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论文1000字 第1篇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被誉为“思维的 体操 ”,其中无论是理论(纯数学)还是实践(应用数学),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思维的技巧。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是知识学习的起始点,与人类的学习比起来,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有具体性。小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知识的学习,具有抽象性,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前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使教师根据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策划教学方案,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式三点来论述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形象性
1.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教材编写人员将富有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 儿童 易理解的形象化数学知识,通过转化,它不但没有失去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而且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和 故事 ,把数学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想学爱学。虽然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很抽象,但经过多种方式的呈现,使知识更形象生动。这种 方法 解决了数学知识特点与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问题。
2.抽象性和形象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时要使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因此教师需恰当地解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即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怎样将学习内容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本质结合起来;第二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第三,怎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入到学生心中;第四,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学习过程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1.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教学模式开发和应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 教育 理论和教学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这两种特性遵循了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和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渐进性和系统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知识具有扩展性,每个知识点要相互渗透,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对小学数学循序渐进学习。
2.渐进性和系统性特点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
根据小学数学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将小学数学学习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恰当的结合起来,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有计划、高效的开展。适应这个特点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按照教科书为学生制定的数学学习顺序进行学习;第二个方面,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使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具有系统性。
三、学习方式的接受性和探索性
1.接受性和探索性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现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无论是哪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将已存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来提高数学水平。转化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接受原有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在接受性和探索性及两者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而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对数学知识的传递决定了其学习的接受性。接受性和探索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和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从教师对每一种方法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增加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接受性和探索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接受性和探索性特点是通过教与学的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影响。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且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和讲授的数学知识恰当地选择教授方法,这样学生既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数学,又能掌握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进步需要靠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先进的 教学方法 来完成,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生动形象而不缺抽象,教授过程中要把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接受性与探索性相结合,遵循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循环渐进地掌握知识,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既有指导性,也有探索性,只要充分理解其特点,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向迅速前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导数教学的发展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同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期也需要我们的自然学科进行相应的发展,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高中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我国教育体制开始形成之时,数学科目就开始存在,所以说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导数作为帮助学生解决函数、数列等难点的工具,同时又能紧密联系其他学科,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行新课改后,微积分作为教学内容而列入高中数学教材,这对学生的导数知识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对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导数掌握能力进行研究。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导数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 学习方法 引导不够
在文理分科的背景下,导数在高中数学学科中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学的,这造成了文科学生由于对导数的应用了解不深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利用导数求解函数参数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由于实行新课改后,数学学科的课时被压缩,很多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是采取的教师讲授或者板书,毫无疑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造成了学生由于导数内容太难而失去学习激情,这更加不利于导数知识的掌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应试教育观念导致的教学僵化
一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都比较稳固,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即使实行了新课改,很多教师由于教学观念没有转换过来,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考试题型的讲解和练习,而忽视了帮助学生对数学思想和内涵进行正确认识,这导致了学生在导数学习中纯粹以考试为目的,机械式地背诵公式,无法将所学导数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学习中,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导数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导数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导数概念,这需要老师利用物理学科或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深入了解,而不是用纯粹的理论化的数学概念来对学生进行“填鸭教育”。
二、新课改下提高数学导数教学质量的 措施
(1)帮助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 学习计划
总的来说,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保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容讲解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测试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导数内容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足的学生应该帮助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后续的学习计划制定没有跟上,那么测试也就失去了意义。
(2)借助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导数的理解
导数由于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过强的理论性,造成了学生对于导数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掌握不够,这种情况下纯粹的理论教学只会造成学生进一步的不理解,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课堂效率,所以在导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借助导数应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物理运动的速度变化问题、加速度变化问题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内涵,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主动思考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加强导数技巧性和应用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应用导数内容求解函数等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数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同时老师也可以针对导数的应用多出一些技巧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利用导数知识来画出二阶、三阶函数的图像等,学生要做出这种题目就需要一定的技巧,随着解答的技巧性题目数量的增多,学生对于导数的应用也就更熟练。同时在导数的初学阶段,由于学生对于导数理解不够,老师可以出一些含有生活案例的题目让学生来解答,比如将学生骑车时速度变化的问题加入到导数题目中,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导数知识,加深对导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导数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高中数学的导数教学具有其一定的独特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具有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同时还具有初中数学不具备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高中数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高中导数的有效教学不但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教学,同时还需要学生培养出数学思维进行学习,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让高中数学导数教学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浅谈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常常不敢或不愿回答课堂提问,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能够经常积极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缺少问题意识,不能提出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朱永新关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学生自主学习、勤学好问的习惯一定是学生一辈子受益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些策略。
1、改变评价方式,鼓励提问
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评价导向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原因之一,多数时候我们对回答问题对、考试分数高大加赞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少鼓励指导。大批循规蹈矩的学生,不敢也不会去质疑。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本应该由学生主动提出,而实际教学中常常是学生被老师问。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1)注意运用表扬或激励性语言,逐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中能提出问题和敢于回答问题一样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2)把学生课堂提问是否积极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3)有目的进行一些提问竞赛等活动。
2、夯实学习基础,让学生能问
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能否提出问题与学生学习基础有密切关系,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容易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坚实的学习基础成为产生问题的土壤.
