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热门9篇)

个人学习 32 0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1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虽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教育体制来看,虽然素质教育开展多年,但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作用,考试成绩依然是决定考生升学去向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首先摆脱掉巨大的学习压力后,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荡然无存,其次由于学习方式的机械化、技巧化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这种僵化的头脑直接阻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宣传、组织的力度还不够,认为这仅仅是一项任务,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生创新成果的多寡看作政绩。而多数院校,在组织过程中甚至把自己的课题拿来让学生参赛。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专门指导教师队伍,许多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在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指导学生,或者在自身研究的项目课题中分配任务给有志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施展。从以往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向和创新内容看,许多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选题过于宽泛,致使研究难以形成实用的成果,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作品中尤为明显,在研究方法上往往不能突破学科,没有形成多学科、多专业的组合、交叉。当然,依然有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组织没有提升到带动学风建设的高度,没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出现了学术氛围不浓厚,参与面不宽的现象,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或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带动学风工作的路径选择

1.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过去忽视时间、缺少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受到极大冲击。网络公开课等第二课堂的开发、开放,各高校开展的科技创新课程的实践,在网络上平台上逐步建立,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呼之欲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重塑高校学风的要素。各高校发挥自身行业特色和传统学科优势,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建设以及营造创新学风的实践活动的维度、广度、深度依然有空间去研究探索。重新审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推进学风建设中发挥的潜在价值,开展协同创新,建立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制度,构建大学生科创引导学风建设新机制,协调各方面的新问题,综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国际合作办学等的优势,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进学风建设。

2.以传统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学风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决于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体系建设的结构和目标的合理设置。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而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学科建设水平能否带来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发展仍然是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而大学的人才培养、学风建设又是其他两个职能的基础,更是其他两个职能的体现。专业设置应按照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设置,培养方案应结合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的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学风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科技创新又应该是学风建设的题中之意。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立足、发展自身特色优势学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挥其对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培养创新氛围,营造良好学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服务。

3.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

第一,开展学生学术活动,建设科技创新宣传平台。营造良好学风,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应该加大学生活动中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宣传。高校要组织科技活动来普及科技创新信息、培养科学兴趣、组织经验交流会交流科研心得,邀请专家学者和指导教师开展讲座、指导课,丰富科技节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的水平,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营造人人关心、知晓,人人志在参与,实践知识提升动手能力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带动学风建设。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高层次科技竞赛。完善选拔机制,组建专业固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制度、有程序的组织学生、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帮助学生将创意、想法转化为作品。在检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激发更多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4.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高校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和推动,因此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培养工作,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设计、积极培育、推广,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项目,提升大学生参与学术创新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对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成果的学生予以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加入创新能力指标,在奖学金评定体系中增加科技创新的类别,以形成大学生追求真知、勇于实践的育人氛围。高校管理者还应重视为学生组织营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各种学术论坛,开放科研文献检索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思维能力,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体现高等教育的效果和社会效应,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当前高校提高学风建设的重点。因此,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互动机制,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全面认识并深刻分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及活动现状的前提下,需要高校管理者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加强人财物方面的保障、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注重科技成果实用性、创新管理理念,形成以科技创新带动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保障科技创新的长久发展,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氛围不够浓厚、物质保障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共性问题,从而以科技创新提升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保障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2篇

1 专用无线通信概述

专用无线电是指在一些行业、部门或单位内部,为满足其组织管理、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等需要所建设的通信网络,随着社会的进步,专用无线电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即时的语音沟通、数据采集和图像、视频传输,为国防、公共安全、经济建设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2 专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标准

APCO-25(P25)

由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制定,经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认可的标准。

P25(Project 25)是ITU提出的全球开放的数字通讯标准之一。

用户主要是军队、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应急通信等高端专业用户。

P25标准的演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FDMA (频分多址)技术,每个信道带宽,上行、下行传输速率均为,兼容模拟技术;第二阶段采用TDMA时分多址双时隙技术,等效信道带宽,上行速率9600b/s,下行速率12000b/s。

