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本文从护理学课程整合的涵义、整合模式、评价方法、整合效果进行综述,指出课程整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期望对护理学课程整合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护理教育;课程整合;含义;整合模式;评价方法;整合效果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重视,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社会对护理工作各方各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医学知识的更新,使得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日益丰富。护理教育中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使得关于护理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课程整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其中包括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课程的整合四个层面。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国内多同意课程整合的狭义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为:“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
2.意义。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整合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对人才进行培养,同时采用模块化、项目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避免相同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集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整合的模式分类
护理学课程整合模式如下:
1.网状模式。此种模式是最典型的、最简易的课程整合模式,是最具现实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模式。一般情况下,选择此种课程模式的教师们会组成教学小组。赵昕从工作过程出发,基于行动体系重构课程;林杰等提出以实训教学为突破点,构建职业导向的护理专业三维实训课程体系;程梅等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系统为基础的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从而替代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跨科模式。此种模式是以跨学科的方式,通过发现重叠的技能、概念和态度来整合主要学科领域。如朱丹等将《医学统计学》和《护理研究》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建立综合性护理科研课程,指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深化和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知识,增强综合技能,提高学生护理科研能力和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高薇等将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护理临床专业课程,按生命周期模式整合为临床护理概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与老年护理。赵海平等将护理科研相关课程《卫生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护理科研》有机整合成《护理科研方法》,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整合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可以由多个行家共同制订,也可以由专业教师通过研究制订,还可以由师生组成联合小组制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评价方法不仅要体现评价的职业需求,更要表现出学科特点,运用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学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标准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问卷调查来评价课程整合效果。
四、整合效果
1.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提高了学生科研综合能力。
2.整合后课程节约了课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按生命周期模式整合,通过对课程整合,减少了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3.与护士执业考试接轨。护士执业考试不仅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护士执业考试强调护士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察。而原有的课程则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因此忽略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今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是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的特点,强调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人际交往及应变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于一身;学生能很快适应临床;提高了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课程整合的研究深层次上的理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且在一步步地完善和深入。课程整合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等。赵海平等认为存在的不足是开课时间过早,教学目标过高;考核方式不足,教学经费开支的扩大和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传统的分学科教学的模式不利于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因此,面对在课程整合实施中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应不断探索、总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龙禄,祁义霞,冯小君,等.高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8):33-135.
[2]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6-11.
[3]欧用生.从“课程统整”的概念评九年一贯课程[A].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C].人民教育出版社,.
[4]Beane,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J].Phi Delta kappan,1995,76(8):616,622.
[5]熊梅.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生成模式[J].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
[6]乔敏,路振富,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4(4):44-46.
[7]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11).
[8]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8(7):45-47.
[9]林杰,刘瑾,周冰.职业导向的护理专业三维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1(7):103-104.
[10]程梅,郝玉玲,王兴华,等.以系统为基础的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1,26(17):71-73.
[11]朱丹,张璐姣,马芳,等.《护理研究》课程整合改革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24-1226.
[12]高薇,孙静,刘洪.高职高专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整合利弊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23):46-47.
[13]赵海平,郝素彬.护理科研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4,19(30):15-18.
[14]王晓冰,李伊为,杨少雄,等.中医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与优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68-69.
[15]田芬霞,曹迎凤,陈巧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J].护理学杂志,2010,25(5):63-65.
[16]高薇,侍杏华.高职高专临床护理课程师资队伍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法律保护意识;就业
一、研究背景与问卷总体情况
2014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较之于2013年699万高校毕业生增长28万人,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2014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学生求职心理,侵害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权益受到侵害,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所致。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虽然近年来没有受到比较严重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但是用人单位侵犯大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对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现状进行调查,找出问题的原因,切实找到一条提高学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理学院近两年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3分,其中有效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为。在回收的问卷中,男生326人,占,女生433人,占;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占,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占,护理学专业学生占,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占,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药学专业学生占。另外,其中党员比例达到,入党积极分子占,团员占,群众占。
