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1篇
科技论文结论怎么写
一、科技论文中结论存在的问题
1、摘要中的_结论”代替了正文中的“结论”。
摘要的作用主要是为读者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对论文整个内容的价值有初步了解,为其决定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摘要检索比利用关键词检索具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可获得更多、范围更大的检索结果,尤其是各类数据库的出现,在大量的信息中为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摘要是对科技论文的高度概括,其本身具有的独立性使其与正文各自独立成文,但其内容则是以正文中重要的研究背景、条件、结果及结论等主要信息为基础,“摘”其“要”处独立成文,其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于没有结论的科技论文,其摘要中的结论就无从谈起,因此说不能用摘要中的“结论”替代正文中的“结论
2、“结果与分析”代替了“结论”中的内容
3、结论与结语两个概念不清
据朱大明随机对16种不同专业学科的科技期刊采用“结论”或“结语”的统计结果与对比分析可知,“结论”与“结语”属于两个独立概念,前者是“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判断”,而后者则是指“文章或正式讲话末了带有总结性的一句话结论需要在经过严谨的论证、推导、调查或实验之后才能够得出的具有创新性、客观性的论断,是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认识、升华.这个论断既有可能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迸一步推进,也有可能是与他人的研究成果相反,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却都要求是明确的、准确的,并具有普遍性,其篇幅根据论文具体情况可长可短.结语相对结论而言,在内容的表述上宽泛许多,可表达简单的推导结果,也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人研究、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等等,语言表述上要求尽量简短。
4、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2篇
如何写学术论文
论文破题技巧
提出强有力的主题。你的主题表明了你的意图:你打算在论文里阐述或证明什么。以下一些类型的主题可能会抓住你的(以及教授的)注意:
挑战某个误解。挑战某一普遍被接受的理论或其它类似于“人人都认为是如此”的东西,证明它其实并非如此。
找隐蔽的联系。比方说用科学理念来解释文学概念,反之亦然。举例说明:波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分析为观察哈姆雷特与这出戏次要人物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这个主意是为了帮助你在观察或思考某一概念时能找到一条全新的让人惊讶的道路。
为“坏人”正名。为被普遍认为是“坏人”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正名,著名生物学家史蒂夫杰古尔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大师,他撰文表示:拉马克,罗马主教八世——大多数人将他描述为科学进程上的阻碍者,实际上他是当时外科科学的佼佼者。找到被你的读者不公平对待或被恶意诽谤的人物或行为(提示:我会避免用这种方式对待希特勒,不管你写得多好,没人会欣赏你为此作的努力,并把希特勒当好人看的)。
时代技术、社会结构和文化解构经典作品。灰姑娘和简·奥斯汀笔下的爱玛在今天的合作社会会成为怎样的女人?牛顿和朱利叶斯·凯撒会如何使用苹果笔记本呢?
古时的技术、社会或文化传统思考现今社会。朱利叶斯·凯撒会怎样想杰克·韦尔或比尔·盖茨?简·奥斯汀会如何思考当今的职业女性呢?
利用自己的经验作为资源。使用个人经验可以让你的论文既生动又明确——还能让你更投入到写作当中(谁不爱谈论自己呢?)
