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1篇
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张文忠,吴旭东
上下文在二语词汇直接学习中的效果研究柯葳,董燕萍
使役方式选择与社会情景制约关系分析李军
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陈新仁
关联理论与叙事语篇马博森
日语格助词的无形化及其原因陈访泽
读Chomsgy论_管约论_吴刚
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P的分析温宾利,陈宗利
测试项目的相对难度假设曾用强
Brody《词汇逻辑式理论》述评戴曼纯
Marmaridou《语用意义与认知》评介于国栋
第24卷索引
证伪论与语言学研究--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钱冠连
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戴曼纯
走近构式语法董燕萍,梁君英
论_操作视域_与_参数因子_-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_文本特征论_的研究曾利沙
语料库数据驱动的专业文本语义韵研究卫乃兴
认知加工层次与外语词汇学习-词汇认知直接学习法张庆宗,吴喜燕
通感·联想·认知汪少华
汉语名词的可数性特征及句法实现温宾利,陈宗利
自信心与语言测试行为曾用强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语义处理新理论刘正光
儿童时间隐喻能力发展趋势初探周榕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双宾语结构满在江
_DeP结构_的λ提取与可追踪性原则杨彩梅
熟语:常规化的映现模式和心理表征--熟语的认知研究之一张辉
从Jakobson的语言交际理论看文体分析的多维性武建国
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宗世海
翻译与混杂文本卢红梅
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主题词研究李文中
听写练习对英语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影响杨满珍
英语学习者对含有歧义性后缀的屈折词的形态加工卢植
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文秋芳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赵秋野
《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评介吴亚欣,于国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思维取向董燕萍
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田兵
论系统功能语法中_投射_概念隐喻句构及其语义特征曾蕾
论首词重复修辞现象的认知机制陈新仁
现代汉语使动结构的ECM现象研究杨大然
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张文忠,吴旭东
第二语言语义提取中的词汇知识效应李红
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王俊菊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路径分析方法:原理与应用评介王立非,鲍贵
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林大津,谢朝群
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杨永林,司建国
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黄瓒辉
本刊2003年总目录
编者按杨惠中
约翰·辛克莱_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与前景_内容导读JOHNSINCLAIR
以语料库为基础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分析的认知模型桂诗春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卫乃兴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频率副词的特点文秋芳,丁言仁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潘璠,冯跃进
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宋文辉
《最简探索:框架》下对_被_字结构的再探索李红梅
对外汉语教学功能项目表的综合量化研究--兼论_结构-功能-文化_统一体量化新途径倪传斌,王志刚,王际平,汪腊萍
二语语篇理解预期推理在线研究--来自命名实验和矛盾句阅读实验的综合证据周红,徐勇
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冯纪元,黄姣
英语类语词典的理据、发展和演变源可乐
_关于最简方案的访谈_述评鲁守春,温宾利
《中国英语的社会语言史》评介俞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徐盛桓
言语交际中_吧_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冉永平
汉语零形回指解析--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王德亮
论英语系动词结构刘爱英,韩景泉
写作元认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吴红云,刘润清
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蒋楠
检验_投入量假设_的实证研究--阅读任务对中国学生词汇记忆的影响黄燕
英语阅读目的与篇章处理策略的关系邹启明,周瑞琪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片段研究赵晨
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搭配语义特征探究孙海燕
语境推导模式的_单向_到_整合_--兼评熊学亮的单向语境推导模式张韧弦,刘乃实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评介王勇
《语际语用学中的习得研究--在国外学习环境中学习如何以言行事》评价徐学平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武建国,谢洪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2篇
关于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尽管关于“研究方法”的书已经很多,上面已有所论述。同时关于“科研、学术、学位论文写作”的书籍也不少,分层次列举如下:主要供本科学生阅读的著作和教材有:穆诗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2002)、周开鑫《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2006)、石坚、帅培天《英语论文写作》(2010),丁往道等《英语写作手册(第三版)(第八部分)》(2009),以上四本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邹申《写作教程(第四册)》(2007)、程爱民、祁寿华《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纲要》(2005),以上两本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丁往道等《英语写作基础教程(第三版)(第八章)》(2011)、刘洊波《英语学术论文写作》(2004)、黄国文等《英语学位论文写作教程》(200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编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2001),以上四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国文等《英语学术论文写作》(2006),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霖欣《英语专业毕业(学术)论文写作教程》(2008),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列举教材尽管主要供本科生阅读,里面论述研究方法不是很多,更多谈到是如何写作,但研究方法也有所渗透,本科生需仔细学习,研究生也有必要温故知新。