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服装毕业论文题目 第1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服饰;艺术;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被誉为“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其海陆通道曾经是整个世界的神经中枢。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交织出璀璨的丝绸之路服饰文明。近年来,对丝绸之路艺术的研究成为了中国社科类学术研究新热点,“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是丝路研究和中国服装史论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课题。文中拟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以梳理和评述。
1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开通的连接亚、欧、非3大洲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最古老、最辉煌的人类“文化大运河”。但正式命名其为“丝绸之路”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历史地理学家RICH-THOFENFVR[1]首次提出,他将古代中国从长安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网络称为“丝绸之路”(即德语“dieSeidenstrasse”),其著作被译成英文版本后,“丝绸之路”(TheSilkRoad)这一代称被广泛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最早由国学大师饶宗颐[2]提及。
在汉语中,“丝绸”一词是“由含蚕丝纤维织成的纺织品的总称”,而英文中的“silk”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囊括了“蚕丝纤维”“丝线”“丝绸面料”及最后的“蚕丝面料制成品”。作为商品或者流通货币的“silk”(丝绸纺织品),在经由海、陆丝绸之路的运输、交换、行销之后,大多会被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成为穿在人身上的服饰,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们从物质流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广义的“服饰”意指装扮身体所用具体可见物品的总称,包含穿衣服、佩戴饰品、美容化妆等。丝路沿线各国的服饰艺术交流,不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和艺术借鉴,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动因,体现出一定区域族群内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集中了科技、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置于丝绸之路视域下进行观察,可以清晰发现:正是由于丝路沿线各国在历史上频繁密切的服饰文化交流互动,促使中国服饰文化在传承、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收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因子,使中国服饰在形制、款式、面料、纹样等方面都呈现了不同以往的新面貌。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是丝路研究和中国服装史论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课题。
由于以往诸多条件的限制,中国服装史多注重对本土服装的断代研究、民族区域性研究和个案分析,普遍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自“TheSilkRoad”的概念提出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丝绸之路”的综合研究已成显学,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尤其自2013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等建设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国内外社会对于丝绸之路的关注度直线攀升,学界也迎来了丝路文化艺术研究的新机遇与新热潮。
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有关论文篇目(截至2018年9月10日):共有丝绸之路各类综合研究成果论文信息24781条(1972—2018);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2107条(1985—2018);丝绸之路交流研究成果518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成果193条(1981—2018,1981年前未见);丝绸之路纺织研究成果81条(1997—2018);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研究成果10条(1997—2018);而丝绸之路服饰艺术相关研究成果仅有5条(2011—2018)。尽管以上统计存在一定误差,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目前关于丝绸之路的各类研究成果虽多,而针对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专门研究尚未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
