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毕业论文(必备8篇)

个人学习 8 0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字:行为心理学 园林设计 心理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

国内就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远不如国外,且国内尚无任何园林设计与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理论知识。此外,我国国内相关研究均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诸如行为心理与广场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园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等。在本章节,笔者主要探讨国外就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国外就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及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等两个方面。

(一)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关于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James的观点“景观艺术设计考虑女性的甚至宗教母性”,即倡导景观艺术设计应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并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落脚点。不可否认,James的观点存在某种局限性,但其受到的认可度却证实了“人们希望园林设计师设计出更实用、更经济、更能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 Andrea Bel-grano及Almo Farina共同提出了“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及生态假设理论,即景观的丰富性源自于一切空间构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应该基于感知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及文化生态学等的调查,即对现场环境、生态问题、人的心理需求、文化及物质需求等方面的调查。

(二)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具体应用

针对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的具体应用,其主要包括广场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园设计、道路设计等。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包括: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观点“公园中的道路、景点、植物、坐憩设施等设计应基于人的行为心理”,即公园设计应以大众行为为出发点,并以为大众服务为最终落脚点。扬·盖尔的研究领域有“如何使用街道、广场、人行道、公园、庭院等公共空间”、“如何阻碍或支持公共生活及社会交往”等,

此外,行为心理学理论也指引着园林设计对儿童、老人及弱视等特殊人群的照顾。在这一方面,卡罗林·弗朗西丝及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的贡献尤其突出。他们的观点是“儿童身体发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跳、跑、攀爬等大幅度或大运动量活动,则园林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

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由第一章节可得,目前行为心理学在原理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极广,例如广场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园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等。在本案,笔者将从住宅区设计及公园设计两个方面探讨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一)公园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就公园入口及其景观设计而言,有学者曾做如下调查:

调查内容:在观赏过的公园中,您对其入口的满意程度如何?

答案:不满意;一般;没有印象 非常满意

调查内容:您认为公园中什么更重要:

答案:可供观赏的景点;可供娱乐的设施

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得,不同年龄段人对现代公园入口的满意度均较低。由于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针对某些以吸纳更过游人的公园,其入口设计应该尤其重要。此外,就公园景观设计而言,不同年龄间的差异较大,即年轻人多倾向于娱乐设施的配置,年长的人多倾向于观赏景点为主。针对这一问题,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基于对公园参与者的需求调查综合布置公园景观,以确保公园设计能够最大化为参与者服务。

(二)住宅区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住宅区的风格

就人们最喜爱的园林风格,有学者曾做如下调查:

调查内容:就住宅区内而言,您最喜欢现代式园林风格(以现代装饰材料为主)还是自然式园林风格(以小桥、树林、草地等为主)?

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得,受调查对象多倾向于自然是园林,这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式园林景观不断增多,但人们始终倾心于小桥流水、草地花香的大自然。但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现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形态的塑造间的矛盾,这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住宅区园林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

2.住宅区的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现代式园林景观面积的增加,人们对住宅区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现代住宅区园林景观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的需要。针对住宅区的文化内涵,有学者曾做过如下调查:

调查内容:就住宅区而言,您更倾向于何种园林景观,是更具文化内涵的,还是没有文化内涵的?

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得,受调查对象多倾向于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具文化内涵。但是,我国住宅区的园林景观普遍存在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就老住宅区而言,其仅设计有少数的假山、亭台、水池等园林小平及一排排品种单一、形式单调的植物。就住宅区而言,其虽设计有相对更多的绿化面积及品种更多的植物,但因其缺失文化内涵而无法达到应用的视觉享受及精神享受。针对住宅区内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现代园林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行为心理学理论,设计出更具文化内涵的住宅区园林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此外,行为心理学在我国住宅区及公园等方面的应用也极其匮乏,这也是制约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园林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之前充分做好相关调查工作,并坚持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以为人服务为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5.

[2] 邹凤云,刘红.心理学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1,(6):286.

