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字数(共8篇)

个人学习 13 0

博士论文字数 第1篇

《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本诗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秋夜江头送客的情景。

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间──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已经酒醉,这才惨然告别。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景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苍白。“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绝妙烘托,形象概括。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沉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忘记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忘记了开船出发。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妙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1.琵琶行教学实录

2.琵琶行环境描写作用

3.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4.余映潮琵琶行教学设计

5.《琵琶行》考点整理

6.《琵琶行》考试知识识记

7.《琵琶行》重点知识整理

8.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

9.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10.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后练习题答案

博士论文字数 第2篇

博士论文摘要多少字

博士论文摘要多少字【1】

摘要是论文的精华,大概100~200字左右。

论文的内容,本科学士论文大概3000~5000,硕士论文文科3万到5万,理科2万就可以了。

博士论文不定,现在都在10万左右。

300多字就行了。

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论文的摘要,是为了把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以最简练的文字予以介绍。

300到500。

学位论文一般至3000字。

科研论文不是白话打招乎,150个字有时就够写几个专业名词的。

正规学术论文,摘要最少300字吧。

不同的论文字数要求不一样,对应摘要也是。

如何写博士论文【2】

在圣诞节和学校元月份重新开学之间的教学间隙,我遭遇了金发姑娘和三只小熊的故事。

我阅读了三本博士论文:一本太大,一本太小,一本正好。

换句话说,一本不合格,一本可以通过但需要重写以增加说服力,最后一本让我意识到作为学者是多么快乐。

与此同时,我指导的三位博士生也在忙于提交论文前的最后两个月的工作。

最后这些星期真是让人的感情不断变幻的时期,沮丧、疲惫、恐惧、狂喜交替出现。

导师在更改那些本来以为一年前就修改了的错误。

在初稿中似乎很好的段落现在似乎降低了整个章节的质量。

研究生们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挑剔。

他们急于交了论文开始新生活。

导师们显得呆板迂腐是有原因的。

如果我们不这样,未来数月,研究生将承受“重大修改”的后果。

而其他选择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后悔情绪,因为拿不到博士学位而白白浪费了三年时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被授予哲学硕士的安慰性学位。

我们发现的每一处修改、每一个印刷错误,以及在关键的最后几周更改过来的所有不确切之处、模糊之处、引用错误都可能让评阅老师的审阅意见从重大修改变为微小修改,或者从全部重写改变为重新考虑某个章节。

当博士导师压力很大。

它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令人害怕的负担。

我们知道---研究生不晓得---即使最好的博士论文也会得到的怪异评价。

是的,有个评阅老师给我的一个优秀博士生的评价是“微小修改”,因为本来干干净净的10万字的第5章第104个注释中有个印刷错误。

那是前的事了,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非常懊悔。

另一个评阅老师喜欢论述“崇拜”的论文,但是纳闷文中为什么没有提到大明星麦当娜(Madonna),所以给出的评语是要做出重大修改,文稿中添加麦当娜的参考文献。

评阅老师会进入区分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学科标志的拉锯战。

他们常常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理论家,当今主要是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如果发现有人还在引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和菲利克斯·伽塔利(Félix Guattari)就会非常伤心。

也有这样的评阅老师,他们会说“让我们谈论一些重要的事情,谈谈我吧。”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在参考文献中寻找自己,如果论文没有提到他们早先挑选的如1970年代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在《经济与社会》杂志上的文献,他们对这本论文的兴趣就没有多少了。

我理解导师们的忧惧、焦虑和压力,但我也体验过博士生分化的另外一面。

批阅博士论文即使快乐也是诅咒。

说是快乐在于它培养、支持和帮助学界的下一代,但是当评阅老师意识到文稿远远低于国际学术水准的时候,可怕的时刻就来了。

你面临三个选择:直接毙掉、授予硕士学位、或希望学生在论文答辩中表现出足够的闪光点,这样或许有可能逃避大修和18个月后重新考核的厄运。

如果面临到这些选择,我常常为学生和导师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感到愤怒和尴尬。

这些导师会怎么想?是谁或者什么说服学生相信这本论文可以接受呢?