2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相关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成果中提及“服饰”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可知,自20世纪以来中外学界有关丝绸之路服饰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个两个阶段。1)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研究的铺垫阶段,其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主要是完成对丝绸之路概论性、整体性的研究,其特点是较为全面但深度有限,而以服饰为视角的研究成果鲜有发表;②20世纪60—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丝路研究向着纵深方向拓展,出现了更多断代史类研究和专题、案例研究成果,以服饰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发表量开始持续上升,服饰的国际化交流研究开始被学界注意,比较性研究类的成果开始陆续出现。2)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研究的崛起阶段,其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近30年,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相关基础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全新的学术契机,研究成果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2.1早期丝路历史研究成果中有关服饰和对外交流的部分
100多年以来,中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俄国、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陆续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共同拓展着丝路研究的国际视野。早期有关丝绸之路或者中外文化交流、文化比较的研究论著中,一些学者对丝绸之路的服饰给予了篇幅不等的关注,为研究丝绸之路中外服饰文化交流进行了铺垫。
自1877年RICHTHOFENFV提出“丝绸之路”以后,西方掀起了一股发掘中亚腹地地理历史的探险热。RICHTHOFENFV的学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先对“丝绸之路”沿途诸国,特别是对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并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著作《丝绸之路》。英国籍匈牙利探险家、地理历史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自19世纪末开始,先后在印度、克什米尔、伊朗、叙利亚、阿富汗及中国新疆、甘肃等进行了4次考古探险考察,重点研究了丝绸之路葱岭古道一线,出版的《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等详细记述了他的探险考察研究成果,其中《西域考古图记》[3]第22章翻译了斯坦因发现藏经洞绘画、刺绣、织物等的详细记录;第24章记录了千佛洞的织物。法国的东方学家保罗·伯希和,于1906年开始前往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库尔、克孜尔等地对佛寺和石窟进行考古发掘,其间发现了大批健陀罗艺术品及古梵文、龟兹文写本;1908年掠走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珍贵绘画3000多卷,还有大量纺织刺绣艺术品,拍摄了数千卷文献照片。保罗·伯希和一生著作等身,所出版的《马可·波罗行记注》《伯希和考古文献》等,即便是对当下学者开展古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仍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1975年,日本学者加藤九祚和前岛信次联合编写了《丝绸之路事典》,是亚洲学术史上较早的丝路研究著作。此后的中国学界也陆续出版了多部丝绸之路古代资料汇编类文献,例如张星烺[4]集中梳理了17世纪中叶(明末)以前中外史籍中涉及中国与欧洲、非洲、亚洲西部、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往来互动的珍贵文献史料,并对其中部分地名和史实加以详述考释,书里汇集了诸多介绍域外国度服饰风土人情的史料。此外,吴丰培编纂的《丝绸之路资料汇钞》、牟实库主编的《丝绸之路文献叙录》等,均收录了与服饰相关的资料。
古风服装毕业论文题目 第2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跨专业;跨学科;多功能;必要性
一、服装设计跨专业协同创新
(一)服装设计与音乐跨专业协同创新
服装设计与音乐的跨专业联姻早就有之,从有音乐存在的那一刻起,随之服装的律动就悄然而至。各种流派的音乐都与服装有着自发的联姻。诞生于70年代欧洲次文化的“朋克文化”中的朋克音乐和朋克风格服装是音乐和服装设计两个不同艺术专业互为跨入的最佳案例。以扭曲的线条、不对称的裁剪、不调和的色彩,以及黑皮和金属铆钉等丰富的设计形式,突出了朋克音乐的表现魅力和审美情趣。其给朋克音乐配置的服装哲学性相当独特,折射出当时社会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抗争革命性,自由意志思想的社会背景。这证明了服装设计功能的非单一性,彰显了服装设计跨专业协同创新多功能化的可行性。
(二)服装设计与建筑跨专业协同创新
服装设计与建筑艺术的相融也由来已久,吸取建筑艺术的元素风格来表达,使服装从自身的风格上就能让人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历史。[3]例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和巴洛克风格服装一脉相乘,服装上皱褶、繁复、蕾丝正体现建筑装饰的豪华繁缛,并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以浪漫主义精神为出发点,反古典主义偏重理性的思维,赋予自己偏重感性自由生活的社会状态,同时给后人研究该段社会人文历史提供了借鉴性的帮助。
(三)服装设计与瓷器跨专业协同创新
瓷器造型与服装结构形态也有关联,外部整体轮廓相似性极高。立体展示及传播途径是这两种艺术最大相同之处。服装设计在跨专业创新中能以包容的姿态吸纳瓷艺术的养份,而且成绩斐然。2006年在第三届中国泳装大赛“浩沙杯”中以青花瓷为元素的泳装斩获大赛金奖。这款泳装是现代服装设计完美地运用中国传统青花瓷图形元素创新的作品,使其艳压群芳,脱颖而出。这是跨专业创新的极佳例证。在中国众多的服装文化中,“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中的经典,可以和中国瓷器相媲美,更是中国服装文化艺术中的翘楚。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的经典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旗袍在中国女性身上体现出端庄、优雅、温柔、娴静的高雅服装设计文化。旗袍服装的整体设计元素,在中国服装设计发展史中跨界运用瓷文化最为突出。在服装设计跨专业创新的众多案例中,再例举旗袍与中国传统瓷器中的“梅瓶”跨界结合来作佐证。旗袍整体形态结构与瓷中梅瓶极为吻合。旗袍形体线条借鉴了青花梅瓶的精妙之处,线条简洁流畅,如行云流水,姿态婉约含蓄,似空谷幽兰,而且梅瓶中的传统穿枝花卉图案被设计师巧妙地应用到旗袍布料中,使旗袍布料画面有古朴、凝香之感,把中国博大精深的瓷文化和具有东方古典美学情趣的中国服饰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图。
