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中心毕业论文(通用4篇)

个人学习 10 0

文体中心毕业论文 第1篇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村文体中心

项目地点:深圳市 光明区

项目类型:文化博览类建筑(文体中心、体育场馆、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等)

总用地面积:17,343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9,000平方米

设计指导:林毅

设计团队:创作一中心,王沛、陈鸷飞、李享、李佳程

中标时间:2021年

文体中心毕业论文 第2篇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同样迎合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并且在视觉上突出它们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方案采用了玻璃幕墙、红锈金属网格、木饰板三重组合,在视觉上形成通透、半通透的交替感受。红锈网格和木饰面的天然肌理在暖色的基调下更能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视觉层次感,同时让三个独立的功能空间变得更为紧密和融洽。

玻璃幕墙:通透的建筑主体幕墙,为建筑的整体基调渲染做铺垫

红锈穿孔网格:半通透的穿孔网格,外加独特的红锈斑纹,勾勒出立面轮廓,呈现整体基调

木饰面横向格栅:横向杆件将立面表现推向高潮,同时增添流动感和韵律感

其他装置:屋顶花园、雨篷、篮球场。增添立面的质感,点缀细节;运动感,韵律感的升华

立面材质

幕墙分析

建筑室内的设计和选材上采取了与室外呼应的做法。我们希望建筑的内外是浑然一体的, 因此,室内依旧运用木饰面,大理石,镜面等材料,顺应建筑的形态,最大限度地让环境肌理渗透进建筑内部,使参观者能够从更多维度感受建筑本身。

展览厅大堂

阅览室

广场花园

体育馆内部

党群服务中心

文体中心毕业论文 第3篇

毕业论文选题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真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作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作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如果平时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早有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就会“水到渠成”。但现实表明,大部分学生论文设计并不是自己考虑成熟或准备充分的。据调查,大约80%的学生是在选定指导教师后才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笔者在对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近5年879份毕业论文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由于各方面原因,毕业论文选题出现的“分化选择”如后表所示。由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二本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在学科研究领域出现以下分化特点:

1.毕业论文设计上,学生倾向于文学研究。三大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在5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不低于60%(2006年69%;2007年73%;2008年69%;2009年73%;2010年60%),而语言类研究比例最高9%(2006年),最低3%(2008年)。在语言类论文的选题中,古代汉语研究的论文可谓少之又少,2008、2009年没有学生以古代汉语研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

2.传统学科研究的比例有所调整。如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较佳选择,但我们亦不难看出,从2006年的40%到2008年的20%,2009年的25%和2010年的26%,比例变化比较大。古代文学研究论文比例则从2006年的22%上升到2008年的46%。

3.毕业论文设计出现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许多学生选择跨学科研究,出现文学与民俗学(如丧葬习俗、婚俗、巫术、禁忌、宗教)、旅游学(《古镇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旅游开发》)、政治学(《特定文本的历史价值———从〈施公案〉看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哲学(《博弈视角下的〈战国策〉解读》)、经济学(《论范蠡的政治智慧与商业头脑》)等学科整合研究。

此外,据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调查,在研究内容和价值诉求上,也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分化特征:

1.研究内容上,毕业论文由过去的纯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学生比较关注当前热门的文化现象,文艺学、文化学研究从2006年的8%上升到2010年的25%。2006年的《大众语境下的当代相声艺术》、《〈手机〉背后的深厚思考》,2007年的《新科技带来的新文化———电子游戏的文化价值》、《无可比拟的心灵风景———从民族文化分析〈康定情歌〉中的跑马山》、《现象背后的文化述微———论“超女”与同类型平民选秀节目比较》、《迷失在十字路口的流行音乐》、《涛声依旧,滚滚西流———当今尊孔读经现象的反思》、《四川色达藏区_习俗考略》、《论〈增广贤文〉的人文价值》、《天籁之音———论刘小平诗集〈鄂西倒影〉土家族民族文化之关联》,2009年的《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浅论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意蕴》、《全梁诗中酒诗考》、《〈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解析》、《浅析加尔多斯现代小说的宗教思想》,2010年的《博弈视角下的〈战国策〉解读》、《特定文本的历史价值———从〈施公案〉看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论范蠡的政治智慧与商业头脑》等论文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2.价值诉求上,毕业论文从传统纯理论诉求到实践应用诉求转向。除了写作学、现代汉语、语文教学等关注生活实践外,其他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关注社会现实的创新论文。2006年的《浅析四川省郫县地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掀起你的盖头来”———解析新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走向》、2007年的《是荒原还是在路上———当前在校大学生生存现状及思考》、《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人格建构》、2008年的《现实中的生存压力———看前中国校园DV文化自现象浅析》、2009年的《宜宾市旧城街道名的语言文化分析》、《西双版纳傣文化的日渐荒漠调查》、《论大学生人际勾通中的隐性冲突与控制》、《浅论80后———从成长经历看文化现象》、2010年的《当代都市人生存困境阐释———〈蜗居〉隐喻试论》、《浅析女权主义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尴尬境地》、《从社会心理语言结构现象透视演讲学中的“势”的造就》、《从“蜗居”看当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解析“偷菜”背后隐藏的现实人生》、《灾难意识的心理解码》等论文都不同程度地关注现实诉求。

