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MBA 保险 第1篇
1.引言
自1979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保险作为一个朝阳行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也正在向新兴的保险大国迈进。正因如此,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变得越发重要。在国内高校,经济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基本成熟,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开办的工科保险专业则显得更加独树一帜。这个专业自1996年创办以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具有专业保险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从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往届毕业生的在职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授予工科学士学位的保险专业,已经用事实得到了广大社会的认可及人才市场的需求。那么作为工科为基础的保险学生,他的专业优势有哪些呢?这是我们下面需要阐述的,现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2.工科保险的专业特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保险专业是根据保险业对风险控制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是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安全生产监管、劳动安全监察、技术质量监督、社会保障、消防及交通安全管理、大中型企事业等单位(部门)相关领域内,从事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方面的工作。因其突出的特色,深受人才市场、特别是保险企业及保险中介机构的欢迎,而且从趋势上看每年供不应求。那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毕业生岗位争夺战中,沈航保险专业作为一个二批本科专业,在人才供大于求的社会现状之下,又是为何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优势呢?
作为国内唯一的以工程为基础,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类专业,既与其他经济类保险专业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其理论课程体系,体现了通才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的是“能力强、高素质、有特色”较强毕业生的适应性。种种袭击选修课的设置,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安全与保险有比较一致的平台,具体体现在保险学原理、系统安全基础和安全原理、计算机操作实训、安全人机工程学等主干课程的统一要求方面。其实践课程体系,体现了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主要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入学教育、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个专业学科的课程设计及大作业。最后进行伸长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阶段学习的最终环节,综合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锻炼。其基础课程体系则是根据保险专业的学科特点,做种高数、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英语、电工与电子学及微机原理等学科,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点突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及再保险等。在理论课与基础课基础上重点集中与保险的基本原理与实务方面。同时为加强对本科女生的仪态、形象和职业气质的训练,还特别设置了专业性选修部分。该专业充分发挥了其工科保险的优势,做到了行业与特色的融合,这也正是沈航保险专业特色。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除保险学方面的课程外,更增强工程技术底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极富针对性的工程训练,有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相结合:安全与保险知识协调并重,重点掌握危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技术,费率调整原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除基础可与宽口径选修课之外,本专业在强调“安全、保险”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法律、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熟识所处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基础,并且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独到眼光,从用人单位角度看,这样的人才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
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文科、经济类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人文科学的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工科的思维基础,是“工具理性”;理科的思维基础是“科学理性”,文科的思维基础,是“人文理性”。工科教我们认识心灵之外事物,具备认识自然的理性思维,教会学生正确地面向世界,面向外界,面向事实。社会人文科是思想,是思维方式,是价值观,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人心、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彻,善于换位思维,是与人交流的素材。通过课程安排,使得学生能突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转贴于
如表1,不难发现工科保险专业其明显的专业特色,主要是这个专业将多方知识的融合,在专业课中,让学生明确所授科目及相关具体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具体用处,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险、人身险、以及保险公估等科目的学习过程之前,老师会先介绍科目背景,及当前国家、国际的政策趋势。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自学,而不至于盲目的学习,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该专业更侧重案例分析,尤其是有争议的案例,这样做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得到更深刻的体会,避免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走弯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与该科目对应的课程设计,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不仅夯实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英语,学生专业特色鲜明。
3.工科保险的就业优势
毕业论文MBA 保险 第2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风险;内涵;成因;防范体系
随着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较晚,尚处于发育、探索阶段,在许多方面还表现得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深入对大学生就业风险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健有效运行,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内涵