二、服装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
(一)服装设计与智能科技协同创新
服装设计在智能科技中的运用极其广泛,将各领域穿戴智能设备与服装相结合,能为传统服装增添附加功能特效。例如,在老年人服装中植入智能体温调节和血压、生理监测智能穿戴系统,通过手机连接实时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数据,使医疗机构和子女及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态。还可在服装中运用智能定位引路设备,给记忆、视力不佳的老年人提供实效可行的帮助。
(二)服装设计与现代材料学协同创新
服装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十分亲和地紧贴人的身体,材料的选择运用十分关键,材料学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学科。服装设计能够结合各种不同的先进材料,设计出不同功能的服装产品。其一,与功能性材料结合创新出保暖调湿、凉爽透气、变色反光的舒适性服装。其二,与智能型服装材料结合设计出形状记忆纤维、导电纤维、调温纤维性的智能服装。其三,与高性能服装材料结合,可设计出耐热纤维、高吸水纤维的高性能服装。服装与这些材料结合使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墨子星智能科技公司研发的墨玺智能纤维,是一种新型纤维,它将石蜡类相变材料(相变材料PCM-PhaseChangeMatenal),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能的物质)制成纳米颗粒,再结合磁性纤维一起融入纺织纤维中设计成服装,使服装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压、镇静安神、改善血脂代谢等医疗保健的功能,给人的身体带来了健康。
(三)服装设计与心理医学的协同创新
在医疗类学科中,光靠其单一学科往往在医学临床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服装设计就可以进入这一学科发挥作用。例如,儿童自闭症是生命医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难题,单一学科介入治疗儿童自闭症孤掌难鸣。服装设计针对这一情形可跨学科主动介入创新,可受“海豚疗法”的启发,在服装造型上模仿海豚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出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服装产品。这是服装计与跨学科协同创新多功能服装极好的设计思路及理念。
四、服装设计跨学科创新多功能化的必要性
(一)应时展的要求
作为创造社会物质形成过程中的服装设计学科,应时代的要求摒弃不合服时代的设计观念与时代相辅相成,开放观念,不落窠臼,更新设计法则,跨学科协同创新出个性化、人性化的多功能服装。从各学科寻找先进科学技术来支撑服装创新,更好地把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效地统一起来。在各学科复合交叉协同创新的思潮方兴未艾之时,服装设计应因势而动,如消极坐待,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下,就一定会被别的学科取而代之。纵观历史跨学科交叉介入古之有之。中国古代“黄老”创建的博大精深道家哲学学说中的“五行”在历史的过程中就介入到了中医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学科之中,使道家哲学学说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应服装设计自身发展的要求
每门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孤立、自封的闭门造车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跟不上当今时代对各学科发展的要求。最近,北京大学成立了“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其就是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组成文、理、医多学科协同交叉科研的共同体,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技术与社会伦理规范和法规制度。这种跨学科协同复合创新的结果无疑是一个产品形态,是单一学科跨学科研究多功能化的成果。这个研究中心的成立,凸显了跨学科协同创新多功能化的必要性、重要性。为此,服装设计应受以上各案例的启发,调整本学科内的设计机制,突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地把各学科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组合运用到服装设计学科中,深度挖掘各学科之间协同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主动介入与其它学科的协同创新,为服装设计艺术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必要性是对自身传统发展模式的否定和改进。在传统模式中的服装设计强调设计与艺术相结合,偏重于人、物、形式的变化、但学科_融差、知识结构落后,阻碍了服装设计良性发展。服装设计专业学科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其它学科而言贴近产业化要求较高,对带动整个服装产业链经济有着关键的作用。服装设计要打破单一的从美学欣赏角度出发的思维,赋予服装设计新的设计思维,认识到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必要性,设计出更多具有创意性多功能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时代性服装产品。
参考文献:
[1]赵永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及定位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4):180-181.
