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系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食品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ZHANG Daohong[1], ZHAO Lei[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_Food Chemistry_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very strong,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the College of food disciplines are set. In this paper, from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n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tatus of food chemistry course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hope to be able to develop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是食品加工、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革等的理论基础,也是衔接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产品制造工艺的纽带。
食品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食品中营养、非营养或各类有害成分的种类、性质结构和功能,同时了解各类食品在储藏加工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和调控知识。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提高未来岗位就业的竞争力。
1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植物、动物、食品加工、酶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讲授在食品化学教学与研究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通过一些例子来讲明,让学生知道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知识在食品各行业中的应用。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升信息的传授量
食品化学课程内容比较众多和笼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文字、图象和动画效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有时应结合板书的传统方式把问题讲清楚。
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结合食品化学的知识,查阅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上讲台演讲。针对每个同学演讲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和提问。这样不但丰富了食品化学教学的内容,引入了食品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还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制作幻灯片、上台演讲的能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上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案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讲解有关粉丝的制作原理及工艺,让学生加深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理解;可以利用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解释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硬化现象;平常生活中学生们吃的面包、蛋糕等不仅风味独特并且具有诱人的色泽,这是与美拉德反应有关。
4 优化实验内容,提升实验课程地位
实验教学是食品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大幅度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触类旁通、促使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才华,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内容安排方面,紧扣食品化学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更加注重食品结构、性质、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将食品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别进行考试考核,将实验课置于同理论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改变“重教学、轻实验”的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 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开展实践性教学
作业是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理论性较强、对知识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难度的食品化学课来讲,如何安排好学生的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做到布置学生作业时,注意联系实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同时注重学术培养。可组织学生到食品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如参观雨润公司的培根、烟熏肉生产线,汇源公司的果汁生产线等,使学生对现代食品生产有更多的感性知识。
6 小结
食品化学课程是我高等院校中设置范围较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始终要把握好在化学基本理论和食品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有价值,可以运用得上。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为食品科学专业在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但要适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应对一些经典的和新出现的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参与生产实践等。
参考文献
[1] 姚瑰妮,李灿鹏,赵逸云,王宗艳.《食品化学》精品课建设探索和实践[J].绿色科技,:328-329.
[2] 韩俊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3):177-178.
[3] 付晓萍,黄艾祥,高斌,李凌飞.《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4):78-79.
[4] 冯丽莎.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3(8):80.
[5] 张丽,王海英,梁建军.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3(35):195.
[6] 肖瀛.关于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几点思考[J].饮料工业,2012(6):49-51.
[7] 朱建华,钟瑞敏,赵世民,单斌,邹秀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9):4202-4204.
[8] 汪薇,白卫东,任文彬,刘功良.食品化学的教与学[J].广东化工,:176-177.
[9] 付晓萍,李凌飞,赵灵芝,黄艾祥.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43-344.
[10] 叶阳,王洋,袁先铃,刘清斌.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 学,(24):12292-12294.
[11] 王岸娜.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65-66.
食品科学系毕业论文 第2篇
【摘 要】 《食品酶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进一步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巩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疆高校;《食品酶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食品酶学》是研究酶的性质、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及在食品中应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食品酶学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对高等院校《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食品酶学》是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葡萄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然而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普遍认为《食品酶学》课程理论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况且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多,汉语基础较差,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新疆高校《食品酶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新疆高校《食品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
一、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食品酶学》课程理论课内容
首先,教师选定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理论课教学内容,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总结食品酶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确保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当前食品酶学最新的理论知识、发展动态及应用成果;然后,对《食品酶学》理论课内容进行优化,分别设置了绪论、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的化学修饰、酶的固定化、化学人工酶及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反应器和酶传感器、酶的应用共八部分内容,从而形成了八个理论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内容新颖的教学模块,使《食品酶学》课程理论内容先后衔接紧密,更能体现课程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实用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食品酶学》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2、过程评价在《食品酶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2]
在每个教学模块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手机短信、邮件、微信或纸条的形式,对老师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模块课程内容结束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食品酶学》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更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建立理论课教学过程评价时,还设计了专业文献阅读和PPT文献汇报两种方式。其中专业文献阅读的设计主要围绕教学模块的基础知识或研究前沿,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而PPT文献汇报则相对灵活,一般是教学模块相关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理论模块的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是锻炼和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能力等,PPT文献汇报在课堂进行,由老师及同学共同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通过个性化的PPT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食品酶学》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提交两次专业文献阅读作业,参加一次PPT文献汇报,并将该成绩纳入过程评价。
二、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巩固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新疆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在不断提升《食品酶学》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同样重要,因此,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加深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项目组老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在实验课内容中开设产酶菌株的筛选实验,例如产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借助实验现象(透明圈法),让学生了解酶对底物的催化降解机理;其次,结合相关酶学特性研究,提高学生对酶制剂生产及制备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验课还开设了利用果胶酶解法澄清库尔勒香梨汁加工工艺条件优化实验,借助新疆高校大学生都熟悉的实验原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酶浓度、作用温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对库尔勒香梨汁澄清效果的影响,这些将为新疆高校大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立
由于《食品酶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食品酶学》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课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上,而应该立足新疆本地资源,在葡萄酒厂、番茄酱厂等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实验实训基地,使《食品酶学》从课堂向生产企业延伸,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三、优化《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方式[3]
教学改革前的《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然而这种考核方式死板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而《食品酶学》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衡量指标,考核项目更加科学多样,主要指标包括以下五项:考试成绩占50%;实验实训成绩占15%(考查学生的实训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占15%(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PPT文献汇报成绩占10%;考勤占10%。
四、结语
《食品酶学》作为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葡萄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需要对《食品酶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亩实现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目标。[4]
【注 释】
[1] 宋根娣.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5(23)117-118.
