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3.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以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锻炼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NJ:PrenticeHALL
Regents,PrenticeHallINC,1994.
[2]Geneese,Fred.SomeHolesinWholeLanguage[J].TESOl,1994,4(6,7).
[3]Goodman,K.Ididn'tFoundWholeLanguage[J].TheReadingTeacher,1992,46(3).
[4]Rigg.Pat.WholeLanguageinTESOL[J].TESOLQuarterly,1991,25(3).
大学英语论文 第2篇
1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的客观前提在之前的两个世纪里,由于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强大的优势,英语在国际交往中已经获得支配的地位。英语的使用已经逐渐遍及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通用语,其地位也正在稳步地得到巩固。英语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在使用英语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里出现了英语本土化现象。在原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新英语变体应运而生。这些新的变体在与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在语音、语调、句子结构、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不断吸纳这些国家的语言元素,反映这些国家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深入的学习英语时,充分的了解其相应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概括
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平均每周分配给英语教学的时间只有四节课,三小时左右,并且绝大部分用于教授精读。按照教学进度,每两周需要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包括5节阅读、2节听力课、1节口语课,教师们总感觉讲解词汇和课文的时间都不够充裕,更不用说腾出时间进行文化教学。虽然很多学校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因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在实际交际中,特别是与外籍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常常错误百出,令外籍教师尴尬的同时又感到费解,因为他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也应具有较好的交际能力。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与外籍医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影响到合作关系。正如Wolfson所说的“,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言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因此,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者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这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初衷。3简述大学英语教学范围内中英文化间的差异种种
在大学英语教学范围内,中英文化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环境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所以中英文化中对环境的理解迥然有异。比如:中国的秋天(autumn),万物开始凋零,故常有“悲、凉、伤、愁”之感,正如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游人思故里的画面跃然纸上;而英国的秋天毫无“愁”反倒有“宁静,欢乐”之情调。
政治理解上的差异。通过一个明显的例
子,就能了解中英文化中对政治理解上的差异:“inpidualism”(个人主义)在英语文化,尤其在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要思想基础”的美国文化里,人们对其怀着崇尚的情感,赞成并追求之。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被唾弃的观念,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狭隘观念,在情感上是被排斥而不被接纳的。动物理解上的差异。对动物的理解上大概是中文化中差异最大的部分了。比如中国比较崇拜的“dragon(”龙)在汉语里是吉祥、避邪之物,但在英语里是指硕大、凶残的怪兽,是制造水灾,危害人类生存的恶兽。
4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原则研究
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历史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如宗教信仰差异是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应该有意识地介绍对西方影响较大的书籍,通过选用典故,讲解词语来源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某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最后,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商业英语中的“in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5如何将文化教学灵活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来
根据学生的认知度,我们可以把文化教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运用情景法创造语言文化氛围。由于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目的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目的语文化。例如设计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选择得体的语言、表情和语调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言承载法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语言中所承载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直接阐述说明,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例如,讲授Thanks giving一词时,教师要注意其文化内涵,要有意识地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庆祝方式、相应的风俗习惯,包括食物、礼物等。
通过对比法让学生了解英汉间的差异。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英汉文化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异,学生往往会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并且结合语言教学特别是注重词汇、习语、禁忌语、委婉语、比喻等文化内涵的对比教学。
6结论
现阶段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这证明,学习者有语言能力并不一定代表他同样也有语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该提高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并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假如英语语用能力由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部分组成,那么语言教学也可以相应的从这两个角度着手。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可以达到培养社交语用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加引入文化因素,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牛张莉.从文化角度谈英语比喻的翻译[J].英语知识,2006.