[2]曾亚,章华霞.传统手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辽宁丝绸,2017(4):36-37.
[3]胡莹.哥特式建筑艺术形式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7.
古风服装毕业论文题目 第3篇
关键词:祥瑞文化;云纹图案;现代创意;服装设计
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既是任务也是使命。祥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审美特性被后世广泛的继承和弘扬,其中云纹图案作为中华传统祥瑞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代设计师应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引入传统文化,以服装为载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云纹图案内在精神内涵的研究和探索,并从现代服装设计角度来审视云纹图案独有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积极将其引入到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之中,以传统文化的厚重来启迪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未来,向世界彰显中华传统祥瑞文化的独特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来编织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一、中国祥瑞文化
祥瑞观念诞生于生产力低下的遥远古代,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期盼,可以说从祥瑞这一观念诞生起,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就成为其最为突出的特点[1]。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人们对于祥瑞的热衷丝毫不减,并且不断将其内容、形式、内涵、外延等进行拓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虽然极具唯心主义色彩,但是足以反映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云纹图案
1.云纹图案的起源与发展云纹图案是我国祥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之一,一直以来都以象征着吉祥美好而被人们所喜爱,祥云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寓意,被很多文人当成美好的预兆,如唐朝诗人赵彦昭在《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中写道:“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诗人在这里将祥云与瑞雪相对应,借这两种祥瑞现象的描绘来抒发对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可见,祥云在中国古代祥瑞文化之中的重要地位,不仅祥云本物为古时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图案也被人们赋予了非常深刻的吉祥寓意[2]。云纹图案色彩丰富、变化多样,在视觉上极具装饰效果。在服饰、瓷器、建筑、饰品、家具等方面云纹图案应用得非常广泛,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之中,不同时期的云纹式样虽有所不同,但是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却是相同且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我国传统祥瑞文化之中的云纹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象征着人们对于大自然最为原始的敬畏和崇拜,当时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敬畏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些都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而与之相对应的云,尤其是形状温婉和顺,颜色明亮柔和的云则被认为是上天的鼓励,渐渐地被人们升华和抽象成云纹。
2.云纹图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古人对于云纹的崇拜早已有之,先秦时期古人便已有了“云从龙”的认识,在对龙有着无比崇拜的古代社会,云纹已经上升到与龙息息相关的精神层面之上,有据可考的商周时期云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云雷纹,一般分为单一形式和多重连续形式,单一形式称为云纹,而多重形式一般称为雷纹,此时的云雷纹主要以装饰和点缀青铜器为主[3]。春秋战国时期云雷纹的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进行了简化,将多重复杂的云雷纹简化为卷云纹,结构上为左右对称,有双层纹也有单层纹,保留了商周时期云雷纹的云卷部分,并发展成了云纹图案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元素——云头。秦汉时期,云纹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虽然能够看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卷云纹的一些特征,但由于加入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云气纹,使得这一时期的云纹图案渐渐脱离了写实的特点,向着艺术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隋唐时期云纹式样由于受一定的外来文化影响,从形态上来看倒有几分返璞归真的意思,隋初流行的朵云纹看起来更像是一只蝌蚪,头部有着先秦时期云头特征,尾部则继承了秦汉时期的云尾式样。