[3] 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2篇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的是既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又能给后代人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而遗址公园的景观更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设计,不管是对遗址公园的自然山水景观的设计,还是表达历史情感,都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并且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论[1]。在对遗址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对后代人的发展影响,尽可能降低对现代城市发展产生的压力。在进行遗址公园保护的同时,发展现代社会经济也不能盲目地进行遗址公园的开发利用,要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遗址公园,才能在加快现代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二)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景观设计的领域中,特别强调了植被种植的多样性,将大量乡土植物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丰富景观植被的多样性。在我国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将植被的生态特征、地质地貌、空间因子等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景观植被系统,这些植被在间接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遗址公园的作用。(三)文脉主义理论。在对遗址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遗址公园所在的城市、历史背景以及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都表达着遗址公园的文脉精神。遗址公园的文脉就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倡导和谐发展,根据城市建筑类型以及文脉的联系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2]。遗址公园景观的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因此,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必须要按照传统文化内涵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将历史文化背景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联系起来,让城市里的历史更加具有活力。

二、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理念

(一)历史文化传承。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城市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的提升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目标,使得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特色城市的建设缺失。而城市建设特色的缺失,出现了大量的相同规划、相同景观、相同的设计,从而导致城市的面貌趋于统一,而失去了特色化,城市本身的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化特色也逐渐被磨灭[3]。在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强调历史文化的体现以及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历史遗迹是历史留下来的不可复制的景观。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保护遗址是基础,利用和建设是进一步的发展,将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出特有的城市风貌,让城市在历史的熏陶下更加具有特色。(二)历史文化内涵。现如今,随着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仅依靠于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逐渐趋于统一化,城市间的大部分景观设计都具有一致性,导致城市发展特色文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需要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才能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通过遗址公园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现代化的景观设计结合,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历史精华和现代城市文化要点的结合,从而创造城市的文化内涵价值和生命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蕴。(三)空间文化景观。在景观设计中,空间文化的布局和排列是十分重要的,空间的布局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景观,从而使参观者具有不同的感受。我国古典园林最基础的三个景观空间序列模式有:第一是比较单一的、闭合式环形的观赏序列模式,这种模式通常用于小型的景观园林设计中;第二是以贯穿方式的观赏形式组成;第三是放射形式的观赏路线模式[4]。在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对历史遗迹的表现,更加重要的是公园的景观空间设计。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需要进行不同的景观空间设计,从而在参观上很大程度地表现了遗址公园的历史特点和景观特点,加强了景观的灵活性和突出性。

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特殊性的实践探讨

(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第一,原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原始性。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原真性原则,即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要考虑到遗址的保护,同时还要考虑到还原遗址中的历史文化气息,主要体现在对遗址的景观重现、建筑风格上的尽量统一以及遗址装修修复上的相似。通过对遗址的还原,使得人们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唐文化的建筑风格以及历史文化,从而感受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气息[5]。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景观设计的同时要注重遗址景观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严密的分析,不能因为一时的设计思路而忽略了遗址景观的长久发展。(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第一,延续城市记忆。对于每一座城市而言,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在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时,应当注重延续城市的记忆,丰富城市的特色。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都,经历了中国诸多朝代的发展,城市记忆就是这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发展表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就应当延续西安的历史记忆,让人们能够在其中感受到西安历史的发展以及古城的历史文化记忆[6]。第二,引入生态美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程度越来越严重,所以造成生态环境日益严重,而适度发展原则也逐渐被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引入生态美学的设计思路,将遗址中的野生植物利用起来,发挥其自身的生态美学价值,从而对遗址本身的景观有所保留。(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具体设计分析。第一,道路广场设计。首先应当保留原始的历史道路,充分发挥历史遗迹的文化气息;其次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设计,保证道路景观与历史遗迹更好地融合;最后,加强道路的功能性,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保证道路的设计能够对遗址公园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和延续性。第二,植被种植设计。将多种植被进行合理的分布,完善植被群落景观。主要宫殿区和宫苑区种植带,种植常绿树种,作为遗址公园冬季常绿景观;主要的乔木树种保证冬季常绿树种的外观以及颜色的丰富度;宫殿区种植不同层次的观赏花,作为春季的景观,夏季的景观种植要以国槐和绿地为主,而秋季则主要以观叶乔木为主。第三,灯光设计。主要以渲染一致的轮廓和绿化边缘为主,体现历史氛围。第四,水体设计。将水体设计与水生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水体的活力以及观赏效益。

四、结语

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遗址公园作为一国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景观设计上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以及文脉主义理论,在设计时应当秉持着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空间文化景观等设计理念,在保护原有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化城市与历史文化结合的遗址公园。而本文主要是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的特殊性为例,在设计原则、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景观设计上都进行了分析,在道路设计、植被设计以及灯光水体设计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历史遗址公园的开发和保护上更加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还原以及可持续发展,将我国遗址公园的设计与现代化城市建筑联系起来,从而使我国城市走上特色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妍.我国当代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

[2]陈雅静.基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7,(02):50-50.