心中要有目标读者。绝对不要为了你的教授而写。想像你在对朋友或家人解释你的观点;想像这篇文章将成为《时代》的封面文章,或者在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为自己塑造一个目标读者,你就是在为他而写。论文很容易沦为让人觉得无趣和厌烦的文章,不仅仅是对你的教授,更可能是对你。只有这样你的写作才不会使人昏昏入睡,也使得文章目的更加明确,以及对内容提高了审核标准(扪心自问:“我这样解释,读者是否还有疑问呢?”)。
做好研究调查
围绕主题,制定计划。你需要弄清自己要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研究调查。你要先写一份计划书,其中应当包括整个研究的进展步骤和要需要完成的任务(比方说:9月20日前找到10份资料,10月15前完成初步的研究)。
使用维基百科。维基是非常有用的百科全书,适合于快速查找事实,对某一主题增加粗略的了解。所以在开始研究前,为什么不百科一下?但是要注意的是,维基并不真正适合作为学院水平论文的参考资源,因为它缺少对学科课题方面细节的详细阐述。所以维基只适合作为你开始论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学科论文的组成的核心是远远深于和广于维基所能提供的。
一次只处理一个论点。不要试图一次把你的主题搞定。对整个主题有一个大概的感觉,为你需要了解的东西建立一份大纲。之后每次处理一个论点,在完成初稿之后,你就不难发现论点之间的联系。
整理好使用的参考书目和资源。这条是弥缝自己添加的。你所参考的书目和资源都应该整理存放好,第一是为了方便再次查阅;第二是论文结束时写参考资料时不再需要重复去找这些资源。
询问导师和图书管理员。除了网上找不完的资料,你可不要忽略身边能利用的人力资源。你的导师,可能在办公室里花时间等待,便是希望某位学生能够闯进来提出一个值得他们花长时间与你讨论的问题。友好的图书管理员,多数的图书管理员很高兴帮助你去找和你的项目相关的资料。一些图书管理员甚至能将那些很难找到的信息定位到具体的一卷书中。所以不要浪费了哦~当然,也不要忘记向周围的学生们寻求指点帮助,说不定他知道的正好和你的主题相关。
解决论文写作
提前开始。很多人却总拖到最后期限才着急起来,却常常不以为然。学期开学,教授就开始布置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有充裕的时间去计划、研究、写作和检查论文。如果你有效利用了这段时间,不仅可以写出更好的论文,还能减少压力,也不至于在截止日期前要熬通宵或不能出去玩。所以开学之初,你就应该制定好计划,如两星期研究,两星期写作,两星期定初稿,剩下一些日子审稿和校对。写作期间,你可以设定每天完成的字数量(五百字是可行的,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就能完成——一篇博客短文也差不多这个字数),设定结束的部分——当天停笔的位置应该是你第二天开始写的时候容易重拾思绪的地方,以免线索中断。
文章大纲。文章大纲可以说是你的思维导图,是你的文章将涉及的一系列要点,是你论述的目的,是你完成作品的大致面貌——甚至,如果你思路清晰,文章的第一段也可作为大纲将中心内容揭示,并看出写作脉络。不管是以哪种形式,一个有效的提纲能帮到你很多。写的时候它能作为检测进度的尺子,能作为提醒,帮你确定文章是不是已涵盖了在列提纲时你想要表达的那几点,当你思绪凌乱时,它还可以提示你。一个好的提纲让你写作更加灵活,不用拘泥于从头写到尾,如果你的思绪到那了,而且研究充分,可以先写你已经准备好的要点,比总考虑类似第七页还没决定写什么呢,我就不能先写第六页的问题要强多了。最后,手头上有个计划能帮你锁定目标,实现写作目的,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以至不知所云了”,这正是许多学生正在做的事情。
从中间开始。不同作家写作时面临的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想不出来如何开头。与其盯着一个空屏幕看到视网膜脱落,绞尽脑汁去想一个充满敬畏激情和意义深远的开篇,还不如跳过开头的介绍,直接进入第二段。当你完成后面部分,你随时可以回来写出一段放在第一段——不过接着,你可能发现其实没必要这么谨慎,你会发现,第一段往往是文章最弱的部分,相较于其它有意义的功能,它更常作为进入主题的暖身。
不要剽窃。剽窃不仅仅指从网上摘抄文章——剽窃是指从维基百科或其它网页复制段落而不标注出处或将引用部分用引号括起来,是指摘要别人的论点或使用别人的数据而不表明来源,是指任何出现在你文章没有标示来处,不属于你原创思想的一切。请你避免用任何方式使用其他人的作品,甚至说它本来就是你的。即使是正确的引用,你也应尽量减少使用别人的作品。一篇有一系列论点和对论点阐述的论文如果缺少自己的语言,那绝不会是一篇好论文,就算你的论点和阐述来自于已具有完美形式的参考文章或书目,也是没有意义的。
避免使用维基百科。维基并不真正适合作为学院水平论文的参考资源,因为它缺少对学科课题方面细节的详细阐述。所以维基只适合作为你开始论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学科论文的组成的核心是远远深于和广于维基所能提供的。
集中于与你文章的目的交流。重审你的文章至少一次,注意力集中在核查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是不是都实现了你预设的目的,你期待读者从文章里读到什么,产生怎样的感情,你的每句话可以帮你实现吗,可以让读者充分理解吗。每句话都应指引读者的思维奔向你的结论。
校对校对。校对是一项完全与重审分离的工作,而且是你在明确文章“结束”之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这时你该好好注意语法了——明确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动词,而且搭配正确。更正所有的拼写错误,特别是文字处理器检测不出来的。充分利用文字处理器,但在校对过程中这只是开始,而不是最后步骤。一个很好的技巧是从后往前校对——先看最后一个单词,接着是倒数第二个,然后倒数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可强迫你的大脑脱离原先的文章顺序注意每个单词,意味着不受你记忆中想象的该写什么的干扰,看到你真正写下的东西。
做点总结。别把“总结”和“摘要”混为一谈。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两段应是你的论点最出彩的地方,千万不要老调重弹,只是重复文中的观点。你可以解释你的研究发现,提出你对文中数据的理解,描绘未来研究的前景,或指出在你文中出现的事实的意义及重要性。结论应是论文的最强音,而不是软弱的摘要重述。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3篇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角色,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协调者。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到关重要。在本文中粗浅地谈一下我多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一、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的催化剂。班主任只有对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去关心、爱护、才能体现出师生的友善、平等和尊重,才能赢的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二、动情晓理管学生
