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技小论文初二 第1篇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就是指着南面。晚上,爸爸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爸爸,为什么指南针总就是指着南面呢?”爸爸说:“指南针就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明白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能够指出方向呢?原先,地球就是一个十分大的磁体,它和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就是一个磁体,并且能够移动,而磁铁就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就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先就是这么回事啊,太搞笑了!”我说。
爸爸还告诉我,指南针还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爸爸:“那么,这个指南针怎样用呢?”爸爸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就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就是北方。指南针主要就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就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时,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忙……指南针真就是我们的好帮手!
物理科技小论文初二 第2篇
关于物理科技的小论文
谈到物理学,有的同学觉得难;谈到物理学究,有的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的同学更觉得他们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极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_,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引下凡,由此发明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个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尔察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的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的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之后,阿察尔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锁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技术成就,无不是建立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锁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我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物理学方面不断进步。
在烧纸船的实验中纸船里的水会怎样?纸船又会怎样?
记得有一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在上科学课,在科学课上,我们做了小实验,实验的方法就是:在三角架上放了一张白纸做的纸船,在纸船里倒上一定的水,最后把酒精灯轻轻地移到三角架下,纸船里的水会怎样?纸船又会怎样?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开始做实验吧。”
只见老师把三角架放在桌子上,又把事先准备好的纸船放在三角架上,接着,又从烧杯里倒进了半个纸船的水。最后一步了,老师用火柴的火把酒精灯点着了,在把酒精灯移到三角架下,等到水和纸船的变化。不一会儿,我们发现,纸船没有被烧掉,纸船里的水也都还在。
我们的嘴张得可以放下一个鸡蛋,老师说:“纸船之所以没有被烧掉是因为物质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因为纸船在加温的同时,水分也不断蒸发。水蒸发,水蒸气带走了热量,所以在水烧干之前,纸船是不会燃烧的。”
我知道了:在烧纸船的实验中,纸船里的水不会蒸发?纸船也不会被烧毁。
物理科技小论文初二 第3篇
初入物理之海,首先入眼的便是你——透镜。
你是顽皮的精灵,挺起肚子,便是凸透镜,聚光于镜;当你一弯腰,又成了凹透镜,散光于镜,化光成一道道光纤;当你身处模型之中,你是一位安静又神秘的魔术师,当物像徘徊在二倍焦距左右,你更是将其像放倒,随意把人家等大、放大或缩小;当它不小心走进一倍焦距时,你便灭其像,吓得它连忙跳过,才使得其像放大于其后,它便再不敢造次了。
神奇如你,我已不能自拔地爱上了你的神奇
物理科技小论文初二 第4篇
不知大家有没有尝试过捏鸡蛋,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没有好处,因为谁都明白鸡蛋薄薄的壳,一碰就碎,有多少人明白这其中鲜为人知的奥秘。
那时我在家上网查资料,看到了一个搞笑的故事,上面说:“一个大力士能徒手打碎一块砖,但就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大力士拿起鸡蛋使劲捏了半天,却怎样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