[3]陶琳,王嘉,肖尧.基于文化传承的工业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理论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7,(02):66-69.

[4]树一帜.从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设计得到城市标识性景观设计的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67-67.

[5]杨阳,邓薇.近代城市遗址公园的美术设计与景观改造[J].美术界,2017,(01):82-82.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郊野公园景观规划“三元论”

Abstract: Country Park is the edge of the city area of the larger natural landscape area, city park is the urban residents understand the nature, feel the natural, close to the natural place. The park has its unique charm and advantage in tourism, to play advantage, you need good design. The country park started late, the lack of experience, the following arou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_three element_ theory discussion.

Keywords: Countr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_three yuan theory_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的郊野公园建设较早,这种类型的公园主要就是简单地对游客进行引导,游客可有大量的自由空间去游玩,基本是按照森林公园进行修建。现在的郊野公园更加的多元化,郊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向以下方向发展:

从观光型向参与型发展

香港的郊野公园建立得比较早,其规划受传统郊野公园的影响,大部分都以观光型为主,景观设计只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而现在的郊野公园更加看重参与性,在公园里添加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将风景园林由美化生活扩展到引导健康生活。

从自然景观为辅体向主体发展

在以前的设计中,都是在自然的景观当中加入人工的景观,人工景观是构成的主体,自然景观是人工景观的衬托。而现今的设计,是为了突出自然景观的浑然天成,突出大自然的伟大,让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设计。还要注重生态建设,这就意味着要保持水的循环、尊重物种的多样性等。这就是让人工的景观作为自然景观的陪衬,更加突出自然景观。

从单一设计向综合设计发展

把人和动物综合考虑到环境中进行设计,而且还要考虑景观的美观。这样,既有了美丽的景观又对景观进行了保护,这就把园林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郊野公园就的设计就正在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进行发展。

二、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郊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有规划理念和实践两方面。规划理念占有重要的比重,规划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规划理念,其形成需要多学科共同执导,介入的学科种类较多,会出现学科理论的交叉点。如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等等。换句话说,生态概念囊括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内容,所以要将这三个部分融入到规划设计中来,于是就有了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论”。

三、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一一一三元论

郊野公园景观规划内容的三元一一一生态、景观、旅游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郊野的具有自然特色的景观区域,因此在建立郊野公园的时候要选择现状具有较高景观资源的场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将设成本,缩短公园的建设周期,在短期内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与社会效益。自然美和生态美就是规划时的一个重要内容,郊野公园设计的第一原则就是保护自然生态,这也是开办郊野公园给人们传达的信息。第二个设计原则就是在保护过后适当的建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所以旅游就是设计的第三个原则。在郊野公园里安排合适的旅游项目很重要。首先,有利于生态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郊野公园内生态保护是主要的,景观和旅游是从属的,但生态、景观、 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规划旅游活动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减少由于超量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确保景观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注意确定功能分区、测定环境容量、游人量、游览方式、路线和内容。第三,规划设计时注意景感的创造,讲究动态游览的步移景异的感觉,也讲究静态观赏的构图美和文化内涵的意境美。

郊野公园景观开发强度的三元一一一保留、恢复、利用

郊野公园的主要建设目的就是保护生态,过后才是对休闲娱乐的开发。需要突出表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等等,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开发,还原最真实的大自然。为此,可以将郊野公园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开发,分别是生态核心区、生态恢复区以及郊野游览区。

生态核心区主要生长的是地带性的植被,主要以繁殖地和原生地为主。不能在里面进行砍伐和捕猎行为。这一带是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将风景特色区域以及公园的景观保存起来,比如天然林带。保护就是郊野公园核心区域的原则,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特征。

生态核心区主要生长的是地带性的植被,主要以繁殖地和原生地为主。不能再里面进行砍伐和捕猎行为。这一带是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都是将风景特色区域以及公园的景观保存起来。比如天然林带。它们都不应该被人为的破坏或者人为的对它们进行建设。在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就是要更好的被保护,保持原有的特征。

郊野游览区就是供游客娱乐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的敏感度相对不是那么的高,是唯一可以进行适当合理开发的区域,但是并不是能够无限制的开发,这样同样会破坏区域的生态平衡。郊野公园是根植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条件下的绿色生态本地环境和生物生长生息的场所。因此,根据每个基地的不同特色,应有与之相协调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基地现有的有利条件,通过合理设计,巧妙地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