P25标准是开放式的,允许各设备厂商的产品互相兼容;且具有向后兼容性,以融合现在的模拟通信技术。

还包含了对语音通信加密的要求;并将的频谱带宽分成或等效的频谱,通过缩窄带宽,提高频谱效率,P25采用广域设计,中继基站功率可达100W、移动终端功率不低于5W。

单个中继基站覆盖100km2,组建独立通信系统需要的`中继基站数量少,适合广域覆盖、调度功能要求高的用户使用。

TETRA

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 ?C 陆上集群无线电)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ETSI(欧洲通信标准协会)为了满足专业部门对移动通信的需要而设计、制订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系统,采用数字TDMA技术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可以在同一平台提供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支持移动终端脱网直通互联,可实现鉴权、具有空中接口加密和终端对终端加密功能。

还具有虚拟专有网络功能,可在一个物理网络同时为互不关联的多个个体、群组服务。

TETR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通信质量好、组网方式灵活的优点,目前已实现如图像数据传输、移动互联查询等许多新的应用。

所以 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一投入商用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TETRA 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支持用户点对点单呼、点对多点组呼、应答组呼、单向点对多点广播呼叫以及语音加密通话。

DMR

欧洲通信标准协会为了满足小范围用户对专用无线电通信的需要,制订了DMR(Digital?Mobile?Radio)数字集群通信标准。

该标准主要应用在小区域服务,如中小企业、住宅小区等用户。

DMR标准采用TDMA技术方式,频率信道间隔,上、下行传输速率为。

DMR具有技术简单、中继基站和移动终端设备价格低,可扩展兼容模拟系统,网络建设简单,后期使用方便,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PDT

PDT标准是中国自主的专用数字通信技术,由中国_牵头,国内主要专用通信生产厂家共同制定,可满足高端专用通信行业用户的要求。

PDT标准遵循高性价比、大区制、可扩展和兼容DMR标准协议的五大原则,解决了多种应急通信网融合通信的问题。

PDT标准分为常规标准和集群标准两个版本,并兼容DMR标准。

PDT标准采用TDMA多址方式,信道间隔、上下行速率为,抗干扰能力强。

在满足基本业务的同时,具有同播、频率资源动态分配等功能。

PDT后续演进是提升传输速率和拓展业务功能。

为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及实际网络建设需要,PDT标准支持单中继基站区域通信,也能组合成高效的多中继基站大范围的覆盖,以及全国范围应急通信指挥网的建设要求。

在应对自然灾害、群x事件等紧急指挥调度中,能迅速接入现有GIS调度平台,实现组网灵活、指挥调度便捷、语音质量优及数据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安全保密的特点。

PDT具有频谱利用高,可广域组网,能从正现使用的模拟MPT1327标准平滑过渡到数字通信。

该标准技术参数功能全面,同时系统结构简单,终端成本低,网络建设速度快,后勤运维成本较低。

总之,PDT在专业无线通讯领域技术优势明显。

其支持的隐私安全加密技术,特别适合公共安全用户保密需求

MCWiLL

MCWiLL(Multi Carrier Wireless Information Local Loop,多载波无线系统)是基于SCDMA衍生出来的宽带无线技术,建立在本地环路专网,可以满足不同行业层次的专网应用需求。

可以同时支持数据、语音宽带多媒体无线接入。

频谱利用率高:单基站占用5MHz的带宽,下行速率为15Mbit/s,上行速率为3Mbit/s,能支持300信道。

终端种类多样:有CPE、M-IAD、PCMCIA卡、无线话机、无线伴侣、PDA等类型。

具有简单易用、方便灵活、即插即用、零安装等特点,开放第三方应用开发的终端通信模块,支持各种移动宽带接入应用,既可以直接与POTS电话、PC等设备直接使用,又可以通过IAD、互联网等设备来扩展可连接的终端数量,便于发展个体、中小企业和各种行业用户。

以提供语音业务、无线宽带接入业务、农村信息化应用、城市信息化应用、无线远程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等多种业务。

3 专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前景

目前,由于知识产权的束缚,专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存在互联互通能力差。

未能体现数字通信技术在频谱资源利用、系统设备、综合服务的共享和集中管理的优势,市场实际应用不尽人意。

专用无线数字通信系统为了促进规模应用,和进一步提高无线电频谱使用率,在应用上开始向系统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

