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600 第1篇
北方的冬天,总是感觉十分漫长,然而,就在这寒风料峭的日子里,我们校园荡漾起了一股争做“文明好少年”的暖风,我们集合在“真善美”的旗帜下,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争做讲文明、讲诚实、守纪律的好儿童。
“真善美”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好像离我又太遥远,于是,我问妈妈,妈妈只是笑而不答,她让我在生活中慢慢去体会。
有一次,我在操场上摔了一跤,膝盖上破了个大口子,站都站不起来,恰好我的同学从旁边路过,急忙跑过来扶起我,并大声疾呼:“李昊东受伤了,大家快来帮帮他呀!”其他同学循声赶来,把我扶到了学校的医务室,校医周老师为我处理了伤口,这时我看到同学们头上的汗滴,鼻子一酸,不争气的眼泪流了下来。多么好的朋友啊!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好朋友感到幸福。
这时,我觉得真善美就是好朋友在我遇到困难时那真挚的关心和帮助。
而今我已是十岁的少年了,我已经学会了用我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那天,天阴沉沉的,很冷,奶奶提醒我上学带把伞。我嘴里答应着,可心里不怎么在意,没有带伞就大步流星的去上学了。放学后,天上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没有办法,我只好站在学校附近一家居民的屋檐下躲雨,正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打开了门,亲切地对我说:“小家伙,忘了带伞了吧,快把这把伞带上,赶快回家吧!”说完,就把伞撑到了我的头顶上。
这时,我又觉得真善美就是陌生老爷爷在下雨天撑起在我头顶上那把遮风挡雨的伞。
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同学真挚的帮助,它是陌生老爷爷温暖的爱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
议论文600 第2篇
人生,亦是场等待。等待,有时漫长,消耗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少;等待,有时也很短暂,倘若生活中不被特意拎出来细细回忆的小插曲。
等待是什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是一种表现情怀的等待;“执节云中,何日遣冯塘”是希望被重用的等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是一种思念的等待。
等待,最需要的便是一种耐心。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是如愿以偿,所以等待也是一种磨练,内心的磨练。但也只有着等待才能让我们对前方充满希望,怀揣着梦想奋勇向前,不畏途中有多少艰难,心中总有光亮指引前行。
然而对于我来说,等待,是一种蛰伏的美。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蛰伏或许就是那种沉默,卧薪尝胆,养精蓄锐。蛰伏之后不一定会有预期的美好,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十足的勇气腾起,之前所蓄存的力量在这一刻迸发出属于你的光彩。因为我们正值花季,所以足够疯狂,足够勇敢,会不顾一切赌上一把拼上一把,机会就在眼前,这种冲动是毫不犹豫的!
Weareyoung,心中都有一个梦,青春年少的冲动促使我们去追寻一个梦,而正当我们不计任何后果时,便真正理解了追求的意义。“是雄鹰就要翱翔天空,是海燕就要搏击海浪”,人必然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追求,而正是这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也许,人一生的过程就是由等待到蛰伏,之后由蛰伏到迸发,随之便是无止境的追求!我们是追梦人,心中不熄的火焰使之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和可能。等待,那时花开!
议论文600 第3篇
我坐在小姐的身边。看宁静的月光勾勒出姣好的面容,再皎洁再美的月光也无法和你相比啊,我貌美绝伦的小姐!然而你选择了离开。离开那金雕玉砌的皇宫,踏上了奔向大漠的马车。
长安城渐行渐远,只有那明月仍不舍地追随。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皇宫!当他们看见你惊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语。我的小姐啊,还记得当你走入殿堂,满朝文武的惊诧吗?还记得元帝看见你时骤然苍白的┝陈穑开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长安城!看看那沿街驻足惊叹的百姓吧,或者,想想临行前的那个夜,连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 你曾说你爱江南水汽氤氲的小桥流水人家,你曾说你梦想骑一匹轻快的马,打江南而过,让欢笑融入滚滚的长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旱荒芜的大漠,选择了漫天黄沙的孤寂的异域生活。
马蹄声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两侧是笔直的白杨,光洁的躯干刚直而美丽,或许,小姐,你是那白杨吗? 月亮爱恋你的脸庞,或许,不仅仅是因为你如花的容貌?