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服务对象的三元一一自然、人与自然、人

郊野公园是重要的生态保护用地,为营造自然、野趣的环境,通常会强调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等生态的理念。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型的同时,不忘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下游人对休闲活动的需求。规划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叫朴实原则,主要就是表现景观的外观特征。自然界的景观中多数都有这个特征。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公园里面有很多人工建设的景观,这种景观和自然风光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郊野公园主要是要体现出自然景观的质朴之美,景观要更加的接近自然。

结语

郊野公园的建设应从郊野旅游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生态,让人们去感受自然。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朴实、野趣为原则,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挥其优势,规划特色公园。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多添加一些上面提到的“三元”,可以使郊野公园更加的出彩。

参考文献:

[1]张晓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规划师2004(10)

[2]林楚燕:郊野公园的地域性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张凯莉周曦:景观!景观学与景观生态学之讨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3)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4篇

沙漠公园开发设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进行沙漠公园规划设计中首先设计难点有,在不破坏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也就是公园设计面积相对要较小,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这也源自于沙漠恶劣的气候环境,其次,沙漠公园设计中会涉及到多种植物种类的种植,而我们都知道在沙漠地带是难以找到一处适合植物生长与种植的绿化范围。因此,通常会导致沙漠公园规划规模范围较小,只能在有限的绿化范围内进行,难以扩增与扩大。

难以建立能够反映沙漠公园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

其次,沙漠公园设计中难以突出当地沙漠公园的自身特点,导致了此类景观与旅游产品单调,不够独特与新型。本身沙漠公园设计要在基于有关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要能有一片绿化地带,这使得满足基本要求就比较困难,更不用说还要独具创造性。此外,沙漠公园设计的文化底蕴也不足,有些额外价值难以凸显,可以利用的资源较匮乏,这使得整体设计缺乏时代感与多样性。

2、设计理念

在进行沙漠公园设计中,要把握住将沙漠资源与当地人文资源以及景观资源这三者结合起来的设计理念,实现环境与当地区域文化的相融合,利用这种融合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此外也要基于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创造出独具特色又能发挥一定作用的生态景观。

3、设计方法

在沙漠公园规划与设计中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一对整体布局的规划,要求要将整个系统环境都考虑进去,从而实现对公园结构设计的完整与有效性。第二是对绿色景观的设计,针对绿化植物的建设,要合理安排与部署相关绿化种植面积,比如说景观植物的排列等,这是为了凸显沙漠公园的地域风格以及增强沙漠公园美观所作出相关内容。另外,第三就是对沙漠公园局部部分进行规划与设计,合理划分好各个单独结构的功能,以便保证整体公园结构的完整性。下面就这三点进行具体说明。

规划设计

在具体的沙漠公园设计方法中,首先有要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要将实际的沙漠公园选址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就整体的格局进行规划与具体部署,保证各个环节都能有效配合,从而实现对沙漠公园的整体宏观调控。总体规划要在实际投入施工之前就要将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位,做到完整全面的有效部署,从而使得施工项目顺利进行。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此外,沙漠公园设计方法中还有对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相对于宏观规划内容而言,此种方式要更具有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绿色景观作为公园景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了植物的规划与安排后自然就能有效保障最终公园设计的整体效果。

景观分区设计

最后,沙漠公园设计方法还包括有景观的分区设计,景观的分区设计主要是指对整个沙漠公园规划中各个局部组成部分的安排与部署,以及景观分区中各个结构功能的设定,从而使得整个沙漠公园能够顺利且正常的运行。进而在确保了整体设计效果的同时也做到了完整的公园设计安排。

4、设计效用

通过对沙漠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结合实际的运营效果来看,首先第一沙漠公园可发挥的效用有带来一定旅游价值,作为茫茫大沙漠的一处独立景观,沙漠公园可吸引更多游人驻足欣赏,此外,沙漠公园除了本身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发挥很大作用。本身沙漠地区就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多进行植树与绿化建设能够提高沙漠地带的蓄水、保水效果,进而改善一定的生态劣势。让沙漠不再是吞噬生物的坟墓,对沙漠地带多进行绿化扩增也是保护全球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反之,我们若不展开相关的绿化保护行为,未来沙漠扩增的面积可能越来越大,最终造成对全球环境的极大影响与危害。