将多个专用无线数字通信系统结合在一起统一管理和使用,具有共用频谱资源、通信业务、共享覆盖区域、共担费用等优点,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应用市场。

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开展宽带多媒体无线数字通信的研究工作。

但是由于现有专用无线窄带数字系统自身体制的限制,向宽带化演进存在较多困难,这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宽带数字无线通信系统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无线城市的建设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超高传输速率将成为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

在技术上也向开放、终端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从具体的应用角度看,主要体现建立在高传输速率基础之上的多种应用,包括集群调度、视频监控、数据采集、IP网络接入、城市应急联动等方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已日趋成熟。

但在其技术算法、应用功能开发、信道频谱利用率、中继基站优化、跨区域平台构建与开放式标准化制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继续深入研究。

以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超高传输速率的专用无线电已经不远。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3篇

【内容摘要】

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通过对广州市建设基础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其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和总体战略;进而提出搭建创新平台、支持创新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服务的六大实施方案框架,并建议采用“四轮驱动”的推进模式;可为广州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突破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转型升级必须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广州是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对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重要意义。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升,广州自然成为该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动机。在此背景下,广州在准确把握自身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共同构成广州的“三大枢纽”战略。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发展目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带动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部署。如何更好更快地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条件、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驱动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本条件

(一)优势与机遇

。第一,广州作为国际重要的商贸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国南方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其所具备良好的法治化环境、丰富的科教资源、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具备建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优势条件;第二,广州作为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城市之一,具有密切联络国内外各类要素、资源和市场的经验,更具有引进国外创新技术,输出国内创新产品的发展基础和区位条件;第三,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市场体系和创新体系开放互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升级背景下,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备外部大环境的历史机遇;第四,当前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对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将带来难得的产业环境机遇。

(二)不足和挑战。

第一,广州在资源、环境、土地、人力成本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约束。同时,广州在创新投入、创新动力、成果转化、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等方面或多或少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存在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因素;第二,当今全球各个国家对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争夺加剧。发达国家力图维持和强化其创新资源的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力图进一步追赶和争夺全球创新市场,这对我国和广州的创新发展带来挑战;第三,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其他同类城市也加紧实施国际性创新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竞争性挑战。

二、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从创新活动的创造、技术、服务三要素出发,本文建议将广州定位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技术创新引擎”、“全球创新服务中心”。将其作为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创新枢纽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坚持自主创新和价值创造、坚持全球视野和开发合作、坚持基础培育和环境建设、坚持重点突破和循序渐进的四项原则,以保障其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发展战略。

基于目前的基本条件和建设目标,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总体发展战略:一是知识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战略。具体包括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二是高技术产业化与创新企业孵化战略。具体体现在加快创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国家创新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和价值化。三是科技创新基础支撑体系与环境打造战略。具体从推动标准化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创新企业总部、金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政策环境体系建设方面推动;四是科技创新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战略。着力培育和支持研发、技术、认证、检测、孵化、咨询、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交易、转化、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创新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和服务节点,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

三、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实施方案框架和模式建议

(一)实施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建设高科技园区、工程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多种创新载体,为创新活动提供必需的空间和平台支持;二是支持创新机构。加强对大学、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机构的培育与支持,进一步激发其创新驱动能力;三是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吸引、创新信息集聚、创新知识汇聚、创新经费支持等创新工程,为创新枢纽的建设提供持续的优质资源支撑;四是完善创新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为创新枢纽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五是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文化氛围、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方面综合提升,打造优良的制度、文化、基础设施环境;六是强化创新服务。提升创新交易服务、投资服务、产权服务、标准体系服务、品牌运营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为创新枢纽城市建设提供服务保障。

(二)推动模式建议。

建议广州市采用“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创新驱动+服务创新驱动+政府创新驱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推动其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其中,科技创新驱动模式是指依托科学城、知识城、大学城、研究机构等载体,推动科技创新;工业创新驱动主要体现在依托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创新;服务创新驱动重点在于依托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保障创新;政府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依托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结语

在对广州自身创新发展条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从搭建创新平台、支持创新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服务六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框架;建议广州采用“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创新驱动+服务创新驱动+政府创新驱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期望该成果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广州更快更好地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参考文献】

