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装毕业论文 第1篇
、穿着环境
对于骨质疏松症高发的老年群体,需时刻警惕摔伤,受日照、温度、饮食、地表硬度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冬季是老年人摔伤意外发生率最高的季节。考虑到专业护具的厚度和老年人的接受度,防摔服装更适合温度不高的春秋冬季,夏季护具应考虑服装的轻薄透气。
、穿着对象
本文穿着对象选择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弱、关节退化、身体协调性差、反应迟钝,以及癫痫、白内障、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受安眠药、抗高压药、降糖药等药物的影响,导致老年人更易跌伤、坠落。作为骨质疏松症高发的老年人群体,一旦摔倒相较于年轻人群更易发生骨折或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另外,术后老人发生跌倒更容易发生危险,因此日常生活需要防摔功能服装保护。
、穿着要求
作为功能服装的防摔服其第一要素是功能性,防摔应作为首要功能。目前市场上的防摔服不被中老年消费者看好的主要原因是款式差、服用性差,老年人感觉自身被捆绑束缚、着装异于常类,因此美观和舒适性的考量在防摔服的设计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老年服装毕业论文 第2篇
、老年人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的退化,容易引起诸多意外伤害,其原因主要有跌伤坠落、交通伤害、动物伤害、钝器伤害等,浙江省疾控中心对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2009—2010年意外伤害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为跌伤、坠落,占比,排在首位,可见做好防摔保护措施对老年人健康安全尤为重要。
图1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2009—2010年意外伤害占比
、防摔服饰的种类
预防和保护老年人摔伤已成为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从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考虑,老年人除了在生活中加强防护意识外,更需要既能保障日常生活又不妨碍坐卧起居的防护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的防摔服装与护具等各类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防摔结构服装
防摔结构服装对象是普通易摔老人,用来加强保护或者缓解摔倒伤害强度。按照季节划分,防摔服可以分为夏季轻便款和秋冬厚重款;按照穿着分类,可以分为内衣、内搭和外套。
、专业防摔护具
专业防摔护具是针对摔伤术后老人,用来加强保护术后部位与防止复摔伤害,其分类根据摔伤部位来划分。
、防摔预警系统服饰
目前跌倒识别和预警主要是基于可穿戴式的传感技术,主要是通过加速度计量工具、陀螺仪等对人体动作进行捕捉。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式传感技术主要是基于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惯性传感器[2]来实现的。此类是针对老人摔倒后家人或医护机构及时得到信息施救,防摔服装设计可以附加此项功能。
、防摔服饰存在的问题
防摔结构设计广泛应用于登山、滑雪、赛车等着装,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需要保护的中老年人群接受度却极低。主要原因有:①设计感差,笨重突兀;②产品不符合穿着者实际需求,服用性差;③价格不合理;④功能有效性差。综合以上分析,防摔功能服装的设计需要从设计依据、功能要求、造型要素方面综合考虑,重新审视。
老年服装毕业论文 第3篇
与传统服装设计理念相比,安全功能性服装设计对学科交叉结合要求高,因此在设计理念中应突破传统服装设计惯用模式,建立新设计理念,即包括传统、时尚、功能[12]。老年防摔功能服装设计在传统舒适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款式与色彩的时尚性,防摔功能有效性,高科技电子、通讯等定位与预警等多功能高新技术便捷性。
、服装配色
防摔功能服装的色彩一般采用柔和不突兀的高雅色系,可使防摔服装或者护具看起来更像是一件日常着装用品。也可以依据结构做一些拼色,使产品看起来功能结构明确,更具科技感和时尚感。
、服装材料
图6混合型护具原理
防摔功能服装材料分为外层面料和内部专业护具防护材料2部分。近年来,智能纺织面料受到广泛关注。智能调温材料、抗菌防臭材料、防紫外线材料、防水透湿材料、保健纤维等功能面料给防摔功能服装的外层面料提供了诸多选择;专业护具原理主要分为暴力吸收、暴力分流和混合型3种,暴力吸收的材质较软,主要为高弹性的聚乙烯材料;暴力分流材质主要为聚乙烯泡沫材料;混合型是前二者兼具,混合行护具原理如图6所示。2种材料质地轻盈、廉价且防护效果较好,分别安装在肩、肘、臂、背部、膝、臀等衣体关键部位,在摔倒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缓对上述部位的伤害。
图7 D3O材料的碰撞防护原理
一种由“智能分子”组成的D3O抗冲击材料,被誉为十大未来材料之一。D3O的碰撞防护原理如图7所示。在常态下,该材料柔软且具有弹性,一旦遇到高速的冲撞或挤压,分子间立刻相互锁定,材料变得坚硬从而消化外力,抵抗冲击力,起到保护作用。当外力消失后,材料会回复到最初的柔性状态,具有极强吸收冲击的能力。这种材料同传统的护具相比轻巧许多而且与防护部位贴合感很好,是能将自由活动与碰撞打击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想材料,此材料被称为“软铠甲”[13]。
、服装款式
研究表明,防摔护具佩戴舒适性欠佳,负担感很重,患者不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佩戴,护具临床依从性差,从而使护具防摔效果得不到证实。国外的研究统计显示,在开始阶段85%老年人愿意佩戴髋关节护具,但只有29%愿意长期佩戴;经常使用率为~80%[14],因此,在防摔护具的效果得不到证实之前,任何轻微的不舒适和款式差,都会成为老年人拒绝防摔护具的原因。
考虑到护具质量、体积以及价格的问题,防摔服宜设计成可分拆组合功能式,这样针对不同保护区域、不同温度、不同防摔级别,以及不同科技功能的需求都可以兼顾考虑。使用者可以随意组合功能,同时也方便拆卸清洗护具。
在防摔服装款式设计中,主要针对易发伤害需要保护的重点部位入手,在最大限度地使躯干活动自如的同时,又要确保功能,兼顾造型的美观是款式设计的重点。在款式设计中,运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原理,使设计功能结构部位变成装饰部位,提高消费者接受度。防摔服装上下装兼具不同保护功能。防摔服装上衣设计重点部位见图8,可以看出胸腰椎、肘关节是保护重点。防摔服装裤子设计重点部位见图9,可以看出髋关节、膝关节是保护重点,盆骨的保护在上下装中都有体现。
图8防摔服装上衣设计重点部位
图9防摔服装裤子设计重点部位
老年服装毕业论文 第4篇
