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毕业论文(通用7篇)

个人学习 15 0

粮食毕业论文 第1篇

旱粮历来是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重视和政策引导下,我省的旱粮生产曾经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后随着人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旱粮的地位和作用也日显低微,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效益的提升,预示着旱粮生产新机遇的到来,旱粮不仅已经成为我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在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浙南山区发展旱粮作物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

1有利于调整粮食生产内部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全省粮食生产重水稻轻旱粮,结构单一,商品性能差,经济效益低。2012年浙江省统计数据显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万亩,而水稻种植面积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粮食总产万吨,水稻总产万吨,占粮食总产;旱粮种植面积合计仅万亩,占种植总面积348%,旱粮总产,占粮食总产。可见旱粮种植结构和产量与水稻的比例完全失调,旱粮中大豆和小麦是主体,其它旱粮种类则数量极少,由此形成粮食种类结构单一与消费结构不协调的格局。

2有利于食品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种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旱粮种类多、营养丰富全面,是发展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旱粮农产品可以加工成各类优质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加速食品工业发展。甘薯、马铃薯可加工成速食品,木薯干片加工成无水葡萄糖、药用肌苷等医药用品,大豆制成豆腐、豆干、豆豉,还可经深加工成赖氨酸食品添加剂、食用豆粉、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制成的食品,用于出口创汇;另外,旱粮还是畜禽饲料的重要加工原料。利用蛋白质和热能较高的豆饼、豆渣、麦麸、玉米等制作成营养价值较高的畜禽饲料,可以加快畜禽生长,减少饲料用量,节约成本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改善山区生态条件

旱粮生产过程中若实行水稻与大豆、玉米、薯类等水旱换茬,冬季油菜与大麦、小麦、蚕豆等合理复种轮作,通过水旱换茬、冬季绿肥与春夏粗粮轮作,有效地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效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浙南山区旱粮生产发展思路

1调整旱粮种植结构

优化种植品种浙南山区旱地适合发展旱粮作物是由其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冬暖夏热、雨量充沛有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而多变的地貌、土壤类型使得旱地农业具备明显的垂直分布,不同熟制的品种也分布广泛。除水稻外,其余的旱粮作物与经济作物均有种植,各种作物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无霜期的缩短而有旱、中、晚熟品种,播种期有春播、夏播、秋播之分,海拔较高的山坡则分布比较耐寒的作物,比如马铃薯、大麦、小麦等。旱粮作物种类繁多,生产结构复杂多变,能够适应浙南山区旱地的立体生态环境需求。结合旱粮作物的立体层次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粮食作物中粗粮与细粮的比例、谷类作物与油料作物的比重。河谷平原与低丘平坝区域作物生产水平较高,可适当提高旱粮经济作物的比重,如小麦、大麦,约占旱地面积1/3以上;丘陵与低山地区则以冬作油菜和豆类为主,约占旱地面积5%~10%,通过固氮作用和轮作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山丘和高山地区,逐渐提高粗粮的比重,基本上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沿海迎风坡避免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局部山区种植耐寒耐贫瘠的旱粮作物,如荞麦、高粱等。

2完善旱区种植生态

修筑梯田

浙南山区旱地坡度一般在15°以上,未筑地埂和修建水平梯田或横向带种,旱地周围未挖排洪沟、山顶和陡坡也未种植涵养水源的植物,顺坡耕作若遇夏季暴雨,在地表覆盖的密集度小、作物种植稀疏的情况下,雨水顺坡急泻,引起水土流失,带走土壤中大量养分。修筑梯田是治理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动力多少和经济条件决定梯田宽度,修成后配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当原地表坡度小于40°时,梯田的侵蚀能量约为原坡地的17%~22%,相应减少的侵蚀能量约为78%~83%,这与常规水平梯田的减沙效益相当。据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资料,水平梯田每亩可减少径流70%、减少泥沙量93%以上、增加土壤持水量30%,另外,尽管梯坎所占土地面积不大,一般在5%~10%之间,但形成的表面积却较大,随着原地表坡度增加,梯田总表面积增加,当地表坡度为15°~30°时,梯田面积较相应的土地面积分别增加约和20%,而所增加的耕地面积可使作物产量比坡地增产30%~70%。2修复草地发育良好的草地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与水土保持林相似,据测定在一般降雨条件下,20°苜蓿坡地较20°坡耕地减少径流,减少泥沙流失量;草本植物根系能改善土壤,种植三年的苜蓿地,土壤水稳性团粒可达9%,较一般农地增加倍。

构建立体农业生态系统

垂直气候资源是浙南山区自然资源中可供利用的最重要的特色资源,全面发展立体农业是提高种植业效益的必由之路。立体农业的实质是农业生物中多物种、多层次的组合配置,或多级物质能量循环转化。(1)间套作。间套作是立体种植的最基本形式,能充分利用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时间差、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生长的空间差,提高作物经济效益。马铃薯和玉米是浙南山区的优势作物,“玉米=马铃薯”是该地区旱粮种植模式的基本骨架,可以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确定种植模式,如低山区域可采用“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中稻”;高山区域则可采用“玉米=番薯+大麦”等模式。(2)组建复合生态系统。河谷平坝区域推广“稻田养鱼”、“稻田养蟹”共生模式;中山以上发展以“林业+旱粮”为主的模式,兼顾“林业+中药”、“林业+蔬菜”、“林业+食用菌”,依托林业发展旱粮、中药、蔬菜,把种植业和林业很好结合起来,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另外在浙南全境倡导“林-果-茶-草-牧-鱼-沼”的全面综合、异面利用的立体农业模式。