[1]刘燕华,王文涛.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对创新服务体系的认识[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3~11

[2]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Z].2011

[3]王洋,吴康敏,叶玉瑶.广州建设中国知识产权枢纽城市的实现路径[J].城市学刊,2017,38(2):62~65。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 科技创新 学科竞赛 实践能力

笔者一直从事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实践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深深认识到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能力和精神有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与完善,下面介绍一下这些思考与实践及效果。

一、自动化专业特点与创新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的学科,从专业发展过程来看,自动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核心是自动控制理论,是那些伟大的思维创新。而这些思想的有效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自动化程度是决定工业、农业生产力高低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动化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对于即将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学生,大学中创新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极大影响着就业、发展和成就的大小;对国家来讲,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整个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也会对建设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自动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一部分,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开发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因此,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依托各种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在各种实际应用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合作、坚持等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现状分析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立即投入实际的应用开发工作之中,由于“供过于求”,使得很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寻求其他行业的.工作。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却在感叹人才难求,逼不得已只好自己培养。大学生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入高等学府的,本身素质都不低,却年复一年重复此现象,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生产”的这一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生产”出来的人才只是“半成品”。其实,包括业界知名的很多专家在内,几乎所有成才的开发工程师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锻炼出来的,很少有真正的专家是通过课堂教出来的。

如果我们到市场上调查一下,现在已买不到新的8279、8255了,可是有的学生还在课堂上学习这些很早就淘汰了的器件,一个大学本科生读了四年大学连一个可靠的振荡电路都设计不好,那么让其从可靠性设计出发去设计产品就更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材与教法违背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的大学一定要彻底地改变观念,要尽快地从“教育型”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地转向“研究实践型”培养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可喜的是,各个大专院校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明确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以韶关学院为例,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中全面开展了学科竞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课题等实践活动,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个人发展情况非常良好。可以预见,对于高校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其毕业生必然很抢手,进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报考,学校就可以挑选素质更好的学生加以培养,也更容易获得资金、政策的支持,使学校良性发展。

三、科技创新思路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

找到一种或多种适合当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意识;从众多专业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特色方向;利用各种工具有效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例如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开展教书育人和工程实践活动;在欠发达地区获得各种专业信息,克服地区局限性;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建立有利于学习、创新和交流的团体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实践基础并不会都很扎实,个人的研究范围有限,要使大家的水平都得到迅速的提高,必须共享知识,必须加强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大赛带动实践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等;开展了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组织趣味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投身到专业实践的热情;竞赛指导教师在竞赛中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必然感染着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同时也将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付出更多,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会逐步形成。

3.为学生提供科技产品开发经验,因为实际的产品必须考虑应用成熟的技术,考虑最可靠的功能实现,所以很多经验要不断摸索,而且要尽量去找一些在实际公司工作的开发人员来介绍经验,开专题讲座。

4.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笔者亲自组织了自动化协会,把协会作为一个有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有挑战性的、没有偏见的、大家分工协作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有助于不断学习和共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科研、自主创新的原则[3]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师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言传身教中熏陶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讲授者,要做一个学生成才的引路人。笔者在工作中同同事一起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非常优雅、完善的学生“创新工厂”,学生自己掌握作息时间,可随时过来学习。玻璃桌整整齐齐,各座位全部连接互联网,工具设备非常完善,整体环境非常好。各个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做如下尝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方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从实验室技术到工程应用的思路;建立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研究各种方法与途径;完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验证有效性。

五、总结与展望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分步骤、有次序地推进下列工作:首先应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兴趣,现在大学生对各种实践的热情是很高的,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有益的事情上,要多向学生解析实际的、先进的电子产品和其他自动控制系统,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敬业精神,因为没有经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吃苦和没有一颗坚持的心,而且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放弃,这种精神不但关系到现在能不能获得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密切关系到大学生以后到社会上能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专业工程实践活动的平台,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之成为习惯,整体上塑造一个实干、创新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应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但获得各种知识,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而且养成了敬业、协作的精神。总而言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让社会得到需要的人才。

[注释]

[1]王琴,缪仁炳,陈敏玲.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元素体系的构建及相关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13.

