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压力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nurse′s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YANG Bi-ping WANG Yu-dan NING Bo
Nursing Schoo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31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se the new nurse′s working pressure sour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new nur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urse team. Methods The self-designed New Graduate Nurse Pressure Survey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Chinese Nurses Occupational Stressors Scale,94 new nurses of 4 general hospitals in Guangdo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Newly graduated nurse work pressure score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department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New nurse;Working pressure;Pressure source
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是一项具有压力强度较高的工作,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1]。新毕业护士作为护理人员的新力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其所面对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比一般护士要大得多。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毕业护士所面临的工作压力问题,本研究对其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资历在1~3年的94例新毕业护士为研究对象,男11例,女83例;大专51例,本科41例,硕士研究生2例;内科27例,外科23例,监护室17例,手术室15例,急诊8例,其他科室4例。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在参考“中国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和王妤等[2-3]的“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初步修订”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新毕业护士的特点自行设计“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量表的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性别、文化程度及所在科室;第二部分为评估内容:包括5个因子,15个条目,每个条目的选项分4个等级,即完全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分别赋予0~3分,总分4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的程度越大。
研究过程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所有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发放,由被调查者立即填写,填写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4份,回收率100%,条目应答率100%。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不同特征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科室的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不同特征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比较(分,x±s)
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源情况
所调查的15个压力源,每个压力源都给新毕业护士带来一定压力,特别是工作量太大、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实践要求等9个压力源,>50%的新毕业护士感到中度和重度压力(表2)。
表2 新毕业护士不同压力源评分情况(分,x±s)
3 讨论
新毕业女护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本调查显示,新毕业女护士工作压力平均得分比男护士高,说明新毕业女护士工作压力比较大。虽然女性在护理人群中占很大比例,但与男护士比较起来,仍然有其劣势,如女性体能不如男性好,周期性的生理因素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另外,遇到抢救危重患者时,在经验同样不足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4],这些可能都是新毕业女护士工作压力大的原因。
新毕业护士的工作压力与文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新毕业护士,硕士研究生才2例。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生的平均得分比其他两组人群要高,可能与硕士研究生的新护士除了要承受一般新毕业护士所承受的压力之外,职业满足感低、工资待遇无法与自己的学历挂钩等原因有关。
特殊科室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从表1可以看出,特殊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工作的新毕业护士压力比较大,与内、外科有明显不同。对于新护士而言,内、外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在学校占了大量学时,而毕业实习安排在内外科的科室多,实习时间长,所以学到的知识比较多,经验相对也足。一些特殊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在学校理论知识相对少,实习也短,且特殊科室又有其科室特性,如监护室患者重,急诊病患数目多,这两个科室经常发生抢救危重患者的情况,除了要应付大量的护理工作之外,还必须临危不乱,懂得如何进行抢救工作,所以其常常处于紧张或焦虑的工作状态,工作压力自然很大[5-6]。手术室也有其的特殊性质,学校的理论讲授没有详细的介绍某个手术要使用哪些手术器械,实习时也不可能每个手术都能体验,因此手术室也是新毕业护士压力比较大的科室。
工作量太大和患者的护理是新毕业护士主要工作压力源
本研究调查显示,工作量太大、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担心给患者护理时出现差错事故是最主要的压力源,与绝大多数国内研究结果一致[7-8]。新《护士条例实》实施后,虽然许多护生在毕业前就考取了护士执业证,在理论知识方面具备独立当班的资格,但其当班时处理突发事件和临床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另外,护士薪水较低、地位低、患者和家属要求过高、医院对新职工的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较多,这些都是新毕业护士面临的压力源[9]。李艳红等[10]在研究中提到,当今社会因护士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对于新毕业的护士来说,其理论知识还不牢固,操作技能也不够娴熟,因此工作量太大成了最大的压力源。由于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医疗差错引起护患纠纷[11],对于新毕业护士来说,其踏入社会资历不深,对于网络、电视上所报道的医疗事故纠纷,会处于一种害怕与焦虑的状态,因此害怕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与事故,在关键时候感觉到所学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
综上所述,了解新毕业护士工作压力源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新毕业护士的心理状态,制订良好的管理策略,解决新毕业护士工作上的问题,提高其工作效率,利于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毕业护士也能更好地了解自身问题,做出适当的心理调整,减轻压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及心理素质,有助于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书慧,孙梅花,高慧萍,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6-18.
