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大毕业论文(热门5篇)

个人学习 19 0

江西农大毕业论文 第1篇

以植物营养学为例: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产品质量。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用合理肥料的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

江西农大毕业论文 第2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江西农大毕业论文 第3篇

西南农业大学校徽

西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直属国家重点农业大学。学校建于1950年9月,原名西南农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学校坐落于重庆市。校舍面积万平方米。

西南农业大学是直属农业部领导的一所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经、商、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设于重庆市。 学校院系有农学系、土壤农化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蚕桑系、农业经济系、农业工程系、食品学系、畜牧兽医系和水产系;并办有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分院。此外还有基础科学部、生物科学部和中心实验室、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数量遗传、棉花、油菜、甘蔗、土壤肥力与免耕、土壤资源、农业化学、昆虫分类与生理、应用昆虫及螨类、蚕的遗传、桑育种、果树、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工程、蔬菜、制茶、植物遗传工程、食品加工贮藏、农业经济、农业教育等20个研究室,其他实验室72个,以及教学实验场和农机实习工厂,还在四川省内建有12个实验基地。图书馆藏书7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600余种。

发展规划

“九、五”期间,学校根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以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把学校建设为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在国内同类大学处于一流水平,某些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成为国家、西南地区和长江三峡库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20经教育部批准西南农业大学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成为西南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始建于1950年,原名西南农学院,由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农艺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系,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农艺系,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农艺系合并而成。校址确定在北碚。

1952年,全国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先后又有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川北大学、乐山技艺专科学校、西昌技艺专科学校的农业系科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科合并到我校。这样,我校集中了当时西南地区大部分农业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最强的师资和设备,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所独立的.多科性的高等农业院校,并且使我校成为当时四川省内师资力量最强的高等学府之一。

1979年经_批准,该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领导。

1985年10月经教育部和农业部批准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8月经重庆市批准,由原西南农业大学、荣昌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成了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厚德、博爱、求实、创新

学校现有15个学院:

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基础科技学院、水产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5个博士后流动站:

园艺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

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

14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农技推广、工程、兽医。

4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为主,包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干部教育等多层次的、结构合理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现有1个全国重点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1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农业经济管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果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蚕学、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蚕桑学、南方蔬菜学、昆虫学及害虫控制工程、牧草与草食家畜、农业资源与环境),11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35个研究室。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8人,其中正高职称104人、副高职称410人,博士198人、硕士411人,年龄50岁以上62人、41-50岁243人、31-40岁442人,30岁以下211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术队伍中有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专家5人,省级专家32人,出国回国人员91人,享受_特殊津贴49人,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32人,后备人选3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骨干教师40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96人。

科研成果

“九五”以来学校共有80余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6项,部省级奖70项,主持完成的“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的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外果树引种研究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育7号甜橙育成与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家蚕优质高产新品种‘夏芳。秋白’的研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等奖,“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川碚2号”、“四川省家蚕对病原性微胞子虫类的研究与防治”、“四川省猪伪狂犬病的研究等”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鹅瘟综合防治技术”、“乳炎康制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非抗生素防治研究”、“猪、牛不孕白针治疗的研究”、“兽用速效感冒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分别获农业部、四川省、重庆市二、三等奖,“苹果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及种的多型性和种质特性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的途径和政策研究(专著)”、“中国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研究”、“攀枝花市区土地定级估价研究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我校参加的”含氯化肥科学施肥和机理研究“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茶儿茶素等有效成份分离应用及新型茶加工技术“、”四川省棉花亩产125公斤规范技术研究“,”桑树诱变多倍体育种技术与应用研究“分获农业部、四川省、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全面参加的贵州省石阡县科技扶资工作,已连续进行六年完成六个项目四个项目获得贵州省丰收计划一等奖、两项获二等奖。在研项目555项,到位经费3550万元,加上“四技”服务项目35项(合同经费350万元)到位经费310万元,科研经费到位总计3860万元。另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600万元,市级相关部门配套资金150万元,重庆市农业生物工程中心建设资金70万元。