管理学生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从思想上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意识,主动接近,热情帮助,对他们的优点及时发现并予以的表扬,对他们的缺点也不袒护,不迁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批评的同时也注意要用他的优点去鼓励他。
三、循循善诱促学生
后进生,一般都是班上的“问题学生”。班主任不能采取岐视态度,应以极大的热情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找出后进的原因,帮他们制定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一旦发现后进生有闪光点,要及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及时点拔,鼓励他们增强生活的勇气,跟上全班的前进步伐。
四、因材施教帮学生
班主任要细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班会、课外活动、个别谈心,让学生吐露心声。当矛盾产生、问题出现后,班主任要深入调查了解,查准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用爱心去呼唤他们,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真心感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焕发学习的动力。
五、言传身教带学生
班主任应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诸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在学生结交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在是非大局和原则问题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学生不去做的,自己首先要旗帜鲜明。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榜样,逐步变依赖,变模仿为实践,真正成为一代新人。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探索班主任的新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去,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做出积极的努力。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4篇
1998年,我们申报并获得了“从《焦点访谈》类专题报道看舆论监督作用”这个国家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我们围绕“电视新闻评论”和“批评报道”的结合部,对舆论监督的理论、实践和对策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根据计划,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情况调查、史论梳理、经验研究和对策探讨。首先,我们通过调查,详细了解几个重点节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调查它们进行舆论监督的经验和面临的困惑和难点。同时,我们普遍发出问卷,调查全国《焦点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基本情况。第二步,我们进行了中外理论思想和历史实践的梳理,以求拓宽研究的思路。史论梳理的范围包括新闻专题报道、评论、舆论、舆论监督、批评报道的实践历史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理论观点。当然,对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仅仅是铺垫,它们提供的武器和思想,是用来观照现实的。
一、关于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
“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理论上的“舆论监督”分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代表和喉舌。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也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主要指向是政府和各级权力部门。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现实的情况下,“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从事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政府和媒介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大众媒介的舆论监督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现状有合理的原因,也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公民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批评报道将会向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更为深入的监督内容发展。
建议:应该分清批评报道与舆论监督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现实问题、采取不同操作方式、实现不同社会功能的种种区别,创造条件,引导批评报道向更广泛、更深入的舆论监督的方向发展。
二、关于中国的舆论环境和舆论监督的空间
舆论监督受制于外部的环境,即舆论环境和舆论空间。舆论监督的存在、发展和进步,取决于政策、法规和社会习俗。