供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参阅的教材还不是很多,主要有冯翠华的《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英语科研论文写作概要》(2003)。也有将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融合在一起谈的,诸如:文秋芳教授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004)。可是这些“科研、学术、学位论文写作”书籍里面没有一点不谈研究方法的,也很难找到只谈写作一点不涉及研究方法的书籍,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既懂研究方法又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正是每个英语专业学生所努力的方向,如果要达到这一目的,英语专业学生应当至少研读其中两三本书,只有这样才会达到融会贯通,最后逐步掌握。
关于研究方法与学科
当前的学术研究很多是跨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很值得关注,下面只阐述一些学科,并列举它们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书籍。语言学方面:张廷国等《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2008)、梁茂成等《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系列语料库应用教程(配光盘)(》2010)等。社会科学方面: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04)、(美)威廉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2010)、(英)希拉里阿克塞和波德奈特《社会科学访谈研究(》2007)等。社会学方面: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199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3版)(》2009)等。教育学方面: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2007)、杨小薇《教育研究方法》(2005)等。教育与社科方面:(美)贝尔(Bell,J.)《教育与社科研究入门指南》(2004)等。心理与教育方面: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2004)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风笑天《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社会调查方法(》2012)等。上面只列举了几个学科的一本或几本关于本领域的研究方法书籍,应该来说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引进或翻译出版的系列丛书《万卷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丛书》,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汇集了多个学科,目前已出版了约97部。可以说当前学科间在研究方法上是相互交织,相互借鉴,学科间并不能泾渭分明,而是形成了一个研究方法的网,已难以分辨。甚至一门学科固有的研究模式和方法都变成另外一门学科的研究的方法了。在鲁子问等著《外语政策研究》第一章第三节外语政策的研究方法里列举了四个,分别是政治学方法、语言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而英语专业学生如果要做跨学科研究不关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其文章的科学性也很难得到保障。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有何共性?有啥联系?如何进行自身的整合以及与论文写作的有机整合?能否找到蕴藏在其间的规律,英语专业学生都该好好思考,以能更好地学习研究方法,最后能活学活用,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未来的研究工作。
结束语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3篇
关键词:WBLL;大学英语;期刊论文
一、WBLL的内涵与意义
WBLL是Web-based Language Learning的缩写,指“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本文涉及的WBLL研究仅限于EFL或ESL,即“英语作为外语”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层面,它指直接通过互联网(Internet),或经由校园网或局域网连接到互联网,利用其资源而进行的英语学习。WBLL的前身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和“多媒体机辅助语言学习”――MCALL(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语言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有三个:一是海量信息的即时获得,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真实语料,即克拉申所定义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中的“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学生根据自身的语言水平接触新的语言知识,通过分析归纳而成功获取,进而形成习得。二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即时的或者非即时的交流互动,达到真实交际和语言输出的目的。三是通过网络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例如国内外正在兴起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使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全球免费共享,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学习课程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基于通过网络学习英语的优势,国内各大学纷纷建立了网络平台和语言实验室,或开设网络课程,把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或对课内英语教学的辅助和补充。
近年来国内的语言及教学研究期刊上出现了不少针对WBLL研究的论文,它们的角度有很多,进而笔者又查阅了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其他国家和地区EFL或ESL层面的WBLL研究,发现了一些它们的异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国内对象来自“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用“高级检索”,选取的时间段为2000至2013年,关键字段为“网络”并含“英语学习”,精确检索,来源为期刊,搜索范围为“标题”,经过搜索,共得到论文250篇,再经过内容的筛选,得到国内研究样本245篇。
