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1篇
内容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责任,为中职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鉴赏与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大纲中将美术和音乐两个学科规定为中职教育必修课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让学生直接获得美的信息,着重培养道德品质、加深对其的集体精神的塑造,学生的职业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中得以挖掘。办好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
艺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艺术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强,“系统化”教学,课程量多又复杂。但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侧重点与传统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开设面向整个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它的课程内容简单、专业化程度较弱,主要让参加此课程的同学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计思路
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主要内容覆盖美术与人生、美术表现、中外国美术赏析等,深入了解美术历史,提升美术品味。拓展模块则重于实践能力,内容多为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方法等。内外兼修,从内在修养到实际操作,逐渐提升美术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乐作为出发点,基于美术艺术的大众审美分析,来确定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将课程目标由六要素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确立“博大”、“高雅”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原则。区别于传统美术课程,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会变得更加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层次性”、“审美性”[3]。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2篇
摘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所以对美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心理学知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鉴赏课也逐渐走入了我们的大学课堂。美术知识的学习、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些基本的学习内容无一不跟美术鉴赏课堂有关,因此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从美术鉴赏的概况、美术鉴赏的功能、美术鉴赏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对美术鉴赏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美术鉴赏;大学教育;影响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美术鉴赏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美术鉴赏进入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以及学会分辨善恶美丑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美术鉴赏课究竟是如何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鉴赏的概况
(一)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得到满足后开始增加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艺术感受和艺术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由专一化转向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养。美术鉴赏属于比较广泛和普及、也是相对于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作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吸收能力,因此美术鉴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1]。
(二)特点
虽然美术鉴赏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设立,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科学它的设置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如对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课时较少、种类较少。一般美术鉴赏都为几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具有内容单一的特点,适用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美术鉴赏这类灵活性较高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想掌握的方面进行统计,设立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需求[2]。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3篇
答:在基础信息上。我拿一副我朋友前几天问我了一幅作品,我觉得很有意思(他非艺术专业,只是对摄影感兴趣)
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做《乌克兰议会上的冲突》,我之前也没有见过,那大家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不要往下看)
————————————
我只是分析了构图,如果再分析色彩、流派就可以有更多,800字不成问题。
所以说,当你不认识这幅画的时候,你只需要说你所看到的加一些美术的基础性知识就可以。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4篇
摘要: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以此来对两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应用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种类非常多元化,特别是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更是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学习、写作探求等。然而在实际的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诸如情景教学策略、现行组织策略、演示策略、练习策略、小组讨论策略等手段中进行任意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便出现无限种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为案例,结合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进行研究。
2、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的产生及其优势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促进高中生在鉴赏能力与鉴赏方法运用水平上不断提升。每一名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都必须要意识到美术鉴赏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更多情况下它将会对学生日后的鉴赏行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的鉴赏方式与鉴赏手段,真正地成为一名具有生活品位、艺术品位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更是将信息技术更广泛、深入地融入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手段等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更多时候是平面而又枯燥的。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则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信息容量的扩充、教学信息网络化的传输,赋予这门课程全新的生命。多媒体教学不仅弥补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而且能够巧妙地帮助学生将原有认知与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削弱获取新知识的消耗这一认知资源的角度来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感染力强、形象直观等特点,同时,它的展示不受空间的限制,且信息资源丰富多元,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机互补,在调动学生感官刺激的同时,实现多元器官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将艺术作品的美感通过较多的层次展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最大限度调动高中美术课堂的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改变教师单纯的灌输教学手段,而且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引导与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他们。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从直观体验开始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是顺应了这种认知规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多媒体教学完成了师生角色之间的转换。传统的美术教学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甚至一些教师还在扮演领导与家长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言堂的权威象征。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仅仅将他们视为被动而又消极的接受者。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走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后,学生不再仅仅只能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取知识,教师更多时候更像是一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主动探索知识,不断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3、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分析
多媒体与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仅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学带来多样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媒介,更好地搭建在学生与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之间,为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提供了保障。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在传统的美术鉴赏课上,教师主要通过板书展示、口传身授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微软公司的PPT软件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传递性与有效性。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基于多媒体教学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通过灵活运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感官冲击,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以此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名作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事先准备好的PPT演示来让作品动起来,同时结合历史课上所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领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教師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对整个知识进行一种自主构建,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名作的欣赏与认知。
3)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待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新知识进行转化,学生不仅能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拓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悟与分析提升对作品的认知,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分析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美术鉴赏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展开教学工作,以此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到极致,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来拓展创新思维。可以说,与传递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对学生合作、自主、探索等意识的放大。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这个知识点不仅需要结合课本情况制定,而且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互联网来展开分析,通过一种“侦探式”的探究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鼓励学生通过深刻思考来开展鉴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传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将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做得过于花哨,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整个艺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无法得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实际的美术鉴赏课堂中,笔者更建议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支撑,以小组作为讨论单位进行鉴赏方式的学习。如在欣赏凡·高系列作品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内容相关的音乐进行播放,同时配合一些艺术馆、博物馆的视频录像,让学生首先对油画艺术有所了解,随后可以拿出诸如《罗纳河上的星空》《凡·高在阿尔的卧室》《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等几幅凡·高大师的名画展开内涵讨论,甚至可以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对画中的人物、场景、环境等进行还原,以此强化美术鉴赏课程的趣味性。相信通过这些手段,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定会得到激发探究动机的技法,同时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如面对著名抽象画派大师蒙德里安作品欣赏的时候,高中美术鉴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诸如Composition A(《构成A》)《红黄蓝的构成》《百老汇的爵士乐》等大师著名的抽象作品,并让学生猜一猜:大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物品、什么环境?为什么这些场景会有这样的艺术变形展示?如果你是蒙德里安大师,会如何展现这些场景?同时可以邀请几名学生走上讲台,站在画板附近进行同名作品的创作。在对蒙德里安大师的作品進行观摩、分析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几幅油画作品的图片来让学生猜一猜:哪些是蒙德里安的作品?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等等。
5、结语
实践证明,在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能够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于艺术鉴赏的识别度以及参与度,在高效交流的课堂中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达成。但在这种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多媒体的特征进行有效认知与识别,不断拓展其声像同步、画面动态选择以及直观性等教学优势,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融会贯通,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鉴赏品位。
参考文献
[1]周艳慧.多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两种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曾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144.