二、群体分化现象原因初探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群体分化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内部各学科特点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学科角度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可归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学、写作学、语文教学。各学科的差异必然在内容选择和人数多寡上造成学生毕业论文群体分化。如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专业的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其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时间较近,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仍在不断地创作着新的作品。从这一点而言,以现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难度较低,比较好写,因而学生比较青睐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事实亦表明,历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毕业论文所占比例很大,最高达到40%,最低也超过20%。①同样,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作为以具体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选题较为丰富,可以论作家、论作品,一方面既可以挖掘出作家作品本来具有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能表现出自己的深入体察和思考。其中外国文学可以进行共时的、横向比较研究,不少同学就将外国作家和中国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古代文学则可以进行历时、纵向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阐释同样是非常好的选题思路。与文学研究迥异的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研究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其中以具体语言运用为对象,揭示现代汉语的结构体系、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比例占总比例的3-7%,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为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对于语言文字的形成规律、造字法、语汇意义等的看法,一方面与现代实际运用存在距离,另一方面难于创新,所以学生一般不敢涉猎该领域,以至于某些年份无人涉足古代汉语。文艺学、文化学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呈现比例上升趋势,这与“文化热”息息相关。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鲜有进行古代文论研究的,这毫无疑问与古代文论的学科特点有关。古代文论作为古人的看法和评论,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与道)、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方面。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除了《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原诗》等少数著作,古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断:或见之于友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或为哲人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因其暗合艺术心理、审美规律,为后世所重;或为阅读时偶有所感,随文批点,看似零散,实存系统观念。这就使古代文论的资料几乎涉及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收集、整理、考证原始资料,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别繁难的工作[2]。因而要想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出新成果,研究者必须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这对于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二)论文难易程度和前人研究成果

论文难易程度和前人研究成果亦是学生论文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二本院校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大,很多学生习惯于选择资料丰富、写作较为简单的话题作为研究对象。如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雷雨》、《家》和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的作品以及《活着》、《兄弟》等文本为研究对象的甚众。古代文学研究者多以《西游记》、《红楼梦》和曹植、陶渊明、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为话题。外国文学则多谈论《呼啸山庄》、《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造成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前人研究成果多,资料丰富,可以节省时间。

(三)个人喜好和考研需要

语言学研究是一个比较难写,但能创新的选题方向。因为难度大,仅有不到10%的人选择这一研究方向。据调查得知,他们选语言研究作为自己毕业论文设计方向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认为语言学论文关注社会实际语言的应用。自己对此感兴趣,希望在写作过程中能根据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语言现象,联系与现代汉语相关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学术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2009届一名毕业生的《宜宾市旧城街道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就是语言实践运用研究的典范。此外,还有不少人选择写作以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是出于考研的需要。因为他们打算报考语言类的研究生,并且在复习考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四)指导教师的研究

2007届毕业生中某一教师指导的6篇论文②都是以东晋文学为研究对象。无独有偶,同年另一位老师指导的14篇论文①均与陶渊明研究有关。而2008、2009年出现古代汉语研究类论文为0的状况,一方面与古代汉语学科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关专业的老师在外学习有关。文艺学、文化学研究比例增加,一方面归因于文学“文化热”,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中有多位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老师,也促成学生进行文学的文化研究。

