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毕业论文 第1篇
现有版权作品需要通过网络传播和商业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而在其数字化应用的过程中,无论是版权人还是邻接权人,都会面临较多的侵权风险,有些侵权行为一旦发生将会给权利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版权保险正好可以发挥其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除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者,大量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版权侵权主体,侵权行为分散但损害巨大、维权困难且成本高昂。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亿,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亿,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亿,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亿,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亿,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亿。这些主要涉及视听作品的娱乐应用存在大量的用户侵权风险,包括短视频切条、搬运长视频,盗播体育赛事节目,未经许可在直播中表演他人作品和模仿表演形象的风险等。此外,在网络文学阅读、图片音乐分享、社交网络互动等其他数字文化生活中,同样存在大量用户侵害版权的风险。
数字经济时代海量用户、多种技术带来的版权侵权风险一旦转变为侵权现实,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精确计算。一方面,权利人所受损失或侵权人违法所得经常没有一个准确的数额,且其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证明;另一方面,权利人因版权侵权所遭受的市场先发优势、潜在商业机会和其他竞争利益损失等间接损失不易从法定赔偿酌定中获得弥补。不仅如此,很多自然人网络用户的版权侵权行为虽然给权利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由于个人财产有限,所以根本无法承担足额赔偿的责任。这些都表明,保险对于以数字化方式应用其作品的版权人在权利保护和收益保障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保险 毕业论文 第2篇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选择,这可以说是风险意识建立,毕竟人的一生很漫长,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都不是神。
但是,对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保险市场上的险种繁多,不同的险种具有不同的保障范围和特点,规则十分细致,往往在实际选择险种时感到困惑。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常见的保险险种进行分析和研究,帮助你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保险 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保险 毕业论文 第4篇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研究生招收信息网的相关信息,截至目前我国有160所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有92所院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
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有关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1)基于院校学科优势凝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财经院校(曹信邦,2006;曹永红,2014)、理工类院校(张军,2012)、工科院校(唐运舒,2008)、农林院校(林建鸿,2014)、医学院校(吴传俭,2011);(2)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杨立雄,2003;黄任民,2009);(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刘媛媛,2013);(4)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调查(徐丹,2015)。上述学者大都立足本校特色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看法,但是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一直未见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最佳路径,最终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度的提高。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指“与特定组织特定工作职位上工作业绩水平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特征和行为”。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素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体系,也就是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被描述为一座在水中漂浮的冰山,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能力最表层的内容,如同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能力中比较深层的内容,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但它们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①。
麦克利兰的研究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应切实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实际工作绩效的胜任素质。这一胜任素质正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提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胜任素质,并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2.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以某医学院院校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通过胜任素质模型来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信息;二是胜任素质调查;三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胜任素质模型,将调查内容分为大学所学知识和职业素质调查。大学所学知识内容在胜任素质模型中主要指冰山的水上部分,主要为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即为胜任素质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
分析方法:第二、三部分的题目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重响应的分析方法。既统计响应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所有选项被选总数的比例),也统计个案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
三 研究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行业的性质比例最大的为企业(),其次为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分析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为逢进必考,而且有编制限制。同时,随着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日益完善。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偏少,而在企业的就业人数偏多。
保险 毕业论文 第5篇
据保险专家对我国保险市场进行的前瞻性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达到30%,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保险业结构的调整,新增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对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体质的发展都会增加市场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但是,保险人才市场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失衡。一方面需求与供给量严重失衡,造成保险业界不断地挖墙脚现象;另一方面保险人才供给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脱节,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往往希望直接做管理、内勤等,同时保险公司对人才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要求,出现严重的需求与供给质的失衡。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保险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应当先定位于保险营销而不是保险管理人员。
(二)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考评体系不健全。根据我院保险方向2011年培养计划,保险方面的相关课程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实务、保险精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缺少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缺少保险单填制、保险销售、保险理赔、保险查勘等实践课程。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其他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等,都没有明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整个教学计划来看,其中只有大二暑假以后的实践环节,但此环节多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效果并不佳。这关键是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学生暑期的实习更多的带有应付性,起不到真正的锻炼、提高。同时,课程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是由不同老师来完成,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金融实验室还有待完善。目前,我院金融控制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金融实验室,具有了标准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在实验室即可获得与证券公司相同的实时股市行情及相关信息,据此进行模拟投资实习,除了虚拟资金外,与实际投资完全一致。另外,具有完善的金融各领域的考证题库,但缺少保险的实践操作,比如保险单的填制,保险出单系统的模拟,保险理赔等的模拟操作。
(四)实践教学环节脱钩,教学方式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我院保险方向缺乏完善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体系,各环节相互脱钩,实验项目无法进行,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实习等过于形式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缺乏有效的实习基地,所形成的论文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文章质量不高。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案例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但终归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较大。
