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毕业论文(推荐5篇)

个人学习 18 0

品质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

根据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靠涨落导致有序,对稳定状态的偏离是其存在的永恒机制。可见,青年自组织应该是一个结构松散,活跃而极不稳定的组织系统。同时,非线性特点使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大于其各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的总和,所以青年自组织虽结构松散但可能产生的能量巨大。从目前来看,这些高校青年自组织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其产生和运作对高校校园文化繁荣起推动作用,然而它虽然能量巨大但可控性差,给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一、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及其成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能潜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途径;根据学生成才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用现代人才的总体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环节和配置教育资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并据此调整、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生学会做人、严于自律,把知识学习同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宗旨。

二、自主视野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及原则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全面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是高校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表现为它规定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的基本标准,也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考核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表现为它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的客观反映,是教育服务对象(学生)对教育服务需求多样性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追求卓越的必然结果。统一性是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则是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统一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对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其基本质量标准应该是大致统一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就可能导致学校定位的偏离,教育行为的偏差,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建设。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全程性和持续改进性特点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无数教学环节需求不断满足的体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主体、客体、环境等多种因素,是多种对象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这种固有的系统性特征,要求我们设计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质量管理活动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按照系统性原则,使系统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角度设计教学及其环节,设计达到的质量标准及要求。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目标也是多样化的,是由多项(种)教学工作组合而成,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涉及德智体美四方面,因而人才培养对这四个方面都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并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环节来加以落实和实现。

(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贯彻全员性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唯有三方面的人员形成合力,共同作用,方可到达教育教学活动预先设计的目标。其一,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互动性和共生性的特点,光有教师的一流教学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回应、努力学习,是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哪还谈得上质量!另外,光有学生求学的积极性,而缺少教师一流的教学,缺少教学管理部分的优质服务,缺少学校相应的设施配备和教学资源等,也同样难谈质量问题!是否只要有了学生,有了老师,教育教学质量就达到了,不一定。事实上,师生共同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标准否,必须通过教学管理予以指导、判断并不断加以纠正和提高。故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和质量又显得弥足珍贵和必不可少!以上足以证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参与,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

总之,在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管理是高校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在现在教育体制下,教学质量管理提升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一流的高校都有一流的管理,高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质量管理。

品质管理毕业论文 第2篇

四年的大学时间匆匆就过去了,但在这宝贵的四年中我得到了很多。首先我学到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可爱的人,给予我许多的帮助。

首先我要谢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武艳红,她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为我的写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没有她我的论文不能完成。在此,我要向谢武艳红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交通工程系的全体老师,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的耐心指导与帮助。

我的论文还有着许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我批评与指正。

品质管理毕业论文 第3篇

1运营战略的基本认识

依照市场及产品特点企业所制定的一系列决策规划以及程序等,也就是企业运营战略。其作用主要是一定范围内取得最大化的优势,为企业经营战略提供基础。企业运行战略主要包括有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目标极具战略以及差异化战略等等。其中总成本领先战略也就是企业在执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时候,确保自身在同一项目中总成本要显着低于竞争对手,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简而言之也就是取得相应的价格竞争优势。在企业总成本战略目标中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分别是规模优势以及产量大,企业在应用这一战略中首先就要最大化的强化成本控制,减少成本支出,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管理,当然在管理过程中也必须提高产品或者服务质量,在此过程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策略还是降低成本[1].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当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企业在经营中不仅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分析和研究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随之差异化战略也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具有自己的独特竞争特色和运营模式,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也要加强关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差异化战略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必须要保障各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和同种类产品或者服务相比,确保自身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优势,例如产品质量、功能等等。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投入较大成本,虽然这样会对产品成本提升,但是和同类商品相比价格也要偏高,顾客也乐于接受这样的价格,相对应来说也就能够对成本缺陷进行弥补。目前已经很有多企业开始实施差异化战略,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

