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毕业论文(3篇)

个人学习 17 0

丙烯酸毕业论文 第1篇

(1) 课题名称

含氨基的松香基聚合物微球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2) 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松香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毒性小、价格便宜、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广泛地用于油漆、纸张、油墨、胶黏剂、电、农药、香料、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工业之中,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化工原料。我国作为松香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主要作为原料出口,对松香的加工率却很低。因此对松香进行改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松香以它特有的组成和结构,已成为继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甲壳素、壳聚糖、天然橡胶等之后又一个制备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原料来源[1-3]。

聚合物微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磁效应、生物相容性、功能基团等特性,在标准计量、生物医学、情报信息、分析化学、胶体科学及色谱分离等领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4]。尤其是近年来,在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上引入各类功能基团后,使这种功能性微球在如生物工程、免疫检验、电子和微电子技术、信息产业、高效液相色谱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5]。

在众多聚合物微球及其材料的研究中,占较大分量的一部分是各种功能性的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聚合物微球可以通过选择单体和聚合方式,从分子水平上来设计微球的结构,并且可以比较方便地控制其尺寸的大小和均一性,使之具有所需要的特定性能。聚合物微球的大小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或控制其反应过程的反应条件来控制。聚合物微球的表面也可以功能化,主要通过使用不同的功能性单体进行聚合来制备含有特定官能团的聚合物微球,也可以通过对已制备的聚合物微球进行各种化学改性来使其表面功能化。这种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可设计性,使得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聚合物微球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物理化学和胶体性质都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调节。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拓展聚合物微球的应用范围以使其更好服务于人类,对各种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氨基化是微球功能化中的一个部分,也是一项研究的趋势也是今后研究侧重的趋势。将氨基镶嵌在聚合物微球表面将氨基接枝到聚合物微球表面,可以增加微球的性能。氨基具有还原性,可以被重金属离子氧化,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并且由于其原子轨道特性,具有良好的吸附功能。可以看出,氨基化微球用途广泛,研究其合成方法及其性质应用,对众多行业领域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

(3) 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

目前,针对松香改性的研究和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他功能化等前人已有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但运用改性松香做为单体但以改性松香做为单体,制成的聚合物微球并进行氨基化处理所得到的微球却看不到太多的鲜有报道。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

josephon[7]用带有氨基的硅烷(如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硅烷,p-氨基苯基硅烷,3-氨基丙基硅烷等)与金属氧化物脱水反应,得到带有-nh2的磁性微球。并将该微球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化,进而得到带有羧基的微球。赵书阁,刘丽强等[8]用苯乙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制成聚苯乙烯聚合物微球,进行硝基化处理后,放入还原剂将硝基还原成氨基,制成氨基化聚苯乙烯聚合物微球。并将此微球纯化克伦特罗抗体,证明了氨基化微球对纯化抗体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liu[9]等[9]通过氨基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合成了磁性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壳聚糖可以和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在外加磁场中,这些微粒能有效地从废水中移除重金属离子(figure )。由于壳聚糖和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所以,在弱酸条件下超声就可以将重金属离子从壳聚糖中移除。王伟财、张琦等[10]通过分散聚合法制备微米级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微球,并对其进行氨基改性,随后在微球内部原位沉积合成磁性纳米粒子,溶胀渗入量子点,最终制备了氨基化、微米级、单分散、超顺磁、荧光复合多功能聚合物微球。

第1-2周:查阅中外文献(5篇以上外文文献,20篇以上中文文献),了解课题研究现状与成果,写出5000字以上有关松香改性及不同聚合方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文献综述。

第3-4周:写出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试验;写出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答辩。

第5-10周:实验研究,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性能测试、数据处理、性能测试。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不少于5000字的外文原始论文1篇。

第11-14周:撰写不少于9000字的学位论文,并进行修改与定稿。

第15-16周:论文送审、论文答辩。

丙烯酸毕业论文 第2篇

课题名称:废塑料裂解制油工艺中催化剂的研制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选题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塑料制品日益广泛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目前全世界的各种塑料制品的年产量近1亿吨,仍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每年将有超过40%的塑料制品被抛弃。据统计,我国1994年废塑料积累量达250万吨,并以15%的速度增长。塑料工业惊人的增长速度以及大量的废旧塑料的生成,加之目前各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使“白色污染”成为环保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和利用好这些废塑料己迫在眉睫,而将废塑料油化对于保护好环境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选题的当前背景

