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毕业论文 第1篇
全国有若干的化学实验室由于条件限制,通风不良、存放药品较多、各种仪器设备年久失修,存在着很多的火灾隐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很有必要对全体学生加强防火安全的教育。
学生所做的化学实验,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选择安全性好、毒性低、不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化学实验。即使这样任课老师也不能掉以轻心,仍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在每次的实验前。
一、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⒈正确识别化学物品的性质,不轻易使用水来灭火。水能克火,水在灭火中应用范围最广,因为水具有很大的冷却能力,它能使着火点的温度降低,破坏继续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水不是万能的,有时处理不当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应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物品的理化性质,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
如碱金属、氢化钾、氢化钠、电石和锌粉等,当遇水后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可燃性气体,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极易引起爆炸;汽油、乙醚、丙酮和苯等有机溶剂,这些物质比水轻,着火时若用水灭火,它们会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火灾现场存放有浓强酸时,水遇浓酸放出大量的热,使得酸液飞溅,有喷伤人的危险;有毒化学物品,禁止使用泡沫没有灭火器灭火,锑粉、铍粉、金属铊等不得用水灭;高压电气装置火灾时,在没有良好的接地,或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不能用水扑救,这是因为一般的水都具有导电性能,电流可通过水流造成人身触电事故;精密化学仪器设备,也不易用水扑救。
⒉正确认识火源的性质,选用适当的灭火器。我国目前通常使用下列一些灭火器:
⑴、泡沫灭火器药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当两者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灭火器内形成巨大的压力,把机内的药剂连同水一起,化为泡沫喷射出去,由于带有二氧化碳的泡沫比油类轻,因此它象绒毯一样把着火的物体或油类盖得严严密密,既降低了温度,又隔绝了空气,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⑵、二氧化碳灭火器成分是液态二氧化碳,当它从灭火器中喷出时,由液态变为气态,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着火点温度,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以阻止氧气的进入。一般适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小范围油类及忌水化学物品的失火。
⑶、四氯化碳灭火器成分是液态四氯化碳,它灭火主要是由于四氯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以阻止氧气的进入。但是由于在下列条件下四氯化碳会产生窒息性的剧毒气体──光气;另外它也不能用于扑灭活泼金属钾、钠的失火,因四氯化碳会强烈分解,甚至爆炸。目前已有了灭火效果更好的1211灭火剂,因此,这种灭火器已使用得较少。它仅适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小范围的汽油、丙酮等失火。
⑷、干粉灭火器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等盐类物质与适量的润滑剂和防潮剂。它灭火时依靠加压气体(co2)压力将干粉从喷嘴喷出,形成一股夹着加压气体的雾状粉流,射向燃烧物,当干粉与火焰接触时,便发生一系列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将火焰扑灭。主要用于扑灭油类、可燃性气体、电器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文件和遇水易烧物品的初起火灾。
⑸、1211灭火器目前用得较多的是液态氮气灭火器,它的灭火机理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类似,但它的效果更好,适用于灭火的范围更广,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特别适用于扑灭油类、有机溶剂、高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的失火。
二、化学伤害事故的安全教育
⒈割伤急救
用消毒棉棍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小心取出伤口中的玻璃或固体物,然后将红药水涂在伤口的创面上。若伤口较脏可用3%双氧水擦洗或用碘酒涂在伤口的周围。但要注意,不能将红药水与碘酒同时使用。伤口消毒后再用消炎粉敷上,并加以包扎。
若伤口比较严重,出血较多时,可在伤口上部扎上止血带,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立即送医院治疗。
⒉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轻度的烫伤或烧伤,可用药棉棍浸90-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高锰酸钾溶液擦伤处至皮肤变为棕色,然后涂上獾油或烫伤药膏。
较严重的烫伤或烧伤,不要弄破水泡,以防感染。要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伤处立即送医院治疗。
⒊化学灼伤的急救
化学灼伤与一般的烧伤、烫伤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即使脱离了致伤源,但如果不立即把污染在人体上的腐蚀物除去,这些物质仍会继续腐蚀皮肤和组织,直至被消耗完为止。化学物质与组织接触时间越长、浓度越高、处理不当、清洗不彻底、烧伤也越严重。就同等程度的烧伤而言,碱烧伤要比酸烧伤为重。因为酸作用于身体组织后,一般能很快使组织蛋白凝固,形成保护膜,阻止酸性物质向深层进展。而当碱与身体组织接触后,碱能与组织变成可溶性化合物,尽管烧伤初期可能不严重,但过一段时间后,碱往往继续向深处及广处扩散,使伤面不段加深加大。所以对碱烧伤紧急处理尤为重要。
一旦发生化学烧伤事故,都应于最短时间(最好不超过1-2分钟)进行冲洗。冲洗抢救如同救火,要争分夺秒。冲洗时必须立足于现场条件,不必强求用消毒液和药水,凉开水、自来水、甚至河水、井水都可应急。冲洗需要反复而彻底地进行,具体要点如下:
⑴、发现化学烧伤后,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随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有条件时边冲洗边用ph试纸不段测定创面的酸碱度,一直冲洗到中性(ph=7)。
⑵、干石灰或浓硫酸烧伤时,不得先用水冲洗。因它们遇水反而放出大量的热,会加重伤势。可先用干布(纱布或棉布)擦试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⑶、氢氟酸烧伤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氢氟酸烧伤开始时不明显,病人也无不适的感觉,当稍有疼痛时,说明烧伤已到严重程度。氢氟酸不但能腐蚀皮肤、组织和器官,还可腐蚀至骨骼。经常是麻痹1-2小时后才感到疼痛。万一被氢氟酸(包括氟化物,它们能水解成氢氟酸)烧伤,应立即用水冲洗几分钟,然后在伤口处敷以新解配制的20%mgo甘油悬浮液。
⑷、如完全可以确定是酸碱类化学烧伤,可慎用低浓度的弱酸、弱碱进行中和处理。酸性烧伤可用清水或2%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冲洗;碱性烧伤可用2%醋酸溶液或2%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涂上油膏,并将伤口扎好。重者送医院诊治。
⑸、溴灼烧,应立即用酒精洗涤,涂上甘油,用力按摩,将伤处包好。如眼睛受到溴蒸气刺激,暂时不能睁开时,可对着盛有氯仿或酒精的瓶内注视片刻。
⑹、热沥青(柏油)烧伤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揭已沾在皮肤上的沥青,否则可加重创面皮肤的损伤,加重伤情。清除沾在皮肤上的沥青可用棉花或纱布,沾上二甲苯或氯仿(也可用豆油或菜油),轻轻擦试。擦干净后,再涂上一层抗生素药膏。使用氯仿时要注意不宜过多,以防止引起局部麻醉。
⒋试剂溅入眼入,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洗涤,急救后送医院治疗。
①立即睁大眼睛,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边冲洗边转动眼球,但冲洗时水流不宜正对角膜方向。冲洗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分钟。
②若是固体化学物质落入眼内,应及时取出,以免继续发生化学作用;若是碎玻璃,应先用镊子移去碎块,或在盆里用水洗,切勿用手揉动。
③若无冲洗设备或无他人协助冲洗时,可将头浸入脸盆或水桶中。努力睁大眼睛(或用手拉开眼皮),浸泡十几分钟,同样可达到冲洗的目的。注意,若双眼同时受伤,必须同时冲洗,如先冲一只眼,再冲另一只眼,后冲洗的那只势必成为牺牲品。
④冲洗完毕,盖上干净的纱布,速去医院眼科做进一步处理,并切记不要紧闭双眼,不要用手使劲揉眼睛。
总之,化学烧伤必须在现场急救和处理,切忌末经任何处理就送医院,以免耽误了最重要的救治时机。
实验室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
实验室安全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少、学生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实验室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问题。
拟对加强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生
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尤其是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研究生都要依托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实验室为研究生及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如资源丰富的生物样本库、先进的仪器设备等。
但另一方面,实验室又是一个危险品集中放置的场所,经常使用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压力气瓶等特殊设备[1]。
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科研人员人生安全以及实验的财产安全。
