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必备7篇)

个人学习 9 0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

一、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就存在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张,社会变革加剧,但是高校行政制度虽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但是弊端依旧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作效率不高。

学校的行政事务履行地不够井然有序,如果出台新的行政制度的话,从上级到下级贯彻的力度不够,应对突发状况的措施不够稳妥,周期拖延时间太长,各部门不能有序地协调配合,导致办公效率低下。在行政管理方面,行政管理人员没有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过于理想化,认为工作需要的只是热情和有理想,传统的僵化行政管理条款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那些落后的观念如崇尚权力,任人唯亲,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服务意识淡薄,人本主义等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顺利进行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用传统眼光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不是被服务的对象,工作消极,不主动改变工作方式,更新管理模式,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2.服务意识低下。

行政管理的方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步伐而与时俱进,但是大多数行政工作人员并没有更新观念,服务意识依旧淡薄,没有从传统的行政工作方式中脱离出来,并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工作理念。

3.监督机制缺失。

行政制度中从高级到低级划分,高级人员对低级人员有领导性质,低级人员对高级人员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直相对应的监督机制不足,监督手段落后,往往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系列问题的产生。

4.人事制度僵硬。

在一些高校里面会出现这种情况,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数为教职工的家属,这些安置性的工作岗位导致这些员工工作积极性不佳,工作热情很低,这不仅使工作岗位得不到有效分配,还使年轻一代的积极向上的人员无法获得此岗位,丧失工作机会,从整体上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果。

5.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上文分析到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这与高校行政机构臃肿,分工不科学有很大的关系,分工过细导致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衔接做的又不到位,协调性不高,职责分配模糊,而且对于办事中出现的错误相互推诿,各部门均不承担责任。

6.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

参考行政事务做的比较好的学校,其必定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制度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能,将责任也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各部门线条理顺,各司其职各担其险,那些行政办事效率低下的高校,其行政规范往往不够具体,管理也不够有条理,工作中个人情节严重,凭借主观经验办事,随意自由。因此,效率低下不是没理由的。

7.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行政管理需要人员分配才能完成,而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行政管理执行能力的效果好坏,对高校行政办事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水平低的人员势必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多数决策水平低。不遵守职业道德,破坏职业氛围,职责观念淡薄,会引起争荣誉,避责任。现阶段企业的行政管理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必须有现代化思想和管理意识,及要求有管理能力,有要求有文化素质,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精风貌和充沛的精力。如今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中,因健康问题而调动岗位的人员并不少见,这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行政效率。

8.管理技术因素。

现如今,现代化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严格,高校行政系统也不例外,通过现代化技术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对于收集资料,分析决策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技术作用不能忽视。当今社会中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不知道与时俱进,还是只靠旧的思想和办公模式,那么终究是会被淘汰的。

二、PDCA循环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的应用

PDCA循环指的是一种科学有效,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程序,它分为四个部分:

P指计划阶段,任何事情的圆满成功都离不开事前的周密计划,这在PDCA循环管理流程中处于首要部分,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校务安排上包括一些细化的工作流程,包括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目标的设定,工作方案的规划和问题的解决,在这些工作做完后选出最佳的一个方案,具体制定措施和应对策略,从最初的制定工作计划,到完成工作目标,并计划出针对整体的方案,一直到最后完成此工作方案,整个计划阶段就已经包含了对最终工作的结果的`预设。

D指执行阶段,也就是针对上文的计划做出相应的行动,负责对工作计划进行全面的组织,对校内校外的资源和人员就行统筹分配,对校内各行政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在各部门与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学校之间,部门与人员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通过协调使行政事务有条不紊的进行。

C指检验阶段,即对高校行政执行方面进行工作检查,检验其是否完成任务,是否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来实践方案,是否使行政办事效率提高并达到预期目标等。并对执行过程所完成的工作记性评判和总结,看结果是达不到预期目标还是超过预期目标。若达到目标则见这个方案推行下去,将宝贵经验应用到其他行政管理中,若没有达到目标,就要积极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改正并总结教训。