3、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
数学课堂上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是没有问题,更多时候是因为紧张等原因导致有问题不敢提出。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潜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启。为了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教师需要尽可能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质疑,再让学生在全班内提出或解答问题。教师以微笑、平和、宽容、鼓励的心态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探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使学生做到想问就问。
数学教学应教会学生会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实验、合情推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而且学生在轻松学习氛围中能够 消除紧张 因素,有问题时敢于提出。
4、教师示范引领,诱导学生善问
如果一个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就不会有真正的成长。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会学得被动低效,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就会阻碍专业成长。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就首先自己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
案例2.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
(1)让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长度不一样的塑料吸管。
(2)把这三根吸管“首尾顺次连结”你有何发现?这时学生发现有的能构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3)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的三根吸管的长度各是多少?②三根吸管的长度具有怎样关系时能“首尾顺次连结”组成三角形?③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正是教师不断追问诱导,集中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不断质疑,思考层层深入,结果不断涌现,惊喜不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善于提问。
5、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促学生提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能达到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有力于学生在“问题空间”自主探究。教师为学生设置环境,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激发学生解答问题,实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学生投入到运用媒体软件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必然发现或提出各种问题、引发自主探究。
三、结语
总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老师不仅关注如何教,更应该关心学生如何学.我们要求学生创造出能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经济数学论文1000字 第2篇
名:褚天舒 班级:国贸101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数学论文1000字 第3篇
社会和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适的社会分工才能决定合理的社会法则。资源的稀缺,使得资源日益的缺乏和紧张,更好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具有稀缺性,社会不能分给每个人相同的东西和资源。而经济学就是来研究社会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的资源。而这样的资源调配不是一家一户能都办到的,它需要千家万户一起才能分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在面临取舍的时候,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想要一样东西只能用另一样东西去换取。做目标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目标与目标之间也要取舍平衡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社会的取舍在于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而平等是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所以政府对成功人士的支持更多。使得创造的财富或是资源不能平等地分在社会的每个人身上。只有意识到取舍的平衡性,才能做到合理分配蛋糕。
行动的成本比起制定目标的时候显得模糊。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成本。为了在餐厅做兼职而放弃了上课,但在这其中的成本是上课所得到的知识和上课成本学费,而在餐厅吃饭的费用会比这两样高吗?所拿到的报酬会比这两样贵吗?只有贵了的地方才是成本。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叫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所以,只有思考最合适的利益回报,再做决定。
在各行各业,收入除了白色收入,还有灰色收入。决策也是如此,除了是和否,还涉及到第三选择。比如说,在点菜的时候,纠结的不是点一份回锅肉或是糖醋里脊,而是是否再点一份鱼香茄子。这种就叫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所以,只有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理性人才会考虑边际力量。
人们通常是通过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的,成本或者利益的变动,则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当猪肉价格上涨时,人们考虑的是多买鱼少买猪肉。所以,决策者应该使用激励。
