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文怎么写初二(热门4篇)

个人学习 13 0

物理论文怎么写初二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一、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初中物理论文,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二、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思考

首先,根据物理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物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论文发表。其次初中物理论文,在教学中严格把好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在习题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并充分运用实验的优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对训练方法的思考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初中物理论文,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物理论文怎么写初二 第2篇

摘 要:现如今是一个比较关注人文的时代,人文素养更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需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本课程,能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契机,教师可借此展开人文教育。通过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进行认真试论,同时提出部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课外资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各项能力均处于形成中,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物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积极渗透人文教育,以生物知识讲授为着手点,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利用生物教材内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一种媒介,还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和依据。教师需以生物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信息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和潜藏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教材的透视为学生传达部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信息,让他们感受人文信息的普遍存在。而且教师需利用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比如,在讲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心脏,心脏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使其清晰地认识到心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层生物信息为学生讲述心脏在人体生命中的关键功能,亩上升至生命意义和珍惜生命的人文教育的高度,并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脏潜力和增强体质。如此,教师借助生物知识特点引领学生探知生命的奥秘,让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带着人文情感进入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生命的特性,还能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意识。

二、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增强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需着重挖掘理论知识中的人文信息,还需结合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在实验观察、操作、分析和探究中受到人文教育,从而增强人文教育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借助实验目的展开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因素的存在,深入分析生物知识中蕴涵的人文信息,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究生命的奥秘,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从而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并且增强人文素质。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导入新课: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补充的呢?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出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让学生观看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教师可演示“金鱼藻释放氧气”实验,设计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实质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意识到人类和植物的和谐统一,树立爱护植物的人文意识。

三、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拓展人文教育范围

生物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课外资源的开发。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以此拓展人文教育范围,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和社会,和他们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原始事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让他们带着个人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摄入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提升人文教育质量。

在这里,以“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和感悟生命,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先设计问题:每天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然后,教师可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调查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每一小组展示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为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提升感悟,可设计问题:在调查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收获?这样能够让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在初中生物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还能帮助他们健全道德品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不断拓展人文教育范围,全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晖.初中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中学),2016(4):28.

物理论文怎么写初二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作用探讨

初中物理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科学家在复杂的实验基础上经过长期推理论证总结出来的,初中生在课堂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时比较吃力,尤其是一些更加微观的初中物理知识,单单仅凭物理教师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来教学学生更难以掌握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凭借其独特的计算机功能对一些微观的物理现象进行处理和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或者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初中生,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有效帮助初中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浅谈如下。

1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无法激发出自身灵感。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中初中物理教材大都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和实验,而这种文字和图形都比较抽象,对年龄较小的初中生而言,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文字和图形体现出的内在物理规律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采用简单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枯燥乏味的物理讲解,这种理态的物理教学情境只会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形成肤浅的理解。如果让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看到又可以听到,再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而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教学效果将会远远大于传统教学。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强大的文字、动画、声音和图片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视听、观察和人机交互对接收大量的物理教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欢快愉悦的学习感受,于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物理知识是对社会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论探索,是研究自然现象发生的内在科学规律。而对于仅仅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导致他们对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存在的物理现象,只能在思维中存在着粗浅的认识。在这种较强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学习和理解物质排列规律和内部构成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不可能在物理课堂上直接进行原样展示,导致中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理论知识时就相对困难。针对这种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电脑展示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而且还可以制作动态的动画短片和录像片断,以此来模拟物质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将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科学记忆,培养中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性思维。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短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创造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基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传授已知的物理科学结论,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仅仅要传授物理知识给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要可以将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展示出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进而有效鼓励他们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多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都极短,甚至中学生还没来得及完全看清楚时,该物理过程就已经完成,导致中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在本质,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解“大气的压强”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理论讲解一下,而应该利用多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录像,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几分钟之后再将录像放慢播放,甚至可以用特写镜头展示某一变化过程,从而使中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形成积极探索精神,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多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物理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奠定良好的基础。

(安溪蓝溪中学,福建泉州362441)

参考文献:

[1]冯佳荣.浅谈多媒体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J].学周刊,2013,(08):139.

[2]穆庆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225.[3]杨连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2009,(11):34.

[4]金荣春.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131.

物理论文怎么写初二 第4篇

美国学派

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 布莱逊(Norman 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 Thomas 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Abu 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其间,笔者有机会向米歇尔请教诸多问题,尤其是与笔者正写作的专著《视觉文化传播》相关的一些具体观点和概念。

在涉及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时,笔者专门向米歇尔求证其观点:您主张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不包括视觉艺术,诸如美术或绘画?米歇尔的答复非常明确:不包括。作为视觉文化研究之美国学派的领军人物,米歇尔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对潘诺夫斯基的传统图像学进行了挑战,并以“图像转向”为号召,主张超越绘画和视觉艺术,使图像研究成为后现代以来之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他弃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专业术语iconology,转而使用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常词汇picture(图画),以示自己的大众文化研究与前者的精英文化研究相区别。

三种图像

虽然笔者不能全盘接受米歇尔关于视觉文化之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褊狭主张,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向他进一步请教相关问题:美术史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区别?米歇尔回答说,美术研究和美术史研究,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看待,即研究“艺术的图像”(artistic image),正如文学研究之于语言,是探讨怎样艺术地使用语言。相反,视觉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非艺术的图像”(non-artistic image),也即世俗的图像(vernacular image),尤如语言研究中对日常用语及其使用方法的关注。

在这样的意义上讲,所谓“图像转向”就不符合我们国内一些学者为“读图时代”的视觉狂欢而寻找舶来理论的初衷。就这个问题,笔者特意向米歇尔求证:您说“图像转向”,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被图像取代了,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不重要了?米歇尔的回答十分清楚:绝不是这样。他说,语言文字自有其价值,不可能被视觉图像所取代。今天,所谓图像转向,是说图像研究超越了美术研究的疆界,而进入了摄影、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领域。这个观点,正是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的理论前提。

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涉及三个“图像”术语,颇能说明“图像转向”及美国学派之视觉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新对象。第一个是潘诺夫斯基采用的图像学术语iconology,源出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肖似”一词,后来指基督教的图像,自19世纪初则被_用来指称圣像。潘诺夫斯基将这个词发展为专业术语,用于他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宗教艺术的阐释。第二个术语picture以其通俗化和大众化而具有后现代主义之平民文化色彩,不仅是对潘诺夫斯基之专业术语的颠覆,也是对其图像学基本概念的颠覆。然而,在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中,他又使用了一个比较中性的术语image。于是,笔者向米歇尔请教:在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中,image与picture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异同?

米歇尔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picture就象一张画片,你可以用电脑软件来修改它,也可以把它撕毁,但画片上的原初图像却无法被改变或毁掉,这原初图像就是image,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例如,它以数码方式存在和传播。于是笔者问:这是不是说,picture指图像的物理(physical)存在,而image则是原初图像本身,超越了物理的存在,而隐身于变形的picture中?米歇尔回答说是这样,并进一步解释道:作为原初图像的image不能被人为地任意扭曲,而被扭曲的只能是picture。经过人为扭曲后的图像,已经不再是最早那个未被扭曲的原初图像,而是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picture,例如商业或宣传用途。然而,在这被扭曲的picture中,却以基因密码的方式保存着原初image的信息。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关注image怎样变成了picture,关注image所携带的信息,以及image经过了加工或人为的扭曲而成为picture后,这picture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

米歇尔的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便是对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践。在涉及image转化为picture的过程和方式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当代图像学的关键词“生物图像”(biopictures)。

生物图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