A指处理阶段,奖惩机制是一种很重要的人员激励机制,在行政事务执行中,若没有完成本阶段任务那么就要接受惩罚,但是惩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是让各部门都努力进取,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并和大家一同提高,各个行政部门之间是连带关系,一个环节做不好,那么其关联环节也会受到影响,降低行政办事效率,所以面对惩罚,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部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良,最终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注重工作效率,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大领域基本相通,在高校行政事务执行过程中,正如本文所分析的,结合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行政办事程序,行政执行人员进行有序的计划和调配,使人员配置最优化,部门设置合理化。本文所分析的PDCA循环管理是流程管理学科中最为常用的管理模型,是在旧的行政管理模式中升华出来的一套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随着新时代的时代特征而产生,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便捷性,深刻地改革了旧的行政管理制度,将原本一支笔,一张纸的旧式行政办公方式淘汰掉,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使高校行政事务管理办法越来越具有科学性。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探讨了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措施,如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以为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岗位设置;农业事业单位;安徽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8年12月,_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皖办发〔2008〕17号),要求在全省事业单位正式实施人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这次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现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就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

为了确保安徽省农科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前期对全院800 多位在职人员和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有在册人员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占总人数的61%。与国家要求的“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相比,该院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偏低,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偏高。此外,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1。24∶1。25∶1,与国家的控制目标3∶4∶3也不符。对于人员结构与岗位设置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经多方面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力争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妥善措施,确保该院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一是根据编制数确定岗位数量。农业科研院所原定的人员编制,是根据其职能和当初的实际情况由编制部门核定的,该编制体现了职能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岗位设置理当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基础上实施,以确保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的一致性。另外,从安徽省农科院目前实际情况看,依据原定编制职数为基础计算各类岗位职数总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类岗位内实际人员状况与等级比例严重不符的矛盾。

二是合理增加专业技术岗比例。在确定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比例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其基本原则应当是尽可能强化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合理紧缩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以体现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客观性、专业性,确保主体岗位占绝对多数。

三是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岗位设置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别的人员数有超有缺,少数超结构比例人员不愿变动岗位。为了消化矛盾,确保稳定,在此次改革中允许有5年过渡期,并给予一定的人员分流时间。对部分年老体弱、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定年数的人员可以选择过渡岗。通过转岗等措施,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逐步优化并最终达到各类岗位确定的结构比例。

2、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确保岗位聘用工作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长期沿用的职工身份管理,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工作上对贯彻执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1—2]。例如安徽省农科院至今尚未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仅对新进高校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全院职工考核较笼统,针对性不够; 考核结果应用力度不强,未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领导职务及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不完善。因此,在贯彻落实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农科院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农科院管理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农科院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岗位设置管理配套文件。

3、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了传统身份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换。设置岗位、制定目标、选聘人员、签订合同、业绩考核、薪酬分配、职工奖惩、人员调整和职工培训等成为人事管理常规而又频繁的工作,以往过于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能体系可能不太适应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需求。因此,应转变观念,明确角色,重新构建管理职能体系,以确保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3]。

一是充分发挥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等基层单位与组织的作用。应重新构建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适应的、以院和研究所共同意愿为基础的管理职能体系,尽可能将决策权向下层转移,让各研究所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当然各研究所也必须对产生的结果负责。院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做好宏观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各研究所各类岗位数、各类岗位内的等级比例等由院管理。尊重研究所的自主权,充分发挥研究所人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和绩效分配等应由各研究所自行管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院、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听取他们在学科发展和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意见。要发挥职代会在制订有关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参与作用。通过发挥多方作用,听取多方意见,以形成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职能体系[4]。

二是逐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以往在身份管理背景下,狭义的人事管理就是干部管理,所谓干部主要是指单位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干部(高校毕业生)。过去我院在人事管理上,干部和工人长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技术职称(等级)、教育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均是分而治之。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应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选聘岗位工作人员。应打破职工身份界限,融合机构和职能,逐步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体系。

三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服务职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大对人的管理,要将人的能力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重要的位置,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还要为职工提供优良的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正确引导,使职工根据自己的岗位目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状况,同时确认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增加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其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要多向职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4、参考文献

[1] 高中启.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J].求贤,2008(3):11-13.

[2] 韩宝文,刘孟朝,窦菲.省直科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22-23,65.

[3] 韩方.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对策分析[J].决策探索,2009(24):16-17.