[2]王妤,孟宪璋.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29-131.
[3]余华.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8):2090-2093.
[4]McKenna H,McCann S,McCaughan E,et role of an outreach oncology nurse practitioner:a case study evaluation[J].Eur J Oncol Nurs,2004,8(1):66-77.
[5]薛芳群.重症监护室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应对方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6):2491-2492.
[6]谢巧云.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3):139-142.
[7]刘宇,何国平.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3.
[8]张含凤,李秋洁,吕冬梅.新毕业护士角色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42-1144.
[9]赵世娣,王敏慧.新《护士条例》出台后新护士的压力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1):243.
[10]李艳红,魏红,李丽东,等.市级医院临床护士工作压力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2-64.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2篇
1国外高职护理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核现状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确认了全球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7个领域
近年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研究热点。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在2001年的文件。GMER着重于医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其分为7大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4]。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属于医学毕业生的范畴,因此高职护理教育及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要围绕GMER开展,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上述7大领域最基本核心能力的护理人才。
国外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核现状
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市鲍伯琼斯大学的办学宗旨是:除教授学生知识外,强调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标准为每一位毕业生都是高素质、高质量、优秀的,没有好、中、差之分,学生必须做到诚实、正直、有信用、谦虚,愿意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掌握专业技术并且努力工作。护理是一项需要与人交往并且需要极富爱心的职业,因此这所大学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5]。
考核现状
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以美国为代表,进行毕业生社会评价已成为各学校常规的教育活动,教育评价已形成较系统、完善的制度[6]。例如,由Neibors等所做的研究中,对在工作场所护理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提示:护士和护理管理者所希望毕业生达到的护理技能水平和在护理院校所教授的护理技能水平存在着差异。Ryan等[7]进行了有关雇主对具有学士学位的护理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在临床技能和护理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综上所述,国外的护理教育机构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较为重视。他们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考核活动,加强教育部门和用人机构的联系,建立社会对毕业生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据此不断指导护理教育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改革,不断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和临床护理水平[8]。
2国内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及考核现状
国内高职护理教育概况
高职护理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掌握现代护理工作方法,满足逐渐增加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高职护理教育必须按照高职护理的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干、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9]。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能“以人的健康需要为中心”,独立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人文素质良好,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10]。目前,高等教育界已经明确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品德素质、学习素质、业务素质、科研素质、身心素质及人文素质,这些都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11]。
国内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
在新的世纪,我们身处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大学生面临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整体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加强,是适应现代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潮流的。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毕业生整体素质,从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4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
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有比较明确的政治目标,但是缺乏稳定性与系统性,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由于思想、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差别,高职护理毕业生对社会的道德评价不一,整体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在道德行为与认知水平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在坚持主流思想道德的背景下,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但在这些多元的、多层次的价值中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就造成了高职护理毕业生缺乏一个对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合理的评判标准。
专业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同和个人的爱好追求不一致,比较注重工具型知识的学习。我国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现在接受高职护理教育的学生多是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入学前是以考上大学为目的,对专业选择也多是看重社会的需求和潮流,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就出现了许多学生入学后对专业的认同和个人的爱好追求不一致,影响了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肤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护理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的钻研和探讨,更少见对护理专业的独到见解。
文化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在文化素质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他们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对文化的吸纳有时缺乏辨别能力,影响了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和混乱。因此,他们需要一些健康的社会实践,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素质和方向。
身心素质
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的身体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心理健康素质问题较为突出。有调查表明,约有60%的在校大学生从未或几乎没有独立参加过社会活动[12],他们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心理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时,大多显得手足无措[13]。
国内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关于高职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有所增多,但对护理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黄会明等[14]基于加权TOPSlS法对某高职学院2006级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调研并评价;王萍等[15]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构造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变权评价理论构造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变权评价模型,再将变权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结合,构造出模糊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徐袁瑾等[16]采取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口腔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调研,为在校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建议;徐朝阳等[17]采用定点函调的方式对皖南医学院近年的本科毕业生及所在单位就医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调研,以反思素质教育,发现薄弱环节,进一步构建素质教育模块,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张楠等[18]采取问卷法对首都医科大学中药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调查,就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行评价,分析了中药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资料;余凤英等[19]采用自编的问卷,对湖南省28所医院的护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护理高职毕业生及护理高职教育的看法,对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评价。当今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机构、科学的方法、健全的评价标准、完善的考核方案以及畅通的反馈渠道来进行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工作。国内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存在的问题
