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口腔种植牙 第1篇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口腔护理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减少口腔患者的病痛。方法:收治患者180例,观察口腔护理行为与种植体周围炎之间的关联。结果:患者口腔护理行为次数越多,种植体周围炎发生概率越低,吸烟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结论:正确口腔护理行为能有效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可以更好保证患者的口腔安全。
关键词:
口腔护理;种植体周围炎症;影响
随着临床医学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得知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大部分是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所以,要想有效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保证口腔卫生,进行口腔护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口腔种植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45~55岁,平均(±)岁。所有的患者均能够满足以下的入选标准:①年龄45~55岁;②知道治疗的过程、目的,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③在1个月的时间内未曾接受其他的口腔治疗;④具备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⑤患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等疾病。方法:对180例患者进行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检查,检查的项目主要有X线表现、种植的松弛程度、PLI、PD、SBI等,所有的检查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包括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调查,对患者的病例情况进行统计,对患者的口腔以及牙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项目的主要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对患者的刷牙次数、刷牙时间进行调查,对患者是否有使用牙签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是否有吸烟的习惯以及吸烟的烟量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洁牙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观察指标:对患者日常的刷牙频率以及刷牙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对患者的吸烟状况进行记录,对患者是否有洁治行为,以及洁治的频率进行分析,对所有调查因素相对应的种植体炎症患有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刷牙、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180例中,刷牙频率1日1次110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79例(),1日2次48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3例(),1日3次22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例()。在本次调查中,吸烟患者133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06例(),不吸烟患者47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例(),由此可知,刷牙次数频繁的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较低,不吸烟的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较小。刷牙时间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在180例患者中,刷牙时间3min以上98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6例(),刷牙时间5min以上82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4例(),有结果可知,刷牙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疾病。复查及洁治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在180例患者中,定期复查患者38例,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未定期复查患者147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46例();未进行洁治患者123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3例(),洁治1次患者35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例(),洁治2次及以上的患者22例,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
3讨论
通过相关的文献表明[1],刷牙次数少、时间短及吸烟次数频繁的人员而言,其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概率较大,而不吸烟、刷牙次数频繁及时间长的人员,其患有种植体周围炎概率较低[2],由此说明,刷牙的次数、时间、吸烟的状况都会对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影响[3],本文的探究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的正确性,此外,定期复查和洁治的患者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也较低,也说明了口腔清洁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着抑制作用。本次研究表明,刷牙次数越多,越注重个人口腔卫生的患者其感染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概率越低,只要保证个人的口腔清洁,就能够大幅度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口腔的卫生,口腔卫生差、有长期聚集的霉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全身性疾病都能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龈沟内有液体渗出,进行疾病探诊的深度增加,口腔中有感染的发生或者种植体松动、失败等[4]。对于实施口腔种植的患者而言,要具有较高的口腔卫生要求,不仅在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刷牙的频率和时间,还要尽量避免烟酒对口腔的危害,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口腔维护、复查以及洁治,以能够达到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5-7]。
参考文献:
[1]吕国新.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8(11):62-63.
[2]宋清,李小宁.患者自主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3(8):1424-1425.
[3]朱俊杰.研究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与种植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87):176-177.
[4]张虹,潘在兴,侯秀玉,等.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4(4):196-198.
[5]曹裕杰,施斌,陈江,等.种植体周围炎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9(6):525-529.
[6]徐晓明,李慧丽,刘东艳,等.口腔专业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干预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9):78.