式样上也较秦汉时期的云纹式样更为简单一些,更为写实一些,缺少了秦汉时期的仙幻和浪漫主义色彩。宋元时期为我国封建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社会气象为之一新,云纹式样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发展之后又再次呈现出秦汉时期的复杂化特点,此时云纹式样主要为如意云纹式样,更加曲折婉转、勾卷自如。明清时期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云纹单独式样颇多,组合形式更是多样,云纹的装饰效果较之前有了长足进步,明代的团云纹式样繁复,姿态万千,承袭了云头和云尾的基本元素,但又以相对独立的式样发展了更具装饰效果的四合如意云纹。清代的云纹图案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在继承明代云纹图案繁复和气象万千特点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西方美术学之中的阴影和透视特点,让云纹图案前所未有地具有了立体化的特点。
三、传统祥瑞云纹的审美特征
云纹图案不仅寓意美好,而且极具审美特点,在我国传统装饰、服饰中云纹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内涵深蕴的厚重之美云纹作为中华传统祥瑞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在精神内涵上就具备了装点能力,另外,其流畅的线条和颇合自然的造型为中国古代祥瑞文化浓郁的思想文化氛围所青睐。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不论是在服饰还是在建筑装饰方面都刻意追求这一点,因此,在我国传统服饰的花纹式样之中,云纹图案占据非常大的比重。
2.独具一格的韵律之美云纹式样所独具的韵律之美也足以让服饰在视觉上呈现出节奏与律动的美感。由于云纹图案都是以一定的内在规则进行排列,所以其从本质上就具备一定的韵律意味,而由于其独特的造型,更让服饰的整体构图呈现出局部回旋与整体环绕的独特美感。
3.彰显华贵的立体之美云纹图案还具有立体感,其在服饰上通常会呈现出线性或者是面式的排布,这样的造型特点本就有着一种非常让人捉摸不透且又玩味有余的立体视觉冲击,细细观之往往甚有一种浮雕置于眼前的感觉。造型精美的云纹图案会给人一种超乎平面的空间感觉,在品味每一朵祥云艺术美感的同时能感受到云纹图案彼此之间相互协调而传达出的一种厚重与华贵。
四、中华传统祥瑞云纹对现代创意服装设计的启示
1.文化的继承是创意设计的起始所谓创意服装设计,理念的革新和既有设计思维障碍的突破尤为关键,现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服装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止于为人们提供穿着的功能,更在于一种精神的传达和理念的弘扬。对设计人员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要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往往是对于自身文化研习更加透彻的民族会占据更为强势的地位,展现自身的风采。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传承时间最长,且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足以让当代服装设计人员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所以,当代服装设计人员更应自觉挖掘传统文化之中可以启迪现代服装设计创意的元素。
2.内涵的挖掘是创意灵魂的注入传统云纹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对于当代创意服装设计依然有启示作用,其丰富的内涵和独具审美价值的造型都值得当代创意服装设计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细细的品味琢磨。当代创意服装设计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一种精神内涵的钻研和挖掘,而不是简单的式样的借用和继承,就像云纹图案一样,其之所以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服饰文化之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除独特的美学造型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其寓意和丰富的祥瑞文化内涵及外延。因此,现代创意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注重对于一种精神和理念的理解和继承,让其融入到自身的思想体系之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使其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在此基础之上将现代创意服装设计的一些理念加以融合,从内在精神层面推动创意服装设计过程理念的革新和思维障碍的突破,并让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传达更具有感染力和系统性,给观赏者以一种视觉冲击和思想共鸣的完美结合之感,让每一部设计作品都能够如注入灵魂一般。
五、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之中传统云纹的应用