[2]沈茜.从我系科技创新开展谈大学生的科创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230-230.

[3]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37-140.

[4]武永乐,赵尚,王珊珊.过程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168-168.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5篇

摘要:

近年来,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 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我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科技管理体系 两个转变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有两个立足点,其一,通过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它的活动遵循价值 规律。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快速、灵敏而有效地把资源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或缓解,获得最大利润,借此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市场是它的归宿和主要出发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应用和开发研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二,由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弊端,因此,那些关系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重大工程攻关,必须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宏观调控,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2 科技与 教育、与 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 科学发展提供最总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活动从探索 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科研与教育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当时,科学研究知识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再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占领市场。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关注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仍是我们的目标,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科研院所要从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社会 经济 发展做出贡献。既要出在 科学前沿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成果,也要出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科技 企业家和规模化、国家化、规范化的 现代企业。

要引导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就要理顺管理体系,以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例如,对地方大院大所的管理,是否需要在国家科委设地方司院;政府职能部门、财税金融部门如何管好科技产业,以及怎样协调解决好地方院与地方科委、地方综合大院大所与行业研究机构的关系,等等。

4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否注意市场导向,是新旧管理体系的本质差别

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丰厚的学科积累,是持续地产出高水平成果和接触科技人才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对当代科学、 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生产实践的需求驱动和学科前沿的学术带动。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建设的应用任务导向。纯粹从学科、学术观点出发去选题,会形成这样的结局:国家、市场急需的工作,我们做不了,我们辛苦研究出来的应用性成果,市场、社会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在学科建设中,要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战略。在基础与应用、长远与近期、大科学与小科学、自由选题与重大项目选择和安排上,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任何偏颇或失误,在不久就会自食其果,影响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强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顺应这一潮流。

5 既要跟踪、学习,更要创新、超越,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才有生命力

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跟踪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一切依靠自己从头摸索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代开放社会的发展。但是,跟踪和学习决不是目的。学习、借鉴的目的,职能是不断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工业战线上,引进只是起步,引进之后的改造、创新,才是判断引进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科技工作中,创新更是生命线,是灵魂。科研的创新标准,要看是否获得发明、发现和知识产权。科研 论文的数量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发表了大量论文,不一定说明科研有成就。长于模仿,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排除创新的障碍时当务之急。缺乏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是重要原因,而在观念上缺乏自信更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是观念创新、条件创新、组织创新的产物,其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一次次创新成功的实践中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6篇

1、加强制度建设,使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做好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根本保障。2010年水利部重新印发了《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水办[2010]80号),对收集归档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事水利工作的科研、设计、管理等单位,应结合各自的水利和档案工作的实际,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的具体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将档案收集工作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考核评优紧密挂钩,从而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保障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实施。

(1)要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归档范围,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2)要结合单位实际和修订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要完善收集工作的日常积累、检查考核制度,制订出相应的考核细则,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档案收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公开通报检查评比结果,并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或奖金挂钩,对不按规定要求归档的部门和个人用经济手段给予惩罚。

2、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档案收集工作既要重视阶段性,又要强调经常性,仅靠项目全部结束后进行归档,很难做到归档资料的完整性。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1)要将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勘察等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在下达项目计划或签订项目合同、协议时,应同时明确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在项目进度检查时,应同时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鉴定(验收)时,应先期或同步检查、验收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归档情况;在部门和科技人员考核时,将归档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2)要把项目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从分管领导到各职能处室,从项目经理到设计人员,从总监到监理工程师,从专职档案员到兼职档案员等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确保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归档意识

鉴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特殊性,水利科技档案的资料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生产设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紧密配合。因此,必须加强全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尤其是设计人员的归档意识。

(1)要结合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大局意识,像对待设计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归档工作,在归档中不怕麻烦和繁琐。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按照《_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该让生产设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归档是每个设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得将应归档的材料据为己有,同时要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保护设计人员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使设计人员敢于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计算模型和创新成果,并防止相关资料和成果对外泄密。

(3)要增强设计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认识到,资料保存在自己手里并不安全,整理归档之后,不但便于使用而且更加安全。

(4)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档案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档案法规的宣传和对档案知识的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跟踪生产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上门服务,提醒和协助生产人员及时归档。