曾亲见别的小姐悄悄拿出私藏的金钗玉石塞进毛延寿的手中,那画布上的人儿立刻便增色万分。我气愤之余也想让你寻那条捷径,毕竟寻得元帝的宠爱才会有出人头地之日。 但是,你却拒绝了,拒绝卑劣的“捷径”,拒绝向毛延寿们低下你高贵的头!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眼中的白杨,坚强而笔直。
还记得我们在太液池上荡舟嬉闹吗?姐妹们都掐着那朵娇艳的荷花说最美,而你,却独独把目光投向岸边静静绽放的不知名的小花。你并不爱恋这种锦衣玉食的骄奢生活。多少个夜晚,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你仍在灯下翻着那泛黄的线装书。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中。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1.议论文怎么写
2.议论文格式
议论文600 第4篇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务必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能够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推理法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我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能够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述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述应是为论点带给依据的因此,叙述就应是概括的,描述就应是简要的。
议论文600 第5篇
还记得那个寓言吗?
鹰从悬崖上俯冲下来,以优美的动作叼走一只羊羔,那气魄和英姿让不远处的乌鸦很是崇拜。心想,如果我也有这样的魄力,就不用天天吃狼剩下的残渣了。于是,乌鸦开始学习鹰的动作和姿态。终于练习的有模有样了,呼啦啦从山崖上俯冲下来,猛扑到一只羊的身上,想把它抓起来,就像鹰那样,没想到爪子却被羊毛缠着了。牧羊人还在为丢羊的事恼火不已,顺手抓住了乌鸦,嘲笑到:“就你这鸟样,也想学老鹰?”拔光了它的毛,仍给了孩子们。乌鸦就这样被榜样给毁了。
诚然,生活中缺不了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心,可是样样都去模仿,去复制,到头来你只回惨败。成功学家往往鼓励你说,学习成功者你就可以成功,你要永远对自己说我可以,我能。可实际上,无数事实证明,你“可以”,但你未必“能”。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学习榜样之前,看清榜样跟自己的根本差别,弄清自己的方向是很必要的,不是吗?
沿着别人的路走,你永远成就不了自己。
议论文600 第6篇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明·晋陶渊《和郭主薄》
菊向来是不擅登大雅之堂的,这也难怪,清新恬静的花绝不会与姹紫嫣红混为一谈,即使偶然相遇像他这样言谈甚少的隐士也会被大紫大红的风头盖了,又有谁会去在意呢?也可能是命运吧,谁叫他天生就与这平凡的山野相匹配呢。
他只能孤苦伶仃的在这人迹罕至的,连蜂蝶也不光顾的地方默默地开放着,等待一个懂他的人。
初次见菊是在陶渊明的诗词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副多么悠然洒脱,依然自得的画面啊。陶渊明懂菊更爱菊,爱到了痴迷的地步,每每看到菊则好好欣赏一通,有时甚至会连根拔起带回去自己养。这样做似乎有自私的嫌疑,但他养菊也极为讲究,自己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却必须要让菊过上好日子。他爱菊,懂菊的习性,养菊从不用好水好肥,每一天就只浇些水,松下土,因为他懂,菊就爱清清淡淡的。
每到必须时间,陶公还不惜折菊与乡亲们共品菊花茶,这个陶渊明啊,还真把菊当做自己的知音知己了。
我也爱菊,是陶渊明感染的,我不仅仅为陶渊明爱菊的行为所敬佩,我更爱的是菊那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品质,只是觉得,陶公和菊凑到一块儿算是绝配了。
但我就不懂菊为什么拥有这么好的芬芳却不去百花争艳,难道他认为低调就这么重要吗?长久以来这个疑问深深地盘亘于我的脑海里。
在一个节日去吃饭时,餐桌上赫然摆了一杯菊花茶。我一看便呆住了,因为这茶水里泡的不就是菊吗?这是一杯菊花茶!心里顿时一惊,没想到昔日骄傲的菊花茶会和我在这个地方相遇。赶忙端起来闻一闻,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顿时使我增加了食欲,匆匆一口下去。让我纳闷的是为何这茶索然无味,就如同白开水一般,我不由得停下来,再细细尝了一口,这才品出了一丝清甜。
原先菊也是位慢性子。
原先这就是这位慢性子散布的滋味,只要清清淡淡带点甜便满足了,这才是菊的本色。他已习惯于隐居生活啊。一杯菊花茶下肚后,我才明白其实菊并不是生来就厌世,他是已经尝过世间的沧桑了。也许他前世是一朵美丽的牡丹,她舒展着自己的容颜被世人所欣赏。但是岁月最终无情地忽视了他的青春,他老去了,那又大又鲜艳的花朵正在一点一点被风雪割舍,索性连他最引以自傲的花瓣也在一点点的由美丽的色彩变成了单调的淡黄,美丽的花朵被削成了又细又短的花叶。世界上第一朵菊诞生了。他已经痛苦过一次,他不想再重蹈覆辙,他已经很疲惫了,他再也无心恋世。命运就是这样曲折离奇,谁又能管他呢?他也只能选取了低调。
