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检测总结 第1篇
在各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之后,学校组织了毕业论文(设计)二次答辩和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审核工作。
1、二次答辩审核工作
透过对抽查学生的二次答辩,发现大多数论文的质量较往年有必须提高,论文和文献综述的格式基本贴合规范要求,而且学生答辩熟练,说明学院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重视并安排有序,个性是食品学院的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实验,有必须创新。但检查中发现毕业论文仍存在必须不足之处,普遍研究的深度不够,创新不够,具体如下:
①个别学生对所研究(设计)对象的状况不清楚,采用统一的设计方式,没有针对性,部分结构设计不合理;
②个别的论文是验证性的,无新意,无创新性成果;
③个别学生工作量较少,或协助硕士生工作,或由教师带给基础数据,学生在室内使用软件分析,没有参与试验全程,导致回答问题不清楚,对试验目的、结论及应用前景回答问题模糊;
④个别论文资料为研究生论文一部分,从深度上似乎超过对本科生的要求,如生物学院、植保学院的学生论文有这种状况;
⑤个别论文题目过大,如经管学院的本科生的论文《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实际所研究的状况调查是一个自然村的数据;
论文检测总结 第2篇
先讲这个论文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它是一篇Oral,虽然能拿到ECCV的Oral必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就事论理,它的研究事实也确实堪当全场最佳。其提出的Border Align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对今后的检测算法改进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可以说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工作。我从这一篇开始讲起,也是想由此先行科普一下目标检测的概念,以及Anchor-Free的发展等基本知识。
这个模型按照我的理解,是在Anchor-Free家族的一条线上进行的改进式创新,其中最主要的Contribution是提出了Border Align Module(BAM),这个BAM模块可以利用边界位置的视觉特征帮助丰富增强中心点的视觉特征,以提取更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辅助最终的检测框的回归与类别的分类。
首先说一下现阶段检测的基本框架,大致如下图所示:
最早诞生的检测模型,其模块基本可以分为Backbone和Detection Head,比如较早的YOLO和Faster R-CNN等,其实现阶段模型也可以大致被这样理解,即backbone提取视觉特征,head负责定位到目标位置画出目标框并告诉你框里是什么东西,从而实现目标的检测。之所以把Neck单独提出来,是因为现在随着检测圈的内卷与停滞,很少有像最初Y和F那样突破性的成果了,我见到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特征融合的部分进行自己的改进,而Neck就是主管特征融合的这一部分,比较代表性的工作有FPN,使用特征金字塔利用多尺度的特征增强识别的效果。
因此现阶段检测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负责前面特征提取的Backbone模块,负责多尺度特征融合的Neck模块,以及最后负责完成检测任务的Detection Head。
BorderDet做改进的位置其实就位于Backbone和Neck的后半段,等于是在前面的Backbone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特征提取方法改进,其放置Border Align Module(BAM)的具体位置位于Neck的后面。
现有检测模型大多都可以按照两种划分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有无Anchor可以分为Anchor-Based和Anchor-Free,按照训练阶段数可以分为One-Stage和Two-Stage。
Two-Stage方法典型的有Faster R-CNN等,其主要是先用一个Proposal阶段模块进行检测框的预投撒,然后通过用具体的回归阶段细调目标框并且提取框中的特征进行分类判断。One-Stage方法典型的有SDD和YOLO系列,不用分阶段训练,直接一次同时完成回归和分类的任务。
Anchor-Based是最早的检测方法,而Anchor-Free是最近几年新近提出的,然而各位可以从表0中大致看出,Anchor-Based的总体来讲是比Anchor-Free的效果好一些的,那为什么还要发展Anchor-Free的方法呢?目前我的理解如下:1. Anchor-Free用了更少的数据集先验知识,其算法的调整更具灵活性,更容易进行检测领域的算法创新(灌水(划掉))。2. Anchor-Free的方法一般来说不用关注目标框的调整,其计算量可能会更小,有利于检测算法的实时性。3. Anchor-Free的方法不受先验框的限制,在Inference过程中其可针对不同大小形状进行更灵活的检测,可能对一些特殊形状或者小物体的目标检测效果更好一些。其中第三点的原因就是我下面要说的,Up-Down和Bottom-Up的区别:
举个例子,图2中Faster R-CNN就是一个典型的Up-Down的模型,其方法为先通过目标框具体关注到一个目标区域,再从目标区域中提取各种不同的细节特征之类的进行后面的处理,从上而下的一个思路,先找框,再提特征。