构建立体用肥需求结构

目前,浙南山区旱地农业基本上是广种薄收,耕作方式依然粗放,“种种一畈,收收一担”这类面积占旱地耕作总面积的60%~70%。在旱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山区高地土壤母岩、砂岩成分居多而导致土壤贫瘠,交通不便使得生产资料投入少,管理经营不善,另外顺坡耕种的旱坡地受长年累月的暴雨冲刷、土壤肥力流失严重、旱地越种越薄,甚至被冲刷成光板地、基岩。生产资料投入少、土壤肥力因自然条件流失严重导致旱地能量流和物质流入不敷出,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因而有必要推广旱地测土配方施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旱地立体用肥需求。浙南山区耕地(水田、旱地)耕层土壤养分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偏低,微量元素除硼外含量较高。山地表层有机质、全氮含量高,速效钾含量中等,速效磷含量极低,微量元素较低。作物可直接利用的是土壤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缓效钾的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低,是衡量土壤供应磷、钾素的有效指标。农化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速效磷含量趋势为水田>旱地>山地,速效钾含量趋势为山地>旱地>水田。其原因可能是水田中由于常施磷肥,磷含量高,而钾肥所施不多,但淋失却较容易。在南方山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影响旱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旱地生产力的影响因子关键是肥而非水,因而解决旱地农业“薄、瘦、旱”等主要障碍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种植豆科绿肥和合理用肥。除扩种豆类等养地作物外,必须增施较多的有机肥与适量化肥,促进和提高旱地土壤的有效成分含量。例如,山区水田由于开垦和种植过度而导致速效钾含量偏低,可进行适当的轮作和秸秆、根茬还土,另外每亩增施尿素、过磷酸钙28kg、硫酸钾15kg,保证水田土壤氮、磷、钾合理搭配,满足耕作需求。山地表层由于未经开垦,其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但速效钾含量中等,速效磷含量极低,微量元素较低,可适当增施微量元素和磷肥,降低氮肥施用量,每亩以尿素、硫酸钾5kg、过磷酸钙45kg为佳。

推广节水耕作、灌溉技术

粮食毕业论文 第2篇

自然资源情况

温、光、水资源配合良好句容市位于长江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时数2116h,年平均无霜期229d。境内以赤山湖、沿江圩区为主体的圩区稻作区,有着句容市“鱼米之乡”的美称,水稻生产一直是句容市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水源丰富,时空分布不匀境内共有中小型水库(湖)76座、大小河道44条,总长310多km,水域面积2万hm2,总容量亿m3,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全年有5个相对集中的雨期,但时空分布不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干旱与涝渍交替出现、洪涝受害程度重于干旱。

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句容市北临长江,宁镇扬丘陵横跨东西、茅山丘陵侧卧东南、中部是广袤的丘陵地带、西南部是肥沃赤山湖圩区为主体的圩区,地形地貌复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说法。耕地面积万hm2,占国土面积的,其中水田占,旱地占,人均耕地。土壤类型多:土壤母质为下蜀黄土,发育分化为6大土类、13个亚类、17个土属和23个土种。经过长期精耕细作和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目前水稻土是全市面积最大的耕作土,面积万hm2,占耕地面积的。

品种应用情况

水稻品种基本上是早熟晚粳大穗型品种,大面积生产上水稻主要以武运粳系列、镇稻系列为主推品种,搭配种植迟熟中粳品种,近两年米质达“国标二级米”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比例在逐年上升,对于优化品种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麦主要以扬麦系列、镇麦系列为主推品种,宁麦系列为辅助品种。种植方式变化近10年来,句容市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插秧、直播稻、旱育秧、水育秧4种,小麦种植方式主要有机灭茬、板茬麦、稻套麦等。随着生产模式的转变,种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种植方式逐渐被摒弃,目前,句容市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是机插秧、直播稻;小麦主要是机灭茬、板茬麦和稻套麦。

2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农村道路改造、集镇建设、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开挖鱼塘等占用了一定的农田,加之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种植面积(特别是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直至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一些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面积有所回升,但减少的趋势将无法改变。

灾害性气候不利影响频繁发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句容市秋收秋种期间温光资源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2015年前相比,11月份温度上旬增加℃,中旬增加3℃,下旬增加℃。降雨上旬减少2mm,中旬减少,下旬增加。光照上旬增加,中旬增加,下旬降低。与10年前相比,11月上中旬温度偏高,降雨偏少,适宜养老稻,到下旬后天气突变,降雨频繁,影响收种,春季遭遇倒春寒的概率也逐年增加,突发性灾害天气越来越频繁,对粮食作物生产影响很大。

农田基础设施老化

句容市很多镇区的田间沟渠仍在使用的20世纪70、80年代的基础设施,虽然政府进行了一些维修、改造、新建,但进度和范围仍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严重的地方由于年久失修已经不能使用,加上一些地区开发过程中,毁损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得不到及时修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矛盾。

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劣化,耕地质量及综合生产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三小”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严重;二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养分平衡失调,有机质老化,土壤中元素丰缺差异大;四是土壤基础地力产量下降。

