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专业毕业论文(必备3篇)

个人学习 21 0

农药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一是要明确有害生物不能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运用。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农药的使用者及技术指导者观念的转变,必须向社会输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农药概论》主要讲授农用药剂学概论,其主体是农药。要培养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30-136.

农药专业毕业论文 第2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26-09doi:

中国是化学农药的生产和施用大国。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要使用130万t农药,每公顷耕地农药施用量是国际平均水平的倍以上,并且农药使用效率较低,仅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1]。过高的农药残留是威胁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品质的主要原因。生物农药是运用生物活体或制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有效手段,环境相容性高,已逐渐被公共部门和业界认识和接受[2]。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广和施用生物农药成为首要的选择。

在生态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重压力下,公共部门加快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然而,生物农药推广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其推广策略能否改变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农户通常认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等行为,是事关全社会和未来的事项,并且习惯于认为自己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危害很小,只有多数人长期施用、累积起来才会破坏环境[3]。甚至认为,施用生物农药带来的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等离自己较远,并且其结果是不确定的[4]。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改变并不容易。

生物农药是一种创新性产品,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采用不是一种瞬间行为,而是包含了对生物农药的认知、选择决策、施用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生物农药推广效果与农户行为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农户特征、态度、偏好及采用意愿等方面[5-6],关于农药推广信息对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影响的研究比较匮乏,且对生物农药施用具有的心理距离属性关注不够。因此,亟须引入新的研究视角,系统地建立生物农药推广策略与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亦是农药施用的决策主体,因此探析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生物农药推广的有效性。那么,农业生产过程中公共部门所倡导的远期社会利益和农户所追求的近期个人利益不匹配,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决策有什么影响?农户农药施用决策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如何正确引导农户的决策行为,从而激发其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成为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因此,考虑到生物农药的心理距离属性,从调节聚焦理论视角,探索影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心理距离、决策行为及其作用机理,提高公共部门、农药生产企业推广生物农药的有效性,促使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行为的改变,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郭利京等: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1研究框架和假设

生物农药具有低残留、低污染、环境友好性等特点,提高生物农药市场占有率,成为公共部门、学者和农药生产企业关注的焦点。因此,生物农药推广,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生态安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然而,生物农药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但市场化一直较为缓慢。

调节聚焦是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思想及行为时自我调整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特定偏好,其对经济主体偏好和决策行为有着广泛影响[7]。调节聚集按经济主体需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促进聚集和预防聚集。促进聚集主要关注个体或社会的理想、期望等远期目标,对积极成果的存在与否比较敏感,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征,如“生物农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预防聚集关注经济个体的责任、义务或他人的期望,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如“生物农药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非常安全”,对消极后果的存在与否比较敏感[8]。经济主体在评价、判断和选择时,更关注自身与调节聚集相匹配的信息、体验和事项[9]。

该理论认为认知事项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包括时间上的远和近)影响经济主体调节聚集的类型。当时间距离远时,经济主体更看重促进聚焦的实现与否,而时间距离近时更关注预防聚焦的实现与否。当购买决策时间临近,农业生产者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预防聚焦相关的产品,目的是避免不良结果(如农作物减产);当时间距离较远时,农业生产者更倾向于选择与促进聚焦相关的产品,追求实现理想的结果(如美化生态环境)[10]。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调节聚集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主体对心理距离的感知,如促进聚集使经济主体感觉事项距离自己较远,而预防聚集使经济主体感觉事项距离自己较近[11]。当经济主体关注于远期的社会事项时,才可能选择未来导向的促进聚焦产品[12]。

施用生物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优化等是远心理距离的社会期望,对应着促进聚焦,当农户心理距离比较远时,才会更多地考虑这些长远的、全社会的利益。而农作物生长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更偏重于考虑病虫害防治效果、农药价格高低等近心理距离的事项。于是,公共部门所倡导的远距离社会期望与农户所追求的近心理距离个人利益是不匹配的。因此,要使生物农药推广产生效果,需要改变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调节聚集和心理距离。

以上研究表明,决策选项的感知收益随着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经济主体心理距离的匹配得到提升[13]。这表明生物农药推广要取得成功,需要调节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时的心理距离和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以取得二者之间的匹配。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1: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影响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心理动机和选择决策。二者匹配程度高时,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动机增强,更容易接受生物农药的信息诉求。

当生物农药调节聚集的信息诉求与农户心理距离匹配程度高时,生物农药信息诉求说服力得到提高,而信息诉求本身又体现了农药生产企业对农户利益的关注和农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农户在接受生物农药信息诉求时,也会提升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14],这会使农户对生物农药的支付意愿提高(Willingness To Pay)。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2: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

