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后续 第1篇
[硕士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一]
研究生毕业时,我27岁。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只是一个高三刚分了文理科的中学生,现在想起过去的这一切,忽兮恍兮仿佛只是过了几天。在这段时光当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研究生的三年,其中有三点值得被永久地记录,留待后人的评价。
第一,研究生是要做研究*的学习或工作的。这一点我在考研前就已经确认无疑,并最终通过三年的学习将其*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毕竟学不完,到了研究生层面,已经不在于得,而是要学会判断舍去哪些以及如何去舍。如果不能够坚持专注的进行研究,那么这三年无疑沦落为了本科的翻版;如果仅仅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或者技能甚至技巧(固然也重要),那研究生的价值仍未被有效开发。只有通过研究*的学习学会*的思考,这三年才算物有所值,学到了真东西,也不枉那么家人和朋友那么多年无言的支持和默默的期望。
第二,人要习惯于多读书。高三分班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祝渊博先生曾寄语予我:要多读点书,让才华内敛,精气外蕴云云,这句话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在不断的琢磨。由于我当时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老师可能担心我过早沉迷于外在语言*的表达而忽视了精神自我的实现,恐于成长不利,故有此言。所万幸的是,后来的这十年,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并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发现进步的可能*,所以一部分时光与书为伴,自己不觉烦躁且乐此不疲。估计这种情况也会持续以后的余生。
第三,要能明白别人对你的好是什么。这里也有意想做一个相对于论文答辩而言深度的致谢。因为答辩最后每个人都要致谢来致谢去,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10年前传播系成立,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5年前,开始招收研究生。如果没有王国宾教授在2001年的教学改革、和张朝霞教授这么多年来、他们一起对艺术传播系的悉心呵护与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想我不可能有今天,我所有的可能*也将化归为零。毕业论文成稿和研究生学习的跨度虽然并不长,但是这个学科给了我机会,并且给予了我10年的滋养,也让我知道了以后要走向何方。一粒砂可以看到世界,一朵花可以看到天堂,我们一起走过了10年,我也有信心在接下来的10年里,和这个学科、和大家一起成长。
这三个方面既是自己对之前经历的感悟,也是对以后人生的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自己学会了做减法,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不足,希望今后能将这种学习的状态保持下来,持续的有所提高与进步,以便能帮助更多人、更好的回馈于社会。
[硕士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二]
自2011年北上至此求学,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辗转反侧感受良多。借此空白略作总结,往后不再赘述。
思想上本人一如既往的维护国家领土和*完整,积极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刚入学的时候,我没能及时从大学毕业的盲从与忧伤中开解出来,思想上对自身把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懈怠,顿时错乱异常。后来,随着硕士课程的一步步完成,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即时做了改正,取得了阶段*进步。这对我今后的进一步自我完善点燃了原动力。学习上本人取得了较大的自我突破。入学的时候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求学目的转念迷茫起来。随后,在指导教师xxx教授的殷切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的求学之路逐渐转入正轨,不仅按时并较好的完成了*课的学习,而且在顺利下室之后,对课题内容与实验进度等方面也开始更好的把握。课题伊始阶段,实验开展的很不顺利。测试方法迟迟不能落实让我倍感焦虑,几乎想要放弃自己。在最必要最及时的关头,x教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用倾注大量心血的谆谆教诲将我点醒,使我不失方向乃至最后自我掌舵。在人生这艘航船上,老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令我深刻铭记受用终生。眼下即将毕业,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仍去留未定。如你所知留京的困难程度已然空前,可在我看来,这里一直以来就是座可爱的城市。我要留下来,而且必须留下来。我有信心。
最后,感谢在xx总院的这三年。深鞠躬,礼毕。转身离开。
硕士毕业论文后续 第2篇
研究生论文答辩之后,其实基本上离毕业就很快了,在这一期间的话,其实还是落实好自己的工作,如果工作也落实好了,毕业答辩也通过了,那就安安心心的准备毕业吧。
论文查重之后就是论文答辩了,那论文答辩流程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如果需要进行查重的同学可以使用下面 这个链接,通过论文查重的同学请继续往下看!