舆论环境和舆论空间(包括舆论监督的空间)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都与舆论监督有关。舆论环境是指舆论气候、舆论氛围,亦即实际存在的舆论状况。舆论空间是指舆论可能发挥的程度和范围,亦即社会(特别是政府)对各种舆论建议和批评的宽容度。它们是实施舆论监督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的舆论环境和舆论监督的空间较之以前已有巨大的改善,各个层次、各种范围的多样话题讨论空前丰富;对话交流的形式也空前活跃。这些都为舆论监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公民各项权利实际上已经大大扩展。
目前需要从理论和观念上解决对“新闻自由”的各种误解,才能提高整个社会对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的宽容态度和承受能力,推动舆论监督进一步发展。公民的表达自由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是社会各界进行舆论监督的基本条件,是其合法性前提。没有对新闻自由原则的肯定,所有舆论监督都不能正常进行。新闻自由是一种精神准则;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无限的“自由”权利。所有的权利都是与义务相对应的概念,实践中的所有自由都是与责任相互联系的。在西方,新闻实践的方法是包括自由权利、义务、责任、道德和惯例,以及法律限制在内的一系列操作体系。在中国,补充新闻自由原则的实践方法还可以包含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内,例如,礼貌、尊重、节制、克己等等。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5篇
1. 摘要的长短
2011年发表在一份物理学杂志的论文(J Phys A, vol 44, 492001, 2011)的摘要只有区区两个单词(Probably not)。
虽然有一些期刊的摘要可以分成几段,大多数期刊的摘要只是一个段落(one paragraph)。以英语写成的标准的学术文献的一个段落一般有100到200个单词(word),因此,一般的摘要也应该在100个单词以上。
如果按要求将摘要的五个要素清晰地放在摘要中,那么一篇英文论文的摘要一般会有200到250个单词【1】。【1】Chittaranjan Andrade, How to write a good abstract for a scientific paper or conference J Psychiatry 2011;53:172-5.由于一个英文单词(word)可能对应一到多个汉字,因此按字数,中文摘要可能更长一些。第2节给出的摘要,原英文是168个单词,翻译成中文后,是383个汉字。
2. 举例:五要素如何放入摘要中
以下是《自然》期刊的文章【2】的摘要,在每一部分的起始位置,在括号里注明了该部分属于五个要素中的哪一个或几个:【2】Pinar Akcakaya et al, NATURE, Vol 561, pp 416–419 (2018)
可见,五个要素并不一定完全按动机、问题陈述、方法、结果和结论这样的前后顺序在摘要中出现,几个要素可以出现在一句话中,如上面摘要中的方法和结果同在一段之中。菲利普•库普曼教授提到【3】:【3】Philip Koopman, How to Writean Abstrac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Oct 1997.
如果问题显然不有趣,那么最好把动机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你的工作是在一个被广泛认为重要的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那么最好先把问题陈述放在前面,指出你要解决的是更大问题的哪一部分。
3. 大学写作中心推荐的优秀摘要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写作中心列举了肯珀—纳普遗赠委员会提供的优秀摘要【4】。
【4】https://writing. wisc. edu/ Handbook/ presentations_ abstracts_
这些摘要由一系列不同学科的高水平本科生撰写。以下是其中两个例子。为了不丢失原意,这里只提供原文。
人文科学摘要举例
自然科学摘要举例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写作中心提供了更多的风格不一的摘要,这些风格的多样性来源于不同学科在摘要中强调的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的程度存在差异。
4. 要点总结
摘要的长度与读者对象有关,也与文章包含的内容多少有关。如果文章面对的是普通读者,或者包含的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均比较新颖,那么摘要可能较长。摘要需要一目了然地包含五个要素(动机、问题陈述、方法、结果和结论)。如果论文涉及的问题很重大,可将陈述放在动机前面。不同学科的摘要强调的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的程度可能不一样。除此之外,一些期刊可能对摘要写法有特别规定,见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一些期刊的特殊规定举例《自然》周刊是一份大众读物,对摘要要求高,对初始投稿的摘要和录用后的论文的摘要都有规定。初始投稿的摘要要求比较简短【1】:【1】
Provid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and a brief non-technical summary of your main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提供主题的一般性介绍,以及主要结果及其含义的简短且非技术性总结)。录用后,对摘要要求规定更详细,且与其中的论文类型有关【2】。【2】 例如,《自然》的论文(article)对摘要是这样要求的:
Articles have a summary, separate from the main text, of up to 150 words, which does not have references, and does not contain numbers, abbreviations, acronyms or measurements unless essential. It is aimed at readers outside the discipline. This summary contains a paragraph (2-3 sentences) of basic-level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of the work; a statement of the main conclusions (introduced by the phrase 'Here we show' or its equivalent); and finally, 2-3 sentences putting the main findings into general context so it is clear how the results described in the paper have moved the field forwards.
