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共5篇)

个人学习 4 0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第1篇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企业创始者和或经营者倡导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现代企业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功用也是值得探讨的理由。

一、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关系

企业管理一般分为钢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通过一些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致自身命运与企业为一体,形成创企业效益就是为自己争创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维持企业存活乃至繁荣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对外展现其物质和精神的表现方式。企业管理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发展中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在企业发展中,继承创造性的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引领指导作用、凝聚力作用、品牌的提升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稳定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着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在很多的方面相同相似。

①二者研究对象基本相同,但是研究企业职工和人与他们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员工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方面存在极高的一致性。

②二者工作目标相似,都是推动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③二者在策略上相通相似,都强调利用熏陶、激励、启发及教育等办法来激发企业员工的主动性,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④二者工作环境相似,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特定的企业环境。

虽然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很多方面相同相似,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①工作范畴不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

②职能领域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给员工以全方位的影响,而思想政治工作将员工思想理由的解决视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③二者有着不同的主体,群体形象的塑造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主要致力于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利用对群体的要求给与职工的个体行为以影响,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思想政治工作则将引导、教育个体视为重点,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开展教育,针对性极强,同时其重视建立个体规范。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异曲同工的,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个性能够提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首先,企业文化充实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企业文化却同时包括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这两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经济活动与其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结合,两张皮的理由也因此得以解决。企业精神与企业意识的一般概括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延伸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程度的满足了企业发展经营的具体需要,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要求也得以体现出来。其次,提供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而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活动方式却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的载体。第三,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观念上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的一般原理有机统一。因而,成功的企业文化实践给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其有利于政治思想工作的不断创新。企业文化能够综合应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可以将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等教育内容内化成企业价值观,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利用创造出的新策略与新形式,解决存在于政治思想工作中的理由,扭转那些过时了的策略与观念,实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其经济活动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企业各方面的稳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企业也不应该忘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管理,只有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利用它们的相互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完善,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环境多变的复杂情况下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第2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

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

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

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是员工的活动蓝图,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员工来提供特定的活动,这种蓝图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组织的第一个、也许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招聘员工,怎么按照组织需求去培训员工,怎么对员工加以激励来诱导组织期望的行为绩效等一系列活动。

(一)在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信息以构建牢固的心理契约

招聘过程是员工与企业的初次接触,也是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过程。企业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介绍本企业的相关情况,就会使应聘者对企业和职位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应聘者成为正式员工对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后,就会感知到心理契约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心理落差,严重时就会导致破坏契约。那么,真实地向应聘者提供有关信息就成为构建牢固心理契约的基础。招聘人员应向应聘者客观介绍组织发展现状、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员工的职位和职责等,让员工对企业和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估价,降低期望与现实的冲击,从而提高工作忠诚度,降低主动离职意愿。

另一方面,个人也不能为了获得职位歪曲、编造个人信息,否则,会造成动机和态度与组织要求相隔甚远、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碰撞。结果是员工匆忙到岗后,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落差,个体本性与组织精神不符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给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对应聘者职业生涯带来挫折,自然就无法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更谈不上心理契约的建立。

(二)在工作调整阶段修正和维护

心理契约预防危机的产生。当员工处于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之间的调整过程中,开始进入企业时的兴奋、幻想、热情都会慢慢淡化,此时员工会对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是应该有所准备的。企业可以让一个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形成更为具体的心理契约。有这样一位对新员工负责的中间层员工的加入,可以及时修正和维护心理契约,使形成的心理契约更加明确合理,从而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三)在正常工作阶段加强双方沟通促进心理契约明晰化

员工与企业对心理契约的认定都是建立在各自的主观感知上,那么就会发生当企业认为已经兑现了所有的承诺,但员工却觉得企业在某些方面食言了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双方对契约的理解不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与企业的沟通机会。

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的期望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听取员工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根据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承诺方案,可使员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使组织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关系。

(四)建立培训与开发体系来发展心理企业内容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环境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虚拟企业、战略兼并重组等组织变革,使得员工与企业传统缔结的长期固定的忠诚和努力工作可换取回报的模式正逐渐被以职业适应力为核心的新型工作模式所取代。那么,在工作调整阶段以及正式工作阶段,企业都应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是发展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心理契约的关键。

建立企业培训体系,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全员学习型文化、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管理层次人员,采用适合的培训方法,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的控制,形成符合员工和企业双方需要的提高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忠诚度的心理契约新内容。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实现心理契约的保障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以满足。员工通过签订雇佣合同,可以获得金钱,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然而,在雇佣合同这类正式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的满足有关的内容。而只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并最大可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如果对员工的需要、目标、兴趣、职业生涯期望、工作价值观等无动于衷,眼光仅仅停留于员工个人激励方面,或者说仅仅注视企业的条件和习惯做法,自然无法取得恰当的激励效果。在激励机制的构成上,企业应多设计满足心理较高层次需求的方法,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倡参与式管理,满足员工心理上被认可信任的需要;设计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把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忠诚度,降低离职意愿;考虑实行自助餐福利计划,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六)共建企业心理契约型的人力资源文化