而Bottom-Up的思路不同,比如图3下半部分的CornerNet模型与上半部分的CPN模型,其先通过全局的特征具体关注到图像上的几个点(角点),然后通过特征的判断回归到一个更大的框,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其能先行关注到图像上一些很细微的特征点,这对之后的目标位置判断都是有好处的,而且以特征点为单位的话,目标形状不受限于框,所以检测更为灵活。基本上Anchor-Free都是Bottom-Up的机制。
Anchor-Free按我目前所知,其模型的改进路线大致如下表所示,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其中还可以加一个BorderDet的基线FCOS模型:
其中,后面的模型对前面各有借鉴,以我现在要讲的BorderDet举例,其模型架构最初来源其实都是CornerNet,而其前期工作又是将FCOS模型作为一个基线进行了Border Align Module(BAM)的改进,同时虽然论文里没有过多提及,但我相信两篇CenterNet的概念其肯定也多少有所参考。
下面就是BorderDet的模型结构,先放上来论文里面的原图:
其中左半边是BorderDet的宏观Framework,右边是BorderDet中最重要的Contribution,也就是Border Align机制的详细讲解。
左边看起来很容易,也就是利用Backbone部分,又分两个支路分别用四层卷积又各自提取了一下特征,又分两个支路分别用四层卷积做运算,最后一层卷积层输出的H*W*256特征图。上支路做基于softmax的分类运算,下支路使用1*1卷积做回归运算,最后基于回归到的一个特征点在下支路上半条里面直接用作粗糙的目标框定位,于是这个粗糙框可以告知四个边界的位置,即可以把图上所有点根据位置划分为上边界点、下边界点、左边界点、右边界点和中心点,所以可以提取这些位置点的特征组成一个H*W*5C(一个C即一个256)的矩阵。这个矩阵可以输入BAM做边界特征点的增强。下支路下条做BAM操作后特别将边界区域的代表性特征凸现出来,再基于这个回归一次精准框,上支路原理大致相同,不过是回归任务变成了分类任务。后面delta做的是concat操作,连接上下条的框留待最后做NMS取最精准的一个。pi指的是相乘,应该是两个类别矩阵相乘求和最后的结果。
论文检测总结 第3篇
1、强化选题环节,让学生想好再下笔。
针对以往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学生论文选题变更频繁,且写作过程中多次重新来过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状况,学院领导及时调整20xx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思路,将毕业论文选题环节作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初始阶段的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好论题,使学生透过陈述自己的选题理由以及写作设想明确了写作思路,而指导教师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误区有了全面的了解,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相同问题上的思维角度和思想深度。
2、严抓毕业论文规范,“成文先必有形”。
毕业论文既是检阅学生理论知识的工具,也是磨练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毕业论文规范性的要求既是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踏实做人。为此,学院在部署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就制定了《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日程安排表》、《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务必熟记于心。
3、加强过程管理,让学生“有压、有解、有为”。
为了全面提高下一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加大了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力度,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进度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学院的工作部署,要求指导老师经常性的、及时的跟学生联系,就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带给指导意见。透过这些措施,切实让学生感觉到毕业论文写作的压力,让学生高度重视起毕业论文工作。与以往相比,学生也更加用心、主动,更加认真、勤奋。由于学院管理到位,组织得力,基本上没有影响学生去找工作,学生与指导老师的联系状况也明显好于往年,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有了保障,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4、择优答辩,增强竞争力,提高了毕业论文水平。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差异贴合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更何况毕业论文工作是对学生综合潜力的全面考核。由于毕业生人数多,一次性答辩难度大,且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差异,因此我院实行择优答辩的办法,既保证了优秀毕业论文能够有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又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以便进一步整改,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把好论文质量关,保证了毕业论文质量。