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会提高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正面评价[15]。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的匹配,提高了信息诉求的说服力,使得信息诉求内容所体现的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更容易得到农户的认同,从而提升了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正面评价。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3: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具有更积极的评价。

生物农药信息诉求还反映了农药生产企业对农户长期利益的关注,二者匹配提高了信息诉求内容被农户认同的程度,还会提升农户对生物农药或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的图1研评价,减少购买后的后悔,从而再次购买的可能性增强[16]。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也会提高其对生物农药或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的评价和再次施用意愿。另外,依据调节聚焦理论,当心理距离与决策选项的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经济主体会更满意自身的决策选择。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4: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更高。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2数据来源和方法

预调查

为验证调查过程心理距离远近和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的操控是否可行,在正式调查之前,实施预调查。调查选择的农作物是水稻。一方面,水稻是一种大田作物,在南方粮食主产区是农户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无需针对特别的农户对象(例如有无种植经验等要求),这将提高调查对象选择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水稻生长过程中农药施用次数较多,且适用于水稻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调查地点的农户在乡镇周边农资销售店铺里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因此,基于水稻种植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研究结果,也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普适性。预调查的对象来自江苏省泗洪县三个乡镇的36个水稻种植户,采用一对一入户问卷调查。

(1)心理距离操控。首先,对于心理距离的设定,采用多数文献研究中涉及较多的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依据Parkinson et al.的研究[17],将心理距离的近和远分别设计为“明天,我…和1个月后,我…”。

调查中要求调查对象想象明天自己从事一系列活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较近)或1个月后一位邻村村民委托自己从事一系列活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较远)。活动内容包括8种(如收割小麦、秸秆处理、销售农产品等)。接下来,要求调查对象用7级条目表报告他们对每项活动距离自己远近的心理感知(1=非常近,7=非常远)。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心理距离假定条件下,调查对象对8项活动所感知到的心理距离Cronbach’恢滴,显示出了较高的一致性。“1个月后,一位邻村村民委托我…”的心理距离显著远于“明天,我…”( vs. ,F=,p

(2)调节聚集操控。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由一个标题和一段文字构成。对于调节聚焦的操控,参考已有的研究[18-19],预防聚焦信息强调“怎么做”和“行动导向”,促进聚焦信息强调“为什么”和“社会导向”。对于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将标题设计为“保护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文字内容则包括“适量用药”、“适时用药”、“农药包装不随意丢弃”等信息;对于促进聚焦信息诉求,将标题设计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文字内容则包括“低残留”、“低污染”、“环境兼容性好”等信息。

另外,调查对象对农药A与B偏好的测试(利用7级条目表,1=非常偏好于A,7=非常偏好于B)显示,农户更偏好于选择B农药(;,t=,p

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采用2(心理距离:近、远)×3(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促进聚集、预防聚集、无)的组间调查设计,虚拟出6个不同的调查场景,每种场景分别对应于一种问卷,共设计了6种问卷。为了保证调查过程严谨、可靠,正式调查前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此次调查目的、内容、技巧等。采用一对一入户调查的形式,调查者随机抽取一种问卷,启用相应调查场景,对每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被告知为防治当前的水稻病虫害,有两种农药可供选择:A生物农药和B化学农药。在阅读了农药选项的信息后,调查对象进行农药施用决策选择,并对周边一家药店即将推出的生物农药给出支付意愿(WTP),然后回答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再次购买意愿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领取奖励小礼品。心理距离近、预防聚集信息诉求情景描述如下:假设您种植有3亩水稻,为防治当前的病虫害需要购买和施用农药。经过在附近农药销售店询问或者经由他人推荐,您觉得有两种农药比较合适,其信息说明如下:

A生物农药,微毒,价格18元/亩。在防治水稻主要害虫上,能迅速保护水稻生长,尤其对其他水稻杀虫剂已经有抗性的害虫更有特效;对施药人员非常安全,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也非常安全,对农产品无残留影响。

B化学农药,中毒,价格10元/亩。在防治水稻螟虫,稻纵方面的有优异表现。施药时要有防护措施,戴好口罩等。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为避免残留危害,最后一次施药需距离收获期20天。

您认为这两种农药的价格都支付得起。两种农药对当前水稻常见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防治效果相同。您还注意到,在两种农药的说明书上,都印有如图1a所示的“提示”。而心理距离远的情景,描述为“一位邻村村民委托您1个月后为他的3亩水稻购买农药,……”