因此,为了给论文提交最后阶段的研究生提供一些建议,本文提出下面十大诀窍。

导师要求重写或者添加参考文献时,他们或许在心里暗骂,不过如果真想论文被枪毙,下面的做法就是你的路线图。

1. 参考文献不完整,不规范

博士生应该知道大部分评阅老师是从论文最后开始看的。

就像评价一个厨师的好坏要看他们的原料和工具一样,博士生的评价是看其文献质量。

评阅老师一看到不完整的参考文献或者发现该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家的名字都不在里面,他们就会担心了。

如果文中的引用与参考文献中列举的内容对不上号,这种担心会更强烈。

如果发现10处错误,评阅老师会要求学生进行小修。

如果有20个反常之处,博士论文就需要大修。

任何超过这个数字的文献问题,评阅老师就开始质疑学生的学术能力了。

如果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到位,论文的可靠性就令人质疑。

参考文献不仅仅是参考文献,它是博士煤矿的告密者。

2. 使用“某些学者说”或者“所有的文献都说”,却没有缓和口吻的说法或者文献出处

一年级论文有笼统的说法让我感到恼火,但他们还可以理解。

一个19岁的学生说“所有女人都认为凯蒂·普莱斯(Katie Price)是伟大的模特”,他是在提出可笑的观点,但是若主要的阅读材料是《热点杂志》,乔丹的整容手术与女性更强大之间就有因果关系了。

在博士论文中,普遍化将把我送到自杀胜地“白色断崖”(Beachy Head)。

最好的博士学位很少。

它们构造严谨,而且能够证明学生为什么从学者群体中的挑选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同时表现出丰富的阅读量,因为其决策是根据学术水平而不是时间安排做出的。

毫无疑问,参考文献稀少与笼统说法很多之间是有联系的。

如果学生阅读量不广,他们谈及的学者就会比实际的情况显得更重要或者更有代表性。

我会让自己的研究生为这种说法付出代价。

如果他们提出比如“网络环境学者认为参与会带来民主”的笼统说法,我就要求他们至少找出30处不同的文献来证实其命题。

他们很快就不再提出这种概述了。

我的博士生们给这些要求起了个绰号“肯特脚注”,这源于我的博士生迈克·肯特(Mike Kent,现在是肯特博士)。

他津津有味地把所有这些脚注汇集起来,证实了他论证的证据基础。

因为他是第一个承认的人,其行为有点强迫症的味道,但同时也证明了他的阅读量之大。

如今,我的学生若被迫整理“肯特脚注”,那是我对他们提出笼统说法的惩罚。

3. 摘要的第一句话不是以“我对知识的最原创性贡献是。”

让评阅老师感到放松的方式是在博士论文摘要的第一段中突出显示一个句子“我对知识的最原创性贡献是。”如果学生不能把论证和研究发现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命题,那就表明其方法、理论或者结构不够严谨。

评阅老师费尽心力要在不像样的方法章节或松松垮垮的文献综述中寻找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是非常糟糕之事。

如果评阅者不能发现原创性贡献,那就没有其他选择,只好授予硕士学位了。

关键在于让评阅老师很容易找到。

摘要的第二句要确保原创性贡献指定的具体页码。

然后我们就能感到放松,前去寻找该命题的论据和论证过程了。

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研究“酷儿”理论的小领域。

这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很优秀的研究者进行了很好的研究。

我一直非常担心博士候选人资格,因为论文中有太多对其他学者的研究的重述。

好在研究质量很高,并没有留下新阐释的很大空间。

最后,我们在原创性一章确定清晰的一节。

他在摘要中提出这点,在绪论中突出这点。

在本章中强调这个远见的重要性,并在结论中再次重申。

不用说,基于对该领域的掌握和对研究方法的认识,每个评阅老师都会注意到突出展示给他们的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