考核办法、目的不明确
考核学生的侧重与高职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起不到准确考核高职学生的作用。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将以照顾者、决策者、管理者、教育者及研究者等多重角色工作于临床第一线,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0]。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明确,但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不是围绕树立“以人为本、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去考核学生的,使得对学生的考核工作明显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脱钩,没有起到人才评价系统所具有的反馈、调节和指导功能。
考核方法不科学
完全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很难说综合素质79分的学生就比80分的学生差。把学生的德育、智育、身心、能力素质都分数化是不科学的,这样既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应该是除了职业能力以外,当他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就够用了,并不因他在这一方面的更高水平而改变他的价值。
考核结果无效用
考核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考核办法不仅是检查、鉴定学生的标准,同时还应该是引导学生的路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调整的信号。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工作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最终的检查,又是下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因此,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的考核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事[3]。
3高职护理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应用前景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资料选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骨外伤急诊病患80例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随机分均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常规组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心理护理,并总结性的分析两组病患的临床资料。
结果: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有效率;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且研究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低(P<)。
结论:基于骨外伤急诊病患,予以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能较好的保证其护理效果,改善病患抑郁及焦虑心理,同时还能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
心理护理;急诊;常规护理;骨外伤
在临床上,骨外伤是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具有病情发展及恶化较快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极有可能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针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处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促使病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以80例骨外伤急诊患者为重点分析对象,分组护理后深入观察其效果,重点探讨了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现作报道:
一、观察资料以及方法
观察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03月期间收治80例的骨外伤急诊病患为重点分析对象。其中,男性病患共53例,女性病患共27例;一般急诊病患66例,重症急诊病患14例。以护理方法的差异为根本性依据将80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常规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0例、车祸30例,该组病患接受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1例、车祸29例,该组病患在常规骨外伤护理基础上再开展心理护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
常规组病患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即给予病患患肢清洁、消毒以及药敷等,此外研究组以常规骨外伤护理为基础,再使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1)在病患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全面的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为病患讲解相关知识,以加深病患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减少病患的担忧;手术前给予病患有效安慰,并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在病患进入手术室以后,要尽可能的稳定病患紧张、害怕的情绪,以免病患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进行。
(2)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状态给予严密的关注,并通过帮助病患调整呼吸、握住病患的手等方法来减少病患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从而加强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在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患的承受能力,并告知病患手术成功的地方,对于未处理好的`病灶要尽量少提及,以促使病患保持较好的状态,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发生的几率,确保病患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评定指标
效果显著:病患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果一般: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病患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实行打分制:较为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分~85分;不满意<60分。
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选择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处理。其中,一般资料以(x±s)作为代表,选择卡方检验对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而计量资料之间的对比则选择t进行检验,假如组间数据通过对比后存在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则以P<予以表示。
二、结果
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为,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
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病患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
三、讨论
骨外伤不仅会对病患机体产生损害,还会严重影响病患心理。因此,在骨外伤急诊中,护理人员要抓住病患的心理,借助自己的专业护理技术给予病患相应的人文关怀,才能稳定病患的情绪,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高治疗及护理质量的目的。
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科学理论的统筹指导下,和病患进行友好、科学的交往,并不断改变及影响病患心理行为、心理状态,有效发挥其护理作用的一种护理方法。在急诊骨外伤中,大部分均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患极有可能面临瘫痪及截肢等问题,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不良情绪会对病患的康复、手术效果及预后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常规骨外伤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骨外伤急诊病患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就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病患的满意度100%,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却显著低于常规组,这表明对病患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以病患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才能促进病患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实施护理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心理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改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及护患关系,降低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是必不可少的骨外伤急诊病患护理方法,值得在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芳,董会芹,李青.急诊科的临床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10.
[2]许丽.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46.
[3]陆瑾,陈春美.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78.
