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毕业论文 第1篇
1982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出生在陕西农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长大后,常听母亲说,以前家里很穷,而我对母亲说的“穷”字则不能完全理解,听她说,在分家时,只分得一个半碗,这可能大致就是母亲想要表达的意思吧。我的父母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一直坚持拼搏到今天,养育我们兄妹三人长大成人,到现在他们还在为我们坚持着付出着,我深深地感觉到父母太辛苦,太辛苦。
当我2001年9月6日背着行囊来到杨凌的时候,我18岁,那天下午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外公和父母离开的身影,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哭,可眼泪却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而且当时的泪水很烫,现在想起来还能感觉得到,可能因为当时是热血青年的缘故吧。一眨眼,我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十年时间,今年我28岁,已经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一名管理学博士,十年里,发生了太多或简单而复杂或复杂而简单的事情,我来不及去逐一回忆,或许并不值得回忆,或许也是我自己不敢去回忆。今天当我即将离开杨凌的时候,感觉肩上的行囊有几分沉重,不知应不应该把那一包袱荣誉证书丢弃…,我明白,父母不愿意。
六年前,我第一次写学位论文(学士)“致谢”,那时的致谢很单纯,大家在宿舍里商量要感谢谁;三年前,我第二次写学位论文(硕士)“致谢”,自己一个人写了整整一个晚上;今天,当我第三次写学位论文(博士)“致谢”时,本以为相比整个博士论文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当我动笔真正要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十年的大学求学、研究和生活经历,使我对这份“致谢”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更深的体会,而此时,“光标”在WORD页面上不停地闪烁,我却写不出一个字,或许是任何文字都不能表达我此刻的复杂心情,只能任由思绪回荡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当初艰辛和磨练的滋味随血液再一次冲击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凝结成这篇致谢的每一字每一句。
我与导师王征兵教授相识已有八年之久,从认识导师,到成为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之后又成为导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六年的师生情缘弥足珍贵。我时常在想,倘若能一直是导师的“学生”该多好,这样就能更多地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更深地学习导师平和的为人态度和睿智的研究思路,导师经常用睿智的思路来启发和指导我的毕业论文,用温和的态度教育我如何做人,接触过他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导师的温和与平易近人,师母王慧莹老师曾这样形容导师平和的态度,“他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发脾气的人”。导师偶尔也有着急的时候,而这种着急只用大于平常声音的两分贝表现出来,记得在我的博士论文开题之后,导师就很“严厉”地批评了我,这次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估计这算是导师所有学生中难得的“待遇”了,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对这篇博士论文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虽然我与导师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但每次见面时,总难免有所紧张,所以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导师心目中一个很“笨”的学生。
在博士生学习期间,经管学院霍学喜教授、郑少锋教授、姚顺波教授、王礼力教授、_堂教授、罗剑朝教授、李世平教授、贾金荣教授讲授的相关课程,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朱玉春教授、杨立社教授、孙养学教授、孔荣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姜雅莉副教授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在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姚顺波教授、郑少锋教授、赵敏娟教授、霍学喜教授、孔荣教授、李世平教授、陆迁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杨生斌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刘天军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对本篇论文三位校外盲审专家的辛劳评阅表示感谢!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理学院的袁志发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袁教授的师生情谊不断加深,之后,袁教授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都非常关心,每次登门拜访的时候与王老师都热情相迎。在我对生活充满困惑的时候教育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成长;在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指导我寻找模型方法运用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总是在我山重水复之时给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导下,我才对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还要感谢理学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关心与支持。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对于有关生猪养殖的事情知之甚少,尤其是生猪生长的生物周期特征,更是一无所知,幸亏我的硕士同学李岩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提供了非常准确的信息,并且在我研究主题的其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国家_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生猪生产数据信息、指标解释等方面给予的信任和帮助。
论文的写作过程有痛苦,也有快乐,三年里,我与同窗好友姚增福博士、高辉博士、王玉龙博士在论文框架、内容的多次讨论交流中逐渐成为朋友,最终还成了兄弟;感谢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菲博士对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提出的中肯建议以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多次讨论,这些建议和讨论对论文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感谢我硕士期间的室友杨福涛、王公山、胡磊多次的鼓励与帮助;我的同门胡阿丽博士虽然远在美国,却还时常通过网络关心我的论文进展和生活状况;感谢我的室友、同门熊智伟博士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六年同学郭志勤博士的多次关心和帮助;感谢王建华博士、于转利博士、寇明婷博士、贺蕾博士、甘娟博士、李敏博士、周文丽博士、郭群成博士、邵飞博士、罗文春博士、杨朔博士、孙玉娜博士、郝金磊博士、赵红雷博士、王鹏博士、姜晗博士、王永强博士、郭海丽博士、张静博士、郎付山博士等在生活、学习方面给予的关心;感谢王军智老师、卞晓伟老师、丁艳芳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文学博士毕业论文 第2篇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新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的新闻教育一般是以学校作为主体,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介的联系比较紧密。