5、小结

综上所述,在对沙漠公园设计内容的有关探讨中,我们了解了建立沙漠公园对整体沙漠环境的改进作用以及促进沙漠地区旅游发展,为地区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等的各方面优势。在具体的沙漠公园设计与规划方法中可采取对整体的公园设计,也可有针对性的对绿化面积进行设计,还能先进行对局部各个功能结构单位的设计,再而进行整合。沙漠公园有着极大的旅游价值潜能,只要我们能合理挖掘并发挥其使用价值,所创造的财富将会是极大的,除了改善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因此,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有关沙漠公园设计与规划的相关系统结构以及设计策略,用以提出更加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努力。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5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 景观设计 ;生态平衡

1、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在保护湿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性建设举措,可以说,这是一项人与自然资源间的对话,因此与生态关系相协调是湿地公园建设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与生态关系相协调即人与自然资源、生物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相协调。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合理地通过设计营造对湿地发展加以健康引导,尊重并保护生态平衡,不可企图霸占肆意改变,对生态资源造成损坏,这样才能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相符。

适应性原则

湿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滥形成了高纬度的内陆湿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滥而形成的沿海湿地;还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风雨的渗透促成了淡水沼泽的形成。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因此每湿地公园的建设都需要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不同的景观设计理念相适应,且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以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性差异采取适应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程项目,比如生态学、园林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绝不是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围绕湿地的实际情况而展开深入研究,因此综合性原则也是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景观设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留下败笔,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会对原有的湿地资源造成破坏。综合性原则需要参与景观设计的各学科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相互协作,合理配置,这是一项成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容小觑的一环。

景观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相对于前面几项原则而言,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进行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目的。湿地公园中有许多与其它环境中不同的生态景观,这使湿地景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与众不同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当中,需要兼顾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美学设计,从而使湿地公园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进而提升湿地公园的旅游价值和科普价值。

2、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要考虑环境容量控制

由于每个湿地公园都各不相同,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采取统一的规划管理办法。而环境容量能够衡量开发和建设项目的静态管理,当超过了环境容量的限度就会出现生态问题,如果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破坏,那么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则是不科学的。因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需考虑环境容量控制,针对不同湿地公园的不同区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景观设计的完成效果,保证湿地公园落成后的管理质量,并定期对湿地活动进行监测,进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实现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营。

突出湿地公园体验区的相关特色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可以充分考虑游人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的相关需求,配备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体验区,满足游客对湿地公园的多种不同需求。比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建立农业示范区、蔬菜采摘体验区、以及森林休闲度假区等,拉近游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为了使湿地公园具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和设计理念,设计者可以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地理特征,从体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角出发,为游人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融入田园式生活的游览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由内而外的放松,尽情徜徉于湿地体验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当中。比如可以在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建筑出一些错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景观,为观光游览的人群营造出一种虽为人造却仿若天开的自然景致,增加人们游玩时的趣味性。

丰富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内容

为了能够使湿地公园为游人提供品质更佳的服务,达到真正贴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将其景观内容充实化、多样化,围绕设计主题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为游者带去全新的感官体验。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做好湿地的整体规划布局,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要在湿地内合理配置不同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性;三是要对湿地公园内的一些大型项目适时进行必要的休整,构建出层次感丰富的空间效果;四是可以搭建小型的人工模拟生物圈为湿地公园增加趣味性,更加真实地展现湿地文化。

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类型,湿地公园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景观设计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湿地的自然特性与人文环境相融合,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设计及管理运营措施。既保证原有的自然湿地资源不受损害,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试听感受,积极满足人们亲近湿地亲近自然的欲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而提升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玉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07)

[2]陈冬红.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江西建材[J].2016(01)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J].2016(02)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6篇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som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how to apply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to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en building a park, and then the solution is found.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理论;生态原则

Key words:city park;landscape ecology theory;ecological principle

1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景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源增多、面积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而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他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公园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应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2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整体性原则。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连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生态位原则。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我们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

3 生态景观原理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应当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多采用本土树种,铺装及景观小品等装饰材料选用当地材料。

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在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应用植物的姿、形、色、味等生态特性,使得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处理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极为有限。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的“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此,建设生态公园,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性,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作为景观设计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讨论[J].中国园林,2003,(12):51-53.

[3]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2002,21(3):61-64.

[4]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56-57.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存在问题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_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_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_《_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 工业建筑,2006(36):163-140.