(五)高科技时代及文学特点

高科技时代文学具有市场化、技术化、文化化的特点。受高科技时代文学特点影响,一些应用性强、当前流行的热点话题成为毕业论文的新选择,出现了《论商业文化在文学中的映射》、《灾难悲剧下的人性思考》、《灾难意识的心理解码》、《官场语言的类型分析》、《中国现代女性遭遇的职业婚恋尴尬》、《解析“偷菜”背后隐藏的现实人生》、《新科技带来的新文化———电子游戏的文化价值》、《现象背后的文化述微———论“超女”与同类型平民选秀节目比较》等研究当前焦点话题的毕业论文。此外,当下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网络作家成为学生论文的关注点,以六六作品为例,2010届198篇论文中,以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5篇②,它们多以六六作品为切入点,引发对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婚姻状况、心理状况的思考。与此同时,随着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短信文学闪亮登场,对传统文学的现代阐释和影像化比较研究也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一大选择。《从小说到电影———电影〈长恨歌〉改编之不足》、《经典与大众接受———探寻聊斋题材影视作品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从文学到影像———〈活着〉的小说和电影之比较》、《孟姜女神话的改写与重构———论苏童小说〈碧奴〉》、《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秀———分析比较文学文本与电影〈生活秀〉》就是此类论文。

三、启示和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知:由于各方面原因二本院校学生论文产生群体分化。这样的选择分化对学生和老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具有挑战:

1.对学生而言,选择资料丰富、相对容易写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很难创新。从这一点而言,建议学生先了解前人研究现状,对前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从而全面地掌握前人对某个研究对象既有的研究观点,继而推陈出新。同时用现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从研究对象中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落脚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便如此,作此类论文也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问功底和查阅资料的基本条件,以便熟知文学史、文化史的知识。而要挑战自己,创新论文,就要求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甚至要摆脱文学纯理论研究的藩篱,在实践应用研究中创新论文。此外选择当代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要对当代热点问题敏感,另一方面要在当代热点问题中找到传统文化基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让自己论文的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论文框架的构建,内容逻辑性的完整等问题,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

文体中心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琪客文学消费文化女性主义

一、琪客文学概述

琪客文学(ChickLit),又译为“小鸡文学”、“鸡仔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起英美文学界新兴的女性文学类型。该类书籍由女性创作,为女性而写,关注女性的社会生活和社交关系,描写她们在职场及各种恋爱、友情关系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目标读者为有类似经历的女性。琪客小说兴起伊始,其主人公多为“居住在大都市中、二三十岁的单身英美白人异性恋女性”[1]。不过随着其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琪客文学的描写对象已扩展至“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女性生活”[1]。被视为是琪客文学开山之作的,是克里斯•玛萨等人在1995年和1996年出版的两本小说集:《琪客文学:后女性主义小说》以及《琪客文学2:小鸡雏难展翅》。而1996年美国女作家坎迪斯•布什奈尔的《_》和1997年英国女作家海伦•菲尔丁的《.单身日记》则让琪客文学迅速成为年轻女性读者追捧的对象,堪称琪客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此外,索菲•金塞拉的“购物狂三部曲”、梅丽莎•班克的《少女渔猎手册》、劳伦•韦斯伯格的《穿Prada的女魔头》、爱玛•麦罗琳的《保姆日记》等,都是颇具影响力的琪客文学作品。不少琪客小说被改编搬上荧屏甚至网络,如与原著同名的美国电视剧《_》等,都深受观众喜爱,吸引了更大批的受众群体。琪客文学作品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采用日记、信函等叙述方式,多以第一人称及自白式的写作模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日常生活,涉及爱情、友情、事业、时尚消费、种族、阶级、对美貌的追求等众多现实问题。其中,爱情、时尚消费、女性成长是琪客文学作品的主要母体。琪客文学继承了女性文学的传统,又对其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在“女性的自我完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女性消费伦理”[2]三个方面体现出后女性主义的特征。