二、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现状
通过对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大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毕业实习中受到权益侵害时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由于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在大五要经过一年的医院实习期。由于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既不能得到劳动法的保护,也不能纳入到合同法的约束范畴。在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基本只能依靠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基地的就业实习协议。而大理学院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对于学校与实习接收单位所签订的协议上关于学生的实习权益了解较少。在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选择向学校教务部门或实习单位的领导反映,的学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自我救济。
(二)在求职过程中契约意识淡薄
目前,大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在与用人单位订立协议的时候,出现两种极端的契约意识淡薄的现象。一方面是,盲目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不了解就业过程中的相关权利与义务。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的同学不清楚就业协议中的毕业生权益规定,的同学甚至完全没有看过就业协议。另一方面是,基本无视就业协议,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更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学生认为签不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无所谓,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是一回事。
(三)对于就业歧视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意识
目前社会就业歧视问题较为严重,比如对于医院在招聘护士时,招聘条件列出,身高158cm以上,女,未婚,应届毕业生,护理学本科学历。对于这一条件是否存在就业歧视问题上,的医学毕业生认为不存在,的医学毕业生表示不清楚,的医学毕业生认为无所谓。用人单位这样设置求职条件,采用隐藏的就业歧视方式,让比较多的医学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身权益的侵犯。
(四)在收集、保存、整理和运用证据的意识方面比较淡薄
医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当中,所接触到的用人单位的招聘海报、传真、邮件和收据等,在学生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均可成为有力的证据使用。根据调查情况显示,只有的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这些相关的证据材料。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关的证据材料而使得自己维权受到影响。
(五)在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条件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调查用人单位是否能够提供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条件、预防职业危害等工作条件是否成为医学院毕业生考虑的重要因素时。的医学毕业生表示没有注意,的同学则表示不会考虑。广大医学毕业生认为医院的工作环境本就应该是为广大医生和民众的身体健康考虑,但是现实情况下,可能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条件限制,对于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方面可能不是很到位。由于医学毕业生忽视这方面的法律保护意识,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的原因。
(六)在掌握求职必备法律基础知识方面的意识比较欠缺
医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除必须掌握《劳动合同法》外,还必须要对于《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是医学专业毕业生顺利求职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过半数的医学毕业生对《劳动合同法》了解程度仅为“略知一二”,的学生根本不了解正式的劳动合同应该具备哪些条款,的学生不清楚试用期的最长期限。
三、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方面进行专项研究,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就业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就业权益。在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当培养广大学生形成一种法律思维意识,包括:权利与义务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和法律救济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能够形成一种坚定维权的思维,来推动大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整体提升。结合大理学院实际情况具体而言,培养和提高对策如下:
(一)打造“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育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高校应该以大理学院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学等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政策与法律常识专题)为依托,以专业人士指引为拓展,以现代多媒体校园数字平台为延伸,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园内网为主要阵地,进行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权益宣传教育。让医学院毕业生能够培育起强烈的维权意识,在碰到求职问题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打造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对大理学院的医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权利义务的宣传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
(二)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法律责任意识
聘请律师和法学专业人士,对大理学院广大医学毕业生开展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的讲座,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学专业人士,一般指具备司法执业资格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和教师。通过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大量实际案例的讲述,让广大医学毕业生能够培育比较完备的契约意识、证据意识、特别是法律责任意识,对于学生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旁听一些相关劳动权益案件的审理,能够进一步激发医学毕业生明辨法律责任的能力培养的兴趣,从而帮助医学毕业生确立对法律的信仰。
(三)成立专门维权机构帮助学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通过成立专门的校内学生维权机构,引导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从生活入手,加强自身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养成就业法律救济意识。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比较欠缺,一方面是因为在日常的学校与生活当中没有学生的专门维权机构帮助学生去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化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与理念。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得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真正能够在自身就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提高与改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对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情况,进行专题就业指导。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大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涉及到毕业实习、契约意识、就业歧视、证据意识、安全条件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大理学院的就业指导具有关系。说明大理学院在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仍有一定的欠缺,目前大理学院虽然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但是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就业指导的课程设计方面仍然是相对比较传统的――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法律保护意识的树立方面则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因此应当设计专题进行就业指导,从而达到加强大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提高大理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不仅可以使医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更加可以培育学生的维权能力。对于大理学院稳定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增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打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广大医学院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民众,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姝妹.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世纪桥,2010(9).
[2]朱文玉.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3).