目前正在跨入60岁行列的人群,几乎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从教育水平、工作经历、消费习惯等方面来说,现在的老年人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城镇的老年人在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奋斗之后,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多数有稳定的离退休及养老保险收入。他们基本上没有债务负担,没有抚养子女的支出,相反,其子女一般都愿意支出一定的孝敬父母的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处于准老龄人口的中年人群也会慢慢步入老年队伍,因此,老年群体的经济来源将不止源于退休金,还有其他更多的来源,如商业保险回报,各种投资收益等等,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资金丰富,且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从老年人消费能力上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中有拥有存款。预计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可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购买能力、消费倾向表明我国老年服装需求量大,有着很大的广阔市场,具有成为产业经营目标市场的可能。仅以我国现有亿老人计算,假如平均每年每人增加2件服装计算,那么每年就有近3亿件服装的市场,到2040年的4亿老人就有8亿件服装的市场,可见人口老龄化,将给老年人服装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一方面是可观的市场前景,一方面是尴尬的市场状况,其实,老年服装市场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重要的是企业要多花心思琢磨。
老年服装毕业论文 第5篇
买手的定义及形态服装买手是以获取利润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的服装专业买家,是从流通环节对货品进行管理的角色,服装买手总是处于时尚潮流的最前沿,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联系服装供应商与服装零售商之间的桥梁。服装买手这一职业源自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百货零售业,9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被中国服装行业接受并逐渐流行起来。目前,中国职业服装买手的形态分为两类:品牌买手和店铺买手。品牌买手在中国服装市场体现为各级代理商,这类买手的特点是针对一个固定的品牌下订单,他们凭借自己对某个特定市场的掌握,结合品牌特色,以一定的折扣买进品牌产品,然后按统一的市场价在自己的销售渠道内销售。店铺买手基本上是百货商场的采购部人员,他们负责将服装货品从供应商手中买入,然后在百货商场内销售。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买手模式现在,中国服装零售行业的买手模式只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中国服装零售商可以结合中国服装市场、中国服装零售行业特色以及自身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买手模式。(1)买手模式与代理商模式相融合。中国与国外的服装零售商经营机制不同,经销是欧美服装零售商最普遍的经营方式,而中国服装零售商主要采取的是代理模式。代理模式是代理商拿着货品去卖钱,厂家掌握着货品主动权的一种经营形式。代理模式的优点是,资金占用少、灵活性强,由代理商和厂家共同承担风险。在这种模式下,产品的价格是由厂家制定的,所以代理商在把经营风险转嫁给厂家时,也失去了主动权。买手模式的不同之处是由买手拿着钱去买货品,服装零售商掌握着货品的主动权。这种模式占用资金多、风险大,但是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掌握了商品的主动权。代理模式和买手模式处在供应链上的同一环节,追求的利益一致,两者相融合的可能性很大。目前,中国的服装代理商已经开始在技术层面上使用买手的技术,相信买手的理念和技术会对代理商的发展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2)以虚拟经营和网络营销为主的服装零售企业可以采用买手模式。中国有一些服装企业采用虚拟经营的方式,企业本身不进行服装生产,而是把资金投入到设计和销售的环节,这样的企业比较适合采用买手模式进行货品的采购和开发。此外,还有以网上销售为主的服装零售企业,它们的服装商品开发和采购的流程与国外的买手机制类似,也可以考虑采用买手模式进行运营。(3)百货商场可以用买手模式替代传统的服装零售模式。中国的百货商场具有很多先天的优势,比如集中在主要商圈、客流量大,是高、中档服装的主要销售渠道。但是由于现在多数百货商场都采取传统的零售模式,使其竞争优势不断下降,高端服装销售已经从百货商场中出现分流。分析日本近20年的服装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15年前的日本服装百货商场采用的零售模式与现在的中国非常相似,而如今日本传统的百货商场几乎都已经倒闭,采用买手模式的百货商场却非常受欢迎,并且率先在金融危机后蓬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百货商场需要抓住机遇,改变传统的零售模式,让买手模式给商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4)发展多品牌买手店铺。中国的服装市场趋向成熟,中国的消费者面临越来越多的商品选择,在奢侈品品牌和大众消费品牌之间还存在着市场空白,需要由买手操作的多品牌买手店铺来补充。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买手店铺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以及这种模式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的浙江省温州市(中国东南部地区经济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一个由个人投资的买手店铺,出售国际奢侈品品牌以及二、三线设计师品牌的个性化服装,从2007年至今,每年保持100%至200%的增长。虽然目前中国比较成功的买手店铺数量相对还很少,没有形成规模,但是这种买手店铺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消费群体,是追求时尚、个性和品味的消费者的购物首选场所。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多品牌买手店铺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这种模式的发展会进一步开拓中国的服装零售市场,同时也给中国的服装买手更多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