1.以继承和发扬为目的的再创造应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之中对于云纹图案的使用既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当代流行元素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壮举。传统云纹图案之于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其吉祥的寓意早已深入心间,对其的接受和认可是早已经刻在文化基因深处的。但毕竟传统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之后,时至今日中华民族所拥有和认可的文化已经较传统文化有了明显改变。任何一种古老文明的传承都不可能是其一开始的模样,都会经历一定的演进和发展,就像传统云纹一样,都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人们融入当时社会文化元素的改造。因此,现代创意服装设计对于传统云纹的应用并不能直接借鉴使用,虽然云纹图案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经在构图和造型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装饰效果也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但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而言,其造型依旧古朴,虽然在部分复古理念的服装之中可以借用,终归不能直接使用,还是要在继承云纹图案理念的基础之上进行革新和再创造。
2.以借鉴和突破为方式的交错应用在传统服饰之中,云纹图案虽然造型不断向着复杂化的方向演进,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之中,仍旧略显单一,在更加强调个性和层次感的设计理念之中,造型简单的图案往往更需要打破既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惯用的组合形式,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具冲击性的视觉效果。另外,在使用传统云纹时也要非常注重色彩的改变,在传统服饰之中云纹的色彩虽然多变,却也是相对固定的,服饰文化发展至今除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外,本土的传统服饰文化也对其影响颇深,所以,在借鉴和使用云纹图案时应注重打破传统的配色原则,将更多的流行颜色与传统的云纹图案进行配比组合,使其达到一种时空交错的独特美感[4]。
六、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之中传统云纹的应用意义
1.赋予创意设计以更多的灵魂内涵传统云纹的使用的确能够让现代服装设计融入更多厚重的文化气息,使得现代的服装创意更具民族特色,也让创意设计注入更多的灵魂。而云纹图案的使用可以通过现代先进的制衣技术和材料科技让传统云纹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新的材料和技术也能够借助于传统云纹的古朴和厚重而达到理念突出的效果。
2.赋予创意设计以更多的表现手法云纹图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其他图纹式样使用,通过主次形象的对比关系形成一种强烈的空间效果,让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得益彰、交相呼应的灵动美感。而现代服装之中有许多可以很好地突出图案立体效果的手法,如针织法和拼贴重组法等等,让本就有着很好空间感的云纹图案更加具备立体的视觉效果。3.赋予创意设计以更为深厚的创作基础不仅在创意效果上传统云纹为现代创意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源泉,同时在内涵上传统云纹更是赋予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以灵魂。一件设计作品如果单从外形上而言很难获得更高的评价和赞扬,往往那些获得很高认可的设计作品,其成功都是源于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于其内涵的清晰表达。云纹的根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其每一寸枝叶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给养。不论是其外形还是内涵都与千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血脉关联[5]。现代创意服装设计者在采用云纹作为设计元素时,其实就相当于获得了悠久传统文化的支撑和供养,剩下其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厚重的文化内涵用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方式表达出来。
七、结语
现代创意服装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式样、色彩、材料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更需要的是在理念方面的找寻和回归。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民族而言,传统文化就像是一眼取之不尽的甘泉一般,创意服装设计者不应当忘记这眼甘泉的滋养和醇美,应积极从中汲取优秀的可以用作设计的元素,让自身的设计理念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对于云纹的采用,设计者要坚持秉承再创造的原则,既承认传统祥瑞文化的甘美,同时也要以当下流行的服饰文化为载体,让云纹图案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服装设计领域绽放新的光彩,也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创意服装设计注入更多的灵感。
参考文献:
[1]王艳茹.汉晋时期祥瑞文化在服饰纹样中的表现[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6.
[2]蒋丽娟.天趣赋祥云,端庄释如意——紫砂壶“祥云如意”创作漫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8).
[3]龚世学.中国古代祥瑞文化产生原因探析——以周初天道观的形成为基点[J].天府新论,2012(9).
[4]王银明,陶颖彦.吉祥云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