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在市场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大学生作为经济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大学生就业风险是指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失业、人身或财产损失、合法权益受损、就业歧视、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风险。在宏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专业不对口、就业观念转变滞后以及学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难以有效对接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导致毕业即失业。
2.人身或财产损失。个别非法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急于找工作容易轻信于人的弱点,巧列名目,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介绍费、服装费、保证金、抵押金等,更有甚者将学生骗到偏僻处实施抢劫或人身侵害,导致毕业生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给毕业生经济、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3.合法权益受损。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毕业生处于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采取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等手段,损害毕业生利益。如:在劳动合同中只规定学生的违约责任,而对单位的违约责任只字不提。此外,一些用人单位还利用《劳动合同法》有关试用期薪水较低的相关规定,不断招聘毕业生进行试用,待试用期满便以种种理由予以辞退。如此反复,长期低成本占用廉价劳动力。再如:一些单位随意降低学生的薪酬标准,故意延长试用期限,不替学生缴纳或少缴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4.就业歧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着相当普遍且非常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其中包括对性别、种族、年龄、、民族、身体残疾、身高、相貌、身体状况(乙肝及HIV/_)、婚育状况、地域、户籍以及一些体制和政策性歧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遭受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使得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难以实现。
5.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变化或自身专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能从事与自身专业不相关、不对口、或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造成实际收入低于预期,在心理上形成很大的落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就业风险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有效防范就业风险、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毕业生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淡薄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比较单纯,对社会险恶的一面认识不够深刻,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敏感性,风险防范能力较差。这就给一些非法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或不法分子造成可趁之机,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实施欺骗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导致毕业生人身、财产或就业机会方面重大的损失。
2.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失范。作为就业市场主体之一的用人单位,在选拔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随意抬高用人条件,实行性别、种族、相貌、身体条件、户籍等的歧视性政策。还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的毕业生,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盈利能力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欺骗毕业生。而作为就业市场另一主体的毕业生为了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在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方面造假。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失范,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3.市场功能不够完善。中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残缺,不仅使得市场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不足,也使得毕业生不能明确自身定位,流动具有盲目性。用人单位也因高等教育的信号功能弱化难以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而且就业市场交易价格体系不健全、定价机制紊乱导致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阻碍了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风险。
4.制度缺失,监管缺位。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面出台了许多文件和法规,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如有关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进入资格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就业市场上的欺诈行为、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主体的违约行为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创业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得到有效实施。
5.高等教育反市场因素的存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尚处于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起始阶段,存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许多高校游离于社会经济和市场发展之外,封闭办学,致使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突出、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1.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学校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权益维护》、《大学生求职面试风险规避》等多门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让学生尽快熟悉试用期、违约金、劳动合同等与就业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就业风险的鉴别能力。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加强政府执法监管力度。当前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就必须尽快公布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出台《大学生就业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使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违约处理、社会保障、仲裁和处理各种纠纷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制止和避免大学生就业风险的产生。