决策不只是决策者影响个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事,需要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经济学上经常用到的原理就是:贸易能是每个人的状况更好。贸易使得家庭之间得以相互竞争,但是大家隔绝后,一定不会比别人过的好。因为在这个贸易链条中,独自的一家人不能自己种植粮食、做其他大型的工程还不用别人帮忙的。所以,只有互相在社会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通过较低成本的交易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国家和家庭是一样的,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军事力量不同决定了其在贸易中的地位,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存活,所以只有互相合作,互通有无才能更好。
经济数学论文1000字 第4篇
经济学论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古村落旅游规划
1 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利用开发资源环境等的同时考虑后续的利用问题,实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1]。
在对长峪城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是对古长城遗址和永兴寺等寺庙的开发中,更要注重历史遗迹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特征,拒绝一切破坏文物原貌的`行為,在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坚持保护和维护第一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的双效提升[2]。
二是要注重对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
长峪城村有着“昌平小西藏”的美称,正是依托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环境,所以对长峪城村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
2 古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开发旅游业要以保护古村落为主,实现经济增长和古村落可持续协调发展;②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发展以当地古村落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③以人为主体,资源开发要考虑当地社区居民,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3 古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方针
一个目标
将长峪城村古村落民俗旅游打造成为北京市远郊区县乃至整个北京市知名且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旅游村品牌。
两个依托
一是依托长峪城村天然的自然景观,包括飒飒山风、清新空气、郁郁山林等;二是依托长峪城村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及文化传统,包括社戏、永兴寺、关帝庙、真王庙、菩萨庙、小龙王庙和古长城遗址等。
三个加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接待设施的建设,加强古村落品牌的形象建设,加强“猪蹄宴”、长峪城老戏等的特色推广。
四个提升
提升长峪城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长峪城村游客的满意度,提升长峪城村当地居民的幸福感,提升旅游接待的服务水平。
五个抓好
抓好景区设施服务建设,抓好文物古迹保护,抓好对外知名度提升,抓好宣传和扩大客源的相关工作,抓好景区餐馆、旅店等的正规化管理。
4 古村落旅游规划具体方案设计
根据昌平区长峪城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建设情况、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等,合理确定长峪城古村落的旅游业发展的“一点一带二区”空间布局。
一点:龙潭水坝钓鱼休闲点
地理位置。
长峪城村北有龙潭泉,泉水南侧则是龙潭塘,当地村民称之为“水库”,是从村庄到古长城的必经之地。
开发定位。
依托水库的天然景观,发展水库周边的休闲垂钓和水产养殖,使龙潭塘坝成为游客登山路途中的重要休闲场所,进而带动周边娱乐和餐饮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项目
潭边古村屋。
依托龙潭塘旁的郁郁森林和湖光山色,建造潭水旁乡村旅舍,提供基本的北京农村特色住宿和农家菜餐饮。
具体设计包括:水塘周边的房屋建设要仿照长峪城村的城内原有房屋特色建造;收集村庄一些特色的古老家具装饰在房间内;房屋外面挂红色大灯笼,以营造乡村喜庆和古朴氛围。
龙潭“渔”乐。
主要是对龙潭泉水的水产养殖进行开发,开发项目包括休闲垂钓和水产放养。
休闲垂钓项目包括休闲渔船的乘坐和观光,休闲渔业材料、工具、用品的展示,体验水库的垂钓捕鱼,感受垂钓乐趣。
水产放生项目则是针对一些游客的祈福、许愿等情感设计,可以让游客在沉醉于山林之中时产生震撼之感。
一带:休闲观光农业带
地理位置。
长峪城村庄的沿街两侧。
开发定位。
重点打造沿长峪城村村庄主干道周边的休闲农业观光、民俗接待和餐饮娱乐项目,规划打造为长峪城村旅游接待核心区。
重点发展项目。
老岳家猪蹄宴。
北京郊区有很多的特色农家宴,如延庆柳沟的豆腐宴、房山窦店的牛头宴、房山蒲洼的蘑菇宴、怀柔的虹鳟鱼宴等,可以借鉴其他郊区的经营模式和推广方式打造长峪城村的特色猪蹄宴品牌,即以猪蹄为主的特色农家菜,少油少盐,清淡口味,按客人的人头收费,可以免费加餐。
休闲农场。
规划在长峪城村城中的古堡范围之外建设3处休闲农场,面积规划在20 hm2左右,以猪、牛、马、羊、鸡和鸭的养殖为主。
项目设计的活动包括体验奶牛挤奶、捡鸡蛋鸭蛋、好汉抓鸡、浑水摸鱼等休闲活动,依托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深度开发集观光、亲子、教育和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活动。
农家有机菜园。
规划在长峪城村城中的古堡范围之外的农田开发建设一片菜园,种植大小白菜、黄瓜、豆角、西红柿等节令蔬菜,面积规划在20 hm2左右。
项目开展主要是在蔬菜收获季节,让广大的游客亲身参与到农家菜园的采摘过程中,体验采摘的乐趣。
两大片区之片区一:古堡村落戍边聚落生活体验区
地理位置。
主体位置位于长峪城村内古村落。
开发定位
经济数学论文1000字 第5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07):110-114.