它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研究生使用该类物品就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若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便给基础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频有发生。
2009年德国汉堡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实验室内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学生在动物实验感染布鲁氏菌病,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因为实验室里一种用于研究的细菌而发生皮肤感染,2015年清华大学一个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等等。
当我们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如果不重视实验室安全,危险便会随时可能到来。
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提高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1目前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严重的因素是实验操作人员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实验室也未能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2]。
就研究生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研究生教育中往往缺乏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课程或培训,导致部分研究生对实验室安全守则不清楚,缺乏扎实的安全知识,没有建立生物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实验室安全员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教育的作用。
对特殊的仪器试剂的使用,如高压锅等设备,在没有专门培训的情况下随意使用。
张景霞等[3]对国内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接受调查的231名学生中,的学生表示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但是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楚;只有的学生认为实验室规范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仅的人回答接受过教育;而“认知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获取生物安全知识的途径较少,尤其课堂灌输几乎没有”。
由此可见,当前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的。
其次,学生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在一些实验操作细节上主要体现包括:进入实验室不穿隔离衣,进行实验操作不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对清洁区和实验室污染区界定不清,对于易挥发和感染性试剂或样本不在指定的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等。
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另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放松警惕。
例如,进行重要实验室中途离开,或者实验过夜而未提前检查仪器设备。
再次,实验室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虽然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有其关于安全规范操作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墙壁上都会贴有“实验室管理制度”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但多流于形式。
另外对于研究生存在的错误违规操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够。
没有形成严格的、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
如高危化学试剂没有严格的取用登记,所有仪器的使用没有使用记录,安全员没有定期检查实验室水电暖安全、没有定期对仪器进行检修和校对维护等。
2加强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措施
第一,开展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课程。
由具有多年经验的实验室安全员结合多年化学品管理经验和实验室安全培训素材,对实验室安全基本概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通过剖析安全案例的警示,是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对安全法规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使危险防患于未然。
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数量掌握安全技能。
由“知”到“行”,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防范和处置危险的技能,并能在突发事件时熟练的'应用,做到“知行合一”。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机动,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方式。
可以通过制定教材,对实验室安全的细则进行详细介绍,供学生学习阅读。
可以讲实验室安全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者研究生讲座课程,以成绩或者讲座学分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学习,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受益终身。
举办讲座,通过面对面的生动讲解和答疑,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制作科普宣传的视频、微信宣传作品等,以生动的文字、鲜活的影像做成安全警示集锦,该方式的宣传方式和时间更为灵活。
第二,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制定实验室安全演练流程。
演练方式可灵活选择现场演练和桌面演练。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应该都要制定相应的演练制度和方案。
现场演练以实验室工作区的试剂溢撒事件为例,由安全员现场解说处置过程中的关键点,包括初步评估污染物性质,扩散范围,影响因素及造成的后果等,进行暴露者的处置、标牌警示、消毒处理及废弃物转移、过程报告、评估等过程。
实验室人员通过观摩和演练,对此次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桌面演练是通过虚拟演练的方式,针对演练情景中的相关问题,明确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和程序,该形式灵活机动、可重复操作且节约人力物力[4]。
通过不同的演练,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安全理论素质和实战技能,并在实际演习中找出不足和缺陷,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
同时,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订。
第三,严格落实检查监督机制。
实验室设立安全员,对实验室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定期对仪器的使用情况、维护情况、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等进行检查,不定期对实验室安全准则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进行抽查,保证实验室安全不是应付公事,而是切实落实到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5]。
不定期的检查作为定期检查的重要补充形式,就是为了让定期检查成为一种“彩排的游戏,应付的过程”。
我们医院的研究所设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需要填写申请表,对于即将使用到的仪器进行申请备案,并在学习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测试,内容包括实验室行为规范、实验室安全概念、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危险化学品和易燃品的存放和使用规范、实验室质量控制等。
通过测试,要求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常识。
第四,让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工作中来。
增加研究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将实验室的安全责任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每个实验室成员的身上,让他们同时承担起日常的安全监督员的责任。
通过任务的分解,调动大家参与实验室安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意识到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实验室工作中。
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不仅可以增加发现实验室隐患的机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仪器设备的爱护和实验试剂的节约,减少了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第五,实验室建立良好的科室氛围。
先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要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并能主动的帮助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
对于仪器的使用要进行操作示范,形成一个传帮带的做法[6]。
培养严谨的科研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室毕业论文 第3篇