总有一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也会想去这样,选取安逸黯然。我们也会有热烈的时候,但我们终会老去,我们了选取淡然。这不是不求上进,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饱经人世沧桑后的隐退。
所以我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去纪念,去赞扬菊,以及像菊那样的陶渊明,以及像陶渊明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平凡人。
议论文600 第7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不清楚本来的面目,只因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是啊,生活中每件事都有许多客观因素,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到的如此。每每做事时,要先想上一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为何我们看不清物物质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们就身陷其中啊。明明对别人说是那样清醒,可当自己在这件事上徘徊的时候,还能像自己劝说别人那样劝说自己吗?答案自是不能。
单单就这件事而言,我们应该知道,做一件事可能违背了自己的想法,原因便是身在其中,比如学习上,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思维,别人不做我也不做了,反正他也没写这种思维引起的的原因便是如此。当别人不写是你会劝她,这是作业,你应该写完,可当你看到他一次次不写时,没有被责怪,而一副得意的样子,便冒出了这种思维,完全忽略了其后果将带来的严重性,只是身在其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本意,所谓的我有一万个理由去说服别人,却始终找不到一种方法来说服自己,也是如此。这种结果导致的影响便是成绩下滑。这种后果是不可估计不可预测的。
所以当我们去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这种事情的结果和可能性,又或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好思量一番再做决定。这样可能会迎来一个好的结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你是当局者,别人才是旁观者所当自己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学会保持清醒,而不是没有理由来劝说自己,最后才后悔。
生活中的事例有很多,所以请大家真正的冷静下来,保持清醒,尽管这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必须那样做,只有那样做我们才不会深陷入其中。
我们做的所有决定,一部分之事,只因生在此山中,与毫无头绪的走来走去,不如去问一问山外人。
议论文600 第8篇
有和无,这两个字之内涵,有人认为浅矣!一为有,便是1、2……一为无,便是0。其实不然,正如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就直接地告诉我:“有和无,绝没这么简单!”
按老子之法,“无”的地位是比“有”高的,因为先有天地,后有万物。这有和无的逻辑关系佛经上也有,什么“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我头脑简单,已经快昏过去了,还是讲一讲这二字在生活中的作用吧。
一个人,活着是有,但他活着之前是无,这就是无生有,也就是0+1=1,而死了,就是又从有回到无了,方是1-1=0。老子是不讲什么鬼神,转世的。一旦死了,那就永远是“无”。为什么?因为0+0=0,0—0=0。这就可以懂得为何无在有之上,又是无限的了。
所以,老子对“有”的否定,便是对人生存的否定。这未免太虚无飘渺了,好像世上万物都是幻影。其实很容易,他对“有”的否定乃是对长生不老的否定,没有东西能一直有,始终要变成无的,这是对的,可是老子喜欢追根刨底,他发现“有”既然被否定了,那是谁创造“有”的呢?是“无”。所以老子干脆就把“无”也否定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有两种方法理解,一是一个算式:0—0=0,二是如果把“无”和“有”比作两根八字形线:“八”的话,那它们只需延长一点,就准能交叉在一起!
正是老子天才般的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就说出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知道有、无、大道,这些东西的关系的人,必然已深知其无用,既无用,则不答之。相反而论,便乃言者不知。
所以,老子是在函谷关前被人拦住,既求又迫让他写下了《道德经》,否则,或许人们对他的印象,就跟黄帝差不多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