目标极具战略这属于是对市场细分的战略,其实施前提也就是企业必须要能够用更高效果为市场中存在的特殊客户提供服务。通常来讲能够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和同行相比也就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目标集聚战略的实施,对于企业来讲也就会将自身经历集聚在一个领域之中。在这种战略模式实施环境下企业不但能够实施低成本战略,同时也可以实施产异化战略,简而言之也就是在低成本领域进一步细化市场资源。作为服务企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提供服务。

2企业管理中运营战略角色的重要作用

运营战略管理的层次和协调分析

战略目标和企业战略具有密切关系,企业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市场发展定位具有直接影响。在运营战略应用中,首先要对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确定,明确产品的生产方式及生产规模等等,这些情况均能够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合理设计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同时还必须要对生产运作管理系统设计确定,另外还要关于如何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以及如何实施实施有效生产组织管理等等问题进行思考。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也就是战略目标,在企业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完善功能,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在企业管理中战略目标作用有三个,分别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运营管理。这些作用具有相同的地位。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其主要开拓市场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关注市场营销,实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和商品价值之间的转化。运营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负责,完成原材料和产品或者服务之间的转换,并将其转换过程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中投入。财务管理则主要就是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合理应用。三者管理作用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企业管理系统。

企业运营战略的定位

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企业战略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够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一定要合理制定企业战略目标,以此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产品质量、成本以及交货量等等,关于其运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在高生产效率之下怎样进一步提高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怎样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如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怎样在保证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条件下减少生产周期。在当前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产品的竞争点不再单纯的集中在质量和生产速度之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新产品的研究能力以及提高售后服务等方面,所在新时期企业运营战略的制定也必须要不断转换内容,以提高运营战略实施有效性。

在进行企业运营战略评估过程中,第一就要针对运营管理的有效性,通常来说企业各项决策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作用,但是并不代表企业流程和战略目标等一定要是相同的,这些因素均会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在企业运营战略管理中实施流程管理是一个重要方式,流程管理能够依照实际情况不断的改善管理方式,从而对企业运营实施科学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例如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其整体的战略发展部分就是融资战略,因而对于企业战略实施的成败而言,融资决策是关键,在企业的融资决策发展中,就要严格的依据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并对债务融资和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机制下的战略资产和融资决策的处理过程中,就需要做好扩张战略的基本融资。企业扩张的过程中,基于多元化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融资战略发展,当前企业扩张战略发展中,其基本的融资更是本着合理性的原则,正确的理解债务水平和企业剩余资金之间的关系,并做好专用性投资水平和所获剩余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分析,这一债务融资对于横向一体化有着一定的适合度。而股权融资对于纵向一体化有着一定的价值。

就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成本而言,一旦企业有着相对较大的且无用性的资产时,在企业业务扩张的同时,可以对多样化的战略加以采用,在对多样化战略不采用的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的非专用性资产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就说明,资产的专用性往往和业务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运营战略决策基本认识分析基础上,对运营战略决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详细分析,指出如果想要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竞争力,制定相应的战略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峰。运营战略在U企业的研究和实践[D].内蒙古大学,2011.

[2]冷赟。运营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营销,2012(3):32-32.

品质管理毕业论文 第4篇

推行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仅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管理理念,也可以为企业内部的老党员注入新思想,贯彻落实新方法,保证企业内部党建工作质量,但当下企业内部在利用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党建工作时还存在搞不懂,不会做,推行难的现象。