主题公园毕业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原型;空间塑造;景观设计

原型(Archetypes)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跟设计息息相关的心理学领域,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进而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发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1集体潜意识――历史记忆

“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基本行为意识,它是经验的累积、是人类自然的反应,反应与选择早就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这种意识就是“原型”,而“原型”本身并不是一种设计,而是一种“催化剂”,在某种特定的点呈现出来时,人们的集体记忆接踵而来。

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意象的初始,追溯根源的意识,转化成景观设计的元素和手法,最终设计者与观者对空间产生共鸣。

2环境心理学――环境空间

“原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旨在从人类与环境中寻找记忆和对事物的共同认知,并加以提炼和转成设计作品。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环境,反过来个体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就如同Canter(1983,1991,1993)则把个人环境推进了一步,称之为“场所”。他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们在环境中的目标起主要作用,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场所目标,场所目标既区分了不同的人,又区别不同的环境。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刺激理论、控制理论、行为场合、交互作用理论、操作性取向、场所理论,这些理论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有所反映。

3景观设计方法――空间塑造

景观空间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有所不同,它涉及到空间、场所、领域3个概念。空间即Space,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即Place,也有三维空间数据限定,限定地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通过心理感受限定。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

景观原型主要源于观者日常熟知的事与物,组成原型的内容将其称之为“元”。它能全面反映城市中某特定的最基本特征。设计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

(1)资源利用,设计者对于项目勘查,首先找到城市的“集体潜意识”,根据现状收集当地的民俗、传说、诗词歌赋、神话故事等,对其进行梳理、调研、分析及整合,分析出观众对哪些历史空间产生共鸣,共鸣点往往是景观空间营造的核心概念。(2)地形处理,景观空间对于原始地形利用尤为重要,不同的空间、功能,需要运用不同的地形处理方式。(3)场景营造,是环境心理学的模拟,对原型的还原或转译,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

4台州乌龟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台州市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乌龟山公园位于椒江区,作为城市景观轴的端点,地理位置优越,背靠乌龟山风景区,北临椒江区体校,东侧椒江区体育馆,南边规划大型社区住宅。

景观原型的梳理

乌龟山公园位于乌龟山东面山脚,以农田为主,较为平整的地形、山石破坏严重、公园被道路分割等。(图1)

分析原型,公园需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交通问题、空间塑造问题,分析国内外案例能够发现“原型”对于景观空间营造具有重大影响。乌龟山公园景观原型的空间设计分别通过资源利用、地形设计、场景营造设计手法结合相关理论进行。

资源利用

以水资源、历史记忆、交通资源作为乌龟山公园主要设计资源,根据资源进行设计:

(1)水资源,基地内有多个水塘、田埂、冲沟等,可以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少量的人工介入,保留水塘、农田,对其进行历史还原,并加强雨水管理系统让它成为具有自净功能的湿地。

(2)台州对于“海”的记忆尤为深刻,运用设计元素还原或转译“海”历史记忆。在道路、铺装形式、小型构筑物、室外家具设计等进行叠加、重复等手法,激发集体潜意识让设计者与观者产生共鸣。(3)交通资源,公园被隧道分割为两部分,对于公园完整性来说是一个问题。设计天桥式的慢行系统既能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又能利用天桥的高差设计实现覆土建筑作为园区公共设施之用。天桥的形式可以根据“海”的元素进行三维空间设计。强化原型能产生观者的集体记忆,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地形处理

利用地形处理景观空间设计,以大地艺术、原始肌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

(1)大地艺术,一种原型的抽象性表达,抽象的过程就像是一个裁剪的过程,展现大地的空旷与密集的肌理,如草坪、土坡、森林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空间,转译大地记忆。(2)原型的载体反映自然景观的朴实,园内以保留部分农田基底作为原型的载体,开心农场成为都市农耕文化的缩影,让田园色彩注入于公园之中。

场景营造

场景营造、情感空间的塑造对公园设计尤为重要,以再现海边风情、农耕文化为例:

(1)海边风情儿童乐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出不同的游乐空间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海”作为主题,记忆中的白帆、浅滩不断浮现出来,设计者根据主题营造出记忆中的海滩场景,触动参与者的内心感受。

(2)农耕文化―彩虹农田,反映场地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民的生活耕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原型的阐述。设计中将场地稍加修饰,保留原有农田肌理、农作物,在田地里放置巨大的谷堆,营造出记忆中的田生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