大学英语论文 第3篇
英语翻译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英语知识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应该要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质量,从而满足他们今后英语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从新定位,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英语翻译理论学习空间,才能够为学生英语翻译学习提供帮助。当前我国英语翻译人才相对紧缺,大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有相对较低,这样导致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强学生的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翻译理念,使得译文忠实原文,既能够展现出原文的英语魅力,又可以有自身翻译语言文化特色。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转变自身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英语翻译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因此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学生对英语翻译的认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许多学生将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负担,他们在课下被动的完成英语教师布置的翻译作业,没有去深思翻译中存在的技巧,无法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降低他们的英语翻译质量。大部分学生没有定位好自己的英语学习地位,他们上课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英语翻译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会对英语翻译失去兴趣。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尤其是对于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结合他们的专业,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体验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乐趣,最终达到英语翻译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翻译实践的指导,从而忽视对学生英语理论的讲解,许多学生只是为了翻译而进行翻译,没有将一些科学的翻译技巧运用其中,翻译出的文章或者句子水平较低,不能够展现出原文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翻译技巧,将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找到更适合自身学习的翻译方法,提升他们的英语翻译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敢于用自己所学过的英语技巧来表达原文,提升学生的翻译信心,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二)大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想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就要积极创新自身的翻译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大量资源来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英语翻译技巧,从而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翻译的信心。大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文字幕的电影,然后让学生结合电影中的情景来翻译人物所说的话,然后将学生的翻译与英语原版翻译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与专业翻译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翻译技巧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英语翻译技巧的认识,掌握更多的翻译理论,在今后的翻译中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鼓励学生分析英语谚语中的翻译技巧。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时可以鼓励学生分析英语谚语中的翻译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翻译的难度。比如:蜡烛照亮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三)适度讲解英语翻译理论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必要,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低下,他们不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熟练掌握相关翻译技巧,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转变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理念,为学生适度讲解英语翻译理论,实现大学生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在讲解翻译理论时,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出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案,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学视野,找到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设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中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翻译问题。最后,教师应该要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翻译相关的书籍,找到自身翻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弥补自己翻译上的不足,从而提升自身的英语翻译水平。
(四)调整英语翻译教学课程
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校对英语翻译教学不够重视,使得翻译课程设置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学校应该要给予英语翻译更多的课时,让大学生能够学习到系统完整的翻译技巧,提高他们进行英语翻译的兴趣,为他们今后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有针对性的翻译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他们例举大量的翻译例证,从而弥补英语教材上翻译理论讲解的不足。大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掌握更加科学的翻译技巧,提高自身对英语的认识,降低他们的英语学习难度,学习到更多的英语语法和句式,增强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水平。此外,通过翻译主体课堂的设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教师可以及时指出学生英语翻译理论中的不足,指导他们更好的参与翻译实践,最终增强他们的英语翻译能力。
三、总结
大学英语论文 第4篇
Directions: Write a composition entitled On the Low-carbon Life.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in Chinese:
【作文练习】
1. 目前人们很崇尚低碳生活;
2. 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3. 怎样创建低碳生活。
【参考范文】
On the Low-carbon Life
Recently, it is very popular to live a low-carbon life. It not only results jt^omJbejpELaJsojEises^utjofjthejpeaple’s internalheart.
大学英语论文 第5篇
【关键词】BP制辩论赛 文化因素 思辩能力
辩论赛是辩手们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锋,赛场上的辩论体现辩手的团队合作以及辩手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更体现辩手的文化素养。BP制辩论赛是British Parliamentary(英国议会制)的简称,是仿照英国议会开会议事模式而设计的一系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辩论规则。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采用的都是英国议会制辩论赛规则。
英语语言文化与BP辩论赛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1967年哈佛的讲座中指出,谈话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辩论赛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辩论的一种特殊的谈话方式,同样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Nancy V. Wood 在其著作《辩论面面观》中,提出辩论需客观上的满足以下6个条件:“1)an arguable issue,2) a person who will argue,3) an audience that will listen,4) some common ground between the arguer and the audience,5)a forum in which the argument can take place,and 6) some changes in the audience.”同樱在英国议会制的辩论赛中,也需要满足以上六点;1)一个可辨的话题 2)辩手 3)听众 4)辩手与听众之间的共同背景 5)辩论的平台 6)听众的变化。可以看出,必须与对方辩手或听众之间存在共同背景,这样双方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思想交流。共同背景的实现首先是依赖于语言表达,双方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信息。遵守相应的辩论规则,对辩题中或者辩论过程中的专业术语有基本的了解,对相应的文化背景,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说辩手之间或是辩手与听众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共同的“知识背景”。
在共同的知识背景中,辩手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着辩手的辩论,BP制英语辩论要求英语语言形式与英语思维的结合,这一模式才能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是目前我们英语教育迫切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刘亚猛曾说:“我觉得就国家当前的发展而言,我们急需的是那种能使用外语应对和说服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尽可能改变对方的看法和态度的人才。”但是应对和说服对方,仅仅依赖于语言方面的表达是完全不够的,支撑语言表达的背后的强大武器应该是辩手的知识框架,是滋养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认真学习英语,就能进行英语辩论,殊不知要更好地进行辩论,更应该建构承载语言的文化框架。文化是一个比较广而宽的范畴。与英语辩论相关的文化内容包括需要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更多涉及的是操英语国家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于“小头大肚”,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表达方式。学生需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表达习惯,才能更好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进行辩论。否则,英语辩论赛就会像中国人穿着洋服表演,无法达到英语辩论的目的。
由于地理方式、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因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谈话习惯于铺垫;而后讲出重点,而操英语的英美人,谈话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抒观点,而后给予论证。在辩论的过程中,遵守操英语的人们的思维习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辩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国际视野。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BP辩论赛中,还需日积月累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无论在辩论赛中还是日后的工作协商中,都能让对方感受到被了解和被尊重,这些因素也是辩论和协商中重要的因素。
语言的积累,尤其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累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积淀的过程。为了通过英语辩论赛更好地发挥辩论的本质,达到辩论的目的,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和学生的积极投入。本文阐述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作用,论证、展示了英语思辨能力的核心作用,旨为引起英语辩手及指导教师的注意,以期培养出具有语言素质过硬及思辨能力出色的辩手。
参考文献:
[1]Nancy on Hall:8.
[2]蔡荣寿,丁薇元.辩论及其文化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2009 (5).
[3]周耀东.西方修辞学与中国的外语教育-刘亚猛教授访谈录[J].外国语言文学,2004(1).
[4]淮艳梅,袁庆峰.基于内容的英语思辩能力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