海外研究的数据样本来自EBSCO数据库。EBSCO数据库是由美国EBSCO公司创建的大型、综合性的文献资料库。笔者选取的标题关键字段为“Internet或Net或Web或E-”并含“English Learning”,时间段为2000至2014年,搜索后再经内容筛选共得到海外数据62篇。
笔者通过阅读所有数据样本的摘要和内容,确定了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每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一定是唯一的,经过归纳总结,所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网络环境架构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包括对软硬件、网络技术、存储方式、网络平台、网络教室等的研究;(2)对网络学习内容的研究,包括对网络课程、应用程序、英语学习网站等的研究;(3)对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包括对学习者个人的计算机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动机、信念、焦虑、情绪、性格、性别等对网络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4)对网络环境中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互学习等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5)对网络英语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研究;(6)对网络英语学习的评价、测试、监控的研究;(7)对网络环境下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培养的研究;(8)对网络英语学习的意义、利弊及与课堂学习的比较研究。
三、国内WBLL大学英语学习研究数据分析
(一)理论基础
经汇总,国内WBLL研究所应用的理论主要有输入输出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理论等。
(二)论文数量
245篇国内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如下。
表1 国内期刊论文数量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对于WBLL的研究和关注从2000年开始兴起,随后相关论文数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体现了国内研究者和教师对这一领域的日益关注。
(三)研究内容
表2 国内期刊研究内容统计表
表2显示,245篇论文共涉及研究内容293次,国内期刊关于WBLL的论文中把学习者自身差异对网络英语学习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共103次,而经统计在这103次中研究网络学习策略47次,占将近一半;把学习方式作为研究内容共73次,其中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45次,占超过一半。由此可见,国内研究对于学习者自身差异对网络英语学习的影响和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最多,而在这两个类别中对网络英语学习策略和网络自主学习最为重视。
下面我们来看看对这些内容的研究随时间有哪些变化。
表3 研究内容次数占各年度总数的百分比
表3是对WBLL研究较为集中的2005至2013年每年各研究内容所占的年度研究总数比例。从中可以看出,被研究次数随时间推移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内容是“学习者自身”和“技术环境”,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越来越重视网络学习的个性化和网络环境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四、国外WBLL大学英语学习研究数据分析
国外以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WBLL研究共在EBSCO数据库中查找到62篇期刊论文,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保加利亚、以色列、土耳其、埃及、阿尔及利亚、墨西哥、伊朗、约旦、黎巴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海外WBLL研究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且很少涉及语言学理论。
从表4可以看出,在海外研究62篇论文中,把网络技术环境和网络资源作为研究内容是最多的,分别为37次和15次,占总次数的45%和18%,其中对网络技术环境的研究更是占有绝对优势。而对学习者自身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则分别只有9次和7次,各占总数的10%和以下。
五、国内外研究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一)重视对网络技术环境的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海外的研究45%都是以网络技术环境为研究内容的,国内研究中对网络技术环境的研究也正在逐年增多,这说明网络技术环境正在全球的网络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前文提到,网络语言学习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就是交流的实现。网络中的交流活动可以分为即时交流活动(synchronous activities)和非即时交流活动(asynchronous activities)。即时交流活动有在线交谈IRC(Internet Relay Chat)、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虚拟环境实时交流(MOO)等;非即时交流活动有电子邮件(E-mail)、电子论坛(BBS)、博客(Blog)等。新的即时和非即时交流活动形式每天都在出现,因此把更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到网络英语学习中,通过网络更好地实现语言交际是网络英语学习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国内研究多以语言学为基础,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较多
国内的研究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动机、信念、焦虑、情绪、性格、性别等对网络英语学习影响,这体现了“个体差异理论”。文秋芳把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可控因素,指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动机、观念和学习策略等;另一类是不可控因素,指靠自身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如智力、语言能力、个性特征、学生从前的英语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等。个体差异中的不可控因素对英语习得有一定影响,而可控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网络环境下对可控因素进行指导和引导,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