3.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体现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4.完善市场功能,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改革僵化的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减少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完善市场功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5.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有效的信用信息体制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并能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法律权威。同时,信息公开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证和促进信息在全社会的有效传递,对于克服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降低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6卷[J].软科学,2002,(1).
[2]常宇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郑州: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3]马佳宏,周会娟.调整与适应: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探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薛利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5.
[5]马永霞,翟小会.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An Analysis and Avoidance about Employment Risk of College Student
ZHANGJi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毕业论文MBA 保险 第3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就业状况;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迅速,服务人群扩展至城乡全体居民,同时也面对越来越多复杂的、技术性的问题。专业兴办源于社会需求,[1]在此背景下,一些院校依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立了医疗保险方向的本科专业,以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和医药学理论知识为支撑,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状况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相关影响因素,我们开展了针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了解医疗保险人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针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本科毕业生展开,一方面使该专业学生认清和预测未来就业形势,以便其更准确地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使学校了解新形势下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挖掘潜在的机遇,与就业去向及相应能力要求相对照,找出目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相关因素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设计了“医疗保险人才就业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问卷”,于2013年6月份发放,问卷形式包括纸质问卷和电子版问卷,方便处于不同地域的毕业生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状况、课程设置因素、教学方式因素、实践教学因素几个部分。
二、医疗保险人才就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为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调查对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2008~2012级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7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女生12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被调查人员的户籍多集中于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分别占被调查人员的和,农村占,县级市占,乡镇占;被调查人员的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3000元占,3000~5000元占,5000~10000元占,10000元以上占。
1.就业时间
被调查人员的毕业时间少于1年的占56%;毕业时间1年或多于1年、少于2年的占;其余毕业时间为2年或多于2年。
2.就业地点
被调查人员的工作地点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占总人数的,工作地点在地级市、县级市、乡镇的分别占、、,其余为无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员。
3.收入情况
被调查人员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中间层次(1000~3000元),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上的被调查人员分别占和。
4.就业机构类型
被调查人员从事的就业机构类型依次为:灵活就业占,非医药企事业单位占,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占,社保机构占,商保机构占,基层支教和选调生分别占、,此外,研究生占,未工作或实习占。
5.就业渠道
通过学校或社会举办的招聘会找到工作的占,通过父母或亲友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占,通过到单位见习或实习被录用的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或老师直接推荐的占,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的占。
三、医疗保险人才就业状况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对医疗保险人才就业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也存在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应当借助新政策、新形势的推动,从社会需求出发完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就业能力。
(一)社会因素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参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医疗保险事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面对越来越多复杂的、技术性的问题,医疗保险人才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求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信心,的被调查人员也认为社会对医保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新医改政策和国家就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宣传。但总体来说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被调查人员中认为就业形势较严峻或非常严峻的分别占到和,极少数认为就业形势较好或非常好。