[4] 梁旭,季春琳,岳华.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2):8-11.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实践 司法社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_中央、_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2]苏香菊.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研究[J].传承,2015(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42)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已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本文从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几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高校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派出专人去建基地、搞就业,其结果仍有部分毕业生难以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要靠政府的政策调控、用人单位的岗位数额、创业岗位的自我谋取、各高校之间的联手协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建立起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才能形成具有我国特定阶段的毕业生就业特色。对此,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机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政府就业机制的建立是根本目标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取消了毕业生分配计划,实行双向选择,但就其毕业生而言,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是弱势群体,在就业十分困难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加之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造成用人单位是强势一方。尤其是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工作性质较好的用人单位,全国毕业生蜂拥而入,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出的价码很高且条件较苛刻,使前去求职的毕业生心理压力很大,毕业生认为工作难找。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又无人前往,造成有人找不到工作,有工作无人去找,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靠政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人才层次的调控机制。所谓人才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员。知识有深浅,技能有好差,研究能力有大小,这就决定了人才具有高、中、低之分。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等级的人才是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也是市场经济资源配备的原则。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相互攀比,不计用人成本,有博士不要硕士,有硕士不要学士,有本科不要专科,明明是技术型的却要研究型的,是中低级岗位的却要招高级的,这反映出无序的人才市场需要管理,各级政府的人事管理部门要承担起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调控,进行人才使用的合理布局,加大人才使用的监管力度,分层次、凭专业、按需要就业,将人事管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对人才层次、专业状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既能保证各层面人才的顺利就业,又能避免人才的极大浪费。

2.人才流向的调控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区域经济状况不平衡且逐渐拉大的现象。客观上讲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用人基数较大,毕业生纷纷奔往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适度量,当饱和后就不能再容纳了,越是发达地区人才的聚集量越大,造成人才难就业,发展的空间也小,而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相对不足,这应该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由于条件较差,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主动前往的较少。这就要靠政府对人才的流向进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控,利用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像干部支援边疆建设那样,靠政府行为,靠诱人的待遇,靠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政策调控,让毕业生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作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性腾飞。

3.人才需求的调控机制。政府对各级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高校招生时有计划也有序,毕业生就业时无计划更无序,这种不对称只能缓解一时的矛盾,而后期其困难更大、社会影响更广泛。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监管力度,按照人才适用的原则,对就业岗位、等级进行审定,是否符合本届各类人才总额比例的要求,使岗位与计划统一起来,市场与需求统一起来。

二、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的形成是有效途径

作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且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大学生的创业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毕业生自主创业外在机制的形成。大学生从校门迈入社会,可以说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为毕业生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1)舆论导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鼓动毕业生去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舆论导向的宣传,鼓励毕业生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去实践自主创业,并在创业的路径上给予引导。自主创业是我国就业形式的一种,而且是有创新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受到社会尊重的、能尽快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就业形式。(2)政策支持:我国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还要从行业、资金、税收、社会环境、人才使用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他们在逆境中奋起,既是实现自主就业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更是通过这种途径去发现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社会环境:指全社会都应去关心、支持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开绿灯、除障碍,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应有责任。(4)创业前景:政府要对毕业生的创业立项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示范,也是一个培养过程,让他们在经济大潮中得到锻炼,体察人生,在创业中规范自我,实现价值。即使他们创业受阻,只要他们有所创新,政府仍可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位置继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2.毕业生自主创业内在机制的动因。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有一定内在条件的,这种内在机制的动因是需要个人去把握的,也是因人而宜的。

(1)胆识: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风险,既要有胆识,又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分析、定性,不是盲目的、赶潮的,而是理性的、可行的。(2)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要有创业思想,创业协调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高校毕业生与无专业知识的创业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自主创业的关系,专业思想与创新立业的关系,专业技能与创业起步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创业思想,才具有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3)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自主创业者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有组织、管理、协调、创新等能力。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创业内在动因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的综合指标,培养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尺。(4)条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具备上述动因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自主创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无论是何种行业,起步阶段的经济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决定了不是每一位毕业生都具备这个条件,就是争取社会、政府的支持,自己也得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否则,自主创业将是一句空话。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认同机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外在、内在机制之外,还要有认同机制作保障。

(1)观念认同:自主创业或叫自谋职业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取决于多种因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首要因素。由国家统包到自主就业落差很大,不进行观念更新、与时惧进,没有勇于创新、开拓之举,很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2)自我认同:高校毕业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的环境状况,市场经济的推进规律,自身具备的现有条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若认定自己走创业之路,就要在创业的道路上定好位、谱好曲,在自主创业的探索中创就业之轨迹,现人生之价值,报国家之培养。(3)家庭认同:每个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呈现多样化。父母、家庭对子女的就业很关注,对就业形式的认同在发生着变化,对坐机关当干部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有胆识、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家庭支持率在上升,走自主创业路的毕业生在创业初期能否得到家庭的认同至关重要。(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石。首先大学生是个有知识有智慧的特殊群体,每个社会成员对(下转第105页)(上接第48页)他们有一定的信任度,加之政府的政策倾斜,个体具有的特潜性,社会成员对他们的自主创业比较看好。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更需要社会的支持、认同。再次大学生应抓住自主创业之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按政策有原则讲诚信,在创业大道上摔打磨练、锻炼成才。

