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1篇
通常认为,体育素养依赖于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能够以个体体育学习和环境适应而产生的囊括体质层次划分、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多要素在内的复合型外在表现和能力体现;而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的言行表现、为人处世等行为所表现出的能够呈现其所在环境适应能力的文化涵养或者修养,其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以将体育文化素养概括为个体依赖先天生理条件,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结合体育学习和锻炼,而产生出的个体外在精神表现,以及体育道德、体育能力等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
二、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
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素养是一种基本的体育素质,而如何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既是现代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必须。由于大学教育所处于特殊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在此期间已经达到空前高度,这也是大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其人格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但时下守旧的某些观念、过时的授课方式及非理性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让应该极具现代特点的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直面了不少困惑。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意识空泛体育意识
某些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认为,学校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是建立在减少部分智育教育的代价基础上,由此表现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缺乏广泛的参与意识,导致体育活动普遍缺乏整体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体的综合锻炼促进知之甚少,这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以及其他体育比赛的举办就可以看出,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荣誉感略显不足。
2.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能力培养
要大力推行全面的大学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侧重点要关注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以及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而体育能力培养涵盖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和协同他人的体育锻炼教授能力,在满足运动个体自身投身健康的体育运动的同时,还要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授他人完成科学、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一改传统的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体育的短视教育的教育行为指导思想,要将体育活动置于积极主动地位,要采用科学有效适合个体运动特点的体育锻炼载体,完成具有个体特色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够积极准确地评估己有实际锻炼效果并持之以恒。
3.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品德培养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传统的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侧重于竞技体育技能的培养,也侧重于传授某专用体育知识,或许授课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时候轻于学生运动品德教育,也或许教授的对象即学生疏于简单的置身感知而未能仿其神而仿其形,这些现象都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要有强烈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限制及适度教育影响。
4.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行为的休闲化教育
现代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度的运动休闲也应成为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不应将体育运动局限于传统的老几样。由于运动休闲所处的人文环境是运动者心怀释然以愉悦之态自主投身于多种体育锻炼或参与体育锻炼娱乐性活动,将体育运动和娱乐的交融促成享受生活的快乐支点,由此获取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而将原本严格的运动规程、运动成绩等进行弱化处理,使运动休闲充斥个性化、随意化、娱乐化,但又不失运动的基本要素。因此,休闲运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的时尚。第五,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修正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人类对于体育需求是终生的。要强调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是通过运动锻炼获取快乐,在强健体魄、实现娱乐的同时,要强化大学生体育动机是锻炼永恒,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案的完成不仅使大学生获得了部分竞技体育的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永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而不是体育测验的结束就是运动的终结,要通过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终生参与体育活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通过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建议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采用以下方法。
1.要教授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原理
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提高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意义、体育规律的认知水平,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通过大学体育学习,感知参与运动的心理体验,增强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动获取稳定、持久的终生参与运动的动力,学会终生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并将这份享受内化为永恒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接受这个理性的选择,将体育的随性喜好转变为个性标志。不仅如此,还应该教授学生终生获取更多的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教育事业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意识。