[3]万云鹏.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高中美术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之路[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3):46.
[4]许海燕.关注绩效增进融合技术助力课堂变革:杭州市西湖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程”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9-10.
[5]李顺.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119-120.
[6]董文,闫正洲,谯石,等.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状分析及培训对策[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3):84-86.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5篇
摘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样一门课我的几点认识:1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2注意创设情境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4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鉴赏能力、课程理念、美育、必修课、空间视觉、互联网、感悟。
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 教学的 过程中,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毫无疑问,美术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象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术鉴赏《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时,首先提出问题:
(1)现代建筑在艺术处理方面有哪几个特点?
(2)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什么精神?
(3)法国郎香教堂等现代建筑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思想?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现代精神?
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
(1)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网页
(2)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并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试写一篇与主题相关的小论文。
(四)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要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 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转变和进步。由于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过去一直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积薄 发,水到渠成”,许多学生对美术课存在很多偏见和错误的认识。由其是在农村中学颇为严重。如:我在上高中美术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术课是美术考生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学习美术纯属浪费时间;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根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不懂美术是什么?更有一些学生不得已来找我参加美术高考训练,原因是文化课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广大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明显存在偏见和误解,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教学。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课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综合式局部感觉归纳为综合感受。
以往我们教学偏眼于前者,现在需要注意两者的平衡。美术鉴赏课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获得。当学生对某些作品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全上身投入时,会产生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跃,这才是真正接近艺术感受的状态导致艺术的感悟。例如:根据上述我校的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告诉同学们,高中美术课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审美水平,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缺少审美能力。而且美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与_艺术细胞_无太大关系。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后来,我又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观看相关的影象资料。如: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_,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大师们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并不是他们文化课不行才学美术的。
总之,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实行高中美术新课程无疑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但是如果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也证明了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多面手,艺术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变则通。教师对相关美术专业的钻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休养,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6篇
摘 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
《蒙娜丽莎》;艺术特征;对后世的影响
一、达芬奇及其绘画特点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
二、《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幅画画的是佛罗伦萨一皮货商的妻子,画家画她的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只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的一生》)
三、从多方面简析《蒙娜丽莎》(光线、色彩、人物表情等)
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作品联想:这种微笑征服了几个世纪的人们,很多人都在这种微笑面前浮想联翩。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空间: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形体: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色彩:深褐色为主色调。明暗:过渡柔和,明暗转移法(或称渐隐法,晕涂法)。艺术观念: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社会学式鉴赏人物装束: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初。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画家生平:达芬奇的生平和艺术思想。
(一)下面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这副画
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画。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的约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反对宗教。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理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子画得很仔细。他用一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不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反后面的出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
(二)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探讨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稳时现,其实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蒙娜丽莎的笑容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利文斯顿解释人的视觉系统有两个观察区,一个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称为中央区,一个负责黑白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称为外部区。为证明她的理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扫描了一张照片,去除阴影,从中央区观察,就看不到笑容,加上阴影,从外部区就可以观察到笑容。
四、《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
《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唐纳德 萨松著.周元晓,赵永健译.蒙娜丽莎微笑五百年[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克列斯乔恩.周元晓译.达芬奇的一生[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7篇
答:1.画作的基础分析(包括构图、色彩、内容、流派、时代背景等)
2.你的主观感受,主题的升华
构图中常用的有: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C形构图、对称式构图
色彩基本分析要素:明度、纯度、色相
内容:简单描述你看到了什么?以及你对内容的猜测,这可能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人物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山水画的话,画面是怎么留白的,有没有什么人物?
流派:流派有很多,可能不深入了解看不出来是什么流派,但是能不能大概看出是什么时期的?
时代背景:给出一幅画,如果不认识,可以先看这幅画的名字,作品名是很重要的提示信息。
主观感受:这就跟高中的议论文一样,你对这幅画有什么看法?最简单就是例如《格尔尼卡》这幅画,很简单,如果你不认识这幅画,看一下这个暗调的色彩已经悲伤的元素,你能感受到的不就是黑暗与恐怖嘛?OK,你只需要把你的分析过程写出来,得出你的结论,用自己的话润色一下,不要像是研究报告一样就行了。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对某个作品 第8篇
摘要:
关键词:
技法、沟通、人生境界
一、技法的练习
1、临摹,这看似老套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
2、布局,写意重在布局,好的布局将画作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诠释,使得画作具有了画外之音、画外之意。
作为技法的一种,布局的练习也不能间断。构图从来就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所在,从传统的三角构图到三迭构图到三远构图,再到八大山人的四边四角构图,以及到近代的潘天寿、齐白石等名家,其构图的想象力成就了其画作的风格。对于一名立志于艺术的人来说,深入钻研史上名家的构图,内化于自己的画作之中,不失为一条捷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变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的。创作要实现自己的风格,注入自己的感情元素,离不开扎实的技法练习,而在作画之路上实现“匠”到“家”的转变关键不在于量的最大化,而在于优质的量的积累。在艺术之路上,往往会遇到进步的瓶颈,在面临瓶颈的时候要回头看看自己的工夫是否扎实,感情是否投入。
二、作品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