论文查重
论文答辩基本流程
(一)宣讲论文
(二)导师、专家提问
导师和专家以学生所提交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基础,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提问,专家所提问题应具有考察性而不是询问性,提问难易程度适中、先易后难、逐步深入、提问易理解等。同时导师对答辩学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三)回答问题
答辩学生介绍完论文之后,要集中注意力记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以便做很好的进行回答,答辩之前,将幻灯片返回到“论文标题”页,以便老师准确提问。一般情况下,经过短暂准备之后,学生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对老师提问认真做出回答。
(四)专家表决
答辩结束后,答辩者需要暂时离开答辩场所,导师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开展讨论并对论文和答辩过程情况进行小结,肯定答辩者的优点,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小结内容包括评价论文内容和论文结构、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评价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等。导师讨论完之后会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论文答辩是否通过,一般是需要有2/3的成员同意通过才能确定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五)宣布结果
在导师决定完成之后,答辩学生重新进入答辩会场,由主要负责人宣读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答辩的《决议书》和投票表决结果,对不能通过答辩的研究生,答辩委员会要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允许答辩者在1年内修改论文后另行答辩。
答辩前准备:
一、对论文的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了解与论文有关的新闻、时事以及学术论点等。
二、写好答辩报告书。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了本文观点和结构。
3、强调论文的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工作。
三、想好答辩老师经常提问的类型
选题的意义?论文新意?论文细节?论文数据来源? 论文可行性分析?等等
四、制作PPT
第一:展现新颖和独创之处
学术论文PPT能够展现个人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若你要想将个人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现在PPT上并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导师关注,那你必须将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提炼出来,PPT中要有自己亮点与重点,能够展示创新之处,这一点对于答辩型的学术PPT尤为重要。
第二:体现“故事性”
硕士毕业论文后续 第3篇
感谢上帝,让我可以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回顾两年多以来的硕士学习和科研工作,我在学业、科研和生活上得到了众多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和有力支持。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首先,今日论文的完稿,多承蒙我导师杨*副教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两位老师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同时在科研上给了我大量的、极其有益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并在论文的撰写和审稿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外,杨老师还在生活和思想上关心我、照顾我。在此,我再次表示万分的感谢!
其次,非常感谢实验室的***,***,****,***,***,***硕士的帮助,对我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我的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中,他们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再次,特别谢谢我的一群同学和朋友+,一起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美好时光里,你们给予我的真诚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是终生难忘的。
最后,我要感谢父母和亲人多年来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我能长这么大,还能够有机会读书,甚至硕士毕业,真的不知道对你们的付出说些什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恩的话:*苦了!
论文写到致谢,也就意味着即将向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说再见了,回首这过去三年的学习经历,想想完成这篇论文的一年光*,心中感慨良多。
从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已经站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平台上,此时的我充满*、梦想、抱负和无尽的志向。三年的岁月,在求知、求学、积累、历练中如斯逝去,这段岁月让我逐渐褪去了本科刚出校门的稚气和冲动,多了几分成熟与冷静,依然不变的是同样的*和梦想。它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缓冲和积累的过程,使我的心灵得到了锤炼,学业也得到了升华,让我可以充满自信,身怀所学,以不减的*投入到人生新的阶段,将这宝贵的三年带给我的财富转化为生活的动力。
在写这篇论文的一年中,身心也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开始为选题困惑,后来又为文章结构所累,再就是对论文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的参考*观点时又遇到了思路的瓶颈,同时在这个过程了发现了自己知识沉淀的不足,和对理论及文字的驾驭力的欠缺。不过对最终论文还是成型,深感欣慰,这其中也的确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和付出。只是自己所有的知识素养只能支撑自己写出这种水平和高度,希望在今后的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提高和更深的见解来使自己的观点得以完善。
我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身边所有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家人。不知道“感谢”二字是否可以表达心底那份最深的情意。感谢我的导师白凤峥教授,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一个宽厚仁慈的长辈,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我从您身上学到的东西虽九牛一毛,但足够我受益终身。在我的论文的每一次的修改过程中,白老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并为我指点迷津,才使得我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得以豁然开朗。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白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汲取和学习作为对老师的回报。
同时感谢马培生教授、赵俊康教授、赵怡副教授以及段永惠副教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他们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使我没有虚度这三年的光*,获得了人生重要的财富。
感谢我的社会保障研究生班的全体同学,这个集体团结友爱,志向高远,我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感到非常的荣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兄弟姐妹,才使我在求学的路上感到充满力量。感谢我的室友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