土地集约化生产带来的一些问题

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断增加,机械化进程加快,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外来大户逐渐增多,一些外来品种被盲目引进,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私下应用,造成品种栽培要点不明,适应性、抗性不清,种植风险增大。二是部分大户、合作社过分扩大经营规模,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造成农忙季节不能适时收种,水稻育秧质量、栽插质量差,改机插为直播方式,小麦迟播、抛荒等现象逐年增多,种植方法也是千奇百怪。三是重稻轻麦思想,惜本思想、收储能力差等因素,特别是11月上中旬气温升高,降雨减少,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过分养老稻,水稻收割越来越迟,小麦不能适期播种,至11月下旬,突遇降雨降雪,影响水稻收割和小麦播种,形成恶性循环,普通农户也开始跟风,虽然近两年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稻麦双晚矛盾仍旧突出。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大

一是本地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主观上思想保守,凭老经验种田,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应对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差;二是经营分散,每户只种少量的口粮田,缺乏追求高产更高产的积极性;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镇、村两级,农技人员少,杂务多,乡镇一级勉强能维持,村一级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3推动粮食持续增产的对策与建议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

粮食持续增产离不开粮食生产面积的稳定,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适宜句容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应用高产新技术。特别是句容市目前双晚矛盾仍较突出,要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优化品种布局,根据句容市不同生态区域,引导农户种植适宜品种,适期播种,适期收割。技术上对现有技术等进行集成优化,使之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本土化、适宜化。

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社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机械化成为必然趋势和解决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鼓励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购买新型机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根据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务农人数、机械配备等情况,控制其规模经营面积,做到规模适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种粮大户,在土地政策、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其组建和扶持综合型农业合作社,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其农业生产,打造一批技术力量雄厚、机械配备完善、生产经营规范、示范辐射力强的现代化综合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扩大媒体宣传,加强培训力度

一是利用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进行宣传。二是以超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为主要内容,以村头、田头实地教学为主,穿插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及流程图教学形式。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按照“四个一”培训模式进行,做到技术手册、技术挂图、技术明白纸相结合。

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粮食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现实困境;理论依据;利益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085-06 [WTHZ]doi:

中国粮食主产区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然而,我国粮食主产区自身在建设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大,得到的回报小;承担的义务多,享受的权利少。这种情况与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因此,需要在明确政策导向意义、全面分析粮食主产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准确地定位_与地方政府、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等利益攸关方各自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JP]

1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导向意义

粮食是基础性的准公共产品,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物资,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商品,具有“放大”效应和连锁反映。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能源、金融)中,粮食安全居于首位[1]。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的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

[JP+2]根据各地区地形地貌差异、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传统等因素,我国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把粮食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及地方区域发展战略中,这是明晰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各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匹配关系的重大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责任。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粮食平衡区、主销区,都肩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2]。[JP]

我国粮食主产区资源禀赋优势、区域比较优势明显,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为78 078 200 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有效灌溉面积为40 204 600 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粮食产量为390 175 000 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从粮食销售情况看,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出售粮食数量占全国的80%以上[3]。可以说,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就有坚实的保障。然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却存在“悖论”。一方面,粮食主产区承担的责任大,为发展粮食生产支付的成本高,从粮食生产环节到粮食储备环节,粮食主产区都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发展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逐年下降,财政包袱越来越重,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动力不足。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以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具有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保障意义。

构建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具有现实迫切性。首先,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国际粮食市场的动荡,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粮食主产区将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摆在首位,这造成当地发展机会及财政收益的减少,需要有组织地安排转移支付来予以合理补助。再次,粮食生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供给,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Positive Externality)。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给其他地区(特别是粮食主销区)带来巨大收益,受益地区应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对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所付出的代价及所受到的损失进行价值补偿,使其粮食生产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构建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才能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其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2 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的现状透视

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进入新阶段。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种矛盾约束的加剧,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赵 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 我国粮食主产区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以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相对国民收入的倍数表征二元结构的强度。相对国民收入又称为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在与其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按照库兹涅茨研究的标准,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强度最大值为[4]。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为,劳动力相对比重为,农业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为;而同年粮食主产区非农部门国内生产总值为,劳动力相对比重为,非农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二元结构强度高达,比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强度最大值还高出倍。13个粮食主产区中有9个省(区)的二元结构强度高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强度最大值,其中4个省份高于全国二元结构强度值(见表1)。城乡二元结构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起到阻滞作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JP]

表1 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二元结构强度

The strength of dual structure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 2008

Region二元结构强度系数

The strength of

dual structure地区

Region二元结构强度系数

The strength of

dual structure全国安徽粮食主产区平均值江西河北山东内蒙古河南辽宁湖北吉林湖南黑龙江四川江苏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

我国粮食主产区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然而,农民增收并不能掩盖其收入相对较低的事实。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 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元。粮食主产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例达∶1,比上年略有缩小,但绝对额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见图1)。

图1 国粮食主产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变化(2000-2008)

The variation of percapita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2000-2008)

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计算得出。

第二,农民收入地区差异大。从全国来看,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有7个省(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对比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与粮食主销区农民收入差距明显(见图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粮食主销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 元,比粮食主产区高倍。在粮食主产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8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江苏省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是四川省4 元,二者之间相差3 元(见表2)。

图2 我国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农民

人均纯收入变化(2000-2008)

The variation of per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betwee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and main grainselling areas in China(2000-2008)

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计算得出。

表2 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Tab.