[4]马真琴,苗凤花,李媛.骨外伤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7(13):238
[5]伍静, 翟锦华,石苗苗.应用心理护理对急诊骨外伤患者的治疗结果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2):1673.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4篇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1•中国:本专业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2)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3)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荷兰汉斯大学: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明确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能力。毕业生应能胜任5项职业角色:(1)提供护理服务;(2)组织护理工作,开发、指导护理计划和制定个体护理方针,组织和协调涉及几个学科的完整的护理过程;(3)进行护理改革;(4)指导同行;(5)护理专业人员。毕业生应具备12项能力:(1)应具备提供专业的和人道的护理服务的能力;(2)应具备应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方法;(3)应具备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4)应具备协调相关护理服务的能力;(5)应具备协调落实已达成共识的措施的能力;(6)应具备开发和实施新的护理计划的能力;(7)应具备制定相关护理方针的能力;(8)应具备参与护理质量标准设计的能力;(9)应具备帮助和支持其他护士完成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10)应具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能力;(11)应具备改变专业和专业意识的能力;(12)应具备积极尝试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中国:四年本科、理学学士。
2•荷兰汉斯大学:四年本科、护理理学学士(BSN)。
(四)专业特色
1•中国: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学习管理、涉及科研。突出护理是核心,以护理为主线组织课程,课程体现现代护理学的观念,反映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护理专业课程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的补充,注重解决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能。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就学习护理学的课程直到完成全部课程,护理这条主线贯穿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使“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并参与护理科研;主动地、持续地、评判性地获得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和专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护理工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荷兰汉斯大学: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学习。
护理学院提供以能力本位为中心,多种教育方式为特征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应付复杂的护理情形,能够在没有或不能使用现有的标准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的情形下完成护理工作。获取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和质量改进的知识和技能,控制护理质量,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传授更具科学性的循证护理,使毕业生能以此指导和发展护理,使毕业生能在迅速发展的卫生保健事业中提供审慎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服务。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荷兰语和英语)教学,开设多国文化教育,以便于学生和教师到欧洲各国交流学习,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五)专业化方向
1•中国:(1)社区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人际沟通、传染病护理等;(2)中医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等;(3)口腔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医学基础、人际沟通、口腔保健与护理、传染病护理学等;(4)涉外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英语口语、专业英语、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多元文化与护理等。
2•荷兰汉斯大学:(1)慢性病护理;(2)精神心理疾病护理;(3)重症病人护理;(4)妇产科、儿科、青少年护理。除专业化方向课程外,学院还提供几个选修模块。如:家庭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司法精神病学,护理管理,护理改革等。学生必须选择一些选修模块,才能获得足够的学分。通过选择选修模块和专业化方向,为学生提供多个职业方向,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变化的卫生保健事业。
(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中国: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0周/学年,四年160周,其中:理论周,实践周。第一年,以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为主,实践周(军训2周,入学教育周);第二年,以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实践2周(临床集中见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为主,实践4周(社区集中实习2周,综合实践2周);第四年,实习和毕业论文,40周。
(2)课程设置。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国情、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3)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4)专业方向课程;5)实践训练,包括军训、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及社区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2•荷兰汉斯大学: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2周/学年,四年168周,其中:理论78周,实践90周。第一年,预备教育阶段,理论30周,实践10周,选修2周;第二年,职业准备阶段,理论20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三年,专业化方向阶段,理论20周(专业化方向4周,选修模块16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四年,毕业阶段,专业实践20周(专业化方向16周,选修模块4周),实践20周,选修2周。
(2)课程设置。1)理论,包括护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律、组织管理学、国际学、科研方法等;2)技能,包括护理专门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3)实践训练,第一学年10周,第二学年20周,第三学年20周,第四学年40周(实习20周、论文20周);4)专业化方向。
(七)教学方法
1•中国:(1)课堂讲授;(2)示教;(3)自学讨论;(4)实验实习;(5)操作练习;(6)角色扮演;(7)病例讨论。