二、近十年国外琪客文学研究的四大热点

(一)琪客文学与传统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研究

琪客文学的起源以及其与主要文学流派,尤其是和传统女性文学以及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克里斯•玛萨的论文《谁在大笑•琪客文学简史及一种文类的歪曲》回顾了“ChickLit”这一术语的诞生过程[3];_妮•哈维斯基在其论文《论新社会风俗小说的传统和改写》中,阐述了琪客文学的特点,并指出琪客文学是对几种主要文学流派的改写,研究琪客文学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明晰琪客文学在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也更能解释琪客文学作品在读者和社会中引起的反应[3];朱丽特•威尔斯的论文《琪客文学之母•女性作家、女性读者及文学史》,将琪客文学放置在女性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中,在情节设置、主题表现、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3];苏珊娜•菲瑞思在《叙事与影片的双重性:〈傲慢与偏见〉和〈.单身日记〉》一文中,论述了《.单身日记》及其电影版与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异同,指出不论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在女主角寻求自尊及安全感的心路历程上,都能发现一些《傲慢与偏见》的影子,但又不完全相同[3]。艾梅尔达•维勒含的专著《女性主义畅销小说:从〈单身女孩〉到〈_〉》视琪客文学为当代通俗女性小说,通过历时性对比分析,剖析了19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分别对60年代和90年代女性通俗文学所产生的影响[4]。2011年,_妮•哈维斯基出版专著《琪客文学与后女性主义》论述了琪客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琪客文学的起源及其流行原因,讨论琪客文学对主要叙事传统的改写。哈维斯基认为,新的社会现象催生了琪客文学的诞生,虽然与早期爱情小说有相似之处,琪客文学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现代爱情,尤其是对单身女性及其经济状况的刻画方面。由于其复杂多样又带仿拟的文学形式,琪客文学代表了一代新风俗小说[5]。

(二)琪客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和消费主题研究

(三)对琪客文学分支和变体的研究

随着琪客文学作品的大量问世,其描写对象已从最初二三十岁的单身都市白领女性扩展到更广泛的年龄层次、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种族国籍的女性,出现了多种变体,包括青少年琪客文学(ChickLitjr)、妈咪文学(MommyLit)、保姆文学(NannyLit)、非裔美国女性文学(SistahLit)以及不同国家背景下的琪客文学等,因此也有部分学者将目光投向琪客文学跨越年龄、种族、国籍、甚至性别等的多种分支和变体,研究其中的主要特点和主题体现。如乔安娜•韦伯•约翰生的论文《青少年琪客文学:不止是对青少年的浮华诱惑》对目标人群为叛逆期女孩的青少年琪客文学追根溯源,总结了这类变体的特点和多样主题[3]。希瑟•休伊特在《你并不孤独:个人、政治和‘新’妈咪文学》一文中,阐述了“新”妈咪文学产生的背景和主题,指出“家庭主妇式的幽默”是这类变体的主要特点,“新”妈咪文学作品采用自传式的写法,触及到不少“禁忌主题”,从更广泛的层面反映了母亲,包括单身母亲、酷儿母亲、少女妈妈以及不同种族母亲的声音[3]。伊丽莎白•赫尔的论文《长期受苦的职场女性:以保姆文学为例》,则分析了“保姆文学”这一琪客文学的新晋分支,保姆文学为琪客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让这类文学作品能深入到社会更真实的黑暗面。也有论文从跨越种族的角度探讨琪客文学。丽莎•格雷罗的论文《“Sistahs”并非为自己:黑白肤色的琪客文学》,以《等待呼气》(又译:《待到梦醒时分》)和《.单身日记》两部小说为例,比较“黑人姐妹文学”(SistahLit)和琪客文学,尤其探讨了它们的区别。文章指出,由于种族和社会背景等因素,虽然描写非裔美国女性的“黑人姐妹文学”是琪客文学的一个分支,却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类小说往往在表现黑人女性人生追求、对男性的刻画以及描写女性与家人、朋友关系等方面与主流琪客文学有着显著区别[3]。诺拉•塞蕾的论文《布里奇特•琼斯和匈牙利琪客文学》跨越国界,对《.单身日记》和被誉为匈牙利版《单身日记》的StopMammatheresa!进行比较,阐述了琪客文学在匈牙利的发展和接受情况,认为琪客文学在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语境融合的过程中,已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3]。

(四)琪客文学的语言文体学研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