由于废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及石油资源的日趋减少,国外早在70年代已经开始废塑料裂解制油的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日、德、美等国已建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装置。例如:美国Amoco公司将废塑料粉碎、洗净后,通过水力旋风分离器回收PE、PP、PS,经脱水送入石油精炼厂热精炼系统溶解,在高温催化裂化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碳氢化合物,由PE(聚乙烯)回收得到轻质石脑油,由PP(聚丙烯)回收得到脂肪烃石脑油,由PS(聚苯乙烯)获得芳烃石脑油;英国Umist与BP公司共同开发了采用沸石催化剂将PP转化为汽油型化合物的新工艺,在该工艺中将颗粒状PP与沸石催化剂H一ZSM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置于密闭的反应器内进行加热,得到的气体生成物中,59%为CI一C,碳氢化合物,而其中的70%是5C一c7饱和烃,这些烃类相当于汽油馏分;德国Edenhasuen公司利用汉堡大学的发明建成soot/a实验装置,用于废聚烯烃的处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日本政府的工业开发实验室(北海道)和富士循环应用工业公司(东京)研究开发了将废塑料转化为汽油、煤油和柴油的技术。该法采用沸石催化剂ZSM一5,通过两台反应器进转化反应,实施石油转换成塑料的反向加工方法。工艺过程是先将聚烯烃塑料(如PE、

PP、PS)或某些氯化塑料粉碎,用螺杆进料器边熔融边送入第一反应器,加热至4Oo0C左右分解成气态,然后在第二反应器,通过合成沸石催化作用进行气相催化转化,经冷却可得低沸点的油品。这项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在北京等地建有一些小规模的废塑料处理厂,主要生产汽油、柴油,因缺乏前期必备的实验室工作,决大多数厂家的产品收率低、质量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正日益受到重视,有关回收利用途径不断被开发出来。由于再生塑料的价格优势突出,效益明显,国内废旧塑料回收市场也已成气候。近期,国内再生塑料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有待进一步规范市场。废旧塑料油化技术的关键是选用合适的催化剂,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控制反应产物的沸点分布、降低产品成本。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废塑料裂解制油就是要求把塑料中碳原子间的化合键断开,由高分子化合物生成低碳原子烃类物质。催化剂产生催化反应的机理是一部分反应物吸附在催化物质的特定位置一一称此位置为活性中心,然后吸附分子之间或吸附分子与其它分子之间发生反应,所以向催化剂表面吸附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催化剂同时还应具有强的吸附作用。最终可以肯定,废塑料制油所用的催化剂应,当是一种固体酸催化剂,而且尽量要求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内部孔隙尺寸也较大,以便充分发挥催化剂表面和内部活性点的催化作用。自1960年韦茨(Weisz)和弗里莱特(Frilette)发现沸石的催化作用以来,沸石在催化领域的用途迅速扩大,主要作为出色的固体酸催化剂而开始大批在石油工业上使用。

3、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筛组。沸石分子筛。科学出版社,1975

[2]石油炼制基本知识编写小组。石油炼制基本知识。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

[3]阂恩泽。工业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4]上海试剂五厂。分子筛制备与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5] 【日】白崎高保藤堂尚之。催化剂制造,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6]王星堂皮顺众。基础稀土化学。新疆大学出版社。_`

[7]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情报研究所。稀土在催化剂上的应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8]张锉昌杨华蕊韩成。天然沸石离子交换性能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956

[9]李梅等从废塑料中提炼汽油、柴油技术的应用。塑料科技,1994,(6)

[10]许翩翩等`废旧塑料催化裂解制备汽油。化工环保,1998,18(1)

[11]王志玲。废塑料利用技术。山东化工,1998,(3)

[12]唐立光。国外废塑料的裂解回收方法。化工环保,_,9(4)

[13]邹盛欧。塑料解聚技术。塑料科技,1998,(4)

[14]唐国喜梁蕊成庆堂李靖华废塑料裂解新进展。化工进展,1999,(l)

[15]邹盛欧。废塑料回收再生技术。石油化工,1996,25(8)

[16]邹盛欧。废旧塑料的分离与回收利用。化工环保,1994,14(3)

[17]刘以荣等。废塑料降解的研究。石油化工,1998,27(s)

[18]田福军等。煤与废塑料处理及共焦化应用前景。煤化工,1997,(4)

[19]郝瑞霞等,废聚丙烯塑料催化裂解制汽油的研究。河北化工,1998,(4)

[20]最新工业助剂大全编写组。最新工业助剂大全。化学出版。社,1997

[21]古阶样等。非金属矿物原料特性与应用。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22]【前苏】.米纳切夫C桩尔科夫等。稀土在催化剂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87

[23]中国地质矿业集团总公司筹备组,非金属矿应用研究和。开发利用成果汇编。地质矿产部,1998

[24]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矿教研室。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

[25]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等。非金属矿物深加工中国专利汇编。1993

[26]周正。单矿物分选学。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

[27]胜利炼油厂编。拣油工艺墓础姗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28]蔡慈兰等。绪云沸石的开发应用。地质出版社,1992

4、论文提纲

1课题的提出

课题提出的意义

发展现状

研究内容和目的

2催化剂基础

沸石的催化理论

沸石的组成、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催化剂制备

沸石提纯

沸石改性实验

4催化裂解制油实验

原料和设备

工艺流程和说明

催化裂解实验

分馏实验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昆明理工大学与昆明市环保局的合作项目,旨在解决废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合作方的委托,我们将针对昆明市机床厂现有的一套废塑料裂解制油装置,研究出一种高效催化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目前的产品收率、降低生产成本。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废塑料制油工艺和设备与国外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的缺点,建议将其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并加强宏观调控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该工艺将日趋完善,废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7、预期的结果

l)废塑料裂解制油工艺在带来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解决环境污染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社会效益的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途径!