从社会需求来看,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主要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几类。前两类机构在政策推动下,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学生就业受到“编制”、“户口”等一些因素影响。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保险意识的提高, 商业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迅速增加,逐渐成为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2]
(二)自身因素
大多数被调查人员()认为能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于自身拥有一定的就业能力,父母的人际关系、国家政策、所学专业和就读学校并不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虽然不否认一些外在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但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仍是成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毕业生来说,突然从相对比较简单的学校环境进入竞争激烈、压力大的就业市场,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就业缺乏心理准备,尚未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发展规划。从调查来看,面对逐渐增大的就业压力,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自身的就业能力一般(占),认为自身能力较强的占,认为自身能力很强或很弱的都很少(共占),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并不盲目乐观,认为只有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
在各种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调查中,涉及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压克服困难能力、创新能力。被调查人员将实践动手能力放在首位的占,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的占,人际交往能力放在首位的占,环境适应能力放在首位的占,抗压克服困难能力放在首位的占,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的占,团队合作能力放在首位的占。
(三)学校因素
高校在培养医疗保险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但从调查来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地方。
1.课程设置
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本科的主要理论课程设置除了计算机、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外,专业必修课程由三个板块构成,即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板块(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基础医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要等)和社会保障、保险类专业方向课程板块(社会保障概论、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统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保险学等)。此外还根据就业去向设置了多类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
的被调查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持肯定态度,的被调查人员不满意学校设置的课程。不满意的原因依次是:第一,不适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授课内容浅薄;第四,课程设置不系统;第五,课程数量多;第六,课程内容重复。
当调查“学校有没有开设过相关的就(创)业指导课程”这个问题时,的被调查人员给予肯定的答复,并认为在应聘技巧、职业规划辅导等方面有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即学校开设的相关就(创)业指导课程为许多年级合班共同讲授,教师讲授的内容并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而具体分析,所以这些就业指导课程的正面作用就受到一定的局限。
2.教学方式
在关于医疗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仍是讲授。课堂上问题的结论多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占到一半以上,经过学生思考教师总结的占,由学生自主概括出来的则仅占。学生向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与讨论结合(),学生小组讨论为主、教师加以引导组织(),以学生自主为主、教师适当解决疑难问题()等方式,传统的讲授方式并不受欢迎。
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大多数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以教材为主,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同时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讲授内容和举例陈旧,脱离实际工作,仅有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讲授知识丰富,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较好的结合,并能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
3.实践教学
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本科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专业实践、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以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社团活动、公益项目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被调查人员认为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就是专业实习(占),接下来依次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公益活动、课外学术活动、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
被调查人员认为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实践机会太少,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提供;学校重视不够,没有从社会需求出发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一般;实践活动与专业相关性不足,没有机会将学校里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中;统一安排实践活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实践活动过程中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等。
