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毕业论文 第1篇
拱是一种中间直、两头向上弯曲的弓形木条.拱身嵌入在斗口内,其两头上端还承托着斗.拱是斗拱加大承重空间范围的重要构件.一朵斗拱内的拱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一般由下至上逐渐变长.因此,整朵斗拱的基本形状是上大下小的倒三角状.拱因位置不同亦有复杂的名称变化,一般称前后向的为“翘”,左右向的为“拱”.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拱的材料分为八等:
一等材:高9寸、厚6寸,用于九间或十一间大殿.
二等材:高寸、厚寸,用于五间或七间大殿.
三等材:高寸、厚5寸,用于三间或五间殿、七间厅堂.
四等材:高寸、厚寸,用于三间殿、五间厅堂.
五等材:高寸、厚寸,用于三间小殿、三间大厅堂.
六等材:高6寸、厚4寸,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高寸、厚寸,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高寸、厚3寸,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用斗拱者.
总之,建筑体量越大,拱的材料也越大,以保持建筑体量的各个局部间的一种和谐的比例与承重的需要.
斗拱毕业论文 第2篇
斗拱是我国古建筑当中最具魅力而又颇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其简单而又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托起中国古建筑的出檐悬挑、装点檐下和显示达官贵人等级等功能.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斗拱无论是从材质到样式,还是从整体到局部构件的建造,都体现了建筑物在受力与造型艺术上有着天衣无缝的结合.也正是因为历代匠师们的智慧创造,才使斗拱和屋顶有各种巧妙、独特的连接方法,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建筑领域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总之,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符号,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它不仅构思巧妙、制式缜密,还具有巧夺天工的美.因为它的存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可以说,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让中国古建筑充满了灵气.如何将传统建筑造型和斗拱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为建造中国特色的民族建筑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当代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
上文点评,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斗拱和古建筑和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中国古建筑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建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传统图案在徽州古建筑民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田亭亭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130000)摘要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汇聚着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历久不衰的与建筑和.
田家炳:中国百校之父将慈善视为毕生事业 166所中学、9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者,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在中国捐献了300多所学校,他就是田家炳 7月10日.
每个中国人生命中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 很多中国人的文化生命,都和这本薄薄小书缘分匪浅 于我,读唐诗最美妙的情境,既不是黄卷青灯,也不是杨柳回廊,而是两条静静卧在小镇边缘的铁轨 从中学时始,每逢暑假,清晨即起,带着唐诗三百首,沿铁轨漫步踯躅.
斗拱毕业论文 第3篇
昂是外檐斗拱中一根向下斜置的通常为直条形的构件,曾是斗拱上体量最大者.昂的前部下垂承托挑出屋檐,其后部支抵在梁架的底部.整条昂像一根杠杆,用后面的重量抬起前面的重量,大斗就是它最下的支点.
昂最早出现在唐代,昂的出现意味着至唐代斗拱已经成熟.昂的体量在唐代为历代之最,故唐代出檐亦为历代最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昂的体积逐步变小,至清代最小.昂的体积不仅在逐渐缩小,它的功能亦在逐渐变异.至元始出现了假昂,假昂在造型上表现为,外有昂首而内无上翘的昂尾,假昂不能起到杠杆的作用.假昂的出现使昂由力学上的结构件变成了美学上的装饰件.元代还有真上昂和假下昂结合者,有在柱头斗拱上用真昂,而在补间斗拱用假昂的手法.明代早期受元代影响,柱头斗拱上也有真假昂共存的现象.以后,明、清两代在这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溜金斗拱”,其做法是将翘、昂、耍头等后部全部折角,并加长升高至檩条的底部.这样造成“昂尾”一大把,使人眼花缭乱.但明、清两代基本上均用假昂.唐代虽最早使用昂,但唐代的转角斗拱也有不用昂的,而宋代至清代的转角斗拱均使用昂,无论其是真昂还是假昂.