(五)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我院现有三名保险专业教师,一名是保险专业毕业,另外两名是金融专业毕业,无任何保险公司从业经验。另外,学院管理体制使得老师难以有课余时间参与保险公司的实践。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也难以教给学生符合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虽然专业基础扎实,虽然备课充分,但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正确把握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思考
(一)完善教学计划和实践考评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等,比如增加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课程等;其次,完善实践考评体系,针对大二学生暑期的实习,一方面学院可事先联系并指定实习地点,其次对于实习加大考核力度,通过严格的考核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实习中得到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端正学生的就业理念,不要只想着到保险公司当管理人员,而应该具有从基层干起再逐步晋升,脱离基础环节的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内勤及其他管理方面工作的。
(二)完善金融控制中心有关保险方面的实践项目。金融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及证券操作方面的实践,应该增加保险单填制、保险理赔、保险系统操作等保险方面的实践软件。
保险 毕业论文 第6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保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保险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从汶川地震到百年奥运、从交强险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金融危机到医疗纠纷、从社区养老到新农合建设等等,保险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保险业正逐步走出阴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们完全可以预计未来我国保险行业市场的规模会迅速扩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保险业亟待补充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各财经类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步入了一个较好的“黄金就业期”。
1.保险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之所在及其原因分析
受中国就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范围、就业潜质不甚乐观。笔者在某省属财经类院校担任保险专业学生辅导员多年,一直积极思考和认真梳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行业内部原因
保险同行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社会形象较差。一方面保险业较快的发展趋势导致行业内部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但却出现了“需求短视”的现象。各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其自身利益经常相互之间“挖墙脚”,造成了自我人才培养储备差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过低的进入门槛,导致了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外勤员工、基层业务员的粗放式营销理念,致使人们“谈保色变”,对商业保险评价不高,行业形象大打折扣。
各大保险机构缺乏切实有效地人才培养机制和晋升体系。保险专业学生在通过求职进入保险行业时,起初都是抱着学有所成、施展拳脚、有所作为而来。可实际情况却是,不论学历高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工作,这使得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学历优势,反而只有心理劣势。再者,大多数保险机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业绩考核晋升体系。但据调查显示,如果一名大学生从营销员做起的话,4-6年内很少会有机会转到内勤岗位或中高层次的管理岗位。
学生自身原因
毕业生对保险行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保险专业学生就职保险公司就是去卖保险。殊不知,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务中一小部分工作,其他岗位诸如组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等,不仅人才需求大,而且工作体面,待遇优厚。在当前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下,保险业不光需要吃苦耐劳的营销人员,更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以上的专业人才。
不少学生误认为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只能是保险公司。保险学是研究保险及保险相关事物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同时也是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除了专门的保险行业外,还有金融业、证券业、考编考公、国有企业、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途径、就业面反而更广。
多数保险专业毕业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很少走出校门寻找实习机会来有效地提高保险营销能力。比如,许多同学所学的保险产品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缺少实际操作的营销技能,对保险合同分析、保单设计、理赔实务的处理力不从心等等。
教育体制原因
学科相对弱势。保险专业是许多高校近年来才开办的新兴学科,虽然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和部门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保险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工作,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而言,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还非常落后。
一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相对于其他老牌学科,保险学科的力量较为薄弱,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的投入上通常处于劣势地位。学校对校内实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相关软件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也就难以模拟最新理念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一些误导。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保险学作为一门多触角的边缘性学科,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体现出极强的实务操作性。因此,保险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当前多数高校普遍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师以教学为本位,通过课堂的讲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毕业求职时无法短时间内适应保险业的岗位要求。
师资力量不强。因为保险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高校从事保险专业并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老师少之又少。
一是各高校在师资招聘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高校更看重具有高学历且属于热门专业背景的人才,而忽视了像保险等边缘学科专业人才的引进,这导致了许多高校热门专业人才济济,相对冷门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二是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但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和经验,导致了当前难以有效开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即便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相近专业教师,但却对保险学科的发展规律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研究和探索,所以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2.提升保险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作为一名保险专业学生的辅导员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在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加勇敢、坚定,就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所担负的责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思考: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就业目标
诚然,保险行业间的不规范竞争,导致了人们对保险业的看法有失偏颇。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在就业时选择保险这一朝阳产业将会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客观来讲,保险业在世界上已经发展了170多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据粗略估计,我国现在平均每十个人才有1张保单,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一人就拥有7张保单。所以说现在的中国保险业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正好与保险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状况形成正比关系。
以多元择业为抓手,拓宽就业渠道
学保险专业并不意味着毕业时只能选择进保险公司这一种行业,因为保险学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同属应用经济学范畴,学生在择业时可以有多种职业选择。通过鼓励出国深造与跨专业考研相结合,省内就业与省外就业相结合,本专业就业与跨专业就业相结合,网络求职与现场应聘相结合,考编考职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等方式,形成一种立体化、多元化的就业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提高求职能力
企业招聘时最不喜欢看到的不是没有专业水平的学生,而是那些随性而为,态度有问题的学生。大学生入职前,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软素质,如一个人的执行力、学习力、创造能力、有主见、团队协作、乐观自信、能承受压力、控制好情绪等,这些对于毕业生的求职甚至未来的事业打拼都至关重要。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尤其是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改变消极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战训练帮助自己克服恐惧心理,成功应聘,进入自己的事业轨道。