4.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需要政策支持、社会关注,政府在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就业之时,应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

(1)政策激励:政府应不断完善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创业初期的津贴补助,政策、经费支持。鼓励毕业生去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现了自主创业的同时,为更多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2)榜样效应: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太少,未形成气候,需加大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让毕业生了解到自主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式,不是无奈之举。多做自主创业成功之例、成功人士的宣传鼓动工作,用榜样效应去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充分准备自主创业,积极实践自主创业。(3)成就感召:毕业生自主创业既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生实现价值、创造成就的一种较好形式。宣传媒体应发挥职能作用,对自主创业做出成就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报道,以毕业生创造的成就去感召新一代毕业生走创业之路,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使命。(4)社会效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检验归结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突出的创业者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与地位,给予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能看到光明的前景和辉煌的人生之旅,使他们在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去回报社会,去实现人生的最大追求。 三、高校联手机制的圈定是重要手段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高校的中心工作,一把手工程。每所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机制。但高校联手机制的发挥至今仍很薄弱,若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联起手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将是事半功倍的就业机制。

1.高校专业连锁机制。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有很多院校是相同的,若某区域高校的相同专业实现在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上互补,教育、设备、资源共享,将该专业实行连锁机制。当某用人单位需要某专业的毕业生,都随时有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更便捷的是用人单位只要找到一所高校,就能了解到某区域各高校某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对某区域的所有高校来说,既省时、省事、省人力、省经费,又能起到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效果。

2.高校层次对接机制。区域高校都有本、专科之分,以本科院校为龙头,把本专科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层次上对接起来。用人单位需要本专科毕业生是有一定计划比例的,本专科院校可互相推荐毕业生,以形成用人层次上的对接,实现某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之特色。

3.高校区域联手机制。某区域的中心城市都设立有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的高校,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很大,人力、财力很有限,若区域各高校实行联手机制,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共同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共享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4.高校人力资源联动机制。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各高校从事就业人员有限,若某区域高校将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实行联动机制,及时进行工作上的交流,信息上的互通,形势上的共研,做法上的互帮,就能形成一人做活一片,一事共振一方。

四、校企联合机制的扩大是发展之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对就业性质、条件的要求是当务之急,从第一线做起,在基层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打好基础。那么,校企联合是实现毕业生完全就业的发展之路。

1.校企沟通:各高校要积极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在实习中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用人理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知识,乃至于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校方应积极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调整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吃苦、讲原则、讲诚信、有开拓精神,校企双方在育人与用人的通道上,进行深入的了解,互信的沟通,以便于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需要。

2.校企联办:高校与企业联办的形式适应于当前的大众化教育。企业将用人计划、培养目标、动手能力、生产管理程序提供给校方,高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情况落实招生计划,再进行基础、应用理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教育,最后一年的实习交给企业,主要是生产实习、岗位培训、管理程序与研发能力的熟悉等。毕业生毕业后在该企业就业。

3.校企订购:所谓定单式教育。企业根据需要与校方联系,订购所需的专业、人数,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向校方提出培养的目标、模式,加强对校方培养过程中的监督,可随时修订教学计划,校方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订购合作的相关事宜,向企业批量输送毕业生,这种方式是毕业生就业的好形式。

4.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用人需要与某高校有长期稳定的用人、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其特点是高校设置有企业所需要的长线专业,培养层次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吻合,该高校的毕业生在企业有较高的满意度,企业可根据需要在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实行双向选择。高校可每年输送部分毕业生去企业就业,高校与企业之间保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林诗锋.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J].世纪桥,2009(17).

[2]王俊岭,李德海.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8).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5篇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企业行政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最后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重要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的任务。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搞好企业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企业行政管理既非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也非企业管理,其涵义是指:企业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相关事务进行职能性的综合管控行为的总和。

2.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凸显的问题

管理模式僵化滞后

受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违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僵化死板,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观性强

企业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行政机构人员编制结构臃肿,管理程序换乱。管理中,企业行政管理决策主观现象严重,缺少科学的研究、考察与落实程序,监督、反馈、信息等机构力量普遍薄弱,行政指挥机构难以搜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以致执行不得力,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导致企业行政管理的泛化。