由此可见,学校还需进一步从社会需求出发,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培育对口实习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医疗保险人才就业状况、社会需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医疗保险这类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应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加强宣传,开设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引导大学生调整自身就业观念,并根据就业去向及相应的能力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能力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一)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医疗保险专业应注意将适应社会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社会需求调查分析和邀请校外实践部门专家论证,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就医疗保险专业而言,就业去向主要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几类,各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应根据就业去向及相应的能力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用能力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随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实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3]着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二)引导大学生调整自身就业观念
通过加强宣传,开设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调整自身就业观念,使其认识到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项服务于民生、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从事该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社会贡献巨大,投身于该领域能够对自身进行历练,体现其人生价值;同时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既懂得医药学知识又会管理,还要懂得保险知识,专业性和应用性、实践性并重,因此需要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助学校提供的实践、实习平台,利用各种机会,积极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压克服困难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自身综合就业能力;此外,还应调整就业观念,由过去向往大城市、大企业转变为面向基层,我国当前县(市)和乡(镇)两级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存在更大的人才需求,面向基层更有用武之地。[4]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调整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分配课时比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课堂、校园、社会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以能力为导向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分配课时比例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医药学、管理学与保险学三大知识板块,跨度大且各自成体系,应根据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能力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分配课时比例。[5]首先,具有一定的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医疗保险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医药学课程的设置上,应根据其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工作需要,建立与临床教学相分离的教学体系,整合医学课程,压缩课时,编写适用于非医专业的医药学教材。其次,医疗保险人才还需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熟悉卫生管理基本规律,应开设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等课程。再次,保险学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可以综合考虑设置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两个方向的课程,社会医疗保险方向设置社会保障概论、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商业健康保险方向设置保险学、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与理赔等课程,并将更多专业方向课程体现在选修课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当前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仍多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多方位锻炼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对于这类理论性、政策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知识,学生学习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缺乏兴趣。应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特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部分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经验性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医疗保险基础知识;此外,需注重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增加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案例教学等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给予其充分的自由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探究与创新能力。
3.从课堂、校园、社会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医疗保险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环节更应受到重视。需根据社会需求,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课堂、校园、社会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课堂上,针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通过配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教学模拟软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6]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的同时,熟悉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业务经办流程,锻炼学生开展医疗保险具体工作的能力;校园里,通过举办专业知识竞赛、辩论会,组织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竞赛活动,满足学生对现实知识的需求,锻炼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校外,应针对就业方向,建立系统、稳定的社会实习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教师联合指导,形成学生在不同实习单位之间、同一实习单位不同岗位之间的轮换机制,使其熟悉各项医疗保险业务,锻炼综合能力。
4.以能力为导向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应针对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基础性课程,仍主要从记忆、理解两个方面考核学生掌握水平,引导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对于专业性课程,则应在考核前两个方面基础上,采用客观结构化面试、学生自主评价、计算机网络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融会贯通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进行考核,引导学习向更高阶段转化,并加强考核管理,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云,吴琪俊. 我院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4): 718-719.