2•荷兰汉斯大学:(1)理论学习路线,学习在工作模式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2)综合学习路线,针对护理单个项目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3)技能学习路线;(4)进一步学习路线,附加路线:包括特殊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如科研、循证护理、各国文化学习等。
二、中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教学计划比较结果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状况大体一致,笔者收集的几理学院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如下:
1.培养目标。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即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会管理,要面向国际。
2.基本要求。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两国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从能力方面荷兰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专业特色。两国的专业特色与国情密切相关,各有特色。但荷兰在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面更有特色。
4.课程结构。从课程结构看,差异较大。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护理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但基本上仍以护理理论为主。相比较而言,荷兰的课程设置以能力为主,面向国际,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素质。
5.实践训练。从实践教学看,由于各校招生规模大,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1,实验多采用应证性实验,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因此,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荷兰的实践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第一年10周,第二、三年分别20周,第四年40周,超过了理论的学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明确,因此,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三、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与国际接轨,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5篇
中药提取液代表总固体物质含量的浓度(含固量)、浓缩程度的比重和动力学性质的黏度之间多具备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在进行中药浸提液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指标进行工艺控制。在浓缩干燥过程中,如果建立质量控制成分与提取液的含固量的联系,那么就可以将干燥的过程控制与制剂质量连接起来,提高中药制剂全程控制的水平。其中,提取液的含固量与相对比重之间正相关,具有良好的直线回归关系。其关系式可以归纳为:含固量=a(相对比重-1),其中a是一个接近2的数字[1]。该公式与实际生产的经验比较吻合,可以作为经验公式应用,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上的规律性。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应关注提取物的物理性质[4]。中药提取液同样是广义“中药提取物”的表现形式之一。中药提取液的这些性质不仅可以用于浓缩干燥过程控制,还可以向中药制剂的上游工序延伸,用于提取过程的监控。例如,提取达到平衡时,其行对比重应该达到一个平衡数值,直接监控该参数就可以判断提取进行的程度。中药制药过程中物料相关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将有利于对中药制药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相关研究已经有所开展。在这一方面,相关行业(如食品、饮料、化工领域)对物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其过程动力学研究的比较深入,中药制剂值得借鉴,使生产过程的认识和控制水平得以提升。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药材:薄荷等40种常用中药饮片、丹参(饮片。
主要仪器:液体比重天平(PZ?B?5,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 平仪器厂);黏度计(Brookfield Viscosmeter LD?I+,Brookfiel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Inc. US);真空干燥箱(ZK?82B,上海实验仪器厂);上皿电子天平(FA1004,上海天平仪器厂)。
方法
提取液的制备 取饮片以常水(视药材被充分浸泡)于室温(20℃)浸泡12 h,倾倒读取滤液,以加水量与读取量差值为饮片吸液量。以此量的5倍为浸提量加热煮沸后,保持微沸2 h,120目滤布滤过,浓缩至不同相对含量(g药材·ml-1)。同一提取液在浓缩过程中连续取样,放置于同一温度,分别测定其相对比重、含固量(浸出量)和黏度;对同一浓度提取液进行加热,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黏度。
相对比重的测定[2] 以液体比重天平法进行。
含固量的测定[2] 参考浸出物含量测定法进行。
黏度测定[2] 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不同温度、相对比重、含固量同一提取液的运动黏度。
相关性考察 分别考察以上考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及绘图使用Excel软件。
2 结果
饮片吸水量
常见中药饮片的吸水量倍数在~之间,一般浸提加水量在5~10倍,为平均吸水量的2倍以上。这个数值可以做为浸提条件研究中加水量的计算基础。
依据药材入药部位的不同,计算相同入药部位的饮片吸水平均倍数,进行比较后得到不同入药部位药材饮片的冷浸(20℃)吸水顺序为:花>叶>全草>皮>茎木>根及根茎>果实种子>菌类>树脂。
含固量与相对比重
薄荷水提取液的含固量与相对比重关系。以线性回归考察薄荷水提取液相对比重与含固量的关系得到一条直线,线性关系良好。同法得到丹参片提取液相对比重与含固量的直线关系。提取液的含固量与相对比重之间正相关,具有良好的直线回归关系。
相对比重与黏度
测定不同相对比重丹参水提取液的黏度,结果见表4。直接回归考察两者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对黏度值做数学变换,取自然对数再后进行回归,得到较好结果R2=。丹参提取液的相对比重与黏度(25℃)
黏度与温度
丹参提取液的相对比重、黏度与温度的关系见表5。当rpm=50时,回归曲线按照提取液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
y=,R2 = ;
y =,R2 = ;
y= + ,R2 = 。
当rpm=100时,回归曲线按照提取液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
y=,R2 = ;
y =,R2 = ;
y = + ,R2 = 。
提取液在低浓度时候,温度与黏度成直线关系;随着浓度的增大,温度与黏度之间呈现出指数关系,温度越高黏度越小;如果温度足够,不同浓度提取液黏度值有接近趋势。在黏度计不同转速下,曲线的系数有差异,说明了提取液的动力学性质属于非牛顿流体,黏度随着受力的改变而改变。丹参提取液的浓度、黏度与温度.含固量表现为一定体积提取液的固体总量,如果以该固体为目标物质,那么含固量就等于提取液的浓度。因此,从上节内容可知,含固量与黏度是正相关关系。图5是70℃时浓度与黏度的回归关系。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
通过人性化护理的开展,使科室对“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中心任务得以展现和进行。以护理行为人性化、心理护理人性化、护理制度人性化、环境布置性化四个方面来阐述人性化护理,认为在“护患关系”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只有通过人性化护理,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加快患者身体的康复,融洽护患关系。
【关键词】
护理;人性化;骨科