以考级考证为手段,完善求职简历
虽然人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类等级考试、资格证考试争议纷纭,但学生如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考试,对于大学学习过程来说,既是一种自我督促也是一种自我鼓励的明智之举。一般来讲,保险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那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考试科目,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保险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师等等。这些等级证书的获得可以很好地充实到毕业生自己制作的求职简历中,为他们的求职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以实践教育为契机,增加求职砝码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所涉及到的各类实习、实践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数学建模大赛等,并将这些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将实践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便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就是多渠道、多手段、多模式加强与保险行业间的合作,突出校企合作地位。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培训基地等,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独特优势,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方法有效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为毕业求职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保险学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当前保险行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做法,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形势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创新教育体系。针对保险学专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行业经济背景,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保险 毕业论文 第7篇
1972年德国的梅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1]目前一般认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二者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威在哈尔滨举办的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提出:“面向全球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表现在掌握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关键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在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还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二、提高“关键能力”的途径
1.巩固专业思想,坚定信念。前些年,保险行业虽然人才需求量大,但需求短视,需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外勤员工。人才缺口巨大而员工供应不足,造成保险业进入门槛过低,外勤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且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评价不好,行业社会形象大打折扣。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招收的是“四批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县和农村,对保险行业缺乏认识。保险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_和_对保险教育工作非常重视,2006年《_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如今,《保险伴我一生》知识读本已出现在中学课堂上,为造就具有较强保险意识的公民奠定了基础。而以房养老政策、银行倒闭政策、国家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提高至大专等举措,均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扩张为保险公司对大专及大专以上人才的需求注入了活力。因此,新生入校要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必须对学生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思想教育,使之初步认识保险,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第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之明确奋斗目标。学生除了明确学习知识的目标,还要明确“与人交流、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方面的目标,即在校期间努力培养关键能力,以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学科体系讲授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弄懂重点与难点。但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加强专门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体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同时得到关键能力的训练。因此,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应依据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核心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做到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应根据保险实务优选教学内容,融入保险从业资格证考核的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学生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以实际保险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保险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承担的是金融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实践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块是理论知识,第二块是素质培养,第三块是保险实务。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探究互助、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素质培养,按6个模块“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实施,分别是职业核心能力全国统一测评大纲八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前6个。[2]针对高职保险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开口说话开始进行关键能力训练。例如,安排学生根据案例表演小品,以培养合作意识;给学生布置收集保险公司招聘信息的任务,以了解保险业、保险公司的状况;要求学生会运用PPT宣讲、会从网上选择每周经济新闻、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等。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发挥创造力,又可提升思维,经常有创新带给大家欢乐和启迪。在保险实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章节,如《人寿与健康保险》中讲到具体的险种,可邀请保险公司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介绍最新的险种;也可邀请保险公司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还可安排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与保险从业资格证考试,并在业余时间跟岗,为逐步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做好准备。
3.课外“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可分为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三部分。[3](1)结合保险工作的特点。保险业的大部分岗位,如保险营销、金融机构客服专员、理财经理等都属于服务产业,工作对象是动态、有思维和行为的人,而且每个顾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这项工作的特点是具有服务性、双赢性,还充满了竞争性。工作技能通过知识素质的应用灵活程度、客户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等来衡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应从入校之初着手,派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担任新生的班主任,专门负责专业指导,并与辅导员一起负责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2)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明确专业思想和培养目标,了解将来工作的职业范围,以及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毕业要求等。在校时间短暂,刚入校就应考虑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并做出职业规划。(3)军训是培养新生关键能力的途径之一。关键能力中的五常管理(常清理、常整顿、常清洁、常维持、常自律)、团队合作、执行力,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4)每个学生轮流负责一个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学院(或学校)学生会、团委、社团的干部竞选。通过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力、领导力等,让学生认识到孤掌难鸣的道理,学会与人合作,发挥团队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不怕挫折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积极参与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到社区宣传保险知识、勤工俭学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增加了社会经验,还能够培养自律、自控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参与学校社团(如足协,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戏曲协会、舞蹈班)、“青协”、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如商务礼仪大赛、创业规划大赛、保险知识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假期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