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1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_素质教育_,必须实现_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_.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3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4篇
摘要:近年来, 创新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沟通等能力, 是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要注意技巧与方法, 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些素养需要学生在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方面打好基础, 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 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 而且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基本是为了迎接考试而开展的课堂教学,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想,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教学上大胆创新, 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做到平等、民主
第一,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 甚至不敢与教师主动说话, 更别说提问题,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败。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 要主动与学生交流, 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交往, 做到平等、民主。第二,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发展,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新时代的发展使现代化信息也逐步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 可以尝试为学生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对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可以适当的营造一下氛围, 把教室布置得更具有文学色彩, 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课棠之外也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让学生聚集到室外共同看书、高声朗诵, 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 让学生成语接龙或举办一场辩论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课程, 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 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实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当前课堂的教学。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大胆创新思想, 采取一些情境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 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的讲解, 教师应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上多提问, 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 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的天堂。
2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讲解, 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时间, 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对于心中的疑问或想法也无法真实的表达出来,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 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内容的讲解上, 教师基本是采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 从而对学生写作、理解等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方式的重中之重。
调动学生的兴趣, 开启创新的大门
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并对语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 他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无趣。所以, 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创新大门的基本途径。
注重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学过程的主目标是实现学生人格健全,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对学生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人格修养等形成十分重要。这些品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 经常会有一些名人故事、好人好事以及一些科学创新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的讲解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探索语文文化独特的魅力。
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好知识, 为创新打下基础
创新活动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完成的, 它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任何一项事物的发明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原理, 所以, 在我们的生活中, 仔细观察, 很多的发明都会应用到相关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是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此外, 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简单的传授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的掌握, 所以,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消化和思考的时间,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形成创新思想。
3 教师应认真备课, 力求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 教师的备课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过去教师备课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来设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搜索, 查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堂内容, 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能否接受等因素, 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案设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全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C]//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 20xx.
[2]李静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C]//20xx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