[3]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05):22-31.
[4]黄犚,张台秋.论计量经济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8(3):52-53.
[5]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6]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8.
经济数学论文1000字 第6篇
关键词:经济;数学教育;途径
新经济时代,处处离不开经济问题,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是现代不同层次上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教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程中,教育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数学教育而言,目前在新经济时代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数学教育只有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推动数学教育自身的发展。
一、新经济时展的数学观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对百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和大学数学系研究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当你接触到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76%的人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20%的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4%的人回答是使人聪明、有趣、有用。该调查虽涉及面不广,但很有代表性,数学教师如此认识数学,数学教育中正确的方向值得怀疑。
在新经济时代的数学教育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发展的数学观。数学应该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是经济学,建筑学,会计学的工具等等。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起越来越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数学对社会的贡献已从间接服务转变到直接干预,也就是说,数学的社会功能已从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发展到直接创造价值的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数学的本质将必然会赋予更为完美的涵义。
二、新经济时代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在数学课程方面
数学基础教育课程从教学内容上,要逐步增加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矩阵变换、数学文化、优选法与试验设计、风险与决策和视图与投影等内容;从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改变那种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意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2.在时展方面
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全球化。就目前而言,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源共享”,一国教育体系的预设功能已经可以部分借助于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源来实现,包括资金、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等等,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已经从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并且在高等教育中依赖性逐步增加的“全球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三、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的现实意义
1.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经济问题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经济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为他们了解生活中简单的经济问题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探索中感受经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唯其如此,学生才会更愿意接近数学,学习数学。才会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此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的数学教育才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2.学以致用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数学知识应用于银行业务,如储蓄、贷款、货币兑换等,例如:比较一笔款每年转存一次比一次存五年所得利息相差多少,则更能从容对待住房贷款、助学贷款问题;会比较等额还贷,差额还贷,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还贷方式,进一步处理好银行业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数学知识也正能涉及坐车、坐船、坐飞机的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问题等。此外,数学知识还可应用于广告、有奖销售、、折旧和税利率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小到水果买卖问题,大到大型企业运营。都需要考虑如何使成本最小、利润最大。还可以把数学知识作为预测的武器应用于市场经济中,分析商品在市场运行中的供求关系。避免盲目性。此外,在国民经济中的供求的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积累、消费、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等有许多问题都涉及到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有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基金等。这就是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的意义所在。
四、新经济时代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的教学途径
1.数学建模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数学教育作出反映。如何把非数学问题抽取成数学问题,数学建模应运而生,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做数学”达到学数学的目的。此外,计算机迅速发展,为重视建模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数学模型大多是以一些实际问题中归纳出来的模型。但是进行教材整理以后,用简洁地定义,定理的方式加以叙述,往往掩盖了这些模型的实际背景,就比较重要、数学中容易运用的经济问题模型作简单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移动公司有两种本地通话计费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无月租、本地通话费元/分,第二种方式为月租费5元,本地通话费元/分。问:对于本地通话,如何选择手机计费方式?这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经济问题,但可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设通话时间为X分,所需费用为Y元,第一种通话方式可表示为:Y=.(X≥0);第二种通话方式可表示为:Y=5+(X≥0)。通过建立如上数学模型,把简单的经济问题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解决经济问题
“课题学习”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课题学习”的设置,不是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学习”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课题学习”体现为:第一阶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第二阶段以“综合运用”为主题,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运用”的要求;第三阶段则以“课题学习”为主题,强调了以“课题”为标志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经济问题
所谓数学课外活动,一般是指国家教委颁布的现行教学计划以外,不受数学教学大纲限制的,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参加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课外活动时,选取一些生活中简单的经济问题,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如:教育储蓄的利息、商品打折问题、会员卡购买问题、手机资费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