[2] 李琳,潘子强,沈志华等.过程性评价在“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广东化工,2016(16)232-233.
[3] 王伟,武运.食品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84-84.
[4] 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9)188-190.
食品科学系毕业论文 第3篇
在2006-2010期间,《食品科学》与《食品工业科技》的发文量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和。相比之下,《食品与发酵工业》和《中国粮油学报》的发文量增加较小,分别为和。各期刊的总引用量与总发文量直接相关,发文量越大的期刊总引用量也越大。在考察的3个指标中,篇均引用量是最能反映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因子,由表1可以综合判定,《食品科学》的综合影响力最强,其次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与发酵工业》和《食品工业科技》。
2情况分析
单位分析
4种期刊前20位的发文单位有很高的相似性。如在《食品科学》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单位大多都是较早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通过这4种期刊的发文量也基本能够了解国内食品领域各研究单位的综合实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这4种期刊中,《中国粮油学报》的专业领域最窄,因此一些粮油领域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的排名就较靠前,如河南工业大学。
3论文引用情况分析
引用期刊质量分析
这4种期刊的主要引用期刊仍然是食品领域的杂志,其它领域杂志对这4种期刊的引用很少,说明4种期刊专业特征非常明显。对排位前20位的引用期刊的统计分析发现,4种期刊的核心期刊引用率都超过的90%,且差距不大,《食品科学》与《中国粮油学报》略高于另外两种期刊。但就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来说,《食品工业科技》和《食品与发酵工业》明显高于《中国粮油学报》,而《食品科学》的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相对较低。
引用率前10论文属性分析
四种期刊最高引用量排前10位的论文的主要属性包括综述、检测方法和活性成分研究。除综述性文章由于信息量大,读者群体大之外,有关食品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和食品活性成分制备、功能评价等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这点趋势和国际上食品领域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基本相同。
食品科学系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校企协作;企业需求型
Abstract:At present,domestic practical teaching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has many problems,these problems nee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through renewing educational idea,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bases,enhancing teachder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quality & safety,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enterprise needs type”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as discussed,and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evelopment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in relative universities.
Key words:Food quality & safet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 needs type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之举。进入21世纪以来,食物结构越来越复杂且食物链环节增多,增加了许多新的饮食风险和无法确定因素,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1]。加入WTO后,中国在食品及农产品贸易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总体基础比较薄弱[3]。实践教学多数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内容,导致学生更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现代社会食品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但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已无法跟上科技发展。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食品学科教学需要到企业实践,只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才能做到校企双赢。为了提高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水平,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扶持等多方面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的食品学科建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加强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立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4]。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协作”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培养“企业需求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食品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食品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领会和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
国外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科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较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对教师提出“双师型”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并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必须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通过学习,大学生掌握了工作所需各方面技能,企业也可以得到合适的人才[5]。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践教学包括本科生实验、实习、论文等项目,还包括本科生科研、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有许多实践创新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6]。
国内食品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对实践教育软硬件投资力度小、重视程度低,教学实践组织和管理制度混乱。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展开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天津科技大学建立新型“3+1”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工作力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7]。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一站式”实习模式的最佳条件[8]。然而,多数国内高校仍以较为落后的“讲授式”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些教学单位配备了简单的实践环节,但主要以简单老套的实验操作和参观实习为主,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实践培养效果差。长此以往,高校培养的食品科技人才质量将与食品企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需求渐行渐远。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共有176所,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在读本科生300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以食品生产企业、各级食品行政监管机构部门和继续深造为主。南京财经大学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验教学比重,同时建有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江苏省中小企业食品产业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此外,近2a来,与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粮食集团、中央储备粮镇江直属库、太仓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4个企业工作站,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由课堂理论走向工厂生产”的跨越式思维和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仍没有完全摆脱“讲授性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课程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实践内容相对过时,实践周期相对较少,特别与企业需求结合的实践内容目前仍处于空白。
2 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
食品专业人才市场与企业需求调研 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去南京市人才市场和食品企业调研,采用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掌握目前不同就业方向的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全面了解传统食品大规模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操作要点与知识技能需求。
建立“企业需求型”理论教学框架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主干课程,对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线条化和层次化的梳理。通过与合作企业深度协作,改变课程设计教学思路,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培养。如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从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进入解食品加工企业实习,并应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后,创建了实践基地,进入社区为人民服务,开展调查问卷活动,解答生活中出现的饮食疑问,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学生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营养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产学研”实践创新项目实践训练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结合,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平台与校外单位实战训练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型”理论课程授课内容、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不同兴趣方向个性化的设置不同实践小组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枯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模式,增加实践训练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理论考试中,结合授课内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和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增加考试内容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建立新型理论考试模式,改变学生为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构建“新型理论考试+实践训练+实践报告+企业负责人员总评”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将以验证型为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以团队性、开放性、应用性、主动性和探索性为主导的新型“企业需求型”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上初步形成注重实践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的将理论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 结语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相关院校的共同努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一定会不断完善,并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华.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标准化,2014(3):59-61.
