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毕业论文(汇总4篇)

个人学习 9 0

阿司匹林毕业论文 第1篇

浅析临床医学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诊疗效率。

方法 将3月-3月入住我院的进行心肌梗死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表现及具体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死亡率。

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误诊率、并发症、死亡率均较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高。

结论 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误诊、漏诊应加强对患者的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以提高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梗死 诊治 预后 疗效 误诊

临床统计,我国心肌梗死的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同时死于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1]。

其中尤其是无明显临床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对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2]。

为此本文对比观察有痛性心肌梗死及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情况,总结经验,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具体工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资料

本文所观察的98例患者均为203月-203月入住我院的进行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年龄在46-78岁,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6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相关检查,并符合WHO有关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

方法

按照心肌梗死的具体分类,将患者分为有痛性心肌梗死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两组。

属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相关的诊断标准,如:(1)患者无明显胸前区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及不适;(2)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剩余的68例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有明显的心前区的疼痛及不适的临床表现,将此68例患者归为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并发症、及其临床死亡率。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观察的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择统计学软件S P S 进行统计,采用X检验,约定当P<表示两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2 结果

可得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病率。

P<,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跟踪记录了两组患者的死亡人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为:3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为7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3%,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人数为5人,患者的死亡率为7%。

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显着,P<,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身体状况的关注,以及对相关疾病的了解,有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当患者有胸前区的疼痛或不适感时,即能够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重视,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缓解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相应的临床表现,诊断受医院条件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影响,甚至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等治疗而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4]。

然而据统计[5],临床上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有10-20%的患者为无痛性心肌梗死,通常在没有任何症状下发病,并且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且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也有学者认为而,正是糖尿病病变引起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累计患者的血管较多、病变范围广泛,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造成患者感觉迟钝,因此患者在发病时无明显的疼痛及不适的感觉。

然而,感觉神经的麻痹却掩盖了病情的恶化,患者通常以休克、心衰、猝死等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由此可见,临床上需加大对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的辨别、对每一类疑是病例认真进行各项检查,以房误诊及漏诊,从而为无痛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争取较多的时间。

参 考 文 献

[1]宋锁英, 常慧敏。

阿司匹林毕业论文 第2篇

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技巧

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

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一、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条理性和规范化。这是撰写医学论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想提高医学论文的作水平,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原则:

科学性科学性是指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

创新性创新性是指论文总结的成果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设想,探索新的规律;采用的是新方法或新技术;在重复模仿他人已有成果或科研课题中,补充实现该成果的新条件、新方法或新改进,即仿中有创

实用性实用性是指通过基础或临床医学的科研活动,解决医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条理性条理性是指思想、语言、文字达到的层次。

要求:①用客观的论据和符合逻辑的推理来论证和阐述问题,形成结构严密、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论明确、说理性强、可信度大的文章;

②文字简洁、语法正确、表达清晰、层次分明,读起来流畅易懂,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性词语。

规范化规范化也是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篇好的医学论文发表格式撰写,一般在内容发表上可以达到要求,但要保证论文的写作质量,还应该在名词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用法、外文字母和规范汉字上达到规范化的要求。

二、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临床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结构式摘要、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文题文题应简短明了,开门见山,对读者具有吸引力。能准确地概括论文内容,点名主题。做到文题与内容相符。一般文题不超过二十个字。写作中应注意:

①文题中无虚词,如“关于”、“对于”等;

②文题开头避免使用阿拉伯数字(如病例数),以利于编制索引;

③少用或不用副标题;

④尽可能避免使用标点符号;1需要特殊说明时在文题右上角标注“#”,并在本页左下脚说明。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非公知公用的名词术语要书写全称,不能随便缩写,如把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写成甲减心。

是论文的.缩影,是全文的概括和浓缩,是论文内容不加评论和注释的简短陈述,是一篇有数据有结论的短文。他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从而大大节约阅读时间,能在短时间内让读者决定是否值得进一步详读全文。目前,医学论文的摘要大多采用结构式摘要的格式[7],即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要素。摘要的字数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一般比较重要的论文都有摘要,内容较简单或较短的论文也可没有摘要

关键词

是指用以表示论文主题内容的规范名词或术语(或词组)。它可以有以下作用:

①供读者了解全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②供读者检索医学论文发表的有关文章;

③编制个人检索卡片;

