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论文 第1篇
中医论文3000字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草药疗法,也算是一门药学!接下来是中医论文3000字,欢迎前来欣赏!
中医论文1: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药研究以及治疗近况
1 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认为,AD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遗传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AD患儿常有先天过敏性体质,对某种或多种过敏原有明显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的患儿可由鱼、蛋、奶等食物诱发,其血清中过敏源特异性IgE抗体阳性,且多伴有消化功能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或便秘腹泻,或有肠道寄生虫[2]。
传统中医学并无AD病名,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态特征,与中医文献中的“奶癣”、“浸淫疮”、“四弯风”相类似,多因母亲在孕育期间过食肥甘滋腻之品,湿热内蕴,或因情志内伤,郁火遗热于胎儿,致患儿先天禀赋不足,
素体偏热,复因后天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挟郁热浸淫肌肤而发病。
尤氏[3]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以清热除湿、健脾益肾为法,采用中药特应性皮炎煎剂施治,发现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且EOS计数显着低于氯雷他定对照组。
朱氏等[4]进行了中药皮炎消净饮Ⅰ号冲剂治疗AD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发现该制剂可明显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致豚鼠耳肿及其真皮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并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AD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水平,结果显示,该制剂除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外,还可调节患者的CD4/CD8水平,使其达到正常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李氏[5]的研究显示,AD皮损的炎症反应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有显着相关性,与局部炎症的急性发展期关系较密切,中药补肾养血煎剂(山药、白术、茯苓、生地黄、当归、首乌、薏苡仁等)可减轻实验性皮炎豚鼠耳肿程度、真皮浸润细胞数,抑制动物模型皮损中ICAM-1的表达增强,对急、慢性AD均有治疗作用。
2 治疗近况
对于AD的治疗,西医目前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织胺药、白三烯拮抗剂、免疫_、免疫调节剂及紫外线照射等,但因其疗效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几乎成正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且远期疗效尚未肯定。
中医基于治病求本的理念,以调整脏腑机能平衡为目标,采取中医辨证、中药验方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儿童AD,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稳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
因各医家对AD的病因病机及所涉及脏腑的认识各有侧重,故辨证分型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钟氏[6]按皮损表现分急性期和缓解期。
①急性期辨证为风湿蕴肤型,症见皮损潮红、剧痒、抓之糜烂渗出,治以清热祛湿,佐以健脾疏风,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②缓解期辨证为血热风燥型,症见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抓痕血痂为主,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润燥,药用生地黄、玄参、何首乌、当归、泽泻、白鲜皮等,总有效率为。
张氏[7]也按皮损特点分渗出和干燥2型。
①渗出型表现为皮疹潮红,呈丘疹水泡,搔抓后有糜烂渗出,结黄色痂皮,奇痒,晚间为重,此为湿热风邪蕴于肌肤。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内服药用苦参、白鲜皮、生地黄、紫草、牡丹皮、蝉蜕、地肤子、防风、泽泻、竹叶;外用三黄汤水煎冷敷。
②干燥型表现为皮疹肥厚粗糙,有丘疹、结节及痂皮鳞屑为主,剧痒,此为血虚生风兼湿热阻络。
治宜养血祛风、利湿止痒。
内服药用黄芪、当归、生地黄、玄参、地肤子、僵蚕、赤白芍;外用青黛、冰片、蛇床子研末,麻油调敷。
结果:治疗110例,有效率为100%。
尤氏等[8]根据皮损形态及脏腑功能紊乱表现分湿热、血热血燥、脾虚、肾虚、肝郁5型辨证,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益肾为主要法则,以AD煎剂为基础方剂,根据不同证型作相应加减。
湿热重者重用黄芩、苦参;血热血燥明显者重用板蓝根、红藤,去熟地黄用生地黄;脾虚者加茯苓、薏苡仁;肾虚者加山茱萸、枸杞子;兼肝郁者加郁金、香附。
治疗44例,8周后统计,总有效率为。
李氏等[9]按病程的不同时期辨证,注意处理好正邪关系,初期以驱邪为主,治以祛风清热除湿,中期以调和营卫疏理肝脾为主,后期则侧重滋养气血津液,同时辅以活血化瘀、疏风止痒,使正胜而不留邪。
姚氏[10]按年龄分型,认为婴儿期属胎毒湿热,以清热利湿为治则,药用川草乌、牡丹皮、防己、生地黄、薏苡仁、六一散。
儿童期属血热风燥,治以疏风清热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减。
王氏[11]则以湿热、脾虚、血瘀3型辨治小儿AD,认为小儿气血未充,脏腑稚嫩,用药宜轻,药味宜少,多选甘、淡、凉之品;并认为小儿脾胃薄弱,而现代儿童大多过食,故健脾消导应贯彻始终。
中药验方
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心常有余”,“脾常不足”,且脏腑轻灵,随拨随应,故多数医家对儿童AD喜用单验方施治。
魏氏等[12]以健脾化湿颗粒配合皮炎洗剂、黄芩膏外用治疗64例儿童AD,痊愈显效率为。
陈达灿[13]从心脾论治,拟健脾利湿、清心安神的基本方治疗儿童AD,并根据皮损形态不同随症加减,如皮损干燥加沙参、玉竹、石斛养阴润燥;渗液多则加茯苓、白术、泽泻利水渗湿:瘙痒剧烈加白鲜皮、防风以祛风止痒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运用文献记载的经方治疗AD亦有不少报道。
关氏等[14]以消风导赤汤治疗AD患儿50例,总有效率达96%;李氏等[15]以异功散合秦艽丸加减治疗儿童AD 94例,总有效率为92%。
中西医结合
为了在治病求本的同时能尽快缓解患者皮疹瘙痒、烦躁不安的痛苦,许多医家尝试各采所长,集中西医之优势,采取中西药并用的方法,多选用速效且不良反应小的传统抗组织胺药加中药验方。
李氏等[16]以咪唑斯汀片口服加中药当归饮子为基本方加减,局部外用尤卓尔,治疗AD患儿44例,治愈显效率达,总有效为,且治疗前后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与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
林氏[17]以口服仙特敏滴剂,外涂尤卓尔霜,并加服自拟健脾利湿汤治疗AD患儿136例,与纯用西药的对照组比较,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2个月内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AD不仅能及时缓解症状,且复发率低,能获得理想的近远期疗效。
欧氏等[18]在口服氯雷他定、外用艾洛松乳膏的基础上加服四弯风汤加减,治愈率;西药对照组治愈率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李氏[19]则以扑尔敏口服配合中药水煎熏洗皮损,总有效率为;对照组尤卓尔外搽的总有效率为。
其认为AD属反复发作性皮肤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类药不仅不良反应增加,且效价降低,中药外洗对于服中药困难的儿童患者尤为适宜,该组合长期应用患儿依从性好,安全性高。
3 结语
因AD是一类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于幼年期发病,发作时皮损瘙痒难耐,常使患儿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因皮损持续存在,影响外观,也会使患儿产生自卑,影响其心身健康。
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难度较大,西药治疗可暂时控制症状,但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成正比,不宜久用,故远期疗效差。
而中医药以其疗效确切持久、不良反应少,从而在儿童AD的治疗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上述医家的实践均验证了中医药的疗效。