2.要培育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于多种竞技体育运动规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多范围比赛,如院系或社团运动会,单项比赛、师生对抗赛等,形成规模、汇聚成传统。做好院系体育活动的宣传活动,形成较好的体育运动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报刊、专题宣传广告栏目,或者提供专业体育杂志、期刊等,或组织校园文化阵地,要为大学生深度理解体育运动提供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俱佳的媒体支持,以体育运动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吸引大学生,丰富其校园生活。也使大学生在娱乐中锻炼体魄和意志,在参与中养成健身习惯,提高其活动能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促进体育健康功能发挥,又能够准确定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3.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品德。面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个性化、自由度范围丰富,大学生的在思考和选择,促使其能够正确地、恰当地评估其体育态度,展现其运动天赋,获得并持久拥有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同时,体育运动的协同性训练,也能够促进师生、同学关系的融洽,以及和谐学习气氛,有利于运动积极性的大范围传播,形成良好的正向能量。而这种正向能量,能够默化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亲切感、可信度,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气氛中生活、学习的习惯。严格艰苦的体育锻炼磨练,将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持久的体育锻炼中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是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最为成功的关键所在。此外,要通过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健身理论教育力度,以及开辟适度数量的高校健身娱乐场所,以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四、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英语测试;效度;信度
1引言
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合作研究结果认为:CET4和CET6(简称)是一项信度极高的考试,每次考试客观题的内部信度都达以上;效度相当高,回收问卷中有92%的教师认为CET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以为这里所指的信度和效度的界定很模糊,就某次具体的测试而言,信度和效度是受特定条件限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迄今为止,我国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包括CET等大规模英语测试还是以客观性题型为主,主观题只占10%或20%左右。就评分方法而言,因客观性试题答案的唯一性,可用机器阅卷,从而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无疑具有相对较高的信度,但不足之处就是效度难以保证。同时大量采用主观性、直接性试题的测试在阅卷信度上也令人怀疑。这样的困惑总是或多或少存地在于考试的开发、设计和评估过程中。
我们能否使信度和效度同时最大化呢?信度和效度又应如何整合而达到适当的(appropriate)平衡?Bachman和Palmer在其测试理论中认为可设置“可接受的最低程度”()的效度或信度等质量指标从而使得语言测试的“效用性”(usefulness)原则中各特征之间达到适度平衡。由于测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测试目标、社会环境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本文尝试探索在可行性条件下,测试的总效用(overallusefulness)最大化时效度和信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效度和信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如果我们想阐释一次特定的考试成绩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在设计和使用测试时,信度和效度是我们首要关注的特征。Bachman把信度定义为“测试的一致性”()。简言之,就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可靠度。例如,我们可以这样来检验测试的信度:使用同样一份试卷,在两种不同的场合、环境中,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施与同样的学生,如果测试结果基本吻合,那么证明该测试是有信度的。一份试卷的测试结果如果缺乏信度,就没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减弱了考试的公正性。当然,要完全消除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把影响不一致性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便于提高测试信度。
信度所涉及的问题是个体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测试误差或其它因素所影响的。效度所关注的问题是个体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和个体语言能力相关。因而,我们研究信度的目的是使测试误差造成的影响最小化,研究效度旨在使我们想要检测的语言能力的效果最大化,它们是两个相互补充的目标。一项测试若没有信度,也就无所谓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或必要条件。权衡信度和效度,效度是首要的。然而Underhill和Heaton指出信度和效度特征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测试效度较高的试题有时测试信度较低。反之,测试信度较高的试题有时测试效度较低。Morrow也认为想把测试任务设计得既具有可信性又具有真实性不可能的。Hughes却说虽然测试的各种特征相互排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弃这些特征。
3对信度和效度在理论上能达到适当平衡的可行性研究
评价英语测试最重要的原则是总效用性(overallusefulness)。Bachman和Palmer(1996:18)把某一特定测试的“总效用性”看作是由六个因素构成的,即效用性(Usefulness)=信度(Reliability)+构想效度(Construct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互动性(Interactiveness)+冲击力(Impact)+适用性(Practicality)。这里需要说明的是:Bachman和Palmer之所以把“构想效度”作为“效用性”六大特征之一,是因为构想效度(上节已提到)关系到我们根据测试成绩所作的解释的意义性和适切性。前五者均与测试成绩的使用有关,而“适用性”与测试的方法有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测试的可行性。评价一次考试是否有效用需要综合考察这些因素,在它们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而这一平衡能否实现取决于适用性的大小。对于大规模考试,考试策划者需在试卷设计和考试任务设置时重点考虑信度和效度,而对于一般学校考试,教师就应多考虑考试任务的真实性、互动性和对教学的冲击力(或称后效作用)。
4在英语测试实践中把握好信度和效度的平衡关系
以上已经大致证明:信度和效度作为评估测试质量的两个基本特性,两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但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协调使之达到适切的平衡,以保证测试的总效用性最大化。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英语测试的设计和命题过程中,不能绝对、片面、盲目地追求或强调某一方面而以失去另一方面为代价,只有综合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获得最大的总效用。
考试内容能否体现新的语言教学观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而更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交际功能观和九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任务教学法(task-)都对语言测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四、六级考试题型还是以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的多选题为主,某些语言项目的测试与实际语言能力的相关性不高,很难体现当代语言教学观提倡的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查。Bachman和Palmer(1996)也强调测试任务和目标语使用任务(target-languageusetask)的一致性。看来革新CET的试卷结构、题型设置是关键。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可以通过调整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3:2或1:1),多采用直接测试法,增加听力和写作测试的权重,加大口试考核力度并设最低分,变化题型等手段。也可通过采取大题量小分值,细化评分标准,综合使用整体评分法(holisticgrading)和分析评分法(analyticmarking)等措施来提高考试信度。