《自然》的通信(Letters)论文则要求摘要有基本介绍(basic Introduction)、较为详细的背景(background)、一般问题陈述、主要结果、意义(context)和远景(perspective)。
《自然》评论类论文摘要模板【2】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对摘要的规定则很简短【3】:There must be an abstract of no more than 600 characters, including spaces, which should be self-contained (no footnotes) for use in abstracting journals and databases. Comments and Replies should not include an abstract(必须有不超过600个字符的摘要,包括空格,该摘要应该是独立的(没有脚注),用于摘要期刊和数据库。评论和答复这两种类型的文章不需要摘要)。【3】http://fo/《PLOS one》的摘要格式中,明确包含了背景(background)、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四个段落。图2是该期刊上一篇文章的摘要【4】:【4】PLoSONE doi:
图2 《Plos one》摘要举例【4】航空航天领域《AIAAJournal》有关摘要的指南包括总则、摘要内容和摘要长度【5】:【5】
要点建议: 菲利普•库普曼教授认为,如果想吸引人们阅读你的文章,那么写一份有效的摘要是一项艰巨的工作【6】。【6】 Philip Koopman, Howto Writean Abstrac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October, 1997如同维基为什么提到的【7】:在你把细节写下来之后,剩下的就是将它正确的格式化。因为摘要只是对你已经完成的工作的总结,所以很容易完成!【7】 在投稿前,仔细阅读所选期刊对摘要有何要求,并至少阅读该期刊一整期的论文摘要,供模仿。这样,写摘要就会相对容易些,对照指南和范本,写摘要就简如填空。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_》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7篇
论文摘要和论文结论格式
如何写摘要: 1.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对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要求写随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有: 1) 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现代科技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阅读全文,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
2) 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2.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
1)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5)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结论内容:
(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措辞要准确、严谨,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以免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如是否存在例外情况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也可提些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对于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上述要点(1)是必须的,而(2)和(3)则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结论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对要点要具体表述,不能用抽象和笼统的语言。可读性要强,如一般不用量符号,而宜用量名称。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对论文中各段的小结作简单重复。
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具体“结论”来体现的,所以结论段也不宜用如“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作自我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品主要靠集团消费,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微型汽车的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在市场中取得了好评。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和燃油价格问题,所以市场下一步的导向应该是向小排放量,低消耗的经济型方向发展。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本次前驱发动机装配设计,采用了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由进气系统、燃油系统及包括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元件在内的控制系统组成。其优点在于可以根据控制燃油喷射量,使燃油在汽缸内完全燃烧,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电喷车相对于化油器车具有功率高、省油、噪音低、一次点火率高等性能优点。
设计的任务是前驱发动机装配设计,从实际使用成本来说,前驱车传动路线比较简单,传动效率更高,整备质量相对也轻一点,它的燃油经济性比后驱车要好因为微型发动机具有成本低,用途广泛等特点,所以可以将其应用在农业,工业等其他领域。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在舒适性上对内部空间有一定的要求,前驱车在这方面比较有利。
前驱发动机装配设计,也就是发动机装配的工艺。为了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最有效的提高产品价值。其设计步骤的合理性以及发动机的悬臵显得尤为重要。本设计采用液压悬臵目前在轿车上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随着汽车工业在我国的发展,经济型汽车要占主导地位。由于能源问题,以及汽车在民间的普及,也只有经济型汽车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更好的发展,走良性循环的轨道。
毕业论文摘要与结论的写作方法及样例 一,怎样写毕业论文摘要 (一)什么是论文摘要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8篇
本文从人力资源的“3P”理论入手,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价值理论。并以此为根据,对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针对高校支出占绝大部分的人力资源支出的问题,不再作为一项费用支出来处理,而是把它作为高校一项专门的资产进行确认,这样的处理就使得高校会计资产构成变得比较全面了。同时按照会计恒等的原则,再确认一项负债和一项净资产。
其次,从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计量出发,总结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经典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分析其可借鉴和不足之处,设计出一个反映人力资源综合价值的计量模型,并列举实例证明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初步构建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系统,设计增加了人力资源相关的会计账户,进行核算举例,并提出进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事项。将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从纸上谈兵进入到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在研究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量人力资源会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我对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虽然不一定到位,但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指点和指正。
1、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需要相关的制度规范。现在高校会计仍使用的`是1998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近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更结合高校特点的会计准则出台,对人力资源的规范更是空白。因此有关人力资源制度规范的制定是目前重要的一个问题。
2、对高校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应该考虑成本。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应该考虑成本,会计核算也不例外。对高校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能够反映出高校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即可,实用性为第一原则,不应该不顾成本而一味追求理论的完善和体系的完整。同时人力资源的核算也不应该局限于会计部门的工作,应该在高校内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对人力资源信息实行共享,如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成本。
3、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实施应多做市场调查。每个单位有各自的特点,高校的人力资源核算和企业人力资源核算存在着在本质的区别。在会计科目的选取和会计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的人力资源环境,尽可能让人力资源会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由于篇幅和所学知识所限,对一些会计问题未能深入研究。比如,在第四章会计计量模型构建中,主要应用了专家打分法进行绩效评价,造成评价主观性较强,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也是采取走访相关方面管理人员和专家,未做AHP论证和一致性检验,造成评价指标不一定客观。第五章的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具体实施还有待精准。高等院校荟萃了我国顶尖的人力资源,对高校人力资源的认识拔高到最新高度,充分发挥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并转化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只是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由于本人知识和水平有限,很多地方还需要专家和学者指教,这对于我今后的成长会大有裨益。