斗拱毕业论文 第4篇
耍头在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栱相交而向外伸出,它是在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多为蚂蚱头状,清式称蚂蚱头.耍头前后两端都露在外面,外端多作蚂蚱头状,里端做成麻叶头状.唐代以前无耍头的实例,从唐代起斗拱上才出现耍头.斗拱中耍头的样式可分为四种:其一,是不加雕饰,如蓟县观音阁.其二,是砍为批竹昂,唐代佛光寺东大殿为平出,而金代崇福寺弥陀殿为斜出,很多人容易将这种斜出错认为昂,要加以注意.其三,为变体,唐代到元代多刻卷瓣,结构与翼形拱相类似;清代雕刻如龙头、象鼻子等.其四,是标准样式,宋代、清代都有规定,样式也相像,称作“蚂蚱头”;唯在用材方面不同,宋代为单材,清代为足材.
斗拱毕业论文 第5篇
斗为一种立方形的上有槽口、下有斜线收分的木块.斗拱最早的形象见于周代青铜器“命簋”器足上的大斗.大斗是一朵(宋称“一攒”)斗拱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斗.其他的斗、拱、昂、枋等均架于其上,由它承托,并承受着最大负荷.大斗的截面一般为正方形,唯宋代的大斗(宋称“栌斗”)才有圆形、多瓣形和讹角形等多种截面形式.汉代的大斗在整体比例上为历代最大,并有平盘斗(无斗口)和槽口斗(有一字槽口和十字槽口),槽口的存在是为了咬合架于斗上的拱而设.无槽口的大斗仅为汉代与南北朝才有.
大斗直接坐于柱头、阑额、梁等处,其他远小于大斗而数量众多的斗则座于拱头之上.斗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基本上分为斗和升两大类.斗处于斗拱的里外方位,升处于左右方位.每个时代除大斗外,斗、升的体积是一致的,但名称很多.斗的槽口两侧称“斗耳”,其下称“斗平”,再下收分的称“斗欹”.斗欹有斜直线型和内凹型两种.斗的这三部分的比例在宋代被定为4:2:4,以后的朝代亦基本如此,没有明显变化.宋代的斗底略宽于斗口,而清代的斗底与斗口等宽,但历代大斗的斗底均明显宽于斗口.汉代至唐代,有时在斗底下垫一皿板,此手法为其他朝代所不见.
汉代柱头上也有不用大斗,而用类似古希腊漩涡状的爱奥尼柱帽,中西两大古国的文明交流由此可见一斑.
斗拱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呈现出古典气息,体现出古典美,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通过分析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色彩、形态和质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创新,指出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材料;创新
1、传统建筑材料的传承
在我国的各类学术活动中,不乏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发掘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加以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建筑是具有地域性的,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设计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城市建筑设计大同小异,在建筑的设计中追求功能性,崇尚理性,但是建筑的设计中也缺乏了一种亲切感,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将地域性的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民俗,使建筑的设计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对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而且也具有艺术性,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建筑材料是呈现出建筑文化的主要的载体,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设计现代建筑,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在新的工艺加工的基础上,使建筑具有现代化气息,同时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传承。
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是以土材和木材为主的,也包括石块、瓦块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取材于自然的,不经过人工的雕琢与加工,能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传统建筑材料不仅具有其功能属性,同时也具有一些深层次的内涵,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情感方面的联想,古老的建筑材料是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的,带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中国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形式
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现
在材料的加工中,有的是借助材料天然的颜色,还有的是通过人工着色的方式,前者被称为固有色,后者被称为人工色,固有色带着天然的印记和地域特征,人工色是通过人工加工后的,与固有色有很大的差别。砖块在经过烧灼后,不仅仅有红褐色,还能呈现出灰褐色。传统的建筑材料在自然中取材较多,而且这些材料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呈现出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其与人工材料的一致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材料的固有色在建筑的设计中被运用,可以展现出天然的美感,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借助色彩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出材料的天然的色彩,展现出色彩的艺术魅力。