④供计算机检索,收录文章用。每篇论文选取4个关键词;可从文题或摘要中选取能代表论文主题内容的有关词或词组作为关键词,这些词最好与正式出版的主题词表或词典提供的规范词一致;如主题词表暂缺,可用本学科当前常用词作为关键词。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是读者注意的焦点。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简明扼要地交待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范围;

②交待研究的背景。包括同一领域前人所做的工作,同行们的进展程度,要解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引述重要的参考文献,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比较出本研究报道的特异之处;

③阐述主要研究结果及意义。写作时注意对研究的历史回顾应避免烦琐,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教课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前言中不必叙述;切忌空话套话一般在250~300字左右。

阿司匹林毕业论文 第3篇

临床医学论文

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学;科技查新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利用文献检索、分析与对比的手段,对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人提供的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而查新报告是科技立项、科研成果鉴定和评奖的参考依据之一,它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对申报者和评审专家来说十分重要。

国家科技部颁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与《科技查新规范》,这些法规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准则,促进了查新工作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目前的查新需求和查新机构的运作模式下,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中医药查新报告质量的问题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过程中。客户在《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查新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二是出于对项目的技术保密,不能如实填写具体内容,对主要查新内容表述含糊或采取回避;三是用户对委托过程不够重视,委托人不是课题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准确交流。

查新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新工作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查新、检索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中医药文献查新人员来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查新队伍良莠不齐,查新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现代化设备运用的技能缺乏,外语能力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部分中医药查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未能全面具备中医药学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有欠缺。

检索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制度和习惯的原因,许多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文献,以及未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及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均不在被使用的数据库内,因此,检索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和不完整的,由此在做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_证查新的忽视

由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_证查新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较为不足。目前,国内对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_证查新这两种查新形式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科研创新性程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说明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检索水平和意识有待提高。

对查新报告作用大小的争议

查新报告仅是从有无文献报道的角度来报道项目的创新性,而立项和评奖需要考虑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推广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查新只是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中医药查新的规范化问题

查新人员、设备、资源、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查新的质量。查新报告的格式、用词描述准则等,不符合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的规定。各个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化。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的首要问题。

2 关于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

改革查新工作的管理方式,加强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要向客户说明《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的重要作用,打消其疑虑,使其能充分表达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方法等,积极配合查新工作。

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

加强审核,确保审核质量

审核人须由具有丰富查新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审核过程不能流于形式,要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查新工作的质量。

总之,要加快建立各种查新咨询规章制度,健全查新咨询的管理体系,并加强执行力度。

加强查新机构的改革,顺应形势的发展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利用因特网建立本单位的'主页,实现各机构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中医药查新咨询网络服务体系,以适应医学查新咨询的发展。

改革单一的服务模式,实施多样化服务

充分利用查新咨询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势,实施多样化的医学信息服务;建立市场反馈机制,追踪所查课题的市场效应,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查新咨询工作,体现其市场价值。

加强宣传,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以讲座或培训班的方式定期分批在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中普及查新知识,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提高其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其在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过程中查新的自觉性。

3 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长,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又要保证查新的质量,这就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查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查新机构要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查新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益,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313-314.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S]..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S].2000.

施 毅,徐清河.中医药科技查新的作用与趋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 ,15(10):747-749.

吴校连.科技查新在医学科研项目评价中的作用与应用[J].医学信息, ,(8):859-860.

薛晓芳.科技查新工作规范化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 16(5):60-62.

试论医学查新咨询机构的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13(1):48-49.

阿司匹林毕业论文 第4篇

PICC临床医学论文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以我科1月~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中对201月~201月留置PICC患者观察组(5例)穿刺局部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其他100例无感染患者进行对照,总结穿刺点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2、判断感染的标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义的局部感染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有脓性分泌物。

3、结果

在留置PICC过程中,加强预防处理,可有效降低穿刺点的感染产碱假单胞菌发生率。

二、分析引起留置PICC管穿刺点感染的相关因素

我们根据对照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可能因素:

(1)护理操作因素

1、护士操作欠熟练,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反复穿刺。

2、选择穿刺部位不当(在肘窝穿刺),应在肘窝下二横指处穿刺最佳。

3、操作时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加强巡视有关。

4、与导管置入后固定是否牢固有关。

(2)与导管的材质有关,有些导管材料有利于血栓形成,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1、与应用的化疗药物及患者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有关。

2、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如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大剂量化疗后白细胞“零”期,炎性反应极弱等。

3、与患者对留置PICC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有关。

三、预防感染

鉴于较高的感染发生率,我们对B组留置PICC的.患者加强了预防处理,具体如下:

(1)预防护理,预防感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