论文的结论怎么写 例子 第9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角度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众多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起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被限定在“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分析框架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学术规范发生了重要变化,工具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逐渐被尝试用于分析中国问题。因此应将我国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大背景之下考察,并以此为出发点整理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下面分四个阶段回顾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演变并进行评论。
1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靠引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归结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有关“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的研究。其中与产业结构有关的内容是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相关观点的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问题有以下两个:一是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的标准界定,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发生的一个公式还是两个公式之争。在这些争论中很多学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除了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外,必须有追加的生活资料,强调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仅要研究扩大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的地位和作用,更要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在肯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进一步讨论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决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是什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数量界限如何确定,消费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农、轻、重部门比例的关系等。这一时期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比较集中的讨论,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思想。
2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一)产业结构研究范式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对以往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进行反思。1979年,欧阳胜指出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规律,保持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是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另外就是开始了对中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逐渐摆脱以往的纯粹理论探讨,把理论与实际经济情况接轨,重点转向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分析。
(二)产业结构政策
一些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后起工业化国家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论著也逐渐被介绍进我国。有些国家被认为通过选择“主导产业”、“带头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战后日本和韩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引起我国学者较多关注,包括佐贯利雄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等。这些论著主要是以日本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案例,认为由于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后起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即产业政策,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后,产业政策的研究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学界的热点,较早期的研究有周叔莲、杨沐主编的《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王慧炯、李泊溪、周林主编的《中国产业部门政策研究》等。这些研究认为产业政策应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角度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众多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起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被限定在“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分析框架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学术规范发生了重要变化,工具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逐渐被尝试用于分析中国问题。因此应将我国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大背景之下考察,并以此为出发点整理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下面分四个阶段回顾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演变并进行评论。
3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靠引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归结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有关“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的研究。其中与产业结构有关的内容是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相关观点的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问题有以下两个:一是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的标准界定,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发生的一个公式还是两个公式之争。在这些争论中很多学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除了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外,必须有追加的生活资料,强调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仅要研究扩大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的地位和作用,更要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在肯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进一步讨论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决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是什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数量界限如何确定,消费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农、轻、重部门比例的关系等。这一时期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比较集中的讨论,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思想。
4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一)产业结构研究范式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对以往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进行反思。1979年,欧阳胜指出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规律,保持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是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另外就是开始了对中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逐渐摆脱以往的纯粹理论探讨,把理论与实际经济情况接轨,重点转向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