毕业论文口腔种植牙 第2篇
[关键词]可视化;口腔种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影像学技术在口腔种植的应用
医学影像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开始的X线、B超、CT、MRI、PET,再到后来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可视化,其中,X线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技术(,CBCT)在口腔临床应用广泛。X线片空间分辨率高于CT、价格便宜、放射剂量少、使用安全,但是其仅能显示局部解剖结构的二维平面图像,且常出现变形和失真。CBCT与X线片相比,可从三维角度显示颌骨解剖结构,弥补了二维平片的缺陷,但有金属伪影等失真现象。目前在口腔种植术前,均建议拍摄CBCT以评估患者牙槽骨骨量和质量,极大提高了口腔种植成功率和准确率。Michele等[3]对离体下颌骨分别进行CT和CBCT扫描发现,相对于CT扫描,CBCT放射剂量较小且成本较低,可以获得临床可接受的颌骨重建精度以及骨质密度评估精度,但其影像学重建精度低于CT扫描。Lílian等[4]研究了100例患者的CBCT后发现,CBCT可以精确重建包括下颌下腺窝深度、骨质深度与厚度、皮质骨厚度、下颌神经管等下颌骨解剖标志,对临床医生进行牙种植术有重要指导意义。Maryam等[5]通过研究157例患者的曲面断层片与CBCT发现,与平面的曲面断层相比,CBCT不仅能全面观察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毗邻关系,对于上颌磨牙根尖周炎引起的上颌窦病变的诊断也明显高于曲面断层片。
2可视化技术在口腔种植的应用进展
种植义齿因固位支持效果理想、美观舒适、对邻牙无伤害等优点,逐渐成为牙列缺损和缺失患者口腔修复的首选方法[6]。然而,种植体植入的角度和位置常受手术视野、骨内神经、颌骨生理或病理性吸收等条件限制,因此可能出现诸多手术和修复并发症[7]。所以科学精确的术前规划十分重要,目前应用于口腔种植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主要为:3D打印种植导板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基于VisualizationToolkit(VTK)软件平台的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
2.13D打印种植导板技术
2.1.1种植导板的定义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制造实体模型的方法[8]。种植导板由导管与定位板组成,其中导管的位置和角度记录了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位置、角度、深度信息,导管可将这些信息转移到手术中,使种植体植入到准确位置。导板通过与骨、牙齿或牙槽嵴表面贴合起定位作用,根据种植导板支持组织不同可分为黏膜支持式、骨支持式、牙支持式和混合支持式[9-11]。
2.1.2种植导板的特点
随着口腔种植学的飞速发展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数字化种植技术成为当前口腔种植学研究的热点。以CAD/CAM技术制作的快速成型种植导板,可根据数字化重建患者颌骨解剖信息,为不同患者制定全面、科学、精确的种植术前规划。利用CBCT对患者口腔进行数字化影像扫描定位后,将数据导入相应软件,实现影像信息向数字化信息的转化,系统全方位的将患者牙齿、牙周组织、牙神经、牙槽骨等逼真地呈现在医生和患者面前[12-15]。医生根据颌骨的三维解剖结构和咬合关系设计种植体的最佳植入方案,包括种植体的位置、角度、数目、深度,将设计方案数据输入到医学专用快速成形机直接制作导板[11,16]。
2.1.3种植导板的研究进展
种植导板精确性的评价是通过把种植后的三维影像与术前模拟种植的三维影像进行配准,测量实际种植体的位置与模拟种植体的位置偏差值(颈部、底端、角度)来进行的。风险评估显示,种植体头部的偏差极限值对于种植体成功与否尤为重要,当水平偏差达1.86mm或垂直偏差达2.7mm可能会对种植体周围解剖结构造成损害[17]。目前国内外对种植导板精确性评价的研究较多,结果各有不同。Vermeulen等[18]在体外模型上分别研究了徒手种植和种植导板引导单牙缺失牙种植的精度,结果发现:导板种植在种植体颈部平均偏差为0.42mm,底端平均偏差为0.57mm,平均角度偏差为2.19°,均远高于徒手种植精度。Alzoubi等[19]通过对比种植导板引导下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精度发现,二者在颈部偏差和角度偏差无统计学差异,平均偏差分别是0.85mm和0.88mm,3.49°和4.29°,在种植体底端,即刻种植精度高于延期种植精度,平均偏差分别是1.10mm和1.59mm。Yolanda等[20]通过统计1602篇关于种植导板精度研究的文献,Meta分析显示:与牙支持式导板相比,骨支持式导板角度偏移较大,颈部偏差和顶端偏差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回顾性研究发现:黏膜支持式导板在颈部偏差、底端偏差和角度偏差均大于骨支持式导板,与牙支持式导板相比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国内种植导板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目前发展迅速。梁烨等[21]研究结果显示种植体颈部偏差(0.805±0.567)mm,底端偏差(0.957±0.518)mm,角度偏差3.124°±1.582°。