一、抓住五个关键

现各大企业正在建立党建工作体系,在制定过程中一要注意结合实际,二要突出特色,三要简单管用,四要抓好支部,五是形成机制。企业内部党建工作力求简单管用,不搞复杂化,以上的五个原则是创建党建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则,各企业均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性,并且所涉及到的领域不同,如何在党建工作中凸显自我优势和特色,也是企业内部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支部是党建工作建设的基础,在企业内部要抓好支部,保证任务及时下达、及时完成,结合现在各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可盲目跟风,制定一系列违背本单位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党建制度。满足这些要求之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形成机制,保证在下次使用时有章可循,如果企业不能形成制度,用一次做一次,既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企业的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要想成制度,就要不断地完善与修改,紧跟时代步伐。现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所倡导的思想也在谁时代变迁和升华,如果依旧沿用单一的党建制度必然会落后时代要求,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党建制度的建立亦是如此,不能停滞不前,而相应的完善工作需要企业的党支部共同付诸行动和研讨,确保党建工作的质量,同时在建立党建工作时也要遵循八项原则,一是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是贯彻领导作用原则等等,基于原则开展党建工作。

二、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措施

(一)引进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的引进不仅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及时、高效、准确的开展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及时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用自己的学习动力去激励企业内部的员工,他们具有先进的理念与工作方法,工作干劲足,可以及时开展企业内部党建工作,完善党建制度,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有效地开展党建工作,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贯穿于各项的工作之中,如果能够及时的在公司内部开展党建工作,为我们的员工注入党员的思想,则会督促工作人员更好的投入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工作,思想先于行动,在思想上充满了干劲,在工作中才能够充满力量。此外,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领导者在思想上改变了,才会领导员工进行思想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会帮助此项工作正常高效率的进行。人才为公司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的进步性也是思想的先进性,带来的是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思想上的影响,这个比工作的先进性更加的重要

(二)对企业领导开展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内部定时的开展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及时要求员工进行思想汇报,保证企业的思想端正,对企业的领导者也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企业内部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领导的指示,领导在党建工作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了员工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够重视这件事情,员工才能积极响应领导的号召,及时开展工作,不会马虎。所以,国家应该定期的对于领导者进行思想工作,最后,在对员工进行思想工作。领导是这个企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与员工进行沟通的桥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企业内部有效地开展党建工作,就要对企业领导者进行思想的教育。企业的领导在思想上如果存在着误区,或者是企业的领导不能够完全的认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那么这件事情就不能够及时的去完成,回来之后不进行传达,员工也认识不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对企业的领导进行思想培训与教育,从根本上入手,解决企业内部弱化党建工作的现象,将加强党建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三)完善企业党组织制度

每个企业都有党组织,党组织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也是企业能否更好开展党建思想工作的关键。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更是如此,要完善党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保证其顺利进行。首先要对党组织内部的人员进行重新的配置,现在由于企业内部忽视了企业的党建工作,对里面的人员也不是很重视,所以,公司内部应该对党组织内的人员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通过的人员进行更换,再者要定期的对于党组织进行工作的抽查,检查工作的进展情况,防止他们投机取巧,雖然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为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之处,但是不能照搬照产网上的东西,要加入自己得创新理念,在会上进行报告,并且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这些都是党组织的工作,如果企业的党组织不能及时的高效率的开展这些工作,就对他们进行处罚,实行真正的问责制度,强化员工的责任制,从根本上加强员工的思想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的党建工作。

三、结语

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建立党建工作过程中引进质量管理体系对党建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晓英.华亭煤矿推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xx(14):334.

[2]张倩.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推行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企业,20xx(01):23-24.

品质管理毕业论文 第5篇

【内容提要】对数字图书馆这一庞大信息系统应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在论述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对象和质量管理条件的基础上,指出用PDCA方法可有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并讨论了PDCA方法的实施细节和措施。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PDCA/质量管理……

图书馆管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19世纪开始,以帕尼兹()和爱德华兹()为代表的图书馆管理学派就一直致力于图书馆的管理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树。20世纪30年代后,图书馆人又致力于把起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策略和方法运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形成了相应的图书馆质量管理模式[1]。那么,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是否也可以进行质量管理呢?