[2]李晟,覃伟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3): 331-332.
[3]郑先平, 刘雅,袁杰. 对我国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9): 705-708.
[4]胡忠培,等. 公管(医保)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 2009,(2): 285-287.
毕业论文MBA 保险 第4篇
浅析中国保险业反_策略
【摘要】 在保险领域中尤其是在寿险行业中,存在着许多_的行为。随着保险产品功能的不断深化演变,保险行业日益成为犯罪分子_的重要渠道,针对保险业面对的_风险,保险管理者及保险从业者如何认识风险、防范风险,提高保险业反_监管有效性,成为亟需应对的理由。
【关键词】 保险业 _风险 防范策略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反_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银行系统_的风险越来越高,_者于是开始将保险产品作为其新的_工具。保险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及保险产品功能的不断深化演变,客观上导致保险业面对更大的_风险。随着反_工作范围从银行业、证券业向整个金融业全面扩张的开始,保险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亦是_频发的高危地带。_领域逐渐向保险业延伸,保险_手段趋向多样化、隐蔽化、专业化,保险业反_工作面对严峻考验,防范并打击保险_成为目前金融业反_的重点之一。
同时,相对其他金融领域,由于保险本身的行业特征以及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即除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外,还涉及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中介机构。以上种种方面势必导致保险业_手段更多、更隐蔽。随着《反_法》的出台,商业保险反_机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缺陷。要有效地遏制保险_,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对金融保险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全面围剿保险_活动。针对保险业面对的_风险,保险管理者及从业者如何规避风险、防范风险,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我国_的概念
所谓_,是指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通过交易、转移、转换等各种方式加以合法化,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人民银行2003年颁布的《金融机构反_规定》将通过金融机构的_行为所涉及的“黑钱”范围扩大,包含了贪污、贿赂、诈骗、逃税、侵占国有资产和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其实质是扩展了通过金融机构的_行为的上游犯罪。_活动不仅使违法所得合法化,而且还扭曲正常的经济和金融秩序,损害金融机构的诚信,腐蚀公众道德。作为现代社会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是_的易发、高危领域。随着银行监管制度的不断严格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将黑手伸入保险行业,利用商业保险反_机制的缺陷逐步向保险行业渗透。因此,在保险业中做好反_工作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保险业_的目前状况
目前,利用保险业_在我国尚无法律上的明确界定,理论界一般将其概括为投保人利用保险机构使非法收益合法化,或者以将集体的、国家的公款转入单位“小金库”化为个人私款或逃避纳税为目的的行为。目前在我国利用保险业_的主要方式以后者为主,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退保
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先以单位的名义用支票购买保险单,将巨额资金分散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员工名义下进行投保。一般情况下普通员工对此一无所知。钱到保险公司账后,时间长短不一,投保企业就按约定退保,保险公司扣除手续费后,以现金的形式将钱打回到企业指定的个人账户上。中小型寿险公司甚至连手续费都不收,只要求企业的保费在自己的账上留存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然后以现金的方式返还到企业个人账户上。如此,保险公司能获得短期融资而省去同业拆借的利息。
2、利用团险业务_
在团体寿险业务中,投保人通过长险短做、夏交即领、团险个做等不正常的投保、退保方式,将公款转入单位“小金库”化为个人私款或逃避纳税的行为是_行为的重要渠道。按照多数保险公司的规定,团体保险退保是有时间限制的,例如只能投保三年后才能退保,但是,由于团体保险的“单子”都比较大,面对高额保费的诱惑,对于经营压力巨大的保险公司而言,这些规定逐渐被掏空,不但何时退保可以商量,甚至退保扣除的费用比例也可以协商。在这里,保险已经失去了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的最基本职能,而成为当事人取得各自不正当利益的工具。
同时,投保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利用较低的成本达到逃避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这种情况的团单,一般采用上年末投保而新年伊始退保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年初团险退保量剧增的理由。除团险、骗保手法外,保险_通用的手法还包括地下保单_、犹豫期退保_以及保险欺诈、长险短做、趸缴即领、违规退费等,此外,隐匿真实身份、虚报个人材料亦是常用的_方式。还有利用人寿保险合同的现金价值进行保单贷款,_者在购买了高额的人寿保险之后以抵押贷款的形式提取现金,然后让保单自动失效。
3、财产保险_
财产保险_的主要方式有保险欺诈、理赔欺诈和现金交易等。突出表现为退保和保费支付的时候,保险公司应客户的要求不选择银行划账,而是通过现金支付。另一种表面上是外汇保单,实际是用人民币来缴费,而理赔却是外币。
4、用黑钱购买奢侈品
比如用黑钱购买豪车,然后向保险公司全值投保,制造保险事故要求保险公司对其给予现金补偿。
5、地下保单
_者购买地下保单,把钱打到业务员指定的国内账户,然后在香港签单,由业务员负责把钱从内地转到香港,从而实现资产转移。
6、银行保险_
银行保险的核保标准较低、征询信息较少、成交速度快、手续简便,但现金价值却很高,_者反而可以从银行划转保费。网上保险也是一种新型_工具,根据电子签名法规定,保单生效,投保人就可以退保变现,这为_提供了条件。
7、行贿保单_
用寿险保单送礼,即由行贿者(_者)进行巨额保费支付,受礼方退保变现。在企事业单位采购团险时,保险公司会虚增保费,成交后再向有关人员赠送大额保单,由其退保变现,这种属于上游犯罪的“贪污贿赂犯罪”的_行为。
三、我国保险业反_工作面对的理由
保险业经营中的_活动,不但为其上游犯罪提供了资金通道和便利,而且扰乱了金融、保险市场秩序。在日益严峻的反_形势面前,保险业还存在许多制度与结构性的理由。
猜你喜欢:
最新范文
毕业论文MBA 保险 第5篇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经_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将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贷款利率倍的下线。同时中央银行表示下一步将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条件,稳健的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行。
一、存款保险制度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当成员发生经营危机或者破产时,由该保险机构提供财务救助或者向存款人提供存款赔偿的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国际上主要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两种。虽然该项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利益,但是,它本身也具有一些问题,比如提高银行运营成本,容易诱发道德风险等。
二、道德风险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这项保险非常特殊,它涉及了三方利益关系,存款人得到保障的同时,银行也能从中得到利益,而且制度上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存款人和银行的逆向选择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所以这项制度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假设来说明道德风险出现的原因。