2)保持催化剂与原料投料比不变的条件下,C-1、C-2、C-3和C-4实验结果说明,C-4催化剂是裂化活性好,产品收率高且成本低的催化剂;

3)C-4催化剂作用下,废塑料裂解最终可以获得90号汽油和O号柴油;

4)对不同阳离子型沸石而言,稀土型和氢型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好,二价金属阳离子次之,单价阳离子沸石的裂化活性甚薇;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废塑料裂解制油工艺中催化剂的研制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

废塑料裂解制油工艺中催化剂的研制状况调查研究

废塑料裂解制油数据建模分析

论文撰写和发表

论文编写、修改与答辩

丙烯酸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染整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染整技术专业高本衔接《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以理解和没兴趣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措施和方法;同时,针对该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生动化和教学目的明确化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提出课程考核过程中要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高本衔接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创新性、研究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1]。两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既有差异又保持内在延续性,整体表现为从低到高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衔接一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同一专业在高职和本科教育出现分断分离教育现状的“差异性”,正是在“一致性”与“差异性”两者并行趋动下提出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打破了高职教育专升本的保守模式,它强调高职与本科院校双方的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不再统一招考,而是与高职院校形成定向合作关系,保证了教育单位的衔接一体。基于此,染整技术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中也要相应的改革。《无机化学》已成为我院染整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实验习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本衔接模式下,高职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学习普遍存在难理解和没兴趣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认真与同学交流沟通,和教师互相探讨的基础上,对染整技术专业该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师积极备课,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无机化学是一门化工类基础课程,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无机化学学习的内容、深度等的要求均不不同,教学应该按照本专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深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不适用于染整技术专业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和加深该专业对无机化学知识部分的内容,以使学能有所用,同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应现行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理论和课内实践课时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在更少的时间内要完成全面讲授无机实验的任务是极为困难的。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应用于染整技术专业的实验作为教学内容。基于本科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也需要针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扩展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知识广度,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由于招生形式多样,如自主招生等,使得学生生源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别,所以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一个大家都能参与的环节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实验后,请23组同学讲解他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回答相关问题,也可提出问题,这样同学之间就能更好的交流学习进步。但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及时解答和点评学生的回答,多要以鼓励为主。根据课后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大胆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独教师讲授更有兴趣。

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十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主探究、质疑。但是“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应有一定的约束。同时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进步[2]。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四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学生在给定的“范围”下,充分自主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并以小组总结汇报的方式上交自己对此问题的的收获和疑问。教师需尽快对学生的总结汇报做出答复,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整理并参照,用于制订下一次课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从而使每一位同学均能依据自身的条件,发现最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努力达到新的目标,取得新成功[3]。但在这样的课堂中,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不能简单以对、错定论,应以正面、积极的引导为主,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只要是有益于发展创新、科研能力的就应当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你再考虑考虑”,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质疑,同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更多的学生自愿自主入主课堂[4]。

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自主学习其中一种重要特征是“合作学习畅所欲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努力发表意见和疑问,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不断激发自己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之间更能相互理解和进步,不断加强学生协同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思维。同时,大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好的加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

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

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的技术技能的多少,不是评价一个人才的最终标准,有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才是重要的指标。因此课程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用本学科的名人鼓舞熏陶学生,使其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沟通交流[6]。

提高课堂趣味性

风趣幽默的讲授方式,生动切合生活实际的案例等均能有效的提高课堂趣味性。

改革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无机化学实验考核时对于平时学习过程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会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建立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并加强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平时实验成绩30%;实验报告3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40%;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包括:预习30%;纪律30%;操作40%。

四、结语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高本衔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讨论和探索中,同时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染整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第一要务就是了解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让无机化学实验成为能服务于本专业,而不是独立于专业之外的课程。第二,即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动态。第三,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第四,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进步,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郑莉珍.工业设计专业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xx(17):59-62.

[2]刘红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J].文学教育(上),20xx(09):129.

[3]王兴法.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对“361自主开放高效课堂”的实践认识[J].新课程学习(中),20xx(02):19.

[4]代永翠.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J].新课程(上),20xx(05):56.

[5]马春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xx(05):46.

[6]王翠娥,刘新华.轻化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xx,40(19):218,224.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