骨外科病人的创伤,多数是意外所致,这往往对受伤病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痛苦,以至于患者贺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心理造成考验。而这时如果又遭受护士的漠视,则很容易发生“护患矛盾”,对科室和患者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想生物-心里-社会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成为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近年来,我院通过对骨科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整体护理水平。
1、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使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人性化护理的概念都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什么是人性化护理以及它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开展人性化护理。科室要定期对护士进行理论培训,不断深化护士对人性化护理理念的认识。
人性化护理的内涵
人性化护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个人隐私为核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感觉方便、舒适和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
2、人性化护理的开展
护理行为的人性化
接诊时应态度友好、主动关心患者,仔细认真地回答患者的每一个询问,做到真诚和负责。向患者介绍责任护士和经治医生姓名以及病区环境,住院须知及病房设施的使用。入院后安排好患者检查程序,保证患者及时完成各项检查。
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做到是知道,即姓名、年龄、职业、病情、用药、诊断、心理、护理、饮食、社会因素等。并主动热情与患者沟通、交流,做好健康宣教:知道用药、特殊饮食、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责任护士还应不时地询问患者的病情状况,为治疗提供方便。对康复期的患者应及时协助并指导进行康复锻炼,向患者展示护理人员应有的骨科知识,增加病人的信任度。
医生下达出院医嘱后,在护士指导下办理出院手续,对出院所带药品的使用方法做出详细明确的指导说明,对不同骨科疾病给予不同的出院指导处方,告知注意事项,递上一张护患联系卡和一句温馨的祝福。患者出院一周后进行电话回访,关注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并嘱咐有关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的人性化
心理护理是采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护理工作,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康复。骨科患者心理特征分析:骨科患者意外伤害较多,病程长,往往会出现 “忧虑、烦躁、恐惧、悲观、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常为小事发火、顽固、不合作、逃避甚至有攻击行为”。
这本身是由于骨科患者自身自理能力的下降会强烈表现出烦躁的情绪,甚至对医院的反复检查与治疗丧失的信心和耐性,表现出对医护人员具有抵触心理,从而态度恶劣。此外,当患者无法感受自身病情收到有效控制柄产生的经济负担等,患者就会出现悲观心理,并对自身病情的回复丧失信心。
心理护理的措施:护士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恰当地运用丰富的语言及形体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等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针对术前患者紧张、恐惧,护士要亲自到床边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其增强信心,配合治疗。打消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镇静剂。
护理制度的人性化
护理流程人性化
对新入院的患者给予详细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预防、观察护理的要点,药物的相关知识,检查的注意事项等。制定详细的入院、问诊、康复、出院、复诊流程护理,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
护理人员的行为、语言规范
以微笑迎接每一位患者,做到入院有应声、住院有问候声,护士接到门诊电话后应铺好备好床,在每一位患者入院时主动迎接,协助家属将随身带的物品放置到位。在入院2小时内完成患者的入院介绍,以消除患者陌生、紧张情绪。
与患者交谈、询问病史或评估时,护士的目光要求与患者处于同一水平线,要“您好”为先,“请”字开头,“谢”字结尾,不直接称呼患者床号;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先向患者说明,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准确,操作成功后向患者致谢,操作不成功时向患者道歉;夜间巡视病房时要向患者做到“四轻”,即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轻,尽量减少噪音,不干扰患者休息。还应定期下发意见卡,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时修正护理中的不足。
环境布置人性化
创建温馨的环境,保持病室清洁、整齐
在病区环境的设计上,考虑到骨科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以关注病人需求为主,进行人性化设计,如病房增设电视机、空调等。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需求,还应特设家庭病房。室内摆放装饰盆景,并设置屏风,保护病人隐私。病区明确标志禁烟区和吸烟区。
每日对病房进行定时的两次清扫,确保环境干净、整洁;每周对患者的床单、被褥进行更换,对染有血污、大小便污渍的床单、被褥及时更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根据骨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床位,以增加患者的相容性,利于患者间的相处、沟通,从而使患者可以在和谐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疾病的康复。
3、讨论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病人整体护理中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人性化服务遵循“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在技术操作、护士行为、护理服务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规范。因此通过人性化服务。护理职业形象,技术水平都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文化建设。不但从制度上、纪律上规范护士行为,更重要的是逐渐统一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价值取向、价值观。这一观点逐渐渗透到护理工作的一切活动中,激发了护士的智慧、潜能和创新精神。
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赖感 消除或减轻手术病人恐惧心理,对择期手术病人来说,在手术室停留的时间虽极为短暂,但却是一生中较为特殊的一段经历,因而顾虑重重。护士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更进一步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赖,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手术、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改善了医院形象并拓宽医疗市场 在高品质医疗水平保持不变的状态下,护理文化建设所塑造的护士职业形象,不但可使住院者得到商品质的护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所形成的护理品牌能吸引更多的住院病人,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护士服务态度好,已在市内社会各界中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出院病人已成为医院的活广告。许多住院病人为享受高档次的护理服务慕名而来。实践证明,护理服务品牌效应已为医院赢得广阔的医疗市场。