高校护理实验室是开展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护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的重要场地。实验室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全面的安全常识、良好的安全意识、积极的责任感以及事故应对技能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护理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因此,构建系统科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对于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1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加大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护理实验室数量和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在软硬件方面也得到了质的提升[2]。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护理实验项目增多,实验形式日益丰富,从单一技能操作,到目前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多样化实验方式;兼之实验室开放需求的不断加大,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激增且流动性大,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在实验室安全领域均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了实验室安全保障。然而,受诸多因素限制,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依然普遍滞后于国际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3-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工作现象,认为安全工作仅由学校保卫处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片面的思想意识为安全隐患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未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
因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局限,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授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安全要点,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难以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接受安全教育。
护理专业特色安全教育内容未成体系
护理人才除了应具备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外,还应具备护理专业特有的安全知识。因职业性质、工作场所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医学生的职业健康教育[7-8],而我国职业防护相关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9-10]。
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和教材不足
近年来,国内虽已出版多本实验室安全教材,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在覆盖面、深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难以充分满足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需要[11]。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时,仅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环境的改善,忽视对基础安全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如:实验设备摆放达不到安全距离;氧气瓶达不到远离明火、电源;缺乏必备的急救设施、应急预案等等。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自身性质定位不同;所处地域和环境差异;以及实验室类型不同等等因素,国家并没有施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12]。因此,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行之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技能,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是护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依据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护理职业特点,遵循护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面安全知识,自觉安全责任意识,过硬安全事故应对技能,素质全面的护理行业领军人才。
3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主要包括入学后安全教育、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以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其宗旨是安全教育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即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线,建设全程化、立体化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入学后的安全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在入学初就能掌握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理念、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教育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和方法,如: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安全应急演练等。并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高校实验室安全领域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为保护师生的根本利益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本制度[13]。美国高校实验室早已全面实行安全准入制度[14],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15]。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集中培训内容有:
(1)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守则、管理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规定等。
(2)实验室用水、用电安全,安全通道、紧急出口和逃生路线,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位置,报警电话等。
(3)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
(4)进入实验室人员应填报个人的健康安全信息,如过敏史、医疗状况等。除通过集中培训外,还通过设置安全课程、网络宣传、发放安全知识手册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师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签订安全责任书。
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
护理学实验课包括多门课程,每门实验课程、每个实验项目操作和具体要求不同,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也不同,所以安全教育需要渗透在每一门实验课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安全教育主题,帮助学生真正明确规范操作流程和要求,掌握相关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贯穿每门课教学全过程中,不仅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更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和深入。安全教育主要包括:
(1)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分析每门实验课教学内容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部分,然后整理、归纳、总结,形成系列安全教育主题。
(2)与课程涉及设备有关的安全教育,课前由实验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精密仪器和新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教育。特别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考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常暴露在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及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16]。目前虽然部分院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但因没有统一、系统的教材,只是在讲到课程相关内容时零散提到一些,这种教学的不确定性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职业防护教育[17]。必须健全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体系,使学生树立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其内容包括职业防护法规、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概念及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与原则、医务人员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职业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措施等。实验室采用发放教育手册,现场讲解、示范等环节安排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强化学生的防护技能训练,改变不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职业危害的存在,提高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理解,使护生把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内化为主动的自我防护的行为。