但目前的资料大多仅限于个案观察和经验总结,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诊疗方案,而且中药发挥疗效的机理也欠明了。
笔者认为,今后可在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指标或通过动物实验来确定中药作用机理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中医论文2:中医学方法论对医学员思维的培养
以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
同样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研究对象,西医学强调的是物质概念的实体性,这种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以实验、分析、归纳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从小建立的思维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
而中医学的五脏并非解剖实体,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蕴含了“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
关于中医的论文 第2篇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
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
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
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
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
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
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
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
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
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_以防_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
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
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
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
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
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
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
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
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
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
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
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
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
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
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
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
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
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
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
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
关于中医的论文 第3篇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
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
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
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
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
〔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
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
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
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
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
〔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
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
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
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
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
《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
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
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
关于中医的论文 第4篇
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
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
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习练者会轻松、安宁。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兴旺,进而脏腑协调;元气不足,导致一系列疾病产生。在中国传统体育习练之中,如练功中意守丹田及命门,由,所以经由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传统养生术靠身体能力,经由呼吸习练,来调节身体各部分机能,使得元气充沛,能够更好地激发脏腑进行有效生理活动,进而有利于身体身心健康。祖国医学对身心健康认识,以作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疾病产生于病邪,而且取决于维持身心健康能力。可见命门在身体中重要位置。传统养生术许多功法,非常注意强化命门功能,动作、呼吸都用命门习练作为中心。传统养生术本质就是习练身体正气,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调节情志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以为,“情志”,就是人精神心理状态。“外邪”之会形成身体疾患,影响身体身心健康,重要原因是“七情”过度起落,导致了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所以,为了身心健康长寿,避免疾患,需要保持清静,正气就可以顺畅,能安宁于内而不外驰,疾病就无法侵入了。在传统养生中注意“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求达平和,进而调节了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到协调发展。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由身体放松及呼吸调节,自身精神处在能动状态,对各种刺激能做到心理应对,进而进入到无欲念之中,感受到摆脱紧张节奏之后,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所以传统养生术有调节情志,促进身心身心健康功能。
关于中医的论文 第5篇
摘要: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发展的历史,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中医药在参与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相关政策也是有着历史的呈现,显示出阶段性。从这些历史阶段时期的中医药参与我国农村医疗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共性和个性上的特点。针对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对我国新农合的发展的影响,本着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结合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讨在此背景下的相关的政策分析。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医药政策