在对岳王墓博物馆的设计中,就是采用的红砂岩进行设计的,红砂岩的天然色彩非常的逼真,使建筑宏伟的风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了汉代文化的浑厚和质朴之感,在岳王墓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天然的石材和现代建筑材料结合,运用了有机玻璃等,将红色的粗犷的岩石与细致的玻璃结合起来,在色彩和质感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博物馆的外部运用的是红砂岩,展现出浮雕的大气之美,呈现出历史的气息,呈现出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
建筑材料的形态主要指的是材料的形状、尺寸等,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建筑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力学的差异等,材料的比例比较恰当,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使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结合了自然的材料和人工的材料的,自然的材料一般呈现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一般是不加修饰的,人工的材料是在人工的合成和加工后形成的材料,使其具有艺术感,在一些民用建筑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浮雕和砖雕等,就是人工的形态。
将传统的材料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完善建筑设计的形态美,例如在对校园进行设计中,应该注重其人文气息的挖掘,可以借助传统材料来实现。在建筑的外立面可以设计青瓦,这些青瓦可以使用一些旧建筑的废旧材料,这些青瓦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富有韵律感的设计。在校园中,将传统的青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使校园具有了古朴的气息。
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表现
质感主要指的是通过建筑的材质体现出现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质感主要有材料的纹理、光滑度等,质感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光纤和色彩等,材料的质感也有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两方面构成。自然质感是材料自然形成的凹凸的纹理等,人工质感是在加工后形成的特征。
由于材料的组成结构是不同的,他们的表面有的粗糙,有的光滑,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粗糙的材质可以带给人们粗犷和质朴的感觉,给人一种凝重和严肃的感觉,光滑的材料可以带给人们细致和纯净的感觉。在传统的建筑材料中,一般都是采用砖块和木材等,这些材料的质地都是比较粗糙的,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展现出自然的风貌,让人们仿佛身处在自然之中。
4、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和运用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将传统建筑材料和新型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使用,将传统的木材和砖块与新型的水泥、玻璃和金属等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新型的材料经济性高,但是比较单一,缺乏一种亲切感,而且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材料结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材料的文化特色,使建筑具有民族特征。也可以实现传统材料与新型工艺的结合,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自然特征比较浓厚,发展到现在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的工艺结业,可以使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方面加以改进,使建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工艺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使传统材料的实用性更加的完善。
5、结语
如今,在建筑行业中,很多新的材料和工艺被研发出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历史气息,而且可以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在建筑设计中,也要借助传统建筑材料的优势,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化的建筑工艺和材料结合,既能够展现出现代化的特征,也能够使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特有的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 章柏源,沈瑜.传承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3(08):55-56.
[2]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02):48-50,63.
[3] 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2015(11):227.