(三)国外较为重视网络新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在海外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网络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要比国内的研究更新颖,如:伊朗研究中的播客(podcast)在听力训练中的应用;韩国研究中的手机在听力学习中的应用;日本研究中的网络游戏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法国研究中的虚拟聊天室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俄罗斯研究中的Moodle LMS平台和 Wiki技术(多人协作的写作系统)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马来西亚研究中的facebook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意大利研究中的通过多媒体语料库学习英语;黎巴嫩和西班牙研究中的怎样通过电子邮件学习英语等。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少有新颖的网络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国内的研究也会更多地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以使国内的网络英语学习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和更适应青年学生的需求。
六、建议
1.应重视网络平台的搭建
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以更多地获取信息和更高效地实现互动,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网络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2.重视网络学习的内容和
网站的甄选,使其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手段和补充。
3.国内对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较多,这说明国内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受到了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教师需要加强监控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网络学习策略。
4.国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也很多,这反映出国内很多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还存在不足,这是由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是综合能力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5.国内对于网络学习方式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这说明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结合模式上已有了不少思考、探索和好的做法。如何让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相辅相成地服务于输入和输出的确是值得教师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6.国内研究对于网络英语学习评价监控和测试的
研究不多,而这个方面是网络英语学习的研究和操作必不可少和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网络英语学习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监控和测试体系,以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Krash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4]Ellis,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4篇
〖Name〗Cocoon Huang
〖Sex〗Male
〖Native place〗Guangdong Prov. Meizhou City
〖Date of birth〗
〖School〗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Degree〗 Master
〖Major〗 Applied Mathematics
〖Direction〗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l〗 〖E-mail〗
〖HomePage〗
〖Address〗 Grade 02 Master, Maths Department,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 Objective
A teacher in college engaged in bas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especially in applied mathematics, software desig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Computer Abilities
Program Language: C/C++(excellent), Pascal, SQL(fluent), Asp, Javascript, matlab.
Development Platform: Delphi(familiar), Cbuilder, Visual C, Turbo C, DreamWeaver.
Program Interface and Class Library: Windows SDK, VCL, MFC
Database: SQL Sever(fluent), Oracle(know about)
Operating System and protocol: windows 95/98/,Linux,TCP/IP
Theory Base: Data Structure, Discrete Maths, Database System, Operating System.
Project:
Took part in some learned meeting.
Be a teacher of ”Network and Database_, which is the main course of grade , adult education, and get well remark. In the next term, I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teacher of a course about Network.
Experience
In the underclassman, be a family teacher for 3 terms and get excellent effect.
Summer Vacation of Sophomore, in a network company (), developed a MIS independently being a programmer.
Since Junior, being a programmer and the project principal of a lab of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tudied, analyzed, designed,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a lot of MIS and website for business.
Senior, established a self-governed studio - with several classmates and managed for it.