Property

income转移性

收入(元)

Transfer

income全国4 河北4 内蒙古4 辽宁5 吉林4 黑龙江4 江苏7 安徽4 江西4 山东5 河南4 湖北4 湖南4 四川4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

第三,农民收入构成不合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为,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财产性收入比重为,转移性收入比重为(见表2)。这反映了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收入地区差异大以及农民收入构成不合理,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约束。如何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第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9)公布数据计算,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平均为。显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这一数值更低。200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为3 亿元,第二产业为51 亿元,第三产业为49 亿元。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第一产业的倍,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第一产业的倍。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范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粮食主产区的受灾面积为22 841 000 hm2,占到全国受灾面积的,成灾面积为13 101 000 hm2,占到全国成灾面积的。水旱灾害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心腹之患”。2008年,粮食主产区的水旱灾害受灾面积为10 587 000 hm2,占粮食主产区受灾面积的,占全国水旱灾害面积的;粮食主产区的水旱灾害成灾面积为5 776 000 hm2,占粮食主产区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占粮食主产区成灾面积的,占全国水旱灾害成灾面积的。随着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的频繁爆发,特别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水旱灾害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我国粮食主产区突出的问题是个别省份的粮食生产能力逐渐下降,表现在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粮食调出能力减弱两个方面。第一,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其中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7个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提高到2008年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6个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下降到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重心明显向北方7个主产区转移,南方6个主产区粮食产量比重越来越小。第二,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能力减弱。据相关数据显示,1998-2007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产大于需由6 500多万t减少到5 500多万t。2007年能调出粮食500万t以上的仅有河南、黑龙江、吉林、安徽4个省,调出250万-500万t的有江西、江苏、湖北、内蒙古、湖南5个省(区),其余已显现出向平衡区或主销区转变迹象[2]。粮食主产区个别省份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粮食调出能力减弱,与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形成一系列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供给能力,防止个别省份由粮食主产区向产销平衡区或粮食主销区转变。

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包袱沉重

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主要由粮食主产区承担。第一,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存在不足。在资金筹措方面,我国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负责配套。粮食主产区自身财力本来就有限,每年还要承担一部分粮食风险基金,就出现了“越补越穷”的现象。在补贴方式方面,粮食调出省将粮食调往粮食主销区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形式,实际上将粮食风险基金的一部分补给了粮食调入省份,这样就形成了“穷省”补贴“富省”的现象。这种反常的补贴严重打击了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第二,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据国家_湖南调查总队对湖南省37个县(市)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双季稻每亩种植效益(不计人工成本)比种植棉花、烤烟的效益分别低和,种植西瓜、黄瓜、辣椒和莲藕的效益分别是种植双季稻效益的倍、倍、倍和倍;外出务工收入至少是种植双季稻效益的倍[5]。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困境并未因粮价提高和种粮补贴增加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第三,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经济压力大。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逐年下降。粮食主产区担负的发展粮食生产投入不断增加[2]。目前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拨款所形成的单一且有限的资金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的需要。“产粮大省、财政穷省”,“产粮大县、产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中体制性矛盾的生动写照,也是区际利益失衡的集中体现。

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面临的矛盾或困境,表面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自身的要素投入、制度保障等机制不完善,其实质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区域功能定位没有将粮食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的范围界定清楚,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与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受益者之间没有建立起匹配的利益互动关系。因此,我国应在粮食生产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明确粮食主产区的定位、建设的责任和补偿的内容、方法等。

3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

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应通过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途径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经济外部性理论,特别是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机制,为我国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准)公共产品在其供给和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性,外部性解决的途径在于外部效应内部化。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机制有:第一,政府干预机制。阿瑟•庇古()指出,政府应采取适当征税和补贴的经济政策来矫正外部效应,这种政策建议被称为“庇古税”;第二,市场机制。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认为,外部效应内部化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式即自愿协商的方式来实现。综合以上方法,戴尔斯(Dales)认为,单靠政府干预或单靠市场机制都不能真正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只有两者结合才会效果显著[6]。

通过分析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方法不是单一的,需要有多种办法相互配合。

4 构建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矛盾,根据经济外部性理论,特别是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机制,可以形成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晰_、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粮食主销区支持粮食主产区,发达省份反哺欠发达省份”的格局。具体来讲,构建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对策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健全与完善国家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平抑粮食市场价格,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实施经济调控的专项资金。我国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的变化,我国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应有所调整,特别是应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筹措比例。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粮食风险基金实行分级负担,中央负担60%,地方负担40%。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_完全有能力而且应该承担粮食风险基金的更大比例。我们认为,粮食风险基金承担比例应调整为中央负担80%,地方负担20%。就粮食主产区而言,国家应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使这些省(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全额由中央财政负担。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基金制度

[JP+1]国家粮食安全基金制度不同于国家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安全基金是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基金。粮食安全基金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建立产销双方利益补偿、共享与风险共担、分流的运作机制,实施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的战略[3]。国家粮食安全基金制度包括商品粮调销补偿基金和土地补偿基金。第一,粮食主销区根据其粮食调入量,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作为专项转移支付基金用于商品粮调销补偿。有学者指出,这一部分粮食安全基金可按采购每公斤粮价10%-12%的比例提取[3]。商品粮调销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弥补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困难,加强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种粮大户的补贴。第二,根据粮食主销区占用耕地数量收取补偿金。有学者指出,粮食主销区可按征收土地出让费资金总额6%-8%的比例提取粮食生产土地补偿基金[3]。土地补偿基金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开发增补种粮耕地建设的基金,以稳定国家的粮食生产种植总面积,弥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占农用土地的数量。[JP]