首先假设在现有的隐性保险制度下,如果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储户能从中获得Y的收益,一但经营活动遇到问题,那么损失为L,同时储户监管银行要花费C的成本
其次,银行可以选择从事风险较高和风险较低两项种资经营活动,风险高的投资活动能以P的概率获得A的收益,风险较低的投资活动一定能获得B的收益,同时A(1-P)>B。在银行被储户监督时,银行额外的运行成本为H,存款保险费为D。
在此假设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博弈矩阵:
结合博弈论的知识我们能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监管是储户的最优策略,而银行的最优策略是选择高风险投资行为,最终的纳什均衡将是(不监管,高风险投资)。这时,我们担心的道德风险问题出现了。
根据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道德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在知道自己的存款受到存款保险的保护后,存款人不需要关注银行投资活动的风险问题,只会更加注意各家银行所能提供的收益,银行活动所面临的风险不再是他们决定自己储蓄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存款获得保护的情况下存款人在意的唯一因素是利率,因此他们缺少了对银行活动进行监督的动力,反而希望银行能够提供更高的利息,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成为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二)银行的道德风险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对于银行的监督会下降,同时对于利率变得更加敏感。银行为了吸收更多的资金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利率,同时由于存款保险金的存在,银行的成本相对于以前会有一定的增加。存款保险制度在给予存款人以保护的同时也给了银行最后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自己的收益不变,银行对风险会更加偏好。在银行经营状况不好时,由于有存款保险做最后保障,银行可能会偏向于采取高风险投资的策略来获得高额回报,而不是采取稳妥政策改善经营状况,增加了存款人存款的风险。
(三)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机构是一个维护金融环境稳定,保障存款人利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它的背后政府背景的存在,也可能存在着不全力处理问题的情况。由于保险机构管理者不希望在其任期内出现大的金融问题,所以在位者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银行可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求能平稳度过任期。在任职期间内,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监督检查会存在标准上的区别,宁愿最后采用保险金帮助破产银行,也不愿意在大危机出现前彻底提出整改意见。这样的存款保险制度无法从制度上激励保险机构管理者及时对不良金融机构进行管理,从而产生了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三、道德风险的危害
(一)对存款人的危害
在目前国家拟推行的50万赔付标准的存款保险制度下,大型国有银行由于其安全性以及“大而不倒”的思想影响下,能够获得较多的资金。相比之下,中小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收益率来吸收存款。在高收益的驱使下,存款人可能将自己的存款存入高利息银行。一般来说这些中小银行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要差一些,如果这些银行的信用状况出现变化,很容易出现挤兑现象,造成银行破产,超出赔付额度的存款得不到补偿,存款人的利益遭受损失。
(二)对银行的危害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银行的首要影响是推动其成本上升。存款保险金和利息上调这两块成本的增加,以及保险制度推出后造成的“资金转移”现象导致信用状况相对较差的中小银行运营变得艰难。为了应对增加的成本,同时减缓“资金转移”现象的发生,银行只能提高风险投资比例,增加自身的运营风险。风险的增加一方面容易直接导致运营状况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自身信用评级的下降,引发挤兑危机间接引起银行经营危机。
(三)对存款保险机构的危害
银行运营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风险投资和次级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银行运营风险的增加直接影响保险机构对其监督的成本。如果采取统一保费的策略,经营状况差的银行等于受到了大银行的补贴,会引发经营状况良好银行的逆向选择,从而退出存保制度。同时由于对风险大的银行监管成本的提高,只能增加对其的保费收取。保费收取的增高又反过来增加银行成本,推动其对风险的偏好,破产风险提高。银行风险的增加同时引起对存款保险金需求的增加,增加存款保险机构运营难度和运营风险。 四、解决方式
(一)采取显性的限额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的限额存款保险制度明确了赔付限额,对于大储户来说其存款依旧存在着风险,在损失存款的压力下大客户会有足够的动力对银行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相比于隐性存款保险,显性存款保险能更直观的给予被保险人以信心,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存款人道德风险的出现。国际上通用的额度有两种,一种是人均GDP的2-4倍,一种是以90%的存款人被保为标准,这样可以在保护存款人存款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做到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采取差别费率制度
我们已经讨论过统一的保险金会引发的逆向选择的问题,所以在条件满足时,我们应该选用差别费率。对于资本充足率高,风险较低的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调低其保费金额,对于运营风险较高的机构可以采取梯度收费模式,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收取不同的保险金。虽然这样可能引发银行偏向风险的问题,但是结合显性存保制度和其他监管模式,可以比较有效的避免银行由于保险的存在而过分追求利润忽略可能存在的破产风险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三)保险机构运作人员和资金构成多样化
1、私人资本的引进能有效防止保险机构道德风险的出现。在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组成上我们可以考虑适当的引入部分私人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吸引投资解决部分保险金的同时增强其对银行运营监管的动力。保险机构道德风险是在管理者在乎自己的政绩受影响的条件下出现的,私人资本的引入可以通过股东担心自身资本受影响来增加对参保机构的管理动力。
2、保险机构的运作方式多样化。除了私人资本参股以外,还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共同出资作为保险金的一部分来源。将不同风险的金融机构组合搭配,作为一个小组使用保险金,低风险机构会因为当心自身出资部分由于其他机构破产而被使用,会有动力进行业内互查,减少道德风险的出现。
(四)保险机构独立性和处置权
保险机构本身应该和政府独立出来,需要有自己行动的独立性。政府指挥保险机构运作本身对于现行保险制度的公信度就有不利的影响。由于多年隐性存款制度的存在和过去金融机构破产的前例,人们会因为政府的介入而认为隐性保险的存在忽略投资风险,造成显性制度的信用破产。同时,保险机构必须具有对陷入危机的金融的资产处置权。在金融机构资产状况低到一定比例时投资需要保险机构的审核,陷入危机时直接由存款保险机构对其剩余资产进行处置,这样可以防止金融机构在运营状况不善时采取过分的风险投资策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五、结语
金融管制的放开和利率的市场化使业界对金融保险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大,这项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金融的稳定性,但同时它所伴随的道德风险也需要我们多加防范。在推出正式制度前,需要对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加以考量,综合考虑,使我们在得到它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