企业行政管理意识虚涨浅薄

目前,缺乏企业行政管理的意识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企业领导者没有这种管理理念,管理人员也没有这种管理意识,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根本不熟悉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结果企业施行的各种战略使企业的行政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相背离,根本不能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的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在设置比例上,指挥、执行机构过于庞大,行政管理的关注点也较为集中在企业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诸如办公室管理、文书档案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缺乏科学必要的创新措施。

企业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无责任感、无积极性、无创造热,无全局观念,管理时常脱离各部门实际,使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整个集团的协调困难,无法起到行政管理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3.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

优化企业行政管理结构机制,完善行政法制保障体系

明确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明确企业行政机构的职能作用,科学合理的创建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新形势下,企业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以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相应的企业行政监督部门。一,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管理系统,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其管理措施有畅通的行政实施渠道,二,建立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防止其滥用职权牟取私利。三,结合实际,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录用、培训和升降等人事干部制度,实现制度出效率。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像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

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行为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比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更注重内容和实质,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提倡“服务与合作”。 “服务”,即行政工作的定位,行政永远是为企业服务的,行政部门的定位一定是服务部门,这种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意识中。“合作”是一个高效率的'企业行政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行政有没有合作、合作的程度可以界定企业是否“健康发展”,企业要发展,行政部门必须有良好的高效率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解决企业领导层“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切实把企业领导层职能定位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后勤服务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企业管理层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企业领导职能。

优化企业行政决策职能的程序。

首先,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其次,拟订方案,寻求达到企业决策目标的途径。研究和拟定实现企业决策目标的各种途径和办法,就是准备行动方案。现代企业行政决策一般要求有多个备选方案。现代企业行政现象复杂多变,更不允许只准备一个行政方案,也不是科学的决策。再次,决策方案的评选审批。现代行政决策问题不确定因素多,目标多,涉及的学科知识多,在实现目标的方式,途径上也会各有不同,仅凭决策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去评价和判断备选方案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有关专家的力量,集思广益,从必要性、可能性、经济性、协调性等多方面做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共同来评选方案。最后决策者根据专家提供的意见决定采用哪一个方案。

优化行政管理人才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整体素质

行政事务,归根结底要通过行政机构中的行政人员去贯彻执行。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一般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创新企业人才机制,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拓展人才培训渠道,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还要定期评价业绩,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整体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坚持人文务实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行政管理艺术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推动力。行政管理中还有许多艺术性问题,什么时候下达命令或指标、怎样下达、词语如何表达等,都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人本管理是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一种管理模式,在管理中重视人的智慧、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综合性、动态性管理,同时,还要增强企业行政管理手段的艺术适用性,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

4.总结

企业行政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社会化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推动了企业行政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部环境(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社会机制)和内部条件(企业自身努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两方面的结合。这些都有待于在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史丽燕.浅述企业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J).职业圈,2007.

[2] 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2007(,20).

[3]万惠华.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1).

[4]杜建军.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5]柴安东.关于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年13期 。

[6]史桂芝.论企业行政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6篇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政管理学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育人方面 ,都洋溢着一派喜人的景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合并潮的兴起,高校追求大而全,原主要在文科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大量的理工科类院校开始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国内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500所,以国家行政院学的成立为源头,各层级政府也在原来所属党校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行政学院,对本级政府组织的公务员开始系统的培训,行政管理专业呈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

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1.刚设立时的就业状况

19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相继恢复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在实行单位分配制、双向选择以前的年代,一出校门就是干部身份,如果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还能以专业不对口的名义正当地向组织提出要求,并加以更换。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面向政府组织,那时候毕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在各级政府组织或者事业性单位里面从事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外专业的学生看来,他们既体面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双向选择后至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以前的就业状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应当同其他劳动力一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就是对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的理论基础。90年代初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推行,大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由于当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刚刚颁布,政府组织用人还没有实行或全面实行“逢进必考”的机制,大量的大学生通过与政府组织的“双向选择”后,就可进入政府机关或执行行政事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对口,有着政府组织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段时期,应该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黄金时期。

3.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后到2003年之前的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逐步深入实施,要求对公务员实行统一考试录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实施对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为契机,各级政府组织开始遵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借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的具体做法,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始实施“逢进必考”的制度,到1998年左右,基本上各级政府组织都全面地推行统一的考试录用制度。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较之以前无疑增加了许多的障碍。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得参与这样的竞争,与原来的“宠儿”一下成为“贫民”,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但2003年以前,虽然大学普遍已实行了扩招政策,但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尚未毕业,政府机关就业受阻,大学生们还可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由于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大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接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从事办公室管理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年以后的就业状况