健全与完善国家种粮直接补贴政策

我国现行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是“普惠型”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初期,这项政策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产生的激励作用已不明显。湖南省_对湖南粮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农户认为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激励作用不明显[7]。因此,我国种粮直接补贴政策的取向应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粮食生产,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此建议:第一,增强农业补贴力度。据国际经合组织调查,2000年日本对农业补贴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在我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据计算,200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显然,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低于这一数值。我国农业补贴的力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投入,增强农业补贴力度。第二,改善种粮直接补贴方式。我国目前的粮食直补是按计税面积直接补贴农民,不能充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不能充分体现政府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和国家掌握粮源的目标意图。改善种粮直接补贴方式,应在种粮直接补贴政策以承包土地面积为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按农民售粮数量进行补贴”的方式。根据实际种地农民出售的粮量进行补贴,使种粮直接补贴资金真正补给种粮的农民,而不是那些不种田的土地承包者。改善“承包者得补贴、种粮者担风险”的现象,真正调动种粮者的积极性。按照农户根据种植规范要求每亩实际用种量进行全额补贴,体现“谁种谁得、多种多得”的基本原则,防止土地抛荒、“双改单”、“粮改经”等现象,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第三,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这是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第四,进一步完善重点粮食品种的保护价收购制度。采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支持与保护农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我国受小农生产和粮食市场发育低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实行重点粮食品种的保护价收购制度,以确保种粮农户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

健全与完善粮食主产区政府财政投入机制

粮食主产区农业财政投入要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科技投入两个方面。①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经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相关数据显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可增加69%[9]。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②加强科技投入。粮食主产区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据有关学者测算,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应当从现在的提高到1%[1]。二是推动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应重点放在良种培育、科学栽培与养殖方法的发明以及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上。

健全与完善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机制

农村金融在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金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力度:①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支持植保、农机、加工、育种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性企业的发展,支持农业配套的服务性企业。支持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②服务农民增收。支持就业容量大的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及农民就业增收。③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积极发展农业再保险,通过财政补贴和委托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我国要打造坚实可靠的粮食主产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牢基础,就必须采取力度大、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形成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1-98.[Wang Guomin. On the “Bottleneck” Restrain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Growth of Chinese Specialty [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5):91-98.]

[2]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Yin Security. Global Stability:Global Food Crisis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M].Beijing: China Economic Press, 2009.]

[3]蒋和平,吴桢培.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24-25.[Jiang Heping, Wu Zhenpei. The Policies of Transfer Payments from Main Grainselling Areas to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09,( 12):24-25.]

[4]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5):64-67.[Wang Guomi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about Modern Agricultural Growth of Chinese Specialty [J]. Theory and Reform, 2009,(5):64-67.]

[5]国家_湖南调查总队.湖南:近年来种粮比较效益低原因分析[EB/OL].(2009-11-11)[2010-4-11].hunan.省略/ggfw/snfw/gqfx/200911/. [The Investigation Team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in Hunan.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of Low Comparative Benefits of Producing Grain in Hu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EB/OL]. (2009-11-11)[2010-4-11].hunan.省略/ggfw/snfw/gqfx/200911/.]

[6]邵彦敏,杨印生.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08,(2):19-24. [Shao Yanmin, Yang Yinsheng. The Ways of Internalization of the Externality of Arable Land Protection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8,(2):19-24.]

[7]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以产量为标准补贴粮食种植[EB/OL].(2009-9-28)[2010-4-11]. 93.省略/partic/people/.[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Jiu San () Society. The Suggestion for Producing Grain Subsidies by Standardizing on Grain Output [EB/OL]. (2009-9-28)[2010-4-11]. 93.省略/partic/people/.]

[8]马文杰,冯中朝.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1):67-69.[Ma Wenjie, Feng Zhongchao. The Policies and Inspire of Directed Subsidy in Foreign Country [J]. Economic Review, 2007,(11):67-69.]

[9]刘文.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22.[Liu Wen. Study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 China[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7:22.]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e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ZHAO Bo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610064,China)

粮食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产业链;产业链竞争力

在西方学术文献中,有关产业链的思想的思想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以其著名的制针企业的例子生动描述了产业链的功能,说明了企业内部分工与专业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发展了 Smith 的思想,并把企业内部的分工扩展到了企业间的分工。纵观国外学者的论述,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1]。产业链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得到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本文将对国内关于产业链的内涵及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

一、产业链的内涵

在我国,“产业链”一词最早是傅国华提出来的。之后,国内学者在国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继从产品形成、价值网络、产业关联、产业集合、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战略联盟等视角来定义产业链。

(一)从产品形成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郁义鸿(2005)、芮明杰等(2006)、李星群等(2 007)、何一(2009)从产品形成视角来定义产业链,认为它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者,再到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马士华等(2000)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信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

(二)从价值链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2002)认为,产业链是由同一产业内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3]。李万立(2005)认为,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产业链,也叫做价值链[4]。石冬梅(2007)、吴彦艳(2009)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成品与销售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功能网链[5]。

(三)从产业关联角度定义产业链

简新华(2002)提出,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6]。杨公朴、夏大慰提出,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7]。鲁开垠(2002)认为,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种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连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8]。龚勤林(2004)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9]。吴金明、邵昶(2006)提出,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10]。林中燕(2008)把产业链界定为“在相关产业组织中,依据特定的经济关系,客观形成的、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11]。白永秀、惠宁(2008)提出,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12]。

(四)从产业集合和产业集群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郑学益(2000)提出,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13]。林学强(2002)提出,产业链是指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关联体[14]。卢明华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的产业集合[15]。杜义飞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针对一系列相关联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从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场的销售等等,前后顺序关联的、横向延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6]。

(五)从战略联盟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蒋国俊(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17]。李心芹等(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18]。任保平(2005)从微观上将产业链界定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19]。刘贵富等(2006)将产业链界定为“一定地域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20]。

