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引用格式 第1篇
[1]郭愈强,樊玮.数据挖掘技术在民航CRM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69-171.
[2]刘彬,白万民.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01(17):16-17.
[3]杨虎猛,朱汝岳.金融业分型CRM系统探索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7(30):259-261.
[4]徐国庆,段春梅.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2(12):38-40.
[5]王一鸿.体检中心CRM构建及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6]潘光强.基于数据挖掘的CRM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
论文引用格式 第2篇
英文论文引用格式
英文法学论文的文献引用格式是怎么样的?一篇法学学术论文往往在在大量文献引用和逻辑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研究成果,下面一起看看吧!
引用规范包括两个要求:一是对于参考借鉴必须注明出处,二是引用形式要统一
1.参考借鉴必须注明出处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论文的写作,引用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帮助读者识别和调用相关文献资源:Help readers identify and relocate the source work。
(2)证明论文的观点是经过充分研究得出的;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position is well-researched。
此外,在阅读一些论文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引用泛化的现象,就是引用没有体现上述功能。
例如,将学界通识引用为个别知名教授的观点,将一些基本事实、常识引用为个别文章的成果,等等。
2.引用形式要统一
引用形式要统一,是指引用的格式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做到全文统一,并遵循有关要求。
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引用的格式有多种参考标准。
在Google Scholar检索中自动生成的Citation形式里面,就有MLA、APA和GB/T 7714三种可选,其中第三个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国内高校的毕业论文引用规范和理工科学术期刊中采用较多。
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还发布了文献引用格式的国际标准ISO 690: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Guidelines for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and citations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致力于推动文献引用格式的国际协调一致。
文献引用格式的标准化,有利于促进文献数据的信息化处理,进而服务于学术影响力评价等诸多方面。
目前,各种类型文献引用规范都是推荐性的。
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往往会根据本领域文献的特征,选择其中一种或者自创一种格式作为采用格式。
在法学论文引用格式中,以《哈佛法律评论》等为主的期刊联盟就自行制定了文献引用体系的蓝皮书,也即The Bluebook,该引用格式目前是英文世界法学文献的主流引用格式。
此外,APA、Martin也被诸多法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采用,故此,本文就分别介绍一下The Bluebook、APA、Martin的基本情况。
1、The Bluebook 文献引用格式
The Bluebook的英文全称为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中文全称为《蓝皮书:统一注释体系》。
在使用过程中,一般直接称为蓝皮书(The Bluebook),它是一本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法律引用指南。
蓝皮书是由《哈佛法律评论》、《哥伦比亚法律评论》、《宾夕法尼亚法律评论》、《耶鲁法律评论》的编委会共同参与编写。
蓝皮书第一版出版于1926年,现在已经出到了第二十版。
蓝皮书是美国绝大多数法学院进行引用时参考的指南,也是美国绝大多数联邦法院使用的引用格式。
当然,美国最高法院有自己的引用格式,每个州在自己的法院系统里也只遵守自己制定的引用格式。
The Bluebook全书共计560页,详细的列举了各类文献的引用形式。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中文文献的英文引用方式,也可以看到同一本文献的多种引用形式。
论文引用格式 第3篇
文献引用与参考文献
使用文献引用可支持我们所提出的论点,并增加写作的可信度。
文献引用两大原则
文献引用的时机及规则为学术的传统,却鲜少被明确说明,有两大原则:
所有直接从他人文章引述的文字都须注明来源,这是一项绝对的规则,我们没有权利自行决定。
若未附上原始出处的引述文字,则会被视为抄袭,是很严重的学术过失,等同于自己盗用了他人的智慧财产。
因此,只要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想法,一律于句尾附上出处。
辩称因为忘记注明引文资讯而造成抄袭,在学术界是无法被接受的。
所有从其他来源取得的重要资讯都需要注明原始出处,原因如下:
将功劳归给提供、或首次发现此资讯者(避免将该资讯呈现为自己的原创成果);
论文引用格式 第4篇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7]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⑷:62-67.
[8]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⑶: 62-67.
论文引用格式 第5篇
Harvard顾名思义是哈佛大学的论文参考文献标准,全名为:哈佛注释体系(Harvard System)。在英国和澳洲等国家运用得比较多,尤其在物理和自然科学领域。根据Harvard体系,每一个引文,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应分别在两处注明:在文中引用处注明;在全书或全文最后的参考书目(bibliography)处注明。哈佛格式有两种形式,一是Author-Date系统,一种是脚注系统。其中Author-Date系统更为常见,因此我们在这里详细介绍。
如果是直接的引用或者是对某一页具体的内容进行了引用,我们还需要给出具体的页码,这样读者可以找到引用部分所在的特定位置。Knapper and Cropley (1991: p. 44) believe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adults to learn is affected by their attitudes, values and self-image and that their capacity to learn depends greatly on their study skills.
对于口头陈述类文献,比如讲座,引用格式通常与已发表的作品完全相同,并应提供演讲者的姓名和演讲日期。Rec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s of early man has challenged the views expressed in many of the standard textbooks (Barker, 1996).
如果引用的想法或信息是个人对话,如与讲师或导师的讨论,则引用格式如下:The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 Learning Centre at Leicester is that many students are anxious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and are keen to seek help and guidance (Maria Lorenzini, pers. comm.).‘Pers. comm.’是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缩写,我们在引用中如此标记即可,无需给出多余的信息。
Harvard引用格式:参考文献列表
书籍引用Last name, First initial. (Year published). Title. Edition. (Only include the edition if it is not the first edition) City published: Publisher, Page(s).范例:Dahl, R. (2004).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6th ed. New York: , M., Sebok, S., Freund, S., Campbell, J. and Frydenberg, M. (2014). Discovering Computers.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
论文引用格式 第6篇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