[2]李龙,刘纯阳. 我国“入世”后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15(5):79-80.
[3]夏书芹,陈卫,张晓鸣,等.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食品学科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71-172.
[4]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5]薛文波.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 理论导刊,2010(6):91-93.
[6]张玉平,田冰雪. MIT实践教学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46-149.
[7]任改莲,张泽生,阮美娟,等.实施“3+1”教学模式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J] .中国轻工教育,2010(1):71-72.
食品科学系毕业论文 第5篇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导致本科毕业论文:(1)重视程度下降。(2)缺乏必要的(时间、经费和资源)保障条件。学生找工作与做论文时间冲突,敷衍塞责;学校投入经费少;实验室生均资源严重不足。(3)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责任心不强势必严重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除了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普通高校师源、生源质量差,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外,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大众化教育形势,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也是造成上述不良结果的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是:(1)学校管理过于程式化,且疏于过程管理。目前仍普遍奉行多年来一贯采用的以行政手段分配师生和收缴存档文件、辅以控制答辩时间、事后检查存档文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后。时下毕业论文工作能与过程管理相关的只有中期检查,但它是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有时也是走过场,针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却是空白。没有对学生论文实验情况、工作量、论文及相关文件质量进行普查或抽查,并将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更严重的是近年忽略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论证及其工作检查,导致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等均被忽视,而结合教师科研的好课题和严谨的实验方案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3]。这种管理模式易使部分教师产生懈怠心理。(2)教师惰于或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尽责。有的指导教师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关心、指导不够,治学不严谨。(3)学生应付心态强,组织纪律差。有些学生在心目中未将做毕业论文放在重要位置,总想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就完成论文,不注重质量。不少学生对实验研究和写作内容不求甚解,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抄袭、摘录他人论文,编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常见的是学生行踪失控,未形成学生主动汇报行踪的制度。(4)实验技能差,写作水平低,答辩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工作不认真,做事不动脑。实验做得不好,缺乏创新;论文内容不充实,逻辑不清晰,表达不顺畅,分析不透彻。(5)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但因该学期是学生集中找工作、毕业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复试时间,大多数学生均无充分时间做毕业论文,故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论文质量难有保障。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一)实施半程与全程导师制,增强师生责任感
黑龙_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5级到2010级均从大三起实行导师制,自2011级起将从大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学生无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就业方向设计和人生规划也能得到更多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更便于提前谋划、扎实推进。师生责任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二)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及就业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2008届到2011届,食品学院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不少教师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参加其科研项目研究或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并令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前完成毕业论文。
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粮油学报》录用,2011年第7期发表)、《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和《大青叶葡萄果酒的研制》。
2009年暑假,笔者指导07食质班学生吴海舟、杜开祥、李晓彤、王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实验工作。这4名学生在2010年4月中旬与2006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表现突出,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表扬,开了食品学院学生提前一年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先河。其中,王雯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11期上,吴海舟在《中国酿造》2011年第2期上,李晓彤论文已被《食品科学》录用,预计在2011年底前可发表。这4名学生中有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2011年5月,笔者指导08食质(1)班学生罗岩完成了“紫薯红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实验和毕业论文,该生已与2007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通过了毕业答辩。
2011年上学期,笔者指导09食质(1)班学生祖若琪,用化学热力学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已完成实验。2011年暑假,笔者指导该班学生韩金柏、邓玉云完成了紫薯发酵酒研制实验;指导该班学生杜金荣、罗响完成了苣荬菜和苋菜多糖提取与测定实验;指导09食质(2)班学生陈玉同开展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性能劣变测定实验,已完成总实验量的一半,2011年下学期可完成全部实验。笔者拟于2011年下学期指导09食质(1)班学生张影、董亚雪、刘卫、于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豆制品研制系列实验,从原料选优与处理、凝固剂选择与复配、制作工艺条件优化、颜色控制、品质评价等诸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计划该学期完成所有实验,现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以上10人预计在2011年寒假完成论文撰写,可与2008级学生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2004级到2007级学生多数都在第7学期联系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岩、赵程程、杨萍和管美清、杜开祥分别与重庆某乳业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北京某区疾控系统、山东青岛某食品企业、湖北黄冈某企业签约;吴海舟等两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农大和东北农大研究生;一名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肉品加工与经销。至第7学期末,这些学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国二考试,3人考取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证,4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格证,4人考取初级营养师资格证。