他可以不用修改就直接通过。

4. 在参考文献中塞进大量来自博客、在线杂志和教科书的文献。

这是在过去6个多月里我在博士论文中看到的新问题。

在头十年,在线资源被用在博士论文中。

但是,研究网络环境的博士候选人的第一个循环今年正在提交博士论文。

我最近在阅读的论文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学生们没有区分同行评审与非同行评审杂志以及一手来源和二手来源。

谷歌效应已经充分显现,即创造了一种把博客和学术期刊文章同等对待的文化。

在论文答辩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博士候选人没有表现出区分文献水准和质量的能力。

参考文献上的这种拉平做法和文献质量的下降出人意外地影响到了候选人的写作风格。

我这里不是提出一个因果联系:重大研究需要对这种关系进行研究。

但是,学生并不阅读艰深的研究,他们没有意识到学术写作的特殊性。

博士论文的定位太低,里面充斥着非正式表达、口语、概述性说法、个人意见,毫无察觉地在个人“历程”与研究规范之间跳跃。

在答辩中,我曾经要求其中一位博士生解释非正式文体,希望学生能提出说得过去的辩护如“既是粉丝又是学者”(Aca-Fan)、非中介化、参与性文化或者有机知识分子等论证。

结果,学生却回答说“论文这样写,我感到很自豪。我们怎样说就怎样写很重要。”

其实,不。

博士论文的写作必须确保符合具体学校的规范要求,必须达到博士教育的国际水准。

对博士论文的描述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是它与日常交流方式没有联系。

5. 使用话语、意识形态、能指、所指、询唤(interpellation)、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等术语却不阅读福柯、阿尔都塞、索绪尔、鲍德里亚、德里达的全集。

如何让评阅老师在60秒之内感到沮丧呢?像使用标点符号那样往句子里塞进去符号学基本术语。

这问题常常出现在“符号学”被用来作为研究方法的论文中。

当学生把“话语”和“意识形态”等词作为中性词使用的时候,常常表示论文的天真童话剧的开始。

博士生把它们的作品不是描述为“分析”而是描述为“解构”。

你不能仅仅因为研究结构就变成结构主义者了。

反过来,仅仅因为不研究结构也不意味着你是后结构主义者。

把一些名字“迪奥”(Dior法国时尚消费品牌)、“德里达”、“纪梵希”(Givenchy时装品牌)、“葛兰西”当作时髦的标签一样随意挂在嘴边的学生之多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我为那些试图认真研究这些理论家的学生感到遗憾。

目前,我正在指导一个博士生,他花费三个月的时间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分析自律的媒体政策理论。

这是令人沮丧的艰巨的工作,在现阶段只写出了六页。

每个星期,我都看到论文页面上的汗水和脚注中的勉强。

博士论文字数 第3篇

地藏经全文多少字

《地藏经》是佛学经文的重要典籍,全文从“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如是我闻”到“合掌而退”共计17035字。

1、《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共2203字;

2、《分身集会品第二》共687字;

3、《观众生业缘品第三》共963字;

4、《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共2042字;

5、《地狱名号品第五》共830字;

6、《如来赞叹品第六》共1909字;

7、《利益存亡品第七》共989字;

8、《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共1724字;

9、《称佛名号品第九》共751字;

10、《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共1013字;

11、《地神护法品第十一》共564字;

12、《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共2327字;

13、《嘱累人天品第十三》共1033字。

计数规则:

1、各品标题计算在内;

2、标点符号不计算。

补充说明:

1、《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现存大藏经收录的版本和流通的单行版本,均由唐朝印度高僧实叉难陀翻译。但大藏经版和流通的单行版在个别细微之处并不完全相同。差别最大的为第十二品,流通的单行版比大藏经版多出了16字,但其意义并无不同。根据印光大师的开示,应以大藏经为主,故本次字数统计以大藏经版为依据。