斗拱毕业论文 第7篇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凝结着古代传统建筑技艺水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于木构件的框架体系、群体的框架组建以及平面结构的分布上,由建筑群的整体分布至特定建筑的具体框架均拥有样式各异的表象,而色彩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外在标识,是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系统传承和广泛弘扬的内在动力,亦能凸显我国传统建筑独特而又神奇的魅力。
【关键词】装饰色彩;传统建筑;运用;视觉冲击;建筑艺术
我国传统建筑色彩同经济社会制度的沿革互相照应,已产生了富有个性化而又趋于一体化的艺术风格,其最鲜明的标识便是色彩的政治伦理化,借以划分等级的“三六九等”,使色彩有了一种最为直接的社会化属性。当然,装饰色彩无论在宫廷类建筑还是我国各区域建筑中均有系统化表现,而园林建筑和民居类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艺术诠释,正呼应了传统建筑的色彩文化,并为装饰色彩运用于传统建筑提供了全新选择。
1.装饰色彩概述
装饰色彩的基本内涵
所谓“装饰色彩”是指视觉元素中相对活跃且最具视觉冲击感的部分,亦成为构成造型艺术的骨架,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领域享有较高的地位。相较于写实性色彩,装饰色彩并非浅显角度上的还原建筑事物自身的色彩,而要经由人工装饰恰到好处地提炼出所需色彩,进而成功破除原生态化的色彩对建筑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思想藩篱,并凸显色彩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感知,同时成功凸显色彩的本质化含义及艺术形态层面的审美感。不难发现,在传统建筑装饰领域,色彩已成为传达人的精神和视觉审美的桥梁,同时亦能补充信息、美化事物。所以说,装饰色彩自身所渲染出的艺术方式与视觉冲击功能无疑给人类的建筑装饰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运用范围极为宽泛,可以说已囊括了建筑装饰、室内装修以及家具等不同层面。
装饰色彩的一般特征
装饰色彩的普及性和环境适应性如今,人类对装饰色彩的视觉审美往往受制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每个地域均有风格迥异的色彩特征,并依靠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得以反映。从宏观层面看,社会所施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意识形态等,均是装饰色彩普及性的影响要素。色彩的普及可以说是一类特有的社会化现象,它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所处的历史条件而单独存在。普及色的诞生最初由上层社会和权威人士所共同倡导,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了心理暗示和精神引领的作用,人类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以及从众情绪,形成了普及色流行的强大精神合力。装饰色彩的理性与感性如今,人们已能熟练运用物化原理等自然科学常识去探索色彩形成的奥秘,辅以心理学原理探寻色彩所产生的情感,并能对装饰色彩的表现样式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由此窥见装饰色彩通常以系统化的科学规律作为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已能显示其理性的一方面。与此同时,装饰色彩亦能轻松驾驭左右人们心灵的思想情感,即便是在全部抽象的情形下亦能爆发出明亮的思维火花,可以说已演变为最易为人所接受的艺术化语言。从这个角度看,相较于其造型,装饰色彩又极具感性特质。装饰色彩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色彩有时的确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喜怒哀乐,亦是一种艺术符号,甚至真正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旗帜上,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国的精神象征。装饰色彩仅仅是色彩的再创造,它是人们主观层面思想情感的集中阐释,亦无法游离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秩序而存于世。装饰色彩展现了一个民族的艺术秉性。在我国浩浩荡荡、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包容互惠、和谐共生,衍生出了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精神信仰乃至视觉审美文化,而这些要素,均能通过装饰色彩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善用五颜六色甚至千奇百怪的色彩,恰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风华别样的一段色彩谱系。