二、关于粮食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某一个理论视角研究我国粮食产业链

吴志华(2007)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我国粮食产业与供应链,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21]。何官燕(2008)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特征与现状,提出了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对策,如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机制、促进粮食企业重组并购、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等[22]。陈倬(2011)从粮食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类型,提出粮食供应链管理目标就是降低这两种脆弱性,形成“高效+安全”的粮食供应链,而供应链整合是降低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有效途径,并从探索组织创新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信息共享技术和实行风险闭环管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整合思路,并提出了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的四种可供操作的整合模式[23]。孙丹、赵予新(2012)研究了长期以来制约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因素,并提出要使粮食产业链稳定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创立名优品牌,加快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基础建设等[24]。

(二)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李军民(200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进行了研究。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对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提出了建议[25]。刘岩、高云巍(2009)研究了吉林省玉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策[26]。于邢香、耿建敏(2012)指出,粮食产业链模式效率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外资对整个链条的控制加强、粮食产业服务体系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山东省传统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应建立科学的粮食生产观、转变粮食增长方式、着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升粮食产业实力[27]。

(三)建立模型对粮食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进行评价

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以湖南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深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比初加工企业高,但两者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28]。马松林(2012)定量描述了中国粮食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区域分工效率。他通过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认为,影响粮食加工业区域分工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各地区的从业人数、资本投入和粮食产量;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认为,河南、辽宁、内蒙古和天津在粮食加工环节上的综合效率最高[29]。于邢香等(2012) 通过对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的调查分析,运用AHP法建立了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在对山东省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指出,粮食质量、粮食总需求量、加工技术、总产量、种植结构、产品价格、储运成本等因素对粮食产业链竟争力有重要影响;在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重点把握好粮食质量源头环节,同时重视加工环节、储运环节等在提升整条产业链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0]。

三、总结和评价

综上可见,尽管我国学者对产业链和粮食产业链的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1)国内学者们对于产业链的定义都是从“链”的角度出发,由已有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等概念引申过来的,但就产业链的内涵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比较权威的概念;(2)国内对粮食产业链的认识多是从其他产业链如农业产业链借鉴过来的,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还是以实证为主,并且主要是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的研究及效率评价,理论研究不够系统,还处在较浅的层面上。今后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如全国、粮食主产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建立比较统一的模型对粮食产业链进行效率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3]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2005,(3).

[5] 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赵丽红.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4).(下转93页)

(上接42页)

[6]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7] 刘贵富,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8] 章长生.基于产业链分析的广西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09.

[9]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10]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11] 林中燕.产业链视角下的信息服务业蛛网模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12] 白永秀,惠宁著.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3]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14] 林学强.构筑产业链提升区域竞争力[J].福建经济,2002,(8).

[15]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7] 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和稳定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18] 李心芹,李仕明等.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19] 任保平,洪银兴.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0]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1] 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2] 何官燕.整合粮食产业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经济体制改革,2008,(3).

[23] 陈倬.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J].财经论丛,2011,(6).

[24] 孙丹,赵予新,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5).

[25]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26] 刘岩,高云巍.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及发展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7] 于邢香,耿建敏.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3).

[28]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粮食毕业论文 第5篇

宿迁市国土面积8555km2,耕地面积45.7万hm2。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万人,常住人口480万人,乡村户数107万户,乡村人口439万人,粮食产量38.9亿kg,第一产业增加值228.7亿元,谷物及其他作物总产值10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近年来,全市把土地流转作为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石,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3万hm2,累计流转面积达25.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6%。同时,一些地方为了树典型、展形象,或是为了让集中流转土地尽快被承包出去,出现了片面追求家庭农场数量、一味追求土地超大规模经营的情况,有的地方一次性向农户流转土地规模在千亩以上,有的地方要求新型农户承包经营粮食生产面积不得低于20hm2,有“盲目”“跟风”之嫌。个别基层干部认为,万事跟着大家走,就是安全的,别的地方能一次性流转给农户上百亩、上千亩土地,我们也能,因而出现了靠行政命令下指标、定任务、赶速度的现象。

2、粮食生产规模报酬的3种情况

微观经济学的规模报酬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粮食生产规模报酬的3种情况。第1种情况是:在生产规模较小时扩大规模,产量的比例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第2种情况是: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若继续扩大规模,产量会与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产生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第3种情况是:如果规模足够大时再继续扩大规模,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导致规模报酬递减。我国南方地区小麦、水稻、玉米规模报酬变化的转折区间大体在2~3.3hm2,通常小于2hm2时规模报酬递增,2~3.3hm2规模报酬基本不变,大于3.3hm2时规模报酬递减。由于各地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不同,此数值存在较大差异。在微观层面,农户追求的是总收入的增加,即使到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在耕地边际回报到零之前,农户仍有扩大种植规模的动机。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为了树典型、展形象,或是为了让集中流转土地尽快被承包出去,往往利用行政力量扶持千亩甚至万亩种粮大户。目前,宿迁市土地规模经营超大户与超小户并存,出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两级分化的苗头。因此,在宏观层面,要统筹考虑增产与增收的平衡、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之前,既要避免土地摞荒或经营规模过于碎小,又要防止土地过于集中,加大就业压力及扩大农村贫富差距。

3、宿迁市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范围

3.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3个关键值

农户生产粮食的土地适度规模与各地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密切相关。学者们在土地适度规模的区间范围内定义了3个关键值,即适度规模的最大值、最小值、目标值。