2、根据佛陀“依义不依语”的原则,不管是大藏经版还是各个流通版,实无差别,不管手中是何版本,不要疑惑,恭敬读诵,功德无二无别。

地藏经的根本法理

一、时空无限的法界

法界无可限量。十方有无量世界;过去、未来时间皆无尽无限。佛、

地藏菩萨本愿经

菩萨等圣众,无可计数。天龙神鬼、六道众生亦皆无数无尽。

二、因缘果报的法则

众生在六道中的轮转,种种世界及国土的形成,六道环境及生态的差异,乃至菩萨、佛陀的果德都是依循因缘果报的法则而呈现的。

三、法界一体的正觉

因缘果报的法则没有偏私,没有例外,因此没有独立的主宰。一切事物都相依共存,互为因缘。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营私妄求。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只能致力于法界全体的和谐与圆融。

四、推己及众的慈悲

个体的安危是切身而易察觉与关怀的。推己及人的关怀在现世的利害与方便考量之下,便已是不容易有的慈善。地藏菩萨特别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能由至诚的孝心与爱心立即推广到所有受苦的众生,并且立志要从事没有时空界限的永恒救护工作。

五、一念不舍的救护

众生与佛法的因缘或有或无,因缘的深浅与圆缺也是千差万别。

顺水推舟,锦上添花都是容易做到的。地藏菩萨的伟大是在于无视任何恶劣的环境都亲临救护,甚至下地狱去教化最顽劣的.众生。任何众生只要在佛法中有一丁点儿的因缘,他都要千方百计的来补足教化因缘,使他们得救。甚至就在罪苦众生报应临头的前一秒,只要念及佛号、菩萨圣号或一句经文,地藏菩萨也随即以神力挽转他们的厄运。

这种行愿圆满地显示了法界一体的慈悲。

总而言之,《地藏经》的根本法理就是:由普及于全法界的眼光,依循因缘果报的法则,从事对所有受苦众生无尽的救护工作。务使所有众生都能觉悟“法界一体、因缘相系”的真相,而彻底由偏执中脱出。从而使得所有众生都融入法界一体,而安住于无限的开阔与平和。

博士论文字数 第4篇

1、普通省级博士论文查重标准一般来说,国内绝大部分省份基本上是连续两三稿相同便属无效标准。

其次,博士论文的篇幅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因此,建议博士们尽量避开单篇最多只判断一句话,即博士论文字数与其他论文最多有十几个章节的出现。

2、博士毕业论文查重率标准一般来说,博士论文的重复率标准一般需控制在30%~50%以内。

如某些学校甚至要求博士生必须拥有3年博士学习经历。

但由于各所高校的博士论文查重率标准差异明显,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将被视为不合格。

因此,博士论文一定要认真完善自身的论文原创性,不得随意修改借鉴他人已发表的论文。

博士论文字数 第5篇

朝代:唐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博士论文字数 第6篇

致谢部分看似很小,其实你可以多赞美学校啊,多赞美老师啊,多赞美同学团结的精神,学校的优良传统、以及你的感悟、包括父母和帮助你的人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毕竟这个东西还是看文采的。

论文查重降重系统:

维普官网查重

万方官方查重

早降重官网系统

​Turnitin论文查重

Grammarly语法检测

博士论文字数 第7篇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供读者粗略判断其价值,必须简短扼要。一般英文论文的摘要,不超过200个词,中文论文也不用超过300个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话即完成摘要。博士论文摘要可分段,字数可多些,但800个中文字已足够。

要从写作顺序而言,摘要应在博士论文正文完成以后才着手撰写。然而,评阅教授必然首先阅读摘要,如摘要能开门见山清楚地告诉评阅人论文的创新点及其价值所在,便会令评阅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其实,这也是对评阅人工作的支持,让他高效地把握论文的要点。

博士论文字数 第8篇

华严经全文多少字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华严经的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_行愿品》,简称为《_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缺》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2]六十卷本。

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_十大行愿,和新添的_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华严经》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