综合目前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可以看到[2-6],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结合。从技术上讲,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以所有信息机构为节点的信息资源体系。

经过加工整序后形成的信息资源体系是构成数字图书馆的最核心的要素,也是进行质量管理的重心所在。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效配置系统元素,使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强调信息知识系统建立、开发与使用的全过程中各项因素的质量,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全面优化,使之具有远程、快速、全面、有序等服务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1 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对象

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管理者与全体员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用全面质量管理去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使用的全过程。分析数字图书馆的组成可以看到,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信息系统质量

知识信息系统质量一般指信息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能否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具体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性能指信息数据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可靠性指信息数据使用的有效程度。安全性指在数据使用的流程中事故的频率以及事故的轻重程度。经济性指用户的使用成本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本。

工序质量

工序质量是指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成员单位为保证其优质化而具备的手段和条件。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流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人,主要指参与建立与管理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者、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心、文化知识与技术水平;机器,主要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的质量;原材料,主要指信息源的质量;方法,主要指信息源的开发、分析,集合与利用,以及组织管理等方法的质量;检测手段(Measurement),主要指检测方法、手段与检测工具的质量;环境,其一指网络信息化环境的质量,其二指数字图书馆领导者创造并保持使工作人员能充分参与实现质量管理的内部环境。这6个方面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数字图书馆的优质化,在分析其质量问题时,可从这6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工作质量

一般由各项工作标准、工作制度,以及人们在执行这些标准的过程中的态度所决定。在工作质量中,以执行工作标准、工作制度的人居主导地位。

在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对象中,知识信息系统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三者相辅相成,由此构成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知识信息系统质量是整个数字图书馆的生存基础,工序质量是信息知识系统质量的保证,而工序质量又取决于工作质量,因而整个质量管理的重心是工作标准、工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执行这些标准与制度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通过如此全面的管理,使数字图书馆不断完善其信息选择、整理、输入、组织、存储、输出、反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只有注重了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优质化服务。

2 基于PDCA的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

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准备工作

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数字图书馆的优化组合,以用户为关注焦点,满足用户需求。其质量管理的实现方式就是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起来,在各项工作中以预防为主,用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从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在实施质量管理之前,我们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它包括以下内容:

(1)强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因为任何标准、制度都是靠人去遵守、执行的。所以,只有强调人人参与,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质量教育,树立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让工作人员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建立各部门、各小组乃至各个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才能使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得到落实,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标准。数字图书馆的各级人员都是工作之本,只有让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数字图书馆带来质量管理的收益。

(2)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与活动的开展。在强调每一个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工作特点,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选定质量管理活动的课题,集思广益,解决工作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与改进质量。例如,负责信息源开发与整理的工作人员组合起来,就信息的取舍、分类编排、组织等,制订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对资源文件的质量无疑起到保证作用。

(3)确定工作的标准化,包括管理标准化与技术标准化两大部分。管理标准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与职责范围的制订。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照这些规章制度与职责范围来衡量各项工作的质量。而技术标准化则是衡量各项工作技术的依据。二者必须结合,缺一不可。否则,有了技术标准而无规章制度与职责范围,将无法保证技术标准的实现。有了管理标准而无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将无法指导各项工作技术落到实处。

(4)确定质量情报的获取途径。质量情报工作在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质量信息的反馈以及吸收国外数字图书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对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起到控制作用。例如,通过用户对质量信息的反馈,改进数字图书馆对信息的开发与组织,促进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结构的不断完善。质量情报一般是通过员工的工作过程和用户使用过程这两个环节而获取的。另外,通过对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报道,也能获取有关质量情报,有鉴别、有选择地为我所用。

(5)实行计量标准化管理。计量标准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切实可行的科学计量制度是评定各项技术标准的基础。例如,对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文件质量、数量与流量的标准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用户的关注对象与信息需求,以便在信息源的开发与组织过程中,不断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并预测用户未来的需求。随着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发展,都将促使数字图书馆持续地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6)增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认同感。要让用户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提供方,它与用户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不但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质量的共同关注。