2.装饰色彩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结构的建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为了美观和耐久,也为了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古建筑在木结构方面,均以色彩涂料的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覆盖,如天棚、屋顶、门窗和内墙等部位均被涂色,一些部位还以纹样和图案进行了系统的装饰,从这个层面看,传统建筑不愧是彩色的建筑。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深化了建筑本体外观美的内涵,非但如此,装饰色彩亦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中奔流不息,逐步形成并丰富了古建筑文化。古建筑文化亦在一定意义上寄托了劳动人民对建筑色彩的情感寄托、诠释了适合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建筑色彩意涵。拿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坛来说,作为古代帝王家族用作祭祀的建筑,天坛祈年殿的上檐被琉璃瓦所覆盖,琉璃瓦的整体颜色是蓝色的,与之相对应地,祈年殿的上层被装饰成黄色,下层则是绿色。若游客置身于天坛装饰色彩的艺术化探讨中,并同时结合天坛建造年代的历史背景,就不难联想到,蓝色预示着广袤的天空,预示着宏达气派与奔放豪迈;黄色则会让人联想到皇帝身上所穿的龙袍,代表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地位;而绿色则代表处在“权力金字塔”底层的普罗大众,确切地说是“臣民”。“祈年”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中国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天下苍生莫不“靠天吃饭”,并祈求苍天赐予五谷,保佑农业大丰收。而琉璃瓦之所以被涂上蓝色的色彩,主要用以代表高达广阔的天空。
3.中国传统室内装饰中的色彩
建筑材料最原始的色彩堪称早期室内建筑装饰色彩的本质属性。鉴于建筑艺术的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天然颜料已愈发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重新吸引更多建筑装饰师的眼球。纵观建筑装饰色彩的应用,色彩由起先以旨在巫术和种族繁衍的功利化倾向,逐渐演变成为以原材料保护为宗旨,后又转变成为以纯粹意义上的室内装饰为基本目的。色彩在建筑装饰艺术领域的应用变迁,有力地反映了人们逐渐由对物质生活的本能需求向色彩艺术化的精神审美的变化,进而不断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建筑装饰品的心理需要。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或是浓烈有激情,或是淡雅朴实有余,均凸显了色彩在建筑装饰层面上的多样化。例如,只要看到中国传统的“大红色”,就会立即联想到重大节日的喜气洋洋、热热闹闹。若要从艺术史层面上加以追溯,早在秦汉时期,红色就已在建筑装饰领域崭露头角,但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芽状态,尚未主导传统建筑装饰的色彩走向。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社会出现了大分裂、大动荡,同时,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各割据_对于建筑装饰色彩的风貌和诠释皆不同,建筑装饰在色彩方面的表达更为自由化和洒脱。进入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并出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历程中前所未有的盛世繁荣之景,传统意义的大红色已不单出现于建筑装饰色彩中,而是在陶瓷等手工艺领域中大加应用。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和艺术发展迎来了发展高峰,作为民族大融合的又一重大历史节点,建筑装饰色彩的表现富有神韵,亦不拘泥于特定的某种色彩。明清是封建时代最后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建筑装饰的色彩表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过程中更是保留了数千年的艺术底蕴,并富有高度的文化神韵。“中国蓝”以青花瓷中的蓝色最富盛名,中国的陶瓷文明几乎与中华文明和谐共生、相互促进。青花瓷是瓷器文化中的杰作和代表,被认为是陶瓷手工业的上等佳作。凭借青花瓷在我国艺术领域的精神影响力,蓝色被认为是中国风的又一色彩诠释,亦成为从古至今家居装饰中“中国风”的生动表现。在我国传统的家居装饰色彩点缀中,明黄色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多,在当代家居色彩应用中,土黄、琉璃黄的灵活应用已颇成气候。我国传统角度上的黑色在建筑艺术范畴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黑色,转而以平稳性能较好的深色或者重色向世人展示,其代表色彩便是水墨黑。“羊脂玉”是玉中之极品,在传统文化中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其色泽白而不寡,亦是“中国白”的生动艺术化表现。总而言之,中国红、青花蓝、琉璃黄、水墨黑与玉脂白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装饰色彩的典型代表。
4.我国传统家具的色彩应用