调查内容包括:农药购买决策、支付意愿(WTP)、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和再次购买意愿。农药购买决策包括:①选择A生物农药或B化学农药;②选择偏好“您更偏好于选择(7级条目表,1=非常偏好于选项A,7=非常偏好于选项B)来衡量。支付意愿(WTP)的衡量通过告知调查对象“周边一家农资销售店,准备购进一批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新型生物农药,您愿意为该生物农药支付的价格为_元/亩”衡量。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和再次购买意愿的衡量,均采用了多条目的方法。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通过以下3个问题衡量:“坏的,好的”、“消极的,积极的”、“不赞许的,赞许的”(7级条目表)。对再次购买意愿的衡量:通过“对于该生物农药,您认为购买是否值得?”“您下次是否会再次购买?”“您是否会向邻居、亲友推荐?”(7级条目表)。最后,对于农户购买该种农药的心理动机或原因,通过“你选择农药A或B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探析。

数据来源于2015年7月10日-30日,对江苏省水稻种植主产县的入户调查。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选取了苏北、苏中、苏南水稻生产大县(市)洪泽县、海安县、溧阳市,每个县(市)至少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至少调查3个村,每村随机调查30户水稻种植户。

正式调查阶段共发出810份问卷,回收810份,其中有效问卷793份,有效率为97%。为提高研究的普适性,调查对象从水稻种植户总体中随机抽取,使样本具有总体代表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者的年龄平均为岁(年龄范围为21-68岁),男性占56%。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年即初中,文化程度不高;调查对象多数有外出务工的经验,也有常年在家务农的农户。2014年家庭总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因此,调查样本对于调查区域水稻生产者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对于每个调查对象,调查者随机启用一种调查问卷及其相应的调查场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等,6种调查场景差异均不显著(年龄:F=,ns;性别:F=,ns;收入:F=,ns;教育程度F=,ns)。

3假设检验

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匹配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的影响表1是农户对两种农药A和B的选择情况。心理距离近时,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影响下,农户选择A生物农药的比例()显著高于无信息诉求下的比例(),χ2=,p

来说,心理距离近时,农户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下比在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下( vs. ,t=,p

与预调查相似,当无农药信息诉求时,农户倾向于选择B化学农药。这从反面揭示了有农药信息诉求时,调节聚集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可以改变农户选择偏好的作用。开放式问卷中,农户陈述的选择原因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原因可以分为五类:节约成本、防虫效果、施药习惯、朋友推荐和其他。调查中有614位调查对象列出了具体原因,各种原因出现的频数及其比例如表3所示。

其中,心理距离近时,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影响下,节约成本成为农户列出的主要原因(),显著高于不匹配条件下()和无农药信息诉求条件下()的情景,χ2=,p

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支付意愿(WTP)影响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生物农药信息诉求和农户心理距离呈显著的交互影响(图4),F=,p

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匹配对农户农药生产企业态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变量Cronbach’α值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方差分析(ANOVA)显示,对于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农药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呈显著的交互影响(图5),F=,p

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意愿变量Cronbach’α值为,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由方差分析(ANOVA)可知,生物农药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对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也显示出显著的交互影响(图6),F=,p

4结论及讨论

生物农药涉及农户的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相关因素,相应的决策选项具有突出的心理距离属性。本研究从调节聚焦理论视角,建立了心理距离与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心理动机的关系,研究生物农药推广策略的有效性,分析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施用决策、支付意愿(WTP)、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和再次施用意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揭示了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叫好不叫座”的原因。由于施用生物农药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是长期的、全社会的和不确定的,具有促进聚焦的特征;而多数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所考虑的利益是当前的、私人的,具有预防聚焦的特征。因此,二者在心理距离、调节聚焦以及利益追求方面是不匹配的,只有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农户决策时的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才更愿意施用生物农药。

(2)农药生产企业能够从生物农药推广中获利。如果生物农药推广得当,将会提高农户对生物农药以及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评价,其对生物农药的愿意支付价格和再次施用意愿也会提升。这将有利于提高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农药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和销售收入。同时,成功的生物农药推广,体现了农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农户长期利益的关注,随着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生物农药的品牌收益也将提高。这些近期和远期的利益都可以促使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活动中来,有利于生物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存在显著影响。二者匹配时,即预防聚焦信息诉求与近心理距离匹配时,或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与远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信息诉求的认同度越高,对生物农药的施用意愿也较高。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生物农药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施用,理论界对于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提高生物农药推广效果和市场占有率,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优化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1)已有文献较少涉及生物农药推广与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得生物农药的推广主体仅仅限定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成功的生物农药推广同样可以为农药生产企业带来长期的、丰厚的利益。因此,研究结论对于鼓励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参与生物农药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2)本研究选择水稻种植户作为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的调查对象。水稻是一种大田作物,并且其生长过程中农药施用次数较多,且适用于水稻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基于水稻种植户的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研究,也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普适性。