4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实验室毕业论文 第4篇
在职业院校的化学教学中,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院校中化学教育对师生进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院校应该要制定一定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本文就如何强化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进行探讨。
1、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在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制度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制定好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将每项实验的流程和操作过程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提高师生的责任心,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实验室主要是以老师为主,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命令,学生进行实验,但由于老师的强制性管理,使学生对实验室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感,深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违反了实验室的规定或者是做错实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应该要改善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1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在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应该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保证每一个实验室中配有安全负责人。这样能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安全责任人严格监督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将实验室的安全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同时还要加强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一切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实验。
1.2制定相关的安全手册
在化学教育实验室中,为了能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制定详细的实验室安全手册,详细地介绍在实验室中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常见事故处理方法、安全技术等。按照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手册编写,同时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直观的介绍。保证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这些手册,并安全的进行相关实验。
1.3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
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还应该制定一定的培训制度。在师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师生进行实验安全的培训,保证师生能够掌握安全的实验技术。职业院校可以开设一些网上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之前进行学习,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1.4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
在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进行责任落实之外,还应该要定期对实验室的设备、具体的实验技术操作等实验室安全进行检查,保证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从实验室的设备、技术、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
2、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教育
在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保障中,除了进行安全管理之外,还应该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与工作人员在意识和思想上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增强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其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实验。对师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长期性、连续性、多样性。
2.1长期性
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到学生对实验具有安全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只要是做实验,学生就应该要有这个安全意识。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出现安全事故是由于实验人员对实验安全失去了警戒心理,在实验中只重视实验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实验安全问题。因此,对从事实验人员应该要长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在实验室以图片、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
2.2连续性
对于实验室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学生应该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要在实验之前对可能出现的实验隐患具有一种安全防范意识,正确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应对实验事故的正确方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院校要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每次实验之前都要进行实验安全的教育,使其能够对实验安全具有连续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3多样性
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院校可以进行多样性的培训。在进行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培养,可以对学生进行法规法则、日常的安全常识、实验室安全制度、化学实验技术、实验操作规章流程、应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知识等的教育,通过多种安全教育内容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的应对方法,安全操作技术、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组织学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教导学生如何找到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隐患的措施。还可以情景再现,模拟之前发生过的安全事故,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调查、设计方案,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训中,老师也可以采取课堂分组实验、事故研讨分析、课堂演示实验以及课外实验等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让学生时刻铭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确保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必须要重视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保证实验人员学到安全的实验技术。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制定必要的安全制度和责任制度,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确保实验室各项设备、技术等安全。除此之外,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养成自觉进行安全实验的习惯,形成安全实验的意识,认真学习实验技术,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职业院校的化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鸿飞,王伏玲.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全过程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2]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04).
[3]罗一帆,汤又文,孙峰.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
实验室毕业论文 第5篇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