.1, took the offer letter of software designer of Nortel, and have a technical training for a month in GuangDo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Nortel. ()
Certificate
Qualifications
Well-establish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de knowledge
Active, responsible, reliable and hardworking, self-confident, cooperative.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5篇
一、开题报告
1、总述
2、提纲
3、要求
4、范例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1) 引论
2) 理论概述
3) 研究方法
4) 个案研究
5) 分析讨论
6) 结论
2、论文形式
1) 语言
2) 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 引文形式
4) 字数要求
5) 定义
6) 图表
3、排版格式
1) 封面
2) 格式
三、附录
附录1- 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 引文范例
附录3- 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 封面范例
前 言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6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论文选题参考:
1 论英语电影名称的翻译
2 《双城记》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分析
3 《苔丝》中的色彩意象
4 《飘》中女性意识的分析
5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之诗
6 《弗兰肯斯坦》叙事艺术
7 美丽与无情—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8 试析《六月演奏会》的儿童视角
9 ”吃南瓜的人” ---论文化语境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10 死亡笼罩的心灵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象分析
11 中国旅游文本的等效翻译
12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3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14 功能对等与英汉翻译增词法
15 中介语石化的成因分析及防止策略
16 中英文写作中篇章结构差异之分析
17 在汉英中动物寓意的异同
18 汉语习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19 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20 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个人介入
21 中国特色菜肴的文化与翻译
22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2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24 《呼啸山庄》与《苔丝》人物悲剧根源比较
25 英汉颜色词语义及其文化内涵对比
26 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27 预测技巧在初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8 中国古代诗歌英译中的缺失与再创造
29 初中生的背诵观念与策略
30 浅析苔丝悲剧的原因
31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 “ 美国梦 ”
32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悲剧意识
33 回归自然:无法实现的梦想—读《马语者》有感
34 英语长句汉译
35 《白鲸》中的象征意义
36 《黄色糊墙纸》的象征意象
37 情景交际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38 文体学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39 英语专业四级听写中的错误分析
40 小组讨论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41 解析《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意识的形成
4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永恒魅力
43 英汉翻译中词义的对比与社会文化差异
44 重返伊甸园—浅牢伦斯的的完美爱情观
45 论《远大前程》中郝薇香小姐的双重性格
46 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学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7 从堕落女性到时代新女性—解析嘉丽形象之变迁
48 剧中人,局外人—论尼克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双重角色
49 影响听力理解主要的主观因素与对策分析
50 欧·亨利的反讽
51 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
52 《爱玛》——成熟的艺术完满的名著
53 论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语法教学
54 天使,而非魔鬼—郝思佳
55 浅析简·爱与苔丝不同命运的原因
56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麦琪的个性成因
57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主观因素
58 英语写作中的衔接错误分析
59 论《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特色
60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
61习语的翻译方法
62 影响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63 浅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问题
64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复仇根源的分析
65 浅析《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66 体态语:它的功能及其英汉文化差异
67 浅谈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中的效能等值
68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红楼梦习语翻译
69 论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70 浅析思嘉丽的性格的对立性
71 性别与英语学习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72 品牌文化影响下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73 环境的牺牲品 --- 《呼啸山庄》的自然主义特色
7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人物心理分析
75 浅谈当前口译教学及提高当前口译学习的实用性
76 简析《弗兰肯斯坦》的哥特风格
77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家庭矛盾
78 挽歌—对《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的心理分析
79 阅读习得词汇研究—纯粹的阅读和伴以任务的阅读
80 《汤姆大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的心理分析
81 礼貌原则与中英观点表达方式的比较
8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83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约德家族的悲剧根源
84 浅析宠儿角色的作用 ---正面历史与自我
85 浅析《觉醒》里的象征意象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7篇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8篇
关键词 招呼语 语用 调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 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 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 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 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 “Hello there.”“Wow, look at you.”“Just hang in there” Can’t 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is your good friend, what would you address 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以及姓(last 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 meet your English teacher Dr. Smith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morning, what would you 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 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 teacher, lecturer, engineer 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 would a little boy address Mrs. Green, a 70-year-old 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 Green”,选择 “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 Tong is a secretary in a company.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iss Green who she never met before. How would she 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 me, would you be Miss 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iss 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 will you greet professor Smith as soon as he finishes his 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和“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 the street, 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 , but he has no match. How would he ask a 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 “Got a match, 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 Li, the secretary, wants to talk to her manager, Mr. Smith. What would she say? ”选择“I a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 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亲切。
