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第1篇
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辞
致谢1: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
我首先要感谢张玉清老师,是他将我领入了信息安全的大门,并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在这近二年的时间里,他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而且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素材。同时,张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张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爸妈和女朋友小熊,在生活上给予无限的关爱,特别是小熊,和她恋爱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她的爱,失去她的时候追悔莫及,或许余生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在快要毕业的时候,向你深深遗憾地说:“你的爱让我长大成熟,从此知道该如何去爱,而我却让你伤痕累累,而你已远走,如果还有任何机会,如果还有来生来世,我一定放你在掌心细心呵护”。
感谢在防范中心一起学习工作生活的同事们,张德华博士,毛剑博士,刘向宁博士,赵鸿浩,贾素平,李海宝,孙鹏鹏,杨晓彦,倪阳,黄丹丹,王若欣,余俊松,由于你们,生活过得精彩而又充实。
感谢在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阶段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同学们,蒋柏梁,石淼磊,张军,程亮,王晶,吴晶晶,胡浩,贾炜,刘孜文,刘敬轩,邓艺,王祥根,韦勇,任荣,并一起度过在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习的岁月。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致谢2: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松青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陈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陈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陈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文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李生龙老师,吴建国老师,王建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和报答他们!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第2篇
1 论文结构概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为1~3万字,须包含以下内容,并依序装订。
(1) 中文摘要(不低于300字,含关键词3~7个)
(2) Abstract (含Keywords)
(3) 论文目录
(4) 论文正文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论文用A4纸打印。
2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是对论文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意义、设计过程、实验手段及取得的成果等。注意摘要中不得出现“本文共有X章,第一章…,第二章…”之类的表述。中文摘要须另起一页。
关键词与摘要在同一页,数量3~7个,以“关键词:”另行顶左开始。中文关键词须用汉字,不得使用英文单词或其缩写,例如“DBMS”不能作为中文关键词,必须用对应的中文表述:“数据库管理系统”。关键词之间用“,”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加任何标点符号。
3 Abstract
Abstract是论文的英文摘要,一般对照中文摘要翻译,要求另起一页。Keywords对照中文关键词翻译,与英文摘要在同一页,以“Keywords:”另行顶左开始。Keywords之间用“,”隔开,最后一个Keyword后不用加任何标点符号。
4 目录
目录是全论文的纲要。中文摘要、Abstract、论文正文的各级标题(一般最多取三级)、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都应编入目录,标注其页码对照关系,但目录本身不出现在其中。中文摘要、Abstract、目录等使用希腊数字“I、II、…”编连续页码;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使用“1,2,3,… ”编连续页码。页码应标在论文文本的右下角。 目录要求另起一页,目录页装订在英文摘要(Abstract)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5 论文正文部分
论文正文需说明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细提纲由指导教师把关。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第3篇
摘要:
计算机技术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这虽然为计算机教育行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效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开发和改良,在充分地利用微时代和数字时代得有效教学手段,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开发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然后分析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全面的加强微课程应用的优势和主要特点,最后分析了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开发
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络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各行各业纷纷地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日常的运营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专业教师就要树立全新的以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全面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的改革,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丰富教学资源,不断的提升基础微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规范性。
一、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开发过程:
当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市场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各方面需求,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的目标,科学有效的完成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微课程的设计。
然而,在实际的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当中,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地梳理全新的微课程理念,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微课程对于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基础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阶段。虽然大部分的学校都引进了微课程进行教学,但却没有及时的对计算机当中的重要硬件设备进行更新,也没有添置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学习需求的足量计算机设备。这就使得在基础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部分的学生无法实际的进行相关的操作,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计算机硬件本身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从而会使得重要的硬件设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故障,这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全面加强微课程应用的优势: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不同,全新的微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视频的展示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当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分别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单点授课的实现进程,同时也能通过视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实际应用基础教学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当中增加微反思、微互动、微练习等的微型系列教学内容。
另外,微课程当中的教学视频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以丰富多彩和动态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主题。在进行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通常将视频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样还能够很好的配合其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和教学活动。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视频的反复观看,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微课程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丰富资源,然后分别以互动性、实验型、探讨型、讲授类型的形式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授课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1、授课时间短: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制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元素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点和难点等相关教学。这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微课程教学当中利用启发、表演、问答等着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而活跃的基础微课程教学氛围。
由于微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多要点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知识面和知识点融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程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将各种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融会贯通。利用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来进行教学,能够将传统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精炼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难度。
2、趣味性较强: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然后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可以分别制作重点视频、难点视频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视频,然后将其共享到校园网络平台当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微视频的下载,利用支持为视频格式的播放设备和仪器,就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学习和浏览。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连贯性地播放不同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构建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微环境。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有效措施:
1、精准选题:
微课程视频需要在短短的十分钟以内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的展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精准科学地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并在微课程视频当中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就需要在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利用有效的方法营造与教学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地将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2、设计创新:
为了能够确保微课程视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还必须要对视频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不仅要在视频当中增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在视频当中加入具有创新性和创意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是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络和移动技术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也可以在教学内容当中增加与学生特长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的知识,还可以考虑地域教学特点和区域发展情况,有效的在微课程视频当中融合具有投资性和区域性的教学资源。
3、视频录制: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视频录制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将录制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可以借助视频软件、电脑、话筒、耳麦等的工具完成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对耳麦、话筒进行调试,还需要确定视频录制的清晰度,这样能够使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的清晰性、美观性、明确性大幅度提升。教师也可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进行剪辑,截取视频当中能够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主题的内容,也可以在视频当中增加文字描述,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视频当中所呈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
4、提升质量:
微课程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形式,在社会发展和微课程教学模式不断的更新的情况之下,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微课程理念和微课程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为课程视频制作的质量。
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有效地将全新的微课程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学生进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增加一些具有创意性和时代性的元素,并在教学视频当中体现与学生实际生活一些相关的内容,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微课程的接受程度。
五、结束语:
计算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的过程当中,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和互联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这为全面推动信息时代和计算机教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了能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与社会和时代保持同步发展,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对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情况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利用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将微课程彻底地贯穿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地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然后及时地对微课程进行全新的开发和有效的设计,这样才能确保微课程教学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明秀.微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及在校内外的应用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01):115-116.
[2]_.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应对策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J].巢湖学院学报,,17(06):132-135.
[3]罗雨滋,付兴宏,王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02)):17-18+47.
[4]徐婕,刘金虎,陈瑾,单广翠,张利香.《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开发应用———基于Moodle和云平台实现[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1):145-146.
[5]周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制作,2015,(10):128.
[6]郑红梅.解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