我校近五年发表的重要科研论文有1456篇,其中收入SCI 29篇,国外刊物发表99篇,全国性刊物发表1328篇。

江西农大毕业论文 第4篇

青岛农业大学简介

维普资讯 ⑧青 岛农 业 大 学始 建 于 1 9 业 学校、.5 1年,历 经 莱 阳农、BTl一一青 岛农 业 大 学无 脊 椎 动 物 细 胞 培 养和、莱 阳农学院。、莱 阳农业 大 学 年”恢复莱细 胞 工 程 中心国 际合 作 经 济发展 研 究 中心、阳农学院等变迁区,“2 0 0 0,年开始创建青岛校20 073。中 韩食 品 生 物 技 术研 究 所 等 中外 合 作研 究办学主体移至 青岛月经 教育机构。“ ”部 批 准更名为青岛农业 大学,学校拥有,十五4 9以来,学校 共承 担 各 级各 类科 研、青 岛和莱 阳 两 个 校 区形成 了“在长 期 的办学历 程 中,课题89 73项、,其 中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63国家 国家矢志三 农、勤奋求实自强不 息”、追计划国 家8计划、国 家9 4 8 计 划10 5、求卓 越 特色。,培 养高素质应用 型 人 才的鲜 明办 学支撑计 划等 国 家级课题3 8 0项;项,省部级课题,获得发 明、实用 新 型 专利3 0 项。获得目前,学校 已经发展 成为、一所农科 特色鲜省 部级 以上 科研 奖励5 2项19 7 8年 以来学校 仿明,农、工理。、经、管、第一文库网文等 学科 协调 发 展1获得8 项 国 家级科 技奖励播、。中央 电视 台 新 闻联、的.多科性大学设有 1 9个 教学学院和、个体科 技 博 览 等 节 目 曾多 次 对 学 校克 隆牛。育教学部,另 设有继续 教育学院。中加 商 务 学4生农药 等 科 技成 果给予报道经 过 多年 的学科、院和海都 学院 ( 独立 学院 )科硕 士点,拥有。个 有一级学“建设,学校在仿 生农药、、动物 克 隆技 术、菌根、3 1个 二 2级学科硕 士 点,泰山及 海 洋 真菌农作 物 和 果 树 育种、动物繁育、学者”特聘教授,人 人享受 _特殊津贴专,植物保护 病控制、、旱作农业、农业 挖 掘机械、动 物疫家2 0 人全 国优秀教师 5 人9。,山东省 有突 出5食品加工天 然 活性 物质农业 传 播定贡献 中青年专 家 博 士 生 导 师2 1人2 17 7 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人,学 等 领域 的研 究处 于 国 内领 先 或 国 际 先进 水平,现 有 全 日 制在校本专科 生17形 成 了较 强 的学科 优势。,在 国 内外有一硕 士 研 究 生85人。的影 响、学校拥有点 实验 室、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学校不 断加强 国 际 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美 国康 奈 尔大 学、,已与2个省 级工 程 技术研 究 中心、3个韩 国 首尔大 学、、荷兰瓦荷日、省级 实验教学示 范 中心4 2个研究所。设有、宁 根大 学 为代 表 的美17德、加、英、韩等国 家动 漫 创 意 产 业 基 地 人 才 培 养 与 研 发 基 地个 国 家 的5 1所 高校 和 科 研 机构 建 立 了 学 术,中国鸵 鸟 疫病 防 制 中心、青 岛市农 机 化 高级人交流 与合作关 系生,双 方 互 派 访 问学 者 和 交 流 学。才 培 训l 基 地 等 研 发 培 训『 构 和 康 奈 尔 大 学 机开展 合作研 究

江西农大毕业论文 第5篇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中心城区,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的安徽省重点大学。学校是_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被教育部和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建设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十所高校之一。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1928年,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_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是教育部“接受_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副教授自主评审权,具有“本—硕—博—博士后”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7月,学校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0多个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占地面积3529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亿元,图书馆藏书320万册。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246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706人。

历史沿革

安徽农业大学起源于1928年创立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省立安徽大学是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顺应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民国初年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

1939年抗日战争形势严峻,原省会安庆沦陷,省立安徽大学被迫停办。

1946年政府决定复建省立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改称国立安徽大学,决定由朱光潜任筹备会主任。国立安徽大学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直属于当时的_教育部。

1949年夏,长江洪水泛滥,国立安徽大学校园被淹,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至芜湖。

1954年国立安徽大学接国家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通知决定: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农学院、师范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农学院、安徽师范学院。

1954年8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安徽农学院由芜湖迁至合肥新校址办学。

1979年,安徽农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9月,安徽农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

19学校被_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0月,学校被教育部列为接受_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成为安徽省五所具有公费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的高校之一。

6月,学校在安徽省整体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并相继在江西、河北、山西、贵州、西藏、宁夏、重庆、山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市)进入一本批次招生。

月,农业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的协议》,安徽农业大学在安徽省属高校中最先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学校被国家列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207月,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建设“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2012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该校在中国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实力排名中位列中国区科研机构排名第66位,安徽省高校中位居第3位(仅次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成为科研实力“中国百强高校”。

11月,安徽省出台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安徽农业大学最高票当选为全省首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四所立项建设高校之一,获得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资助。

3月,国家林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签字仪式在国家林业局举行。安徽农业大学成为安徽省第一所省政府与国家两个部委共建高校。

月,学校经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1月,科技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通知,安徽农业大学申报的“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