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 the way to the cinema, Zhang Li saw professor Smith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What would Zhang Li 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 evening, professor 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the 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因素;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国际化趋势,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涉外就业创造了愈来愈多的机会。这对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毕业生学习了多年英语,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积累了较大的词汇量,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却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与外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要分析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的口语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如部分教师的口语能力不强,不能自如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法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在职进修培训较少,口语水平的提高很难有质的飞跃。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仍然把学生能否通过有关考试看成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忽视,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语言交际的机会。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只是一味强调语言点的教学,不重视口语教学,忽视语言的交际性,除基本的课堂用语外,教师使用口语交际的空间范围不大,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讲英语的氛围。
学生的口语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出现了群体差异。比如,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好,语法知识、读写能力有一定优势,但他们习惯了以听讲、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更为灵活的以开口说为主的方式;对口升学的学生学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知识面,但基础不太牢固,更不用说口头表达能力了。总之,学生是为通过中考、高考而学英语,注重的是笔头训练,缺乏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忽视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相当多的学生仍旧遵循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死啃语法,没有对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心理口语的主动性、交际性、公开性、灵活性给学生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中国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害怕讲得不好有损面子而不敢开口。在课堂上,教师要花很多时间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经过鼓励,学生才慢慢思考,小心谨慎地讲出一个句子。这样一来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便不再对学生进行鼓励训练。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越不开口讲就越不会讲,越不会讲就越怕开口讲,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者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培养出较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备的外语环境,以致许多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就很少有进行口语练习的实践机会,自然也难以培养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测试手段测试手段往往是学习的指挥棒。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水平测试主要采用笔试(含部分听力),而口语考试一直没有组织。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口语训练上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口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只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其口语交际能力各高职院校领导要把教师的在职教育提到一个新高度来认识,大力支持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制定英语教师进修、轮修计划,确保教师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研室可以定期组织“英语沙龙”,加强全校英语教师的口语训练,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外教对英语教师进行定期的口语培训,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增强,适应教学的要求。英语教师也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口语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确保全英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专业水平提高了,口头交际能力增强了,这一切都有助于他们全面进行课堂英语的口语训练。全英教学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是在上英语课,不要说汉语。教师在讲授时说到学生听不懂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写在黑板上,用简单的英语来释义,但不要说出汉语意思,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逼”着他们开口说英语。同时,教师要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教师的“教”成为一种引导,而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运用口语交流的活跃的学习场所,从而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同时,教师的提问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言的运用过程。在词汇、语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造句的方式进行训练和检验;在对话学习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课文学习中,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复述的办法。教师也可就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开展讨论练习初期,教师不必苛求学生语句表达得准确无误,关键是让学生张口讲英语,鼓起用英语发言的勇气,并养成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英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英语是一门语言交际工具,学英语不是单纯学语法而是要使用它来进行交流。要学会说,不要顾及语法是否正确,只要让别人听懂就行,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比如,上课时可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进行班级报告,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水平。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对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平等对待,特别对内向、腼腆的学生要多予鼓励和关心,使其克服紧张、羞怯的心理障碍及对母语的依赖性。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请外教给学生上口语课,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信心大增,兴趣大大提高,这样其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水到渠成地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教师、学生齐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除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外,还应大力改善课外的语言学习环境。电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的开设是外语教学的两大辅助手段。电教中心可以提供内容丰富、语音纯正的英语磁带、光盘、录像带等音像材料;计算机中心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英语。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英语,而且也是用于交际和工作的英语,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另外,高职院校还可开通英语调频广播,在规定的时段播放外语节目,开播闭路电视,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改善高职院校整体外语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成立英语角,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每次都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活动可由口语较好的学生组织,也可有2~3名英语教师参加辅导。还可由学校组织开展诸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大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己也可发起“宿舍英语日”活动,舍友之间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掀起说英语的热潮。
改革测试手段,强化口语培养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对全国或者省、市组织的统一考试都十分重视。可能是限于条件,口语测试一直没有。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组织研究,就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能力测试的标准、方式及内容等有关事项制定方案并尽快落实。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也应在这一教学目的指导下,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illianBrow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王艳.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策略能力[J].外语界,2001,(3).
[3]舒丹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