答辩前的评审是对毕业论文定稿前权威的审阅和评定,如果评审老师把关不严将很可能导致轻易放过不合格毕业论文,从而影响学院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为此,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前的评审过程中,我院实行指导老师、学院双层评审制度,为切实把好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真正起到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
论文检测总结 第4篇
中期检查报告怎么写介绍如下:
1.阐述自己的前期工作:如阅读搜索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找到的选题方向等;
2.论文进度:如已完成的任务内容、未完成的任务内容、初稿写作等;
3.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这是如何撰写论文中期检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文知识不够深刻、数据不足、实验不乐观、论文各部分衔接不够好、缺乏逻辑等。这部分主要是要求导师帮忙,进一步润色修改论文,保证论文质量。
4.后期工作安排:主要包括下一步的主要研究任务、后期需要继续阅读的相关文献、下一步的实验或实践安排、撰写未来论文内容的想法等。
综上所述,它是大多数论文中期检查报告所需要的内容,但在实际情况下,论文中期检查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释自己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学专班姓学
院:业:级:名:号:
指导教师:
一、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
1.开题报告结束后,张老师给我们开了有关中期准备工作的见面会,简要指导了我们接下来的任务;2.金相试样的制备
(1)金相检验是研究金属及合金内部组织的重要 方法 之一,为了在金相显微镜下正确有效地观察到内部显微组织,就需制备能用于微观检验的样品--金相试样,也可称之为磨片.金相试样制备的主要程序为:取样—磨光—抛光一浸蚀等.(2)取样原则:手工用金相显微镜对金属的一小部分进行金相研究,其成功与否,可以说首先取决手工用金相显微镜对金属的一小部分进行金相研究,其成功与否,可以说首先取决所取试样有无代表性.在一般情况下,研究金属及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试样应从材料或零件在使用中最重要的部位截取;或是偏析、夹杂等缺陷最严重的部位截取.在分析失效原因时,则应在失效的地方与完整的部位分别截取试样,以探究其失效的原因.对于生长较长裂纹的部件,则应在裂纹发源处、扩展处、裂纹尾部分别取样,以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研究热处理后的零件时,因组织较均匀,可任选一断 面试 样.若研究氧化、脱碳、表面处理(如渗碳)的情况,则应在横断面(3)试样的截取:手工无论采取何种截取方法截取试样,都必须保证不使试样观察面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软材料可用锯、车、刨等方法切取;硬材料可用水冷砂轮切片机、电火花切割等方法切取;硬而脆的材料(如白口铸铁),也可用锤击法获取.对于要测量表面处理层深的试样,要注意切割面与渗层面垂直.研究轧制材料时,如研究夹杂物的形状、类型、材料的变形程度、晶粒拉长的程度、带状组织等,应在平行于轧制方向上截取纵向试样;如研究材料表层的缺陷、非金属夹杂物的分布,应在垂直轧制方向上截取横向试样.金相试样较理想的形状是圆柱形和正方柱体.以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取高为10~15mm,直径φ1o~15mm;方形试样边长为10~15mm为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被检材料和零件的品种极多,要在材料和零件上截取理想的形状与尺寸有一定的困难,一般可按实际情况决定.但是以试样的高度为其直径或边长的一半为宜,形状与大小以便于握在手中磨制为原则(4)试样打磨:手工磨光的目的是要能得到一个平整的磨面,这种磨面上还留有极细的磨痕,这将在以后的抛光过程中消除.磨光工序又可分为粗磨和细磨两步.
粗磨:手工对于软材料可用锉刀锉平,一般材料都用砂轮机磨平.操作时应利用砂轮侧面,以保证试样磨平.要注意接触压力不宜过大同时要不断用水冷却,防止温度升高造成内部的组织发生变化.最后倒角时防止细磨时划破砂纸.但对需要观察脱碳、渗碳等表面层情况的试样不能倒角,有时还要采用电镀敷盖来防止这些试样边缘倒角.粗磨完成后,凡不作表面层金相检验的棱边都应倒成小圆弧,以免
在以后的工序过程中会将砂纸或抛光物拉裂.甚至还可能会被抛光物钩住而被抛飞出外,造成事故.
细磨:手工细磨的目的是消除粗磨遗留下来的深而粗的磨痕,为抛光作准备.细磨本身包括多道操作,即在各号砂纸上从粗到细顺序进行.手工细磨的磨削工具是砂纸.按照磨料颗粒粗细尺寸砂纸分为各种规格,分别编号.手工手工磨光法是把使用放在垫有平玻璃板或平铁板的金相砂纸上进行推磨.为了保证试样试面平整而不产生弧形,在磨面上所施力应力求均衡,磨面与砂纸完全接触.同时磨削应循单方向进行,向前推行时进行磨削,回程时把试样提离砂纸.细磨时一般依次从0号(w40)开始,逐一换细一号的砂纸推磨,一般钢铁试样磨到04号砂纸,软材料如铝、镁等合金可磨到05号砂纸.每换下一号细砂纸时,应将试样和手冲洗干净,并将下面垫的玻璃板擦干净,谨防粗砂粒掉入细砂纸上,同时磨面方向应旋转90°,以便观察上次磨痕是否磨掉.在细磨较软的金相试样时,如铝、镁、铜等有色金属是应该在砂纸上涂一层润滑剂,可防止砂粒嵌入软金属材料内,同时减少表面撕损现象.常用的润滑剂有机油、石蜡、汽油溶液、汽油、皂化水溶液、甘油水溶液.制取的试样:
炉号2j061022j06101
钢种16mndr16mndr
规格mm1260
试样方向横向横向
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382341
53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