今天的人们在一些以古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常会窥探当时的民居家具。放眼往昔,家具的色彩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层面:一曰,材料自身的色彩,最为典型的是石材、木材及金属等原材料,其固有的色彩;二曰,附加材料之色彩,譬如作为镶嵌材料的金银、贝壳、象牙等,其均被用作家具原材料上,同时使家具呈现出异彩纷呈、独具特质的色彩;三曰,人工涂抹的色彩,如家具经人工装饰后所涂上的油漆色。原材料自身的色彩可以说是对室内家具“质”的高度凝练,而附加材料的色彩以及人工色彩则凸显家具的“文”,使家具色彩凝聚了装饰者的艺术智慧。我国传统的家具在色彩的应用上相对低调和纯净,样式较为简易,却很分主要和次要。这种置色手段得以高度体现传统家具的色彩魅力。在运用附加色彩的过程中,不妨顾虑其在社会秩序中的影响及其代表意义。夏商周时期的家具色彩大都呈现青色,青铜家具“大行其道”,主要因为夏朝时期,我国已有青铜文化,青铜器在夏朝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文化事物。据考古专家对漆器残片的考究,夏商周时的漆器色彩较为绚烂清晰,大都红底黑花,漆面显得乌黑发亮。春秋战国时的家具大都是漆木家具,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辅以彩绘修饰。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极力推崇天然原生态,再加上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影响到该时期的家具装饰。秦汉时期作为我国漆器家具发展的全盛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的漆木家具,其数目极为可观、品类极为丰富、分布区域较为宽泛,繁盛之景自然不在话下了。在两汉时期,装饰工艺整体犹如飞奔的野马,纵情驰骋、从不松懈,铸就了彼时家具色彩的多元化,譬如开始有了红、金、黑和灰绿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兴盛,体现于传统家具装饰上,完全破除了红、黑两色的思维框架,正式出现了以绿沉色等多色为主的装饰局面。历经隋唐盛世时期家具色彩文化的活跃,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家具色彩首次以绘画形式问世,当时的装饰艺术领域亦流行在屏风上绘画。到了“重文轻武”的北宋,我国雅文化有了蓬勃朝气,士大夫阶层为修身养性、培养“浩然之气”,开始摒弃家具装饰中五彩缤纷的色调,家具的着色不再纷繁,代之以单一、沉静为主,似乎又复归到“原始状态”。经历了宋末元初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元代的家具几乎照抄照搬了宋时的家具色彩模式。明代十分考究家具的用材,并背弃了传统的白木与软木,代之以深色的硬木,如黄花梨木等。其色泽橙黄明亮,较为刺眼,进而使家具的线条趋向流畅化。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清代,其家具以紫檀木见长,其色泽偏冷,以紫黑或紫红为主,经建筑师匠心独运地修饰,展示出了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极大地迎合了清廷达官贵人的心理。从宏观层面看,明清时期的家具大都离不开紫色和黄色,其均暗含了富贵的意涵,当然,金色、银色等亦是家具装饰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元素。
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亦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建筑业、手工业、装饰业的发展阶段和水平。随着当今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加强,人们对建筑装饰色彩的心理审美要求逐渐提高,在科学总结和系统审视前人艺术成果的同时,更要深刻地把握装饰色彩运用过程中所传达的人文底蕴,从而使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涵.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30(02):271.
[2]毛文实.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09):314+296+309.
[3]陈慧敏.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6,14(15):53-55.
[4]高心凤.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10(20):12-14.
[5]张卓.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现代装饰(理论),2015,9(01):177.
[6]张兰侠,朱毅,杨帅.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色彩应用[J].山西建筑,2013,39(17):210-211+246.
[7]王雪娇.传统吉祥图案对蓝印花布的影响[J].艺海,2011,4(11):172.
斗拱毕业论文 第8篇
斗拱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向外出檐
在无斗拱的建筑中,檐椽要钉在下金檩和檐檩上.由檐檩向外是悬挑部分,有了斗拱之后,每向外出一跳,檐椽就会向外多伸出三斗口.出跳越多,则檐椽向外的延伸也越多,这样就会让出檐越来越深远.深远的出檐可以防止雨水淋湿墙体.元代以前的墙体多为土坯墙,尤其忌雨水冲刷,出檐增加了,就可以防止雨淋墙体.
(2)传递荷载
以檐椽为例,檐椽部分的荷载是通过檐椽分散给挑檐檩、正心檩和下金檩的.我们姑且不计算各檩该分担多少荷载,仅就力的传递来进行探讨.正心檩、挑檐檩的部分负荷是要通过平身科斗拱传递到额枋上,再由额枋传递到左、右两檐柱上;还有挑金斗拱是由斗拱后尾直接承托在下金枋下面的,在下金步中的荷载通过挑金斗拱的后尾作用,直接将荷载传至平身科的大斗上,再经额枋传递到左右两檐柱上.所以,斗拱在这里起到的是传递荷载的作用.