徐良伟等[22]研究显示:牙支持式导板颈部平均偏差为1.56mm,底端平均偏差1.78mm,深度平均偏差1.1mm,角度平均偏差2.96°;黏膜支撑导板颈部平均偏差1.71mm,底端平均偏差1.9mm,深度平均深度偏差1.09mm,角度平均偏差3.19°。由于实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国内外的研究对导板精确度的评价有所不同,原因分析如下:①导板固位方法不同:Yolanda等[20]研究发现牙支持式种植导板在种植体颈部、底端、角度的精确性都大于骨支持式;②实验条件不同:体内研究中,导板的精度与患者体位、唾液、血液等息息相关,而在体外研究中,每个研究者模拟的环境有所差异;③术前、术后配准方法不同:目前多数种植体精确性评价多借助于第三方软件,如比利时的Mimics软件、SimPlant软件等,研究者对不同配准软件的选择以及研究者本身测量的误差,是造成不同研究者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
2.1.4种植导板的局限
首先,应用数字化导板在术中视野较小,且只能按照预定的手术方案进行备洞,并不能根据实际临床情况及时调整钻针深度、尺寸和方向,尚存在损伤重要解剖结构的风险。其次,种植导板、钻针以及其他附件的高度叠加要求患者需要良好的开口度,尤其在后牙区,患者不适宜的开口度可能不适用于种植导板。再次,种植导板制作精密,其与黏膜、钻针间隙极小,术中的温度控制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最后,如果术前种植规划系统科学性及准确性不足,种植导板在术中易引起诸多并发症,特别是不翻瓣种植术式下,种植导板可能产生更高的穿孔率。
2.2虚拟现实技术
2.2.1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一种多元信息融合的新型人机交互设备,参与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通道来感知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参与者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传感设备沉浸于该三维模拟环境中,计算机也可以对参与者的输入作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参与者的五官感知通道[23]。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2.2.2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VR是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及构想性三种基本特征的高级人机交互设备。目前,VR技术在口腔种植学的应用主要是数字虚拟口腔、种植仿真模拟教学等方面,并实现了视觉模拟和力觉反馈模拟。VR技术在术前模拟、术中导航、植体定位等方面为医生提供了客观精确的方案。对于存在解剖缺陷患者,如颌骨骨量不足、上颌窦底过低、下颌神经管距离较小等,VR技术允许医师在生成的数字化模型上进行上颌窦提升术等精细虚拟种植手术,以确定提升高度、植骨数量以及下颌神经管解剖位置。
2.2.3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于口腔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做了诸多研究和探索。Elby等[24]通过对目前医疗市场上投入使用虚拟现实设备的综述,强调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完美模拟真实口腔环境,也可以模拟真实口腔操作手感。Corrêa等[25]研究开发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虚拟现实设备,通过对训练者进针角度、深度、力度等多方面考核,认为该虚拟现实设备完全可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投入使用。国内学者[26-28]对口腔数字化模型的建立也做了诸多研究和探索,最终建立了可精确显示牙体、牙槽骨及牙周组织的三维立体模型,实现了三维方向的全方位观察。
2.2.4虚拟现实技术的局限
尽管VR技术在医学应用前景较好,但是目前VR技术仍主要应用于医学前期训练、医学教学等方面,其与口腔临床的实际结合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2.3基于VTK平台三维可视化系统
VisualizationToolkit(VTK)软件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开源工具包,其封装了丰富的计算机图形学、图形图像处理、可视化方面的算法,能够以类库的形式给开发工作以直接支持[29]。以VTK为平台,整合患者颌面部CBCT相关图像,可设计出可视化的视觉显示界面,实现患者颌面部的三维重建,可对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种植术前规划。李芳等[30]基于VTK的平台,研究了三维模型坐标转换,并采用针刺取点法,通过直接拾取三维空间点完成了人机交互定位操作。并将该系统应用于虚拟牙种植系统,成功实现了种植体的全功能定位。VTK平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充分利用CBCT提供的图像信息,可以重建包括上颌窦、下颌神经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医生在术前可对颌骨进行深入观察、测量和分析,以确定最佳植入部位。VTK平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优势可概括为:①手术部位全方位的可视化;②种植体植入部位定位精确化;③术前直观手术模拟;④种植导板实现种植方案精确转移;⑤种植手术微创化。基于VTK平台环境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相关研究进展,但多数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尚未全面投入临床使用。
