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原创性创新,即研究的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或新理论;第二层次为持续性创新,即研究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已有理论的补充与深化;第三个层次是应用性创新,即借用别人的理论来研究现实中的新问题。对于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欲在三年学习期内达到第一层次的创新是困难的,大部分属于第二、三层次。
博士学位论文的新价值,首先体现在理论方面:一是修正原有的理论。任何理论都不是终极理论,都会受时空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针对原有的理论,根据新时代背景,从新的角度,经过批判性思维,发现理论的缺陷,甚至是谬误,然后进行修正完善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二是发展原有理论。有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在对原有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而有所新的发现或突破,将原有的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三是自我建构新理论。这种建构有时会起到填补理论空白的作用,是理论价值最高的研究成果。
其次体现在实践方面,许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都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重大的、受国家重视、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有些论文是立足于社会发展与改革某一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研究的。一旦对这些问题因果关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对该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比较科学的预测,就会产生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对政府宏观决策的咨询作用、对现实各种改革的指导作用。
总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反映在很多方面,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创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拘一格。
⚪引文格式:董泽芳.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十个切入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7):12-17.
⚪本文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敬请有需要的读者参考原文。
百度搜索【团圆红包62292771】加入我的战队,一起每天分钱!每天晚上八点都可以领哦!
百度搜索【团圆红包62292771】加入我的战队,一起每天分钱!每天晚上八点都可以领哦!
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5篇
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基础,是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志。一篇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创新。纵观学术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项重大理论的新突破,无不是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例如,实证主义方法的诞生是对此前形而上学方法的彻底否定,哲学解释学和现象学又是在对实证主义方法的批判中形成。当今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新方法的问世,又卷起了一股创新方法之风,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化。同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时单靠一个学科、理论和方法难以解释,只有创造性地移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不断拓宽学术研究视野,从多学科的角度审视研究对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批判性继承本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经过古今先贤的努力,各学科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这是本专业研究者必须掌握的利器。如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权力分析方法等等。传统的研究方法论之所以值得继承综合,是因为在“传统中存在着与历史时态相统一的共时性文化积淀”,为了丰富创新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应重视研究和吸收本科学前人研究的思想精华,用前人的思维和智慧拓宽当下研究的视野,开掘现实研究的深度,实现古人和今人在研究方法上的交融。同时我们应认识到传统研究方法中有许多糟粕,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为指导,对其进行必要的批判、正确的诠释与合理的扬弃。三是开创性建立本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创立新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取得突破的关键。以教育学科为例,在借鉴学习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教育意见的独特方法,例如叙事研究、民俗研究、“生命-实践”研究等等,这是中国教育科学本土化的关键,也是促进中国教育流派形成的关键。
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6篇
概念术语是研究某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是构建理论的基石。当一个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种新的现象,或者它与某种公认的理论在逻辑上出现严重矛盾时,就需要对该理论既有的概念术语进行全面审视,对它进行修正完善,或提出新的概念术语,否则社会发展的新生因素就得不到理论上的合理解释以及实践上的有力支持。概念术语的创新不仅预示着理论观点的创新,也预示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博士学位论文中概念术语的创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创立需要的新概念。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使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仅靠已有概念无法解释清楚的现象和问题,这就需要根据新的实际创造出新的概念,如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如何通过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来提高研究生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罗尧成为从专业层面和个体层面探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评价问题,提出了“探究场”概念;随着网络的发展,为阐释传统教育解构不受传统限制的“真实”的现象,张义兵提出了“赛博教育”概念;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考试已远远超出了学校场域,为了说明这种考试已延伸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的状况,张行涛提出了“考选世界”概念等等。二是拓展概念的新内涵。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例,已有的研究大多认为: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明确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的一种管理制度。王建华认为第三部门兴起正在改变着现代大学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现代大学有必要通过第三部门回归大学。在第三部门的框架内,现代大学不是更封闭,而是更开放;不是要远离政府和企业,而是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是不能营利,而是要学会经营;不是退守边缘消极自治,而是要积极步入社会中心以图共同治理。因此,从第三部门视角提出现代大学制度应具有自治、非营利与非政府三个核心概念。概念的拓展带来了理论的创新。三是赋予概念以新特征。例如“教育公平”,过去人们多是按照科日曼的研究,从起点、过程和结果的角度讨论教育的公平,其理论前提是文化的一元性,强调的是同一性,否定和排斥多样性;有博士学位论文认为随着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多元办学模式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教育公平在性质上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其理论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承认差异性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强调的是多样性,否定的是同一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点 第7篇
文献资料泛指一切以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研究有一定价值的事实材料。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既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也是发现新信息、获取新资料、产生新观点、形成新思路的重要过程。这些新发现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产生着直接影响。据对入选的3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最新的研究资料”,“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和最新成果”。
提高文献资料的分析水平,促使更多新发现的产生,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在全面探索中寻觅新资料。博士生应充分利用各种搜索方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包括古、今、中、外、正、反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在全面梳理、纵横比较中,倘能发现一些鲜为人知而有研究价值的资料,本身就是论文的一大创新。二是在深刻分析中发现新问题。通过对文献资料认真地分类与概括、比较与对照、反思与批判,发现课题研究的空白点,或已有研究中的矛盾点,进而获得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弃我取,拾遗补漏”。三是在思维转换中提出新思路。思维定势有助于解决熟悉的问题,但不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此,要学会突破思维定势,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正向思维为反向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已有的结论,必然会引出新的结论。四是在平时积累中捕捉新思想。
功夫在平时,知识在积累。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是论文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的学习、阅读、思考与交往中,要细心发现、及时记载各种资料与感受,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细微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