能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
测试是教和学的导向。问题是如何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四、六级考试长期以来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猜题、押题,教师偏向应试教学,产生了不良的教学效果。Hughes提出了若干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测试要培养能力;测试内容要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尽量使用直接测试法;成绩测试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用尺度参照等。这些建议多数涉及效度,也与信度相关。信度和效度是影响反拨效应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能使测试产生积极有利的反拨效应。
5结束语
测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师,重视语言测试理论的研究,掌握命题的原则,在试卷编制过程中把握好信度、效度及其它评价指标之间最佳的平衡关系,将有利于优化各类英语测试的质量,更有效地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85,Standardsfor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Testing[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2]Bachma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3篇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造句、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把情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总结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情感教育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是以清晰明确的情感目标为导向的。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任务。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就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全面落实的具体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窃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必须要以情感教育目标为重要载体。唯有以情感教育目标为载体,才能在紧紧围绕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对全体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情感教育。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立足教材内容,锁定情感目标
二、围绕情感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三、依托教学活动,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依托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情感共鸣,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透彻地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细心制定清晰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为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指明方向;教师要在不偏不倚地围绕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精心设计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情感目标的顺利实施搭建平台;教师要在坚定不移地依托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情真意切地产生情感共鸣,为情感目标的顺利实施延伸道路。总而言之,教师要本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以课堂情感教育目标为载体,富有成效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尽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贺光明.论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的策略.速读旬刊[J].2017(4):39-40.
[2]孙琼.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读书文摘[J].2017(16):78-78.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5篇
我们即将毕业之际,首先向我的导师刘强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刘老师在研宄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我极大的自由,从研宄方向的选择到论文的撰写,都得到了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在生活中,刘老师也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特别感谢研究生期间指导我的李贤老师,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李老师的悉心指导将我带入车辆动力学控制领域,文中处处蕴含着李老师的学术思想,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感谢俞娇娇教授在研究生阶段对我的帮助,俞老师为课题组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学术上指导我、也在做人品德上引导着我。感谢课题组的朱志文老师,朱老师在大论文和小论文上都给予了我不少中肯的建议。同时也感谢课题组黄雷老师、陈俊玄老师在这三年中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102实验室王磊博士、徐祥博士、樊之景博士、孙嵩博士、江冬清博士、窦文之博士以及叶梅硕士、杨海硕士,是你们在科研中给予我无尽的帮助,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尽的包容。感谢已毕业的吴志翔硕士,从考研到研究生即将毕业,一路走来都得到这位老学长的指点和帮助。感谢课题组同级的潘俊硕士、孙朝晖硕士、邱斌斌硕士、杨政伟硕士、彭影硕士,同时感谢课题组所有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XX级硕士班的全体同学,是你们的一路陪伴,我的研究生生活才更加的丰富多彩。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6篇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best way to advise people is simply to find what they want and help them attain it? In my view, this method is generally not the best way to proceed in advising others; it ignores the plain truth that many people do not know what they want and do not know what is best for them.
My main reason for rejecting this technique is that people very rarely have any clear idea of what they want. This applies not only to consumer items such as clothing, cars and luxury items but also to what they want out of life in general. In fact,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ost people cannot list the ten things they want most out of life, even if given considerable time to think about it.