3展望
目前,医学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口腔种植学应用广泛,但可视化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缺点,如对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对信息的处理时间较长、三维可视化模型交互性不够等。未来可视化发展方向将是更简洁化、智能化、科学化和精确化,医学影像设备也向智能化、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可视化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12]。随着数字化牙种植技术的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毕业论文口腔种植牙 第3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Oral Implantology
主管单位:_
主办单位:_口腔种植科技中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内刊号:51-149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毕业论文口腔种植牙 第4篇
【关键词】cbct;口腔种植;应用
牙齿对人们发音、咀嚼,甚至外观都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临床逐渐采用口腔种植治疗,它指的是临床采用外科手术帮助患者将人工牙根植入缺牙部位[1]。然而,对于此类手术,术前检查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现实意义。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以及语言不通、交流困难等患者。参照组患者中,23例为男,20例为女;最低23岁,最大为67岁,均值为(±)岁。实验组22例为男,21例为女;最低24岁,最大为68岁,均值为(±)岁。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上十分接近(P>)。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CT,实验组给予CBCT,医护人员先借助仪器测定患者颌骨、神经管等解剖部位,分析手术的具置,接着测定患者手术种植区域骨密度情况,然后通过影像对颌骨进行标准轴面、冠状面等平静构建,而且分析植入的具置、大小以及深度等情况[2]。
疗效评定标准
(1)观察手术情况。对比两组出血量以及手术花费时间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邻牙损伤、术后感染、修复体受损等并发症[3]。
统计学方法
通过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 ±s),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n(%)],给予X2检验;表示对比差异不显著。
2.结果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
在手术出血量方面,实验组为(±)ml,参照组为(±)ml,对比差异显著(P
观察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
由表1可知,实验组手术成功为39例(),失败为4例();参照组手术成功32例(),手术失败11例()。由此可见,实验组种植成功率为(39/43),参照组为(32/43),对比差异显著(P
在并发症方面,实验组邻牙损伤1例(),术后感染1例(),修复体受损1();参照组以上情况分别为3例()、3例()、8例(),因此实验组并发症概率为(3/43),参照组为(8/43),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研究表明,倘若患者牙齿缺失,则会导致患者发音不清晰,而且难以正常咀嚼,甚至导致面部外观不对称。在日常生活中,牙齿缺失的原因很多,例如自身原因,牙周病、外部强烈撞击与龋齿等都会导致失牙;又如吸烟与酗酒,倘若手术后,患者不重视自身的口腔卫生,则增加牙周炎风险,同时极易出现感染,进而导致种植难以成功。本次研究采用的CBCT是锥形束CT,普遍应用在牙周科、种植科等科室,可观察颅颌面、牙齿、牙周等图像,同时有利于医护人员在术前评价患者的下颌神经、骨质等情况,接着可准确判断植入体的深度以及位置,进而提高手术预见性。实验组种植成功率(39/43)显著高于参照组为(32/43)(P
【参考文献】
[1]李一新,梁健东,余敏祥. CB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2014,9(04):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