4、把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工作方式,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过去水利项目一般较少,一个项目的工作周期较长,档案收集跟踪往往具有临时性和相对滞后的特点,生产部门和档案部门各自为政,档案部门被动等待,生产部门敷衍交差,造成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这样既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困难,也使形成的档案失去了时效性,利用价值不高。随着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水利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设计单位的生产任务成倍增加,归档工作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因此,要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观念,拓宽档案收集的渠道。

(1)对全国性的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项目,往往项目复杂,涉及协作单位多,工作周期较长,资料和中间成果多,档案部门应重视对各流域、省区上报基本资料、中间汇总协调成果及其专家评审会的跟踪,可分为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阶段、基本资料及中间协调汇总阶段、成果评审及验收阶段等进行档案收集;

(2)对周期长的工程设计项目,从项目投标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形成的文件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专业和人员多,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档案部门要加强与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采取分阶段收集的方式,并加强催收力度,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

(3)对于工程周期短或一些小项目,项目业主大多要求急,设计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档案部门平时要加强指导,并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待工程完工后,可采取集中收集,一并归档到档案部门。

(4)对设代处和监理处等现场工作的项目,档案部门定期派出档案人员深入到工地,采取追踪收集,指导设计代表或监理代表积累、整理在现场形成的文件材料,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5、严把归档材料的`接收关,确保科技档案的质量

根据归档材料要真实、完整、准确、系统、及时和载体质地优良、字迹图像清晰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归档材料接收关。

(1)避免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材料少的问题。要说服设计人员将基本资料、计算参数、技术模型、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关键性材料归档,不能只交一般性的材料,解决档案“含金量”不高的问题。

(2)避免最终成果归档多、基本资料和中间成果归档较少的问题。基本资料特别是经审定的基本资料,以及中间成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是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备查资料和单位发展的技术积累,要及时归档,解决科技档案可追溯性问题。

(3)避免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材料少的问题。除了纸质材料外,要同时将电子文档、模型软件、CAD文件及其他多媒体文档一同归档,解决科技档案材料单一、不便于利用的问题。

(4)要避免归档材料不规范、签发不齐全、漏页及装订不合格等问题。档案人员要加强对归档材料的把关,重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要求补齐或整改,解决单个档案质量不高的问题。

6、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建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7篇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理念。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创造性教育 自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极力发展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教育是促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质,巩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创设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等方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理念。

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既体现了科学精神,又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学校,在教育行业中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时间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大力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在新世纪教育领域中,进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必须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我校在创新教育中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潜力中起着主导作用。创新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之所以是创新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与某种学习经验、知识、文化相互融通、消化,进而不断验证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获得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答案的活动。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学习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导。只有掌握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定的创造规律,了解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萌生创新意识。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开展创新学习,成为创新型人才。一句话,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性学习。

创新能力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拘泥与常规的思维,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突破,做到这样就一定达到创新。

四、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学校把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拓展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发明,真正成为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各类社团,如红领巾发明俱乐部、柳器人俱乐部、创新思维俱乐部、学生点子俱乐部以及科幻画、电子制作、航模、船模、车模等社团,让学生们在相互协作的科技活动中激活创新的火花,聚生创新的点子,生发创造的种子。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时代日新月异,对科学素质的教育尤显重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只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青少年群体,才会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也就拥有了自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特别是小学阶段,它是孩子们开始朦胧的认识世界,萌发强烈的好奇心,也是人一生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还是开发潜能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时期,更是培养兴趣和爱好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参考文献:

[1]李玉霞.论小学生和幼儿科技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周琴,王素,申军红.西部中小学科技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以云南省新平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3]濮宝祥.浅谈绍兴地区科技教育的现状和应对措施[J].教育时空

[4]武夷山.中美最大的差异在中小学科技教育[J].世界科学

[5]张小村,田保状,张安涛.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8篇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信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信号,而不能根据信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信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信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接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性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信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链接,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运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导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运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能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优秀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第9篇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包括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创新、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创新、道路客货运输系统及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公路安全与交通工程技术创新、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符合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规律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其具体目标为以下几点: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公路交通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公路交通企业科技开发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构筑起符合市场机制的,以公路交通企业(包括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公路交通科研院所)为主体,科技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科技企业及公益性研究机构等有机组成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2、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公路交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紧紧围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实施,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为目标,开发先进适用的成套建设技术;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及其技术装备,为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3、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公路交通信息化水平。面向公路交通现代化的需求,加快公路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勘察设计、运输规划、政府管理、企业管理、运营管理、运输控制、信息服务等重要方面的科技创新。