实践证明,提前做毕业论文可使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论文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锻炼。有些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很有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变为“理”,师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2008年起,食品学院不断对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工作理顺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学系4年的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明,提前完成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为,比正常完成的论文优秀率的高出,效果显著。近4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136、150、162和127篇)与前3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59、138和133篇)质量相比,平均优良率提高,中等率下降,质量提高明显。
2011年黑龙_一农垦大学还出台了《本科生创
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增记学分,这项政策得到好学上进学生的普遍欢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纷纷主动联系导师,并表示努力做好实验,写出优秀论文,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在导师制框架下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有的研究者提倡在第7学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第8学期撰写论文和答辩[4]。笔者认为:(1)应在大一起实施的导师制框架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活动,将毕业论文工作从大二全面铺开,在大三全部结束;(2)将以往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从第8学期挪至第5至第6学期,时间不排定在教学计划中,由师生自行安排;(3)毕业实习仍在第8学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岗前培训和试岗相结合,同时将第6学期的专业实习并入毕业实习,实习周数和学分均合并。在教学计划中舒缓第5、6学期课程节奏,紧凑第4、7学期课程节奏,并在第7学期提前考试,期末前将学生在校所有成绩、学分登记完毕,为其在第7、8学期找工作提供准予毕业证明。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质量检查和存档,以利于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就业率亦大有益处。
(二)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和程序日益科学化
有实践者提出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法[5],还构建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6-8]。笔者认为,各校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在共性化框架下保持特色。我们提倡的做法是:(1)按每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与论文质量情况施行导师动态津贴制。(2)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奖励。(3)取消毕业论文材料申报、审批、报销制,因其过程烦琐又无法实施,消极影响甚大。(4)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真正形成答辩由学生提出、指导教师核准、系(教研室)审批和筹备、答辩委员会现场组织实施、院检查和指导、校教学督导监督的工作程序,消除院、校管而不理,系理而难管,上下情达不畅,责任不清,教师作用得不到发挥等现象。(5)学校对院系考核只针对是否及时制定和下发工作标准,是否适时地认真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进度是否控制得当,存档文件是否合理,检查结果是否公示等,不针对具体文件质量。(6)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院为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取消以导师检查代院系检查、督导事后检查代过程检查的做法。列出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确定检查人员,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对检查结果公示;加强答辩管理,杜绝形式主义。答辩前学生所有存档文件均由其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好,否则不准参加答辩。若检查中发现参加答辩学生的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则视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答辩后立即上交所有纸质和电子文件,且院系不再指派专人检查、整改和审定,直接存档备学校检查。若学校检查中发现问题,按相应管理办法处理,唯一的质量责任人是指导教师,切实将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消灭在答辩前;学校教学督导组最后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抽查毕业论文,监督答辩的组织、实施。
(三)高校全员重视、参与,大力投入,不断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铺就由学校迈向社会道路的基石,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而言,有的人以此为起点步入科学的殿堂,有的人从此再与论文无缘。以往的大学教育非常看重毕业论文,因为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方向和质量,因为它是毕业生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标志,而这两点正是人才聘用的标准之一。
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能映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学风教风,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着师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水平。人才孕于过程教育,学校犹如工厂,学生好比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精心选料、科学设计、精细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各方尽心竭力,在责任与使命感召下倾爱心于育人,尽才智于履职,才能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亦应如此。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其工作开展得是否顺畅与高效,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科学与否。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于培养“定型产品”。品不同型,则模无定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顶峰,方法无至上,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亦然,无一劳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使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
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
[3]郑思春.指导完成高质量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实
践与体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A).
[4]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
[J].钦州学院学报,2010,(2).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汇,2010,(9上旬刊).
[6]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
系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10,(4).
[7]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食品科学系毕业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