My second reason for rejecting this method is that more often than not what people want is not what is best for them. Parents continually face this problem when advising their children. For example, suppose a child wants to quit school and get a job. Surely, the parents would be derelict in helping their child attain this want instead of convincing the child that continuing education would be in his or her best interest.
Admittedly, following the proposed advising method would result in a high rate of compliance, since the person being advised would act consistently with his or her own will by following the advice. However, as noted above, acting according to what one wants is not necessarily desirable. Proponents of this method might also point to college counselors as models of this technique. However,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not necessarily be held up as models for advising people generally, let alone as models for advising students.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7篇
有些人对现代社会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对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女性独立自主等问题提出质疑,社会和教育界应反思是否丢弃了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重新对儒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寻找思想寄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道德理念对失望的人和寻找社会正能量的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有意补充。如今随着中国崛起和国力强盛,特别与邻国的一些领土争端,引发一些国家的担忧,遏制中国论由此甚嚣尘上,作为亚洲传统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应该让邻国认识和回忆中国大国崛起历史,古代中国并非靠武力,而靠仁义、礼仪和文化成为亚洲中心、汉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都受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熏陶。现代中国不仅应在经济方面超越其他国家,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社会制度和教育息息相关,有教无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研究教育问题,向学生传授道义,教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信义”为先,遏止社会道德腐败堕落之风,重振华夏文明。
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
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
三、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8篇
一、教师精心设计作文教学环节,为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必要的支撑过程
写作是近年来受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影响形成的一种写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认为写作学习应当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有意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任何写作学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其教学侧重点由传统的篇章结构、语法、词汇,转向对于写作内容及写作过程的关注。
1.构思文章。在传统写作教学中,通常老师布置题目,学生开始写作。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写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定话题、构思文章、提供词汇表等。帮助学生构思文章是写作准备阶段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自由而广泛的联想或讨论,接着要指导学生创建写作思路图,用文字帮助学习者记录并整理写作思绪,可以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标记,如箭头、图形、分项符号等。为写作提供参考词汇和表达也十分必要,学生集思广益,共同为写作搭建桥梁。
2.学习经典语篇,领悟英语写作格局。在起草作文之前,教师还应当提供一定数量的范文。范文可以是完整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经典段落。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各种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大学英语写作练习安排在每单元阅读课文之后,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词汇与话题融为一体,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这样的课程设计为课后的写作练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为写作练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在语篇学习中,领悟作文规则
《新视野大学英语》的写作要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写好段落,学会段落的展开方式。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都是在学生有细致的阅读理解之后进行,而且阅读理解的文章中提供的语篇知识和技巧是写作的基础。段落构成和展开方式的讲解应当是语篇教学涉及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与写作关系最密切的知识。英语典型的段落结构为:主题句、若干扩展和结尾句,尤其是说明性和论述性的段落更具有上述特点。而且,每一段在内容上要保持一致性,还要有连词使句子连贯,紧凑。段落展开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式包括:列举法、举例法、因果法、比较法、分类法、定义法和图表法。而每一种发展方式又包含一系列的相关词汇,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套语。不同的段落展开方法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连接方式或表达方式。
1.在语篇理解中领悟词汇的衔接作用。胡壮麟认为词汇的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取得统一。朱永生在其论著中对词汇的衔接功能做一比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1)同义词出现在同一句内,其功能可能是解释另一个层次的含义或加强说话的语气。而同义词跨句出现时,它们既可以从意义上把句子联系起来,还能够使两个段落彼此衔接。从修辞角度来看,使用同一语义获得多种表达方式,同义词的使用给整个语篇增添色彩。2)反义词在同一句内或同一语篇中出现,其基本功能是使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在意义上形成明显的对照,使句子或语篇上下衔接。3)搭配作为语篇衔接手段包括所有语义相关的词项。在这里我们会认识到,同义词、反义词和搭配的作用远远超出词汇本身的作用,它们深层的语篇功能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在实际教学中,词汇的语篇衔接功能往往不被普遍重视。学生常常脱离语篇学习词汇,写作时很少考虑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或有共现关系的词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语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词汇的语篇联系功能。这些表达在语篇衔接方面、突出话题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这些教学指导和训练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词汇与语篇关系的意识,而这种语篇意识的建立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而且高质量的作文必然涉及选词意识和能力。