“心理契约”的无形约定能使企业内员工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个人价值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公司文化。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了企业自主的学习与成长,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公司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

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营管理、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健康向上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代理,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

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

因此,这种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第3篇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势,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重要目标的一种企业制度,它具有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产权清晰等特点。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一、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地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形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误区。

(一)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时,都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因素,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制度化。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容易主观化。

(二)管理模式混乱。现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混乱多变。使得企业制度执行不力,最终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很难实现管理层级上的推进。为此,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并做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形成稳定、开放的科学管理机制。

(三)缺乏量化管理。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采用数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感性用事,用感情制约理性,导致企业缺乏伦理标准,影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不能令行禁止,执行中行动不协调,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忠诚度变差,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理性化、科学化、并能持续发力,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绩效。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知识管理。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独立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人才,这一切是传统管理理念所不具备的。二是快速反应管理。以快取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知识、信息采集快捷,创新加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会赢得市场。三是网络型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等级体系,显现越来越多的弊端。一种强调整合策略、动态协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是发展趋势。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渗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第4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把人类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生活质量、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无不系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企业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认识技术创新含义基础之上改革原有的科技体制,重新配置科技资源分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进行的,“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概念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又涉及市场、组织等方面的创新,而且技术上的创新也并不特指重大技术发现,他曾指出“这种新的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并不特别要求对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但越来越强调商业化的程度或成功,换言之,就是要求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呢?就是要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即企业可在国家行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进行筹资、投资,承担相应风险。创新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企业有了这个权利,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成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是实施诸如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教育培训等创新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企业要作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即全社会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外的专业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因此,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科研机制,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最后,企业要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而实现这个转化的主体是企业,因此,确立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证。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突出技术要素分配,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一步突出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差、倾向低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原有的科技体制,重新配置科技资源分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规律求生存和发展。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还需要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多种类型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只有具备了法人资格,建立了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创新的技术源应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清楚“市场冷暖”,知道如何按照市场需求开发创新所需的技术。一方面,国家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成立技术中心或中央研究院;另一方面,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形成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思路,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使游离于企业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其核心在于承认和保护创新者的技术创新产权,允许创新人员凭借其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从企业分得利润,个人收益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水平;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要保护和扶植企业家,承认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允许企业家得到更多的个人收益和工作及生活便利,其实就是承认企业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超额贡献;另外,通过补贴、奖金及工资福利等多种措施实现极力方式的多样化,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有利于创新的内部氛围。

总之,发展新经济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实行以进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企业创新工作,而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多元产权结构的基础上,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企业的新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第5篇

财务偏重于管理,为企业达到确定的财务目标,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对人、财、物、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财务的核心是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和营运资金管理决策。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任务和特点决定的,体现在:第一,财务管理的最终任务与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相一致,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科学的经营手段和最好的财务政策,合理使用和分配企业资产,使企业的财富得到增长,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总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而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加强财务信息管理,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的任务与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财务管理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首先,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内容涵盖了对企业所有物质条件及经营的过程和结果的规划和调控,管理工作并不局限在一个部门内;其次,财务管理是一项广泛性的管理,企业内部凡是涉及到资金收支的活动都要受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和约束;再次,财务管理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企业管理的其他管理工作则不具备这一优势,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名副其实的核心。

2.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含多个环节,非常复杂,因而企业管理也包含了多个内容,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管理工作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和配合,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其中,财务管理是以成本、资金、利润和收入等作为价值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价值进行实现及分配,对价值在运动中产生的经济关系进行处理。因此,相比其他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更是价值管理的体现,管理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运动,最终形成了企业管理中具有独立性的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

企业的各种资产或资源用货币计量后集中表现为企业资金,而企业资金及其运动像机体中的血液一样渗透在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中,所以以资金运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也必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同时,资金运动也会全面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活动效果及质量,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资金的供应进行及时的组织,节约资金,降低消耗,合理分配各项收入,从而使各环节及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及占用间的比较,劳动消耗及占用越低,劳动成果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因此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减少劳动消耗及占用,而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控制成本和费用实现资金占用的减少,从而使利润增加,同时,财务管理能够对各项财务关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正确的处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对企业利益关系的综合调控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多种关系,包括债权人、管理者、投资者、劳动者和跟企业有经济和行政关系的内外部机构等,相互协调使企业的利益机制得到平衡,如其中某个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并使其他方面的利益得到加强,会打破这种平衡并爆发冲突,进而对企业的健康和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兼顾和协调各个利益关系,使这些利益关系得到平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评价和审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