3.1.1适度规模的最大值

考虑到宿迁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8%,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笔者将毋须长期雇佣劳动力、主要依靠农户家庭劳动力就能耕种的最大耕地面积定义为适度规模的最大值。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度规模最大值应该是土地边际报酬为零时的土地规模,此时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但未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全社会就业压力考虑在内。

3.1.2适度规模的最小值

综合考虑宿迁市劳动力转移程度、耕地面积及户均务农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笔者把根据农业劳动力数量平均分配到耕地的规模界定为适度规模的最小值,即某农户的土地适度规模最小值=(村总耕地面积/村务农劳动力数量)×该户务农劳动力数量。

3.1.3适度规模的目标值

我国粮食生产要防止兼业化、副业化,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就必须使农户种粮收入不低于其机会成本。目前农民种粮最大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外出务工收入,因此,将能够使种粮专业户的年收入与其家庭全部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时的耕地经营规模定义为适度规模的目标值,这与蓝绍敏书记提出的“让职业农民获得好于城市就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以土地适度规模的最小值为工作出发点,防止土地摞荒;以适度规模的目标值作为发展方向,引导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适度规模的最大值作为控制线,防止土地过度集中而不集约。对于农民自愿扩大规模超过控制线,只要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可不加干涉;要管理各地政府“有形之手”,防止行政干预使土地过于集中并超过控制线。

3.2当前条件下宿迁市种粮大户的适度规模

考虑到宿迁市每年小麦、水稻两季或小麦、玉米两季的现状,2012年,宿迁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91元,乡村户均人口4.1人,按规模经营单季粮食生产纯收益(不含家庭劳动力报酬)6000元/hm2计算,要保证种粮大户家庭收入与宿迁市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一致,适度规模的理论模型如下:宿迁市适度规模的目标值≈4.1×16991/(6000×2)=。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结果是静态的分析结果是基于2012年宿迁市农业生产成本、收益、农民外出务工机会成本等的平均水平测算得出的,测算结果随着时间不同、成本收益变化而相应变化。如果宿迁市粮食生产全部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每户家庭农场5.8hm2需要3个劳动力计算,全市45.7万hm2基本农田仅需农村劳动力23.6万人。3.3用足用好“黄箱”政策“黄箱”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进行干预、补贴,妨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子、化肥、灌溉等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对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世界贸易组织(WTO)认为,这种不透明、扭曲的价格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是不公正的,因此对其有约束限制。WTO规定,发达国家的补贴不能超过农产品总产值的5%,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补贴不能超过农产品总产值的10%。我国“黄箱”支持总量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7%。也就是说,在不挤占其他农产品支持空间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最大支持空间为其产值的17%。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黄箱”支持总量约为粮食总产值的2%,还有15百分点左右的政策空间。2012年,宿迁市稻谷、小麦、玉米等3种粮食总产值为102.6亿元,按15%计算,总支持量可增加约15.39亿元,根据夏秋两季谷物播种面积54.7万hm2计算,平均增加2805元/hm2,对宿迁市适度规模的目标值进行调整。宿迁市适度规模的目标值≈4.1×16991/[(6000+2805)×2]=3.9hm2。在此情况下,如果宿迁市粮食生产全部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每户家庭农场3.9hm2需要3个劳动力计算,全市45.7万hm2基本农田,仅需农村劳动力34.8万人。

4、对策

4.1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当前,宿迁市农户耕地规模小、种粮效益低,种粮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偏小,农户缺乏种粮积极性,许多农民的土地由亲戚、邻居代为耕种,土地经营十分粗放,一般只有播种、收割两道工序,基本没有田间管理,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虽然能维持农民温饱,但是却不能增加农民收入,长期维持这种超小型的土地经营规模,不仅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也会受到阻碍,最终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6]。因此,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经营既包括粮食生产规模化,也包括产前、产后社会化生产规模化。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收益、提高种粮收入。

4.2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应当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本研究结果表明,宿迁市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目标值为~5.8hm2,如果全市按这一标准推进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仅需劳动力23.6万~34.8万人。目前,宿迁市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约为80万人,全市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尚需转移50万人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有一定难度。各县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不可盲目冒进,积极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业生产向集聚区集中、农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核心,大力发展专业大户、联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集体经营、龙头企业经营以及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内部规模经营、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的综合效应。

4.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及流转服务

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市场是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机制,确权是土地流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当前,宿迁市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4年8月底前结束试点,2015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加大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全市45.7万hm2耕地,按300元/hm2成本计算,需要工作经费1.37亿元。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同时,要搞好土地平整、机耕道以及农田排灌设施建设,为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

4.4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粮食毕业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粮食生产安全;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现状

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数量安全现状

黑龙江省有自然肥力丰富的黑土层,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够向其它省份大量输送。近年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作物总产量持续增加不断创历史新高。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更是喜获特大丰收,实现了“八连增”目标,总产达到创纪录的亿斤,成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唯一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

粮食生产质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黑龙江省拥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利的自然环境,是全国最大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创建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546个,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安全、有机、健康的粮食产品。

二、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存在的问题

1.土地压力日益增加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是维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给土地带来的压力也是逐年上升。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也逐年下降,黑土耕地的肥力更是逐年流失,植被的大量砍伐和破坏使水土流失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综合生产能力相比于黑土层开垦之初是逐年下降。

2.农业灾害频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黑龙江省农业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影响粮食生产的旱涝灾害和风雹灾害等,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而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抵御随时发生的早涝和风雹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不够精确,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3.农田生态威胁加重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近年来黑龙江省调整粮食作物结构,水稻、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导致农田生态、生物多样性减少,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农田生态承载能力日益下降,生态系统中自然形成的生物链被打断,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导致粮食生产安全受到潜在的农业生产灾害威胁。