这天,妈妈答应中午给我做我最爱吃又最有营养的番茄炒蛋,想到那甜甜的番茄,滑滑的鸡蛋,我便口水直流。到了中午,我主动请缨要去帮妈妈,妈妈答应了,让我去打两个鸡蛋。我先从冰箱里拿了两个鸡蛋,然后拿了一个大碗,看着鸡蛋,我心想:试验的好机会来了。第一个鸡蛋,我按平常的方法打到碗里去,一敲就破的鸡蛋让我对那个故事产生了更多怀疑。第二个鸡蛋,为了防止捏碎鸡蛋时蛋黄洒一地,我刻意把鸡蛋对准碗中心。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手心都冒出了汗。鸡蛋破碎那一幕仿佛出此刻我的眼前,我双眼一闭,然后等待鸡蛋破裂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就是,当我睁开眼睛,鸡蛋竟然没破。第一回合的“失利”没有让我气馁,我准备进行第二回合。第二回合,我吸取了“教训”,我这次用两只手把鸡蛋紧紧握在手里,然后咬紧牙关,瞪大眼睛,使出全身力量去捏鸡蛋。尽管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可在我认为这回鸡蛋“必死无疑”的时候,它却安然无恙地在我手中。这让我又懊恼又惊奇,我只好去问在旁边的妈妈。
妈妈听了我的话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这其实就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壳虽然很薄,但它就是一个椭圆形,当你去捏它时,它就会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的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建筑物就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
其实这个世界真的十分奇妙,我相信只要大家爱发现,爱观察,爱劳动,就能与科学邂逅。当今社会能够说已经离不开科学了,相信我们明亮的眼睛能发现许多奇妙的事物。
物理科技小论文初二 第5篇
星期日,早上七点,外面冷风一阵阵地吹,外面的人冷得要死,父亲严肃地说:“今天这么冷,一定要多穿衣服,还要用热水洗脸。”我认真地说:“多穿衣服是一定的,但是用热水洗脸,我不答应。”父亲生气地说:“您要冻死啊?不行,用热水洗脸。”我也生气了,楞是不答应。
后来我们父子俩决定请别人来说理,看是我的正确还是父亲的好。我来到李爷爷家,李爷爷微笑地对我说:“什么事啊?”我说:“爷爷,早上洗脸用热水洗好还是用冷水洗啊?”李爷爷认真地说:“我知道,是用冷水洗脸好,因为冷水可以给您提高您的免疫能力。”我听了非常高兴。接下来,我去了王奶奶家,王奶奶与李爷爷的答案事相同的,王奶奶还说:“冷水洗脸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之后我又去了其他几位爷爷奶奶地家里,得到的答案也是用冷水洗脸好。
回到家,我喜滋滋得向父亲叙说我地“战果”,父亲听了,任然不服。
之后,我就去看书,打开目录,查找冷水与热水的资料。书上说:寒冬腊月,一定要坚持用冷水洗脸,冷水不仅可以锻炼出坚强地意志,提高抗寒能力,同时可以预防感冒,并对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我把书上的资料告诉父亲,可是父亲任然不服。于是我和父亲打赌,明天我用冷水洗脸,父亲用热水洗脸,然后一起出去。
第二天,我和父亲请出评委:妈妈和姐姐。早上八点,比赛开始了,我用冷水洗脸,“好冷!”身子也不自觉得抖了一下;父亲用温暖地水洗脸,“好舒服啊!”哼,想引我用热水,不可能。
过了五分钟,我们一起走出去,凉风吹来,我一点也不冷,还很爽,而父亲冻得要死,急忙跑回房间,我和姐姐笑了。妈妈和姐姐说:“冷水洗脸胜!“我很高兴,赢了父亲。
这一次我懂得冷水洗脸好,虽然用冷水洗脸很冷,但是洗好后出门不会觉得太冷。从此,我们家每一个人都用冷水洗脸。
物理科技小论文初二 第6篇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可是,您听说过自己会走的硬币吗?在阅览科学书籍时,我偶然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张铺有台布的桌子上放一枚一分的硬币和两枚五分的硬币,再在两枚五分的硬币上罩上一只玻璃杯。问题在于,如果要求您既不能碰到玻璃杯,又不能借助别的小棍或其他的物品去拔一分的硬币,您能把它从玻璃杯下弄出来吗?呵呵,不能了吧!硬币为什么自己会走呢?实验的创始人是怎么办到的呢?我的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了探索这一问题,对此,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网络的帮助下,我查阅中国有始至今的铸币历史,发现这与硬币独自“行走”毫无关联。那么又是什么使得硬币自己“行走”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老师与书籍的指引下,针对这次奇异现象我自己着手实践,亲自体验实验的过程,希望以此能解释这一问题。
首先,我准备了玻璃杯、一枚一分的硬币、两枚五分的硬币,一块台布。紧接着,我把台布蒙在桌子上用玻璃杯扣住一分的硬币。然后,将两枚五分的硬币放在玻璃杯的边缘,留下一个足以让一分硬币通过的通道。最后,在准备工作完工的基础下,用手指甲在靠近玻璃杯处的台布上不停地往外刮。结果,硬币便一步一步向杯口走了出来,最后钻出杯子。
通过实验,我发现在我的手指每刮一次台布,就会把台布往前拉一点,一分的硬币随着台布也向前移动一点。当您的手抬起时,台布的弹性使台布缩回去,而硬币由于惯性的作用,仍停留在原处。这样,您每刮一次,硬币就移动一段距离,最后顺利地“走”出来。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硬币自己从杯底出来的奥秘,增长了知识。而且还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