2003年,是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第一届扩招生毕业的头一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212万,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同时,由于高校大量的合并热导致的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专业不 再是原来由文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理工科院校不顾实际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盲目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空前的增多,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统计,2004年,该校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50多名学生中,在毕业前,仅有9名同学实现就业,就业率仅18%。9名同学里面还包含保送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1即使是国家“211”工程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其就业状况也相当不理想,一次性就业率也仅在60%左右。

二、2003年以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扩招总体环境的影响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规模的扩招加剧了社会的一般性就业矛盾,即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使得4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52万人,2005年则急遽攀升到33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413万人。2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影响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其中包括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但在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资格考试,根据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条件,其中之一是要求报考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因此,一般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均可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具体到某个职位或岗位时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了。如,外交部2006年拟招考的职位对外语的要求是:“外交业务类考生,无论本人所学专业为外语或其他文科专业,其外语水平都应达到能独立开展对外工作的要求;行政技术类考生,其英语水平要求能处理一般对外事务;专业匹配:考生所学专业须与外交部的要求一致,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不同者,其任一阶段所学专业与我部要求一致的,可视为专业匹配。”在公共科目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职位对专业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报考以及录取,从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就业的机率,加大了其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来,和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样,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4.学校制定的就业方向不明确

翻看一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介绍时,将其就业定为:“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熟练运用英语及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秘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掌握我国行政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并能运用办公自动化处理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各大、中、小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以上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上看,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确定位。定位泛而滥,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5.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1)教学:要保持学科的性质

1997年学科调整以前,行政管理学完全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则较低,力求在教学上保持学科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培养偏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 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等。

(2)就业:企业方向居多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已经降低,大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企业方向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相应地,毕业生对管理类、经济学类、技术类等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日渐加大。

教学是就业在实践上的脱节,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以及顺利承担工作任务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7篇

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时代悄然来临,高新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冲击下,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才输送和科技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我国学校升学率的持续增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成为现代社会高度关注点。面对现代学校客观形势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学校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行政管理创新,不断寻求创新路径,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质量。

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要想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必须深入分析发展现状,才能针对性的提高创新性。对我国部分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现状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行_力实际不受限制,挤占学术权力现象严重。学校的有些学术活动由于没有行_力的支持,难以正常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正常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普遍的必要性学术活动受到限制,学术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获得采纳等现象,总的来说,就是教育行政管理糜烂,行政管理机构膨胀,行政管理服务意识不足。同时,管理观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方法依然沿用以往的老办法,规范性和法制化建设明显不足,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不得人心,管理水平得不到创新提高。其次,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复杂,不仅有专职教师,还有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又有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行政管理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无论是资金、物资还是人才方面都必须把握好,不然就会直接影响管理质量,而当前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在这方面确实有待提高。最后,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从某种程度来说,教育行政管理是辅助性的工作,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经历过专业的管理知识培训,学校对行政人员的培养也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式,没有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导致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总体质量不高。

二、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育行政管理观念

“创新是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而创新的管理观念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行政管理要想实现创新,必须更新管理观念,立足于学校,并面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竞争需要以及新时期下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转变落后的观念,比如重岗位、轻职位,重权力、轻能力,重机关、轻服务等陈旧观念,把握当前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观念,完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例如,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更新现代服务意识,协调好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按制度处理管理事项,并积极引入新型的计算机软件,创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促进其快速的发展。

(二)找准教育行政管理定位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功能系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必须找准其中的定位所在,基于此创新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在学校功能系统的位置作用。学校的系统包括:教学岗位、科研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无论是哪种岗位都有严格的界定和独特的管理方法。所以必须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不能越俎代庖,创新行政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岗位共同协作、分工明确,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创新必须找准岗位定位,创新管理方法,结合学校的发展提出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例如,对于有些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可以实行柔性化管理,采取民主管理,让师生都参与起来,通过这样的主人翁意识和决策,能够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正确性,推行决策措施的有效运行。

(三)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管理质量,行政人员的素质水平会局限着管理创新性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高。优化管理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直接在招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上严格把关,遵守一定的招聘条件,提高所招聘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同时,必须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教育行政管理创新提供人才支持。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教育行政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学校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的质量必须给予极大的重视,必须保持与明确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分工,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行政管理。目前教育行政管理现状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行政管理的进步,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对于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积极研究有效的创新措施,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学校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悦.浅谈新形势下的教育行政管理创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林昱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之我见.吉林教育.

[3]刘鑫.论新时期下学校教育管理创新.中华少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