4.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近些年来,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中,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使耕地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和农膜越来越多,耕地的质量严重下降,水污染也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三、保障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

1.加大力度保护耕地,减轻土地压力

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减轻土地压力已成为黑龙江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黑龙江省应加大力度保护自然肥力丰富的黑土耕地,恢复和保持土壤肥力,建立土壤水库,增加土壤耕层蓄水能力。增加农田地表覆盖率和覆盖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以逐步恢复土壤的生产质量。同时要加强开发与利用中低产田,综合开发与治理盐碱地,走边治理边保护的路子减轻土地压力确保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减灾防灾,加强投入保障措施

加强粮食生产投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府投入。

二是加强农民投入。

三是加强社会投入。

3.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黑龙江省应加强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经济的高效增长形成有机整体。恢复原植被、原生态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让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物各类。

4.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

全面实施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的任意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施用化肥,提倡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加快研制开发和推广生物肥与生物农药。

四、结论

综合以上观点可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粮食生产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也存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土地压力日益增加;第二,农业灾害频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第三,农田生态威胁加重;第四,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本文结合黑龙江省自身粮食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有助于黑龙江省在原有的基础上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粮食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解宗方,张伟.粮食稳定增产的政策保障――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1(11).

[2]闫雷,吴春丽,李国泰,秦智伟.中国粮食安全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郭巍,宋戈.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02).

粮食毕业论文 第7篇

武穴市属大别山脉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全市山地面积有20多万亩,丘陵坡岗地有10余万亩,农民有种植红薯和马铃薯习惯。可引导农民利用中部丘陵坡岗地红壤土种植红薯,利用北部轻质壤土发展马铃薯,可建成10万亩的薯类作物生产区。为了防止品种退化,选择在自然隔离条件好的高山地区建立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红薯种苗基地,保证生产用种。

2依靠科技支撑提产能

科技是粮食增产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武穴农技部门可通过科技创新,总结推广适宜武穴粮食生产的增产技术和发展模式,以提升武穴粮食产能。

集成推广“三个一”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水稻推广“一增五改”技术,即增加用种量,提高种植密度,改单纯大穗品种为适应性强的高产高抗优质品种,改人工翻耕为少免耕和机耕,改常规育秧为集中旱育秧,改偏施氮肥为配方施肥,改病虫分散防治为专业统防统治;小麦和红薯推广“一换三推”技术,即换用高产抗病品种,全面推广密植、配方施肥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马铃薯推广“一推三改”技术,即推广脱毒马铃薯品种,改习惯施肥为配方施肥,改平作为垄作,改发病时再防治为提前预防晚疫病。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三个一”技术,使粮食单产提高5%左右。

创新发展三大模式,增加粮食总量

探索“马铃薯搭配早、晚稻”种植模式,力争薯稻稻三熟栽培模式亩产粮食1500kg(马铃薯亩产2000kg,折原粮400kg,双季稻亩产1100kg);探索“马铃薯搭配中稻再生”种植模式,力争薯稻再生模式亩产粮食1250kg(马铃薯产量折原粮400kg,头季600kg、再生季250kg);摸索利用中稻收获后至油菜移栽空闲时间60~70天,秋种马铃薯套栽(播)油菜,力争亩产粮食950kg(马铃薯产量折原粮300kg、中稻650kg)。探索这3种新模式将比原有模式亩增产粮食300~400kg,收入增加1500~2000元。

科学应对灾害,保障粮食稳产

农业生产经常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为减轻灾害损失,确保粮食稳产增收,要对各种灾害制定不同预案,并对不同受灾时期提出相应对策,全市各粮食产区要成立多个农业灾害应急、病虫综防等服务队,及时应对各种重大、突发性灾害,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强有力保障。

3培育产业主体强产能

发展粮食生产,还要注重加强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引导和培育,让种粮、产粮、销粮有效益,有奔头,推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培养种粮大户

通过引导、协调土地流转,维护种粮大户利益,使种粮大户有田可种粮,有钱赚。种粮大户对产粮的贡献大,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高。

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各类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在粮食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市粮食生产提供社会化专业服务。如引导、鼓励市内相关专业合作社开展以早稻集中育秧为主的统一订单生产模式,积极推动双季稻发展;鼓励相关植保机防专业合作社为粮食生产提供专业化统防统治,使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可实现节本增收;支持相关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省工节劳,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注重培育粮食生产、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市场化产业开发,提升粮食品牌效应,形成粮食生产订单、加工、仓储、流通“四位一体”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发展粮食深加工企业

红薯、马铃薯淀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其他工业原料,薯类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化工。如本市上市企业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发出以红薯淀粉为原料生产糖类产品和工艺,每年需要红薯30万t以上,实行企业和基地合作订单生产,将为武穴市红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落实政策扶持保产能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机制,合理导向,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粮食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扩能计划顺利完成。

加强耕地保护

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55万亩不动摇。大力扶持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合理流向种粮农户,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建立财政扶持机制

武穴市政府里要出台粮食扩能计划实施政策措施,成立机构,设立专项,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粮食扩能计划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对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种子基地、育秧育苗基地、种粮大户、龙头加工企业等给予扶持建设。

严格考核奖惩

每年根据粮食生产指导任务,对各镇处进行考核,评选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及种粮大户、粮食企业贡献大户奖;对落后的镇村和当地党政一把手实行诫勉,在全市形成比粮食生产比规模、比单产、比总量、比贡献的氛围。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