基于PDCA的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

PDCA 的基本内涵

PDCA实际上是指质量管理活动中四个环节的循环运动,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这四个环节相互连接,反复循环。一个循环过程的结束,又是新的循环的开始,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质量管理循环过程。对于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找出原因,成为下一个循环中应该解决的目标,以求在新的PDCA循环中得到解决。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总结,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质量标准,使质量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循环后不断提高。实践证明PDCA方法是制造业质量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数字图书馆基于PDCA的质量管理实施策略

(1)P为第一环节,其内容是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确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做什么(What to do it)、为什么做(Why to do it)、何时做(When to do it)、何地做(Where to do it)、谁去做(Who to do it)和怎么做(How to do it),简称“5W”。除此之外,还包括控制标准和考核标准,要让实施计划的人或有关部门都知道,做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完成了计划[7-9]。

计划的制定,实际上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在数字图书馆的质量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树立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使其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按照质量责任制,明确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各个部门,各级领导者乃至普通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另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计量检测和标准化体系。例如,运用统计方法,根据历史数据记录或对比其他数字图书馆的水平,确定工作方案;根据质量情报要求制定质量目标;根据工程方法,以准确的技术参数和数据为基础,量化信息知识系统的检测标准,以及检测信息流量等,以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在明确的标准指导下完成。

(2)D为第二个环节,其内容是依据P环节的要求,制定措施,并贯彻执行。计划已定,标准明确,系统管理者应放手把具体工作交给员工,自己则去抓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完成计划、确保质量要靠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事必躬亲”,便违背了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主旨——强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起来。领导者的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指导、协助、提出问题、提供情报等,以及创造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

(3)C为第三个环节,其内容是对按照计划和实施步骤所做的工作进行逐项检查。质量检查是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所谓检查就是用规定的标准测定工作结果,判别此项工作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质量检查首先应该通过工作人员的“自我控制”,即责任意识来防止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同时也要通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来自我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质量检查可分为全面检查和抽样检查。全面检查,即对数字图书馆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程序,甚至每一个文件进行检查。在检查项目少,工作量不大,且检查费用不高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种方法。抽样检查,即从工序中或从资源文件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检查,通过部分抽查的质量来对工作进行估计。抽样检查可采用成果抽查和过程抽查。成果抽查即对最终结果的抽查,比如,资源文件经过分类、标引等高度结构化成为信息知识系统后测试其性能,对用户的使用率以及满意程度进行抽样检查。过程抽查即对中间成果,比如某一道工序的质量,在工作进程中某一个时段的质量等进行检查。过程抽查对最终成果和保证年度计划完成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过程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质量检查还可分为自查、互查和责成专门的部门检查。

质量检查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对质量循环系统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由此进入到PDCA的下一环节。

(4)A环节的内容就是对通过C环节已经判明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分别处置,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进行新的循环做好准备工作。纠正偏差的工作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工作,也可能涉及到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所以,要找出造成偏差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涉及到个人的工作偏差,比如,信息分类、文摘等不够准确,可以及时纠正,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倘若是领导方式存在问题,则应该改善领导方式;涉及到职能部门则可修改或重新制定计划;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则利用组织手段明确职责,通过补充授权或者机构调整,撤换或增配人员等办法来纠正偏差。至于取得的经验则应该继承发扬。对于每一轮循环过程所取得的成果,与计划标准对照,达到预期目标的内容后,加以定量和标准化进行巩固。

3 结语

PDCA循环法是经过制造业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数字图书馆来说,其信息资源的选择、整序加工、信息关联等工作是高度结构化的,因而可以采用该方法来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体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各项功能。

【参考文献】

1 孟广均.徐引篪.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 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念走向现实.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xx

3 盛小平,周媛.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策略.大学图书馆学报.20xx(2)

4 王纯.走进中国自己的“数字图书馆”.情报科学,20xx(5)

5 刘年娣.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图书馆杂志.1999(4)

6 姬鹂宏,杨纳让.数字图书馆发展与研究方问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xx(1)

7 王树政,赵世民等.企业现代化管理定量分析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8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 孙宗仰,方松华.现代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