(3)要提高生物农药的推广效果,一方面针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具有近心理距离的特点,农药生产企业在推广生物农药时应该强化预防聚焦信息,而弱化促进聚焦信息。例如,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应少采用诸如“保护耕地资源,美化环境”等心理距离较远的促进聚焦信息,而多采用类似“杀虫效果良好”、“对人畜安全”、“对鱼虾无害”等心理距离较近的预防聚焦信息,效果会更好[20]。另一方面,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农药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宣传策略延长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例如在农药销售场所,让农户憧憬未来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或美好的生态环境)[21],同施用生物农药改善生态环境的促进聚焦目标(如低残留、低污染等农业可持续目标)相匹配,激励农户施用生物农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峻,林荣华,袁善奎,等.我国生物源农药产业现状调研及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30(4):441-445.[Yang Jun, Lin Ronghua, Yuan Shankui, et 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Bio Pesticide Industry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4,30 (4): 441-445.]

[2]Pedigo L P, Rice M and Pest Management[M]. Long Grove ,UK:Waveland Press, 2014.

[3]Sharpley A N, Bergstrm L, Aronsson H, et al. Future Agriculture with Minimized Phosphorus Losses to Waters: Research Needs and Direction[J]. Ambio, 2015,44(2):163-179.

[4]Laurance W F, Sayer J, Cassman K G.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Its Impacts on Tropical Nature[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4, 29(2): 107-116.

[5]朱淀,张秀玲,牛亮云.蔬菜种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4): 64-70.[Zhu Dian, Zhang Xiuling, Niu Liangyun. China Population Bright Clouds Vegetable Planting Farmers Using Biological Pesticides Intend to Research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 (4): 64-70.]

[6]Van Eeden M, Korsten L. Factors Determining Use of Biological Disease Control Measures by the Avocado Industry in South Africa[J]. Crop Protection, 2013, 51: 7-13.

[7]Nahmias S, Olsen T 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nalysis[M]. Long Grove,UK:Waveland Press, 2015.

[8]Wang W, Nema S, Teagarden D. Protein Aggregation:Pathway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0, 390(2): 89-99.

[9]Morais D C, de Almeida A T. Group Decision Making on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ankings[J]. Omega, 2012, 40(1): 42-52.

[10]Addison J, Brown C. A Multisca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limate, Commodity Prices and Risk on the Livelihoods of Mongolian Pastoralist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4,109: 54-64.

[11]Beckes L, Coan J Baseline Theory: The Role of Social Proximity in Emotion and Economy of Action[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1, 5(12): 976-988.

[12]樊杰,蒋子龙.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1):1-9. [ Fan Jie, Jiang Zilong.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f the Future Earth Pla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34 (1):1-9.]

农药专业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如式Ⅰ所示的苯基尿嘧啶类化合物或其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R2独立地选自氢、氨基、C1‑C4的烷基或C1‑C4的卤代烷基;X、Y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硝基、氨基、氰基、C1‑C4的烷基或取代的C1‑C4的烷基;R3选自氢、氰基或C1‑C4的烷基;R4选自氰基、硝基、取代或未被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被取代的五元或六元芳香族杂环基或如式II所示的取代基;其中,R5选自卤素;R6、R7独立地选自氢、卤素、C1‑C4的烷基或C1‑C4的卤代烷基。该化合物具有除草谱广、除草活性高的特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芳基尿嘧啶类化合物或其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制备方法和除草剂组合物。

10.[专 利]苯并咪唑酮衍生物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用途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苯并咪唑酮衍生物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用途。苯并咪唑酮衍生物结构如通式(Ⅰ)所示,式中各取代基的定义见说明书。本发明通式(Ⅰ)化合物对农林业和其他领域中的害虫都显示出杀虫活性,同时通式(Ⅰ)化合物作为杀虫剂的用途,即通式(Ⅰ)化合物用于制备农林业或其他领域中防治害虫的药物的用途。特别地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甜菜夜蛾()以及斜纹夜蛾()等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和优异的拒食作用;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以及卫生害虫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等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