很多新闻老师都从事新闻实务。比如徐宝磺、戈公振等人都教过新闻,他们在教学上注重业务实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给高校新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最近新闻界年年都有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有偿新闻层出不穷;虽然每年新闻专业有3万多毕业生,而媒体依然叫苦“人才短缺”。而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出现了“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的现象“。在学科设置渐趋完善,硬件设施纷纷到位的情况下,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在警示着我们: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不仅包括外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与规模上扩大自己,更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必须仔细分析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改革新闻教育,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缺失核心目标
(一)新闻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一、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缺失核心目标
他就置身于危险之中了。因此,国际上将记者这一职业划定为“世界七大危险行业之一”。
新闻职业因拥有公权力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它的危险性又显示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这种职业的。偏偏,现实中,新闻职业的门槛较低,专业化的程度也不高。
文学博士毕业论文 第3篇
首先,祝贺您的论文被推荐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写作心得字数在2000字左右即可。具体内容可在以下几方面选择,但并不局限于以下内容,您可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请为文章拟一个题目,并为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文件格式为word,请以“院系名称+学号+姓名”命名。文章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官微、新闻网和研究生院官微推送,优秀者还将被汇编成书籍出版。
欢迎您投稿,祝您前程似锦!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
选题举例:
1. 您如何进行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并使二者相互促进?
2. 您如何计划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并把控进度?
3. 您如何创新性地开展论文研究和完成写作?
文学博士毕业论文 第4篇
(一)微电影的兴起
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不算长久,另外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微电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2010年以吴彦祖的《一触即发》正式上映,标志着我国微电影发展真正的实现了高度的发展。微电影的最佳时间应该为30分钟左右,从9分钟到90分钟之间没有明确界定,都可以从属为微电影的范畴。所以微电影实际上在我国有着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我国电影行业日益进步的今天,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特色发展方向。
(二)微电影的发展
微电影的发展在未来还有很多的方向,由于它只是占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因此这样比较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也比较符合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微电影之所以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认可,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特点,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并不富足的闲暇时光,要求人们不得不选择这种相对简短的叙事表现方式形成的影视作品,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美学价值在微电影发展中的意义就是不可忽略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微电影独特的一种叙事方式。因此对微电影的叙事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更好的明确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的实现微电影在我国的更好发展。
二、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
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电影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微电影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亟待解决。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微电影,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为电影叙事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微电影的叙事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微电影用时短、情节紧凑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传播视野下微电影的叙事
(一)叙事语言分析
微电影与传统的电影有所区别,主要就是叙事语言简明扼要,不像传统电影讲求一定的表现感以及语言的完整性。大多数的微电影,都是非常朴实的对话,讲述的内容也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片当中主人公之间的交流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所以这些语言都很平实,没有太多的色彩添加,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二)叙事特征分析
微电影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叙事都相对紧凑。对于一些事物的展现也比较直接,很少会有传统电影当中一些略带隐喻的方式出现。同时作为微电影,也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不会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主要是通过一些紧凑的故事安排,完成基本的叙事。另外在微电影的叙事方法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主要就是传统的正叙,倒叙和插叙,基本上正叙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也比较普遍,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符合微电影叙述要求的叙述方式,对于影片内容的呈现和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叙事主题分析
微电影的选材以及叙事的主题不难看出,主要都是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所以在微电影当中,很少会看到一些比较大的主题,比如爱国,民族,战争,和平等,主要都是和人们切身相关的,也都是一些相对范围较小的话题。比如说微电影《老男孩》在国内就曾掀起了一种热潮,这部电影并没有多么宏大的主体更没有多么宏伟的场景,只是叙述了一种成长中的情怀,这样的主题并不会让人们厌恶,相反看多了院线电影的宏大,更需要这样一种贴心的主题来迎合自己的内心,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