中医药既有这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简、便、廉、验”,这种优势就可以很好的缓解先进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当然也能减轻人们的看病高额费用产生的负担。中医药在新中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的史料也展示着中医药问题在我国医药发展上的历程,有着丰富的政策参与。
一、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政策分析
研究历史上的相关数据可发现,关于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制度和政策的文献数据颇丰,有该政策的设计和构想,中央和地方上的政策分析发现,中医药参与新农合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是这样的参与对象,即所有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医院、民营医院这些医疗机构是主要的定点医疗点,但新农合有着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条件,在准入政策上要优先考虑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地方性的中医科室的准入。在中医药的报销范围上,政策显示中医药的诊疗技术的项目是在新农合的补偿范围之内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医药的住院和医药费用,报销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新农合的用药目录里纳入除单味药的滋补品之外的药品,但要合乎规定的剂量。中医药的推广上是大力支持农民用中药的,适当的推广中医药的适宜技术。让中医药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并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历史发展看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有我国的政策的保障其实施,在我国的广大的农村市场上有中医药发展的很大的前景,但也存在着问题,在医疗保险和相应措施上是不足的和欠缺的。这就对中医药在农村市场上的实施和推广发生很大的阻挠作用,推广受限。新农合的出台就为农村的中医药的实施提供了受益范围最广大的医疗保险的制度保障,能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但是这个方案的提出,设想是好的,却是缺乏对不同的政策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还有其实施的具体途径也欠缺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方案。
二、中医药政策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我国收到我国历来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临新时代和高科技的及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中医见效慢的特点制约着它的推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中医药发展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中医药政策经历了“中医科学化”、“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这四个阶段、依据分析的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在制定中医政策是是依据着中医药的独有的学科特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的。提高政策上的支持,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保护是在国家层面发展下也有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在各个省、市、自治区在保障中医药发展和落实方面,对国家政策作出更细化的政策,致力于推广和落实中医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些在中医药发展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健康,都起着促进的作用。比如在农村地区的中医理疗传授,在少数民族的分片集聚,这种形式上的对中医药的传承,有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护会发展的更好,能提升人们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农民的重视,会使得中医药、民族医药与农村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保障和推广中医药发展,能有效的合理的促进资源配置,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因此也是的农民更大的重视和光顾并使用。地方政府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优惠政策和帮扶也能促进新农合广泛作用的发挥。
三、中医药在基层服务卫生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基层的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显著的优势。中医的重视程度在农村地区很显著,农民更加信赖老祖宗传授的收益,只因现如今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人们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生活习惯的不好积攒出大毛病,无奈又无知的去医院开刀做手术等等。毋庸置疑,中医受到农民很大程度上的信赖,但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个别的中医小手艺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但他们掌握的中医知识还是不够的。但中医的价格低廉、自然疗法、对身体损伤小等优势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使得农民在保护好自身健康的情况下,也减轻医疗负担和压力,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农村地区的普遍推广,新农合的政策保护能使得更好的满足新农合的农民对医药的需求并能享受相应的服务。
四、中医药在农村地区推广的难度
虽然中医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具体的实行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并且在新农合的药物目录和报销方面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的中医院的模式变得不那么纯粹,逐渐向西医靠拢,设备也越发现代化,使得人们在看病时,选择的人民医院和中医没多大的差别,这一方面上看,中医就失去它自身的传统的精髓和优势。农村地区的物资和财力薄弱,合理的常规的中医服务人们不一定能享受的到。中成药是不在报销范围之列的,农民因生活水平和财力的缘故,又很看重报销,想少花钱,毕竟他们的财力有限。这些方面都给中医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五、结语
在现如今的整体经济形式的低迷状态,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因其低廉价格和优质的治疗效果是有着长远的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但是在保障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面还是需要斟酌下,寻求更好的可以推广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推广在我国农村实施试点实施的新农合政策,先试点再推广。在国家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出台更符合当地实际的细化的新农合政策,并对实施进行评价,客观的总结和改进的措施。目前的制度衔接还是存在问题,需要本着提高中医药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下,发挥出农民更喜爱的安全、廉价、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秀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和解决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11:61-64.
[2]叶艳芸,李曦辉.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及方向性选择[J].医学与社会,,22(9):34-35.
[3]张忠元,肖蕾,卢建磊等.影响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5(9):6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