4、结论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面临严峻挑战,要求护士把患者当成一个“社会人”来看待。不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而且所提供的医疗环境和条件符合人性化,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同情,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南丁格尔认为:“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民族、生活习惯等不同,所患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是千差万别的患者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精细的艺术。”这其中就包含了要对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的观点。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是人性化护理实施的核心,此种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整体的护理模式。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使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陌生环境消除了恐惧;使患者更清楚地了解疾病的治疗及康复锻炼,且融洽了护患关系。护士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生化,体现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患者在骨外科护士仪表美、行为美及精湛的技术中,感受到和谐、温馨。
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句华丽、空洞的口号,也不仅仅是提几条措施,它不只表现在护士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它是护士“用心”在呵护。失去了“真诚”,人性化护理将无从依托,成为一句空话,必将失去生命力和本有的色彩,无法久远。
【参考文献】
1. 吕萍.中国医学创新.2009年9月 第六卷2期 ,122-123.
2. 张雪莲. 人性化护理在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天津护理.2006,14(3):173.
3.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75.
4. 周霞,张岚,周辉等. 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05,19(5):757-758.
5. 陶成珊,华元元. 人性化护理实施中的五大亮点. 吉林医学,2006,27(6):685.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7篇
【摘要】
目的:分析妇产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对策。
方法:将2012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事件的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对比实施防范措施前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结果:给予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后,妇产科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较实施防范措施前的显著降低(P<)。
结论:根据妇产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原因,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妇产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其具有护理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及护理安全隐患较多等特点,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及医疗纠纷。为进一步分析妇产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与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妇产科患者(实施防范措施后)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年龄最大55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岁;选取实施措施前妇产科患者60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岁。实施防范措施前与实施防范措施后的妇产科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可进行对比。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事件的资料,并将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根据记载的不安全事件资料,分析产生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护理、健全完善妇产科管理体制、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工作热情。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①护理人员的因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护理流程,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均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②患者及家属不配合:在护理过程中,由于疼痛、恐惧等因素的影响,易引起患者情绪波动,对检查工作的不重视,且对护理要求较高,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均易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③病房设施不当:患者所处的环境也易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地板湿滑、走廊没有扶手等;且病房中的药品、器械及胶带等,均会导致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措施:①加强患者及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自身防范意识,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保障护理工作顺利进行。②健全完善妇产科管理体制:妇产科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并制定科学的安全规范,使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为护理人员创建愉快及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应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尽量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细节管理,及时排查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隐患,进一步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③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工作热情:在护理工作中,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职业岗位素质教育,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的培训,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观察指标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第8篇
摘 要:
近年来,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策略是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儿童鼻腔、鼻窦的解剖与 有所不同,因此在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后的各种护理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文中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理和当前的研究水平做了简单的论述,并深入探讨了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策略和措施,希望对临床护理实践起到一些借鉴性的作用。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儿童慢性鼻窦炎;护理
1. 研究目前状况的客观描述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窦炎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儿童的慢性鼻窦炎因与 的鼻腔和鼻窦解剖有所不同,在治疗策略上也较为特殊,以此需要对儿童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术腔护理以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的观察等,采用系统性的护理策略,不但可以推动儿童鼻腔鼻窦黏膜的生理功能恢复,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的发生,在医学生被认为与手术有着同样的重要作用。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儿童慢性鼻窦炎”和“术后护理”为检索词,共搜到76篇相关文献,其中2005年只有2篇,2010年有40篇,2013年有122篇之多,分析上述数据得知,针对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护理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逐渐增加,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开展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护理的研究对患者和医疗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2. 研究内容分析
术前护理
在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前的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结合儿童的实际病情,详细讲述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并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术前需要的一些准备事项,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理由要耐心的解答,帮助患者消除对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顾虑,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加强读一患者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环节患者的紧张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术前护理也是遵循了新医改中制定的以患者文本的人文理念。
术后护理
术后的心理护理:儿童患者在术后住院恢复期间往往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伴有剧烈的鼻腔疼痛,有研究显示疼痛的程度会随着人的焦虑情绪而上升,因此护士应该在术前的护理中告诉患者,疼痛一方面是鼻腔手术阻塞引起。另一方面与患者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并且手术局部炎症反应会导致致病物质释放的增加,术后患者的鼻腔粘膜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上述两种理由都会引发患者组织部位缺氧,进而压迫该区域的三叉神经末梢,患者就会产生鼻腔疼痛和头昏的症状,此时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引导患者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找一些温和的话题与患者交谈,以此来环节患者对疼痛部位的注意力,有助于患者术后不舒适的反应。
体位护理:术后要让患者保持平卧且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使鼻腔分泌物和血液流出,保持呼吸道顺畅,在患者麻醉清醒之后采取半卧的姿势,这样有利于呼气和减轻头部的胀痛感。
饮食护理:在术后如果患者的麻醉清醒较快,而且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进食,补充身体的生理需求,减缓术后的不适症状。
病情观察和护理:对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护理主要是为了患者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其他的异常病症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儿童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同时术后一般采取全麻的方式,儿童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容易处于嗜睡的状态,因此全麻术后儿童在清醒之前需要全程的监护和吸氧,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神志、脸色、生命体征以及鼻腔流血的情况,并做好的详细的记录。术后每隔15分钟检查1次患儿的生命体征,清醒之后使其保持半卧的状态,减轻头部的肿胀感和疼痛感。
术腔护理:对患儿进行术腔护理主要是为了减轻患者鼻腔的结痂情况,避开鼻腔和鼻道粘连,而且也可以推动术后鼻腔炎症和水肿的消退。在手术3天之后可以将患儿鼻腔内部的膨胀海绵取出来,保持鼻腔通畅,如果此时患者的鼻腔出现渗血的现象则可以向患者鼻腔喷减充血剂,也可以滴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手术后的第4天要帮助患儿换药,清楚鼻腔内部的血块、息肉、肉芽等,防治鼻腔狭窄,要彻底清楚鼻窦内腔的粘稠性分泌物,并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术腔,频率保持在1周1次即可。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因为鼻窦与眼球、视神经以及颈内动脉相邻,如果术后的护理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鼻腔内镜手术可能引发颅内和全身性的并发症,而并发症与手术者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褚薇薇研究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据研究对象的,因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定时的换药,清楚术腔中的病变组织,保持患者术腔内的通气顺畅。
术后要特别注意患儿是否出现眼痛和视力下降的症状,并检查患儿眼脸是否存在淤血、肿胀和眼球运动障碍灯,如果有迹象表明患儿术后出现了眼内并发症要立刻通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
3.结束语
儿童慢性鼻窦炎虽然经过严格的药物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鼻内镜手术依然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而且手术治疗可以消除儿童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窦通气引流障碍,但是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要全面的护理措施,避开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推动患者的恢复,文中对鼻内镜手术的全过程护理做了全面的探讨,希望对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小燕,邹恒英.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J].中国内镜杂志,2012,01:92-94.
[2]陈奕辉.内镜下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3:11048-11050.
[3]粘家斌,符徵,魏欣.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15:1174-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