(3)跨度减少
在柱头上的斗拱由于后尾的出跳,使大梁缩小了的跨度.唐代建筑中,斗拱多数架在柱头上,使主梁明显减小跨度,对应的梁截面也随着减小.丁头拱被内柱支撑着,可直接承托着梁,梁的头部接触面变大了,受剪出的位置向外移,受剪面积变大而减小梁的跨度.在斗拱外拽架上的挑檐檩,因为有斗拱的支撑,挑檐檩的截面要比其他的檩的截面缩小了很多.
以上这些,都是斗拱在结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斗拱毕业论文 第9篇
每一个文化符号的背后其实都是浸润了的深深的中国精神,这些是无法通过浅层次的中国符号真正传达出来,或许这些文化理解来自娱自乐,但却无法真正经我们传出去,真正的传到世界,深入人心。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中国符号的魅力并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所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然后从中国文化符号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中国符号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局限于自身的文化符号本身,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
一、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符号的影响
建筑符号是在建筑设计中将常用到的,这门学科也是最近几年较为新型的课程,它的应用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该学科的理论知识中,对建筑符号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简而言之,建筑符号集中表达了建筑的理念,意象,感知和核心观念,可以被视为是文化的载体。
在建筑设计中,继长城、故宫后新的建筑代表,是在上海世博会中有东方之冠称号的中国国家馆。国家馆的造型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中国馆同鼎一样,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所以它下面也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将上部展厅托起,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又能传达出力量的感觉。上面的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却可以托起千钧重量。堂皇端庄、宏伟壮观象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思想。中国馆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因此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让国内外人眼前一亮。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理念的形成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追本溯流。在国外,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建筑设计更倾向于建筑实用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能够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突出之处。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
在传统文化符号中,从理论上来说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符号主要包括: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虽然很多隐性或显性的文化没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但是依然有部分片段,零零碎碎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片段藕断丝连,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程。
中国人具有对自然的友情观。中国人抱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自然情有独钟。中国建筑中对植物的利用是自然友情观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的栽植。植物将自然界的鱼虫光纳入建筑设计之中,建筑由之丰富多彩。《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君子坚贞的品德,植物变成了人性的象征。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眼中,某些植物是情感和吉祥的化身。他们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月季为花后。在建筑设计方面要增加现代艺术手法,如喷泉水景、雕塑、书法镌刻等传统艺术性较强的表现形式要适当安排;在植物造景方面应多运用大手笔、大色块、大尺度,使景区在形成磅礴的大气势的同时更富有自然气息。
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又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也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
(2)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由于当时政治的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与传统景观之间的关联
在设计中必须对建筑的诸多环境因子加以统盘考虑,尽量求其总体上的和谐美。建筑所面临的现实变化,与传统景观的关系极其密切。由于现代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高层建筑就顺应城市的需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因为只有让建筑与传统景观完美融合,才能较好地较全面地解决城市因上述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这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了更为和谐的传统建筑景观。它仍坚持师法自然的基本理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与设计相融合是建筑的灵魂坐在,但它又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4)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为恢复城市历史原貌,更好继承传统文化,很多城市采用了在城市接到两侧重建或移建原有建筑,或者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整修,这样至少在外表上能够实现对历史原貌的复原。而部分城市探索出的新的方法,现在被广为重并,受到建筑业界的好评。
1)群体性建筑重建
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
2)单体性建筑重建
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
模仿性建筑新型的、新兴历史文化名城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强历史厚重感,很多城市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宣传历史名人,并兴建故居、纪念馆等,纪念这些当地名人,既可以发扬历史文化,又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再有就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随着当今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建筑的审美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就令建筑其精神上的意义得到改变,同时也重新得到重要性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