2.以语篇理解促进写作连贯、照应。连贯是指段落的层次和顺序。如果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它们之间就没有连贯性。过渡词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可以大大增加文章的连贯性。照应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与指称或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照应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发话者运用简单的指代形式来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提到的内容,从而使语篇在修辞上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照应可以使语篇在结构上更加紧凑,从而使语篇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朱永生认为领会文章整体连贯,照应决不是靠词汇、语法知识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学习者跳出词汇和语法去通篇解读文章,领悟文章的妙笔所在。课堂的语篇分析和探讨是培养这种语篇意识的重要途径。
3.以语篇理解指导思辩方法。在英文写作过程中,具体和实证的思维方式是很典型的英语书面表达方式,英语文章非常注重使用细致具体的证据支撑主题。详实、细致的支撑句可以加强文章的可读性,也是优秀作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语篇学习获得。大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能通过恰当的事实,事例或有效的数据阐明观点,以至内容空洞,观点不明,缺少可读性。
三、通过网络批改、教师评阅,学生互评提升写作能力
评阅作文是写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点评之后的再次修改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但为每一位学生评阅作文几乎是不可实现的教学任务。目前,有许多学校都在使用网络批改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批改的优势,同时使用传统的批阅方法。PeerReading在写作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评析、欣赏别人作文的过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是教师应当对peerreading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要求重点检查时态、主谓一致、冠词使用、拼写、搭配、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连贯等。每次项目不宜过多,视作文性质而定。这样有助于养成他们自我检查的习惯。此外,可以结合四级作文评分标准,让学生清楚不同档次的作文存在的问题。此外,用一些固定的符号来标识作文的错误会提高修改的规范性和效率。
四、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9篇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3.
[4]蒋承勇.“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v^,2012-03-28.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10篇
立体主义运动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并且对平面设计从表现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布罗·^v^和乔治·布拉克。他们的创作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一个是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特别是原始部落的面具、雕塑和埃及的出土文物;另一个是保罗·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绘画。20世纪初,当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浪漫优美的氛围中时,^v^在1907年向世人展示了“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人们被这抽象成几何人形的画面震惊了,这是向传统的审美观进行的尖锐挑战。因为立体主义“否认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8年到1912年,这时期基本上是^v^和布拉克的二人活动,后来影响到其他青年艺术家进行尝试,逐渐形成一个国际运动。他们分析绘画中的各种基本组成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在绘画上逐步走向理性分析的方向,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v^还开始尝试把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处理艺术状态的方法用在雕塑上,受他影响的几个前卫雕塑家推动了立体雕塑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2年开始的,立体主义往更主观、更抽象、更复杂的方向发展。^v^开始尝试使用新的媒介进行拼贴,他在作品中使用旧报纸、海报残片、废弃的公共汽车票等,之后还使用了木片、沙、金属等材料在作品中进行拼贴。这是绘画史上第一次使用其他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造型,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开创了绘画渐新的方向,表现方式使艺术家空前的自由。
立体主义在造型、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新材料的运用方面都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在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后,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开始使用拼贴来进行表现,强调肌理和色彩的质感。传统的写实的、具象的形象被抽象的几何化的形象代替,新材料拼合出色彩和肌理都逼真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平面设计语言。抽象的几何形态,多视角的画面,不同空间的物象组合,新材料的运用,拼贴手法的使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语言,开拓了新的设计思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的招贴设计和平面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第11篇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里的基础学科,不仅要陶冶当代大学生的修养情操与人文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按我国社会现状来说,大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层与管理层的人才;而这些层面工作的展开,常常需要应用文的写作。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面试时企事业单位除了考察学生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外,常常还会添加运用文写作能力的测试,以考虑其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学生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企业,获得满意的工作。而如果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连通知、请示等最基本的应用文都不会写,便很可能会与自己中意的工作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