4、完善公路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完善公路交通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力推进公路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公路交通传统企业。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路交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公路交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及从事公路交通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和创新重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下,突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技术:面向公路建设主战场,以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为重点,完善公路建设技术;以公路交通智能化管理为目标,提高公路网运营管理技术;以建立现代公路运输业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客货运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重视交通软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对策

1、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创新,促进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应该以国有公路交通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技创新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对科技创新活动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就是产权(股权、优先认股权),即让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乃至普通职工得到相应的产权,使科、技创新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允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关于科技创新价值和所占股份的评估方法,并让有关评估机构对已有科技创新进行评估。这种产权(股权、优先认股权)改革无疑会刺激人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必然要求国家对人们通过科技创新而获得的巨额财产,依法给予充分的保护。大力发展中小型公路交通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公路交通科技人员走向市场,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等形式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成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

2、充分发挥大学公路交通研究机构、国家公路交通研究中心及公路交通协(学)会的作用。针对我国公路交通大学重教育、轻研发、教育与研发相互脱节、大学公路交通专业数量有限的局面。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多设立一些公路交通专业或公路交通研究中心,使大学公路交通研究机构真正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源。国家公路交通研究中心担负着全国公路交通研究的重任,是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公路交通协(学)会大都为民间机构,属公路交通各主要企业组织的为本行业提供学术交流、发布信息、进行联合开发的非盈利组织,是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公路交通协(学)会除进行研发外,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传播信息。公路交通研究机构和公路交通企业主要通过参与公路交通协(学)会举办的各种论坛、研讨会以及出版发行的各种刊物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公路交通协(学)会在交通信息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各种中介机构推动公路交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协助科研机构、企业完成创新活动。目前我国公路交通中介机构非常薄弱,为提高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应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①成果转化。以中介服务等为依托,为中小型公路交通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成果转化服务,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合作模式。

②产学研结合。促进公路交通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产学研之间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合作形式。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产学研之间的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实验室相互开放。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行业联合攻关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运作模式的创新,真正实现集中和优化行业力量,发挥联合优势,共同攻克科技难关的目标。企业咨询服务机构为公路交通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规划,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进行科技开发或委托大学和研究所进行科技开发,建立“咨询机构――企业――大学(研究所)”结合创新模式。加强公路交通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宏观引导,通过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建立产业化基地等形式,促进已有成熟技术的升级和应用,使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加速公路交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环节,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科技交易市场,加速科技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推广。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运用适当的` 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公路交通企业对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公路交通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稳步推进,加快我国公路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4、强化公路交通技术监督,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公路交通行业的技术监督工作,适应我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竞争、协调经济活动、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公路交通技术监督工作的行业管理,调整现有公路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力度,使之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组织;积极发挥公路交通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使之在计量技术发展方向、发展规划的确定、公路交通计量检定规程的修订中,起到技术把关作用;加强对各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及时认证,发挥质检机构的作用;加强公路交通专业计量设备计量检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对质检机构计量设备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公路交通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的公路交通标准化、计量政策:加强公路交通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5、加大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保护力度,克服“知识产权虚置”现象,为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为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中央一级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研发经费比例,各省、市、自治区的研发经费比例以及公路交通企业的研发经费比例以法规形式公布。我国政府对公路交通科技创新的效果要严格依据知识产权的法规进行申请、登记和公布,并严格依法保护科技创新各主体的权益。另外,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虚置”现象,表现为很多科技成果没有申请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很低。国家应通过大力推进技术股权制度的建立和科研院所企业化等措施从体制上解决此问题。同时,通过公路交通科研立项、过程监督检查和成果管理等科研组织管理方法解决此问题。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大公路交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加强公路交通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各类学校法律课程,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和侵犯其他财产权一样是违法的和可耻的行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