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引言的论文范文 第1篇
1、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观点鲜明。
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启迪读者。
3、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耐人寻味,在文章中有着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起到水乳交融的效果。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
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带引言的论文范文 第2篇
预 言 -作文
恐怕我已不能再继续向前
下一步
或许就会踩到谁支离破碎的梦
然后“扑通”
砸醒了熟睡的心痛
它会举着弯弯的
镰刀似的东西追我
一举,一落
便成了我凝重的眉
然后我就不会笑了
只在那里痴痴的站着
不说话,也不哭
像在等一辆卡车
或更凶猛的'东西从我身上压过
于是那血浆便“砰”的一声
四处溅流
那应该就是死亡的感受
我想迟早有一天
带引言的论文范文 第3篇
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注释前面一段短文。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多有以下好处:通过搜集文献材料过程,可进一步熟识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材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学问面;而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注释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讨论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爱好,对注释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爱好的作用。
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讨论?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引见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讨论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能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知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讨论,语句要简约、开门见山。
假如讨论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讨论的创新点。但大部分状况下,讨论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肯定要说明此讨论与被讨论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分,而不是单纯的反复前人的工作。
引言又称绪论,前言或导论。科技论文次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争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处理问题。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科技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象凤头那样俊美、精采、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行不屑一顾。
1.引言书写内容和格式(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2)说明本讨论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处理?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3)预期结果或本讨论意义;(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讨论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国外大多论文引言较长,一般在千字左右,这可能与国外内数期刊严格限制论文字数有关。
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一篇论文只要“命题”成立,才有必要连续写下去,否则论文的写作就得到了意义。
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讨论的现状,特殊是讨论中存在的或没有处理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讨论的情况,确立本文拟要处理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
带引言的论文范文 第4篇
深秋的早晨,空气中都凝结着冰冷的气息。一场雨过后,万物都如同刚出浴的处子一样,到处都散发着清香的味道。每一天坐公交横渡过黄河,初升的太阳使泛黄的河水波光粼粼。颠簸的公交车,也有一种坐拥天下的感觉,一眼望去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大山、江河,雨后天晴清晨的雾穿梭在白塔山上,如同一条龙雄霸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上,好一副和谐的画卷啊
城市的清晨比乡村的清晨醒的更早一点,每一天上班飘过金城古建一条街的`时候,路面如同大雨洗刷过得一样干净;路上上行人匆匆,车辆堵的一塌糊涂一动也不动。我最喜欢堵车坐在车窗边听着歌,看着路上形形色色的人,想着他们都是干啥的?上班?晨练?看着窗外的一切动态,会想起很多事。为什么所有的行人都是这么的忙碌?为什么很多人一向都流浪,也许此刻的流浪就是为了以后不流浪。很多人都是忙忙碌碌,有些人征服了天下,有些人却碌碌无为。每个人都想当第一者,但你想过没有你离第一者近还是第二者近。……奔跑吧,奋斗的孩子。。。。
秋风扫落叶,落下的是暮暮的凄惨,是树的挽留不够,还是叶子的执意离去,还是风的作用太大?时间如同细沙一样,你的双手永远攥不住她,悄悄地从你的指缝间滑落;纵有万般不舍,你也无法挽留她的离别。立冬如期而至,和往常一样气温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有瑟瑟的伤感。此刻的城市已是万家灯火,没有乡村那么寂静,整个城市还是难么的繁忙,公交车上还是那么的拥挤但和平常不一样的是比平时安静多了。也许,一天烦忙的工作都累了;也许,又要到了上夜班的时候,心里不高兴;也许,和心仪的女孩一齐吃饭……
带引言的论文范文 第5篇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率总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虽然在1978-1982年消费明显上长,从上升到,但从此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却是持续下降的。1990年比1982年降低了个百分点。又比1990年下降个百分点。③由于消费率下降,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可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但从1993年以后,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而投资贡献率却为,后者比前者高出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等改革的预期热情不高,再加上服务消费、住房消费等绝大部分还未完全市场化,所以造成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亿元,1994年上升亿元,年平均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由1978年的375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了,而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1994年的1737元。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年平均增长9%,④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如表(二)所示。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消费的波动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就地受到限制,这一趋势以下表(三)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APC),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政策,居民个人所得少,消费倾向普遍很高,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以后,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不太明显。
3、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1979年到1982年,农业分别增长%,%,%和%,消费分别增长%,%,%,%,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1991年农业国民收入下降%,同年消费下降%,⑤1992年至1995年,农业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消费也大幅下降。(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⑥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_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下降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降至,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如表(四)所示。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1993-1991年增长,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个百分点。⑦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附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