毕业论文MBA 保险 第6篇
在谈互联网保险的现状和创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互联网保险是什么?它与传统保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互联网保险,是相对于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而言的,实质上就是保险电子商务或者网络保险。具体点说,互联网保险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要营销渠道的,保险计划书的设计、投保、缴费、核保、承保、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和给付等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互联网保险与传统的保险,主要区别于营销渠道上,至于产品上的拓展也只是量的变化,并没有质的飞跃。
我们知道,互联网保险在国外早就存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保险公司自建渠道,或成立网上保险商城,或设立电商子公司;另一种则是借助现有第三方的网上保险平台。在我国,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保险的元年,虽然我国并非2013年才存在互联网保险,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互联网保险在我国只能算是新生事物。
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保险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功能上有所局限。网络保险主要功能一直局限于保险咨询、险种浏览、投保意向、网上投诉报案、简单调查市场需求、简单险种在线投保等。第二,缺乏线上互动。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在网络销售方面,还处于最初的静态信息给予阶段,在客户服务方面,也仅仅处于服务信息提供阶段。第三,客户少。网络保险客户较少,目_络保险市场人群细分明显,需要长期的市场人群培养。主要消费群体为80、90年代。第四,风险较大。互联网保险带来的风险也值得关注,其潜在风险有两大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如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的风险。二是信用层面,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投保人的信用可能难以甄别,而且投保人准确获知产品内涵的程度也可能受限。其实,无论保险在财富管理方面有何创新和突破,风险管理都应该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也正是由于对风险的考量,进入2014年以来,多家保险机构推出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不够规范,均被叫停。综合来看,出现问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都有几方面表现。一是预期收益过高。二是风险提示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完善。三是产品的流动性不足,可持续性存在问题。四是消费者保护做得不够。
对于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也进行了粗略的调查和分析。
在我国,网络保险进入实务操作所需具备的物质条件还不成熟。一般来说,风险较大、投保人健康状况要求高、保险金额较大的标的要求做到现场查勘,这是在线核保不具备的,且我国还没有电子签名的相关立法,通过数字签名在线签订的保险公司不具备法律效力,这对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有所阻碍。
同时,现有的网民结构和互联网的被动性不利于发展网络保险。据调查,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仅有。通常情况下,保单是被卖出去的,保单的销售是出于保险营销人员的动机而不是客户的动机,而互联网是一种被动的媒介,保险公司主要依赖于它所开发的客户人群。
再者,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也是网络保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保险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而且,保险的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更容易相信熟人,希望他们解决疑问,而网络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风险的评估、法律的不完善是保险在线发展的瓶颈。我国应该加强电子领域的立法,同时加强研究保险标的的风险评估。
互联网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将从原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加速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近两年,保险的创新发端于互联网,手段上是经营成本、获取客户之争,其本质将走向“数据”的竞争。我将主要从市场、产品、沟通三个方面来谈谈互联网保险的创新。
面向新市场,是保险创新比较困难的地方,因此多数行家将创新的实现聚焦于产品本身如产品形态,容易忽略开拓新的蓝海。其实完全可以扩大产生风险标的的范围,从人身、财务扩大开来,比较“消费体验、情绪、感受”,甚至“人文关怀”、“投资损失”。持续大热的“航延险”、这两年上演的“赏月险”、“高温险”、“喝高险”、“奶粉险”即属此类,甚至游走于保险边缘的“延保”亦然。此类保险创新令人纠结之处,倒不是缺乏可用于评估定价的历史数据,而是很难界定到底是“创新”还是“噱头”、是保险还是赌博。两者一天使
一魔鬼,本是一体两面、一线之隔,如何拿捏尺度、说服监管,比市场开发更需要智慧。千万别学人保“雾霾险”,罚的还没赚得多!
产品是险种条款+费率,是保险计划、方案。在互联网语境下,保险产品的外延或可拓宽一些,包含交易、服务等客户接触相关的内容,比如要研究如何让客户舒服地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讲究“用户体验”。保险产品研发过程的创新,是几乎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严格来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说:如何借助互联网,优化保险产品的创意和生产过程的创新,是最具挑战性之处。以往情况下多是市场部来做这事儿,一看历史销售数据,二做内部和外部的市调,三看考核和一堆KPI。这些办法到了互联网环境里颇感无力:保险是“卖”出去的,渠道本身的利益倾向占有相当大的影响权重,无法判断在保险的购买决策中,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而基于互联网的保险营销,则需要把“各种中间渠道的影响”剥离出来、直接研究消费者。但保险产品形态复杂、语义艰涩,消费者几乎没有办法表述清楚自己的保险需求,传统的调研样本量、时效性都跟不上互联网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是重新定义渠道:渠道不仅仅是保险产品的销售者,也担任了保险产品的直接需求提出者、创意者,甚至参与到研发和未来的市场利益分割中,即保险产品众筹。聚焦到保险公司自己,或可找到类似的保险产品研发路径:动员各行各业的数据和用户拥有者——也就是各类网上网下的垂直门户,弄一个保险产品的应用市场,让各种门类的垂直数据拥有者自己来提出风险对冲的需求和创意,其共享出来的数据,由保险公司利用其精算技术来评估、定价,形成商业化的保险产品后,由垂直门户们纵向、横向推广,并享受推广收益。
目前保险产品形态的创新,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投、被保险人关系。通过某种变通执法规避“无可保利益不能投保”的限制,把不相关的人拉进来,扩大目标人群。
2、将复合形态的保险责任分解开单独卖,用户选择余地变大,降低门槛。缩短有效期,再通过自动续保实现间接长期险。
3、交费年期灵活,最好弄个类似银行的归集功能。
4、第三方支付制度,可以间接验证,规避“代签名”的风险。
问卷游戏化和增值服务。信用数据可以大大简化各种繁琐步骤。在问卷中建立激励机制或者与财务管理、健康管理等融合起来,先弄点横向跨界的东西让客户满意,自然发展成忠实客户。
营销包装,这方面泰康和阳光的营销包装相对好,在简单易懂、亲和有趣、重点突出之间实现了平衡。
至于沟通上的创新,线上渠道的主要是那些应用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此类东西。其实在互联网上,品牌的影响力非常重要,在陌生的环境下,消费者优先选择的只能是品牌,因此花心思、投资资源做品牌是基础。最值得注意的一点,线上毕竟不是实实在在的,除了各步骤全过程网络化之外,要有完善的客户咨询服务系统和线下服务系统,在客户需求由线上转入线下时,有部门负责承接,完成咨询后再回到线上进行记录与客户资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