[3]高翩翩,李德虎,黄朵.大学生求职法律侵权问题及求职法律维权意识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4]刘廷华,杨龙.论就业领域性别歧视成因及治理[J].宜宾学院学报,2009(3).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基础护理学是培养医护人员的基础学科,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也要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到常用的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提出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主要方法。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教学实践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毕业生;论文;选题;相关因素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科研在护理水平评定中所占地位愈来愈重要。护理人才尤其是既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又具有科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护理专业发展所翘首以待的。毕业论文是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查过程,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1]。选题是科研工作最关键的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工作水平和研究价值,同时决定了最后撰写论文的水平[2]。因此,为更好的解决护理本科毕业生在论文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6名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进行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护理本科生的选题障碍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学校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2016届全日制护理本科毕业生46人,均为女性,年龄在20-25岁,学制4年,已修完规定课程,包括《护理研究》,《医用高等数学》《医学统计学》等,教授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问卷参考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以及其他资料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护理本科生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选题的内容,选题的方式、时间,自觉影响论文选题的因素等,选择式自由如实回答,共12道题目。
1.2.2调查方法:向46名护理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采用现场发放与现场回收无记名方式,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认真如实填写。共发放问卷46份,回收46份,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71.74%的毕业生选题时间是实习中期,选题内容广泛,包括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人文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选择临床护理方面的是最多的,占41.30%,最少的是护理教育,占8.7%。选题方式各异,其中占63.04%的毕业生是自主选题导师认定,只有8.7%的毕业生是导师指定题目。而选题的依据中,最多是可利用材料丰富,占73.91%,最少的是老师提供的研究方向,占4.35%。
2.246位毕业生的学校指导老师职称最多的是讲师,占43.48%,最少的是教授,占30.43%,其余的是副教授。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老师对论文的关注程度对其积极性的影响一般,占58.7%,而28.26%的毕业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3.04%的认为老师对论文的关注程度对其积极性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整个论文写作过程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但是老师的职称和关注度对部分同学的论文写作存在一定的影响。
2.3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论文选题选题都和下列因素有关:缺乏系统培训,缺乏拓展材料,文献查找困难,没有时间精力,和指导老师缺乏沟通。其中占前三位的是:84.78%缺乏系统教育,78.26%缺乏论文写作相关知识,73.91%不会查找文献。
3讨论
“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在学校缺乏科研论文写作等的系统培训。调查对象均为四年制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过科研相关课程,比如《文献检索》、《护理研究》和《专业英语》等,因其学时数较少,学分比例低,对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影响很小,而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也安排了关于毕业论文撰写的系列讲座,邀请讲授老师均是教授,副教授,但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的脱节,学生缺乏研究设计、论文选题、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的系统训练。同时,护理专业师资队伍本身的科研素质与论文写作能力还比较薄弱[3],虽然部分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科科研的进展,但往往忽略联系科研选题与研究思路,使学生对护理科研仍是一知半解。
3.2缺乏论文题目的拓展材料。在论文选题时学生因求资料好找,容易写等原因,极易使得选题内容陈旧、选题不到位,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因此在选题时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主体,并与学生的专业兴趣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4]。
3.3临床实习任务重,精力投入不够。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是学生论文撰写中的阻碍因素[5]。护理临床实习任务的艰巨性及工作时间的特殊性等,导致学生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又有28.26%的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不良。在学校催促定选题之后,没有过多与老师沟通和翻阅资料,随便应付了事。
4结论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起步,正确的选题一经决定就为研究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选题也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开端,能否恰当的选题,对于整篇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因此,教、学双方均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6]通过上述调查可见,可以把影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的因素总结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不会查找文献;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不良;实习期间太辛苦,没有精力等。客观因素包括:整个论文筹备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教育;缺乏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缺乏论文题目的拓展材料等。学生方面应当合理安排好自己时间,做好论文写作的规划,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问题意识,开拓思维,全面地认识问题,并及时与导师沟通,提取有效信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方面应在学校多组织相关讲座和开设相关课程,强制性让学生去学习,支持学生多参与前沿护理知识的学习,探讨科研写作的模式,使学生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燕燕.丁雪梅.钱英.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认知和撰写能力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306-4307.
[2]肖顺真.护理研究.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3]谢伦芳.关于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57-359.
[4]赵国玲,哈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5(2);45-46.
[5]马芳,宋建华.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分析与思索[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64-66.
[6]段明娟,张晓勤.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220-221.
[7]王向东,吴永强.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研究及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对232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进行宣教。结果患者都能较好地配合血液透析全过程。结论通过健康教育,使血液透析顺利完成,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提高了护士的素质,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血液透析;健康教育
引言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它利用弥散与对流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或毒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随着对尿毒症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与透析装置的不断改进,挽救了不少急性肾衰患者,延长了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命。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可存活30年以上,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当前,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院自2002年7月以来,对232例患者采用透析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顺利接受和配合治疗。现将几年来的健康教育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的血液透析患者,共232例,透析次数为1789次。采用动-静脉内瘘、颈内静脉插管或临时血管通路,最少透析1次,最多透析315次。本组232例中,药物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的13例,梗阻性肾衰17例,高血压肾衰2例,糖尿病肾衰3例,多囊肾1例,其余196例为慢性肾衰。其中男144例,女88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少17岁;坚持每周透析1~2次的有20例。13例急性肾衰治愈11例,死亡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可正常上班。
2、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
全面收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疾病过程,患者的不适症状,心理反应,对疾病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和社会支持系统。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
3、健康教育方法
面对面交谈。由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肾脏疾病的表现及透析的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透析有所了解。
现身说法式教育。让透析时间长的患者现身说法打消初次透析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增强治病信心。
书面形式教育。向患者发放一些肾脏疾病及透析的宣传资料,如小册子、书籍,并给予讲解,在宣传窗栏张贴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问答式教育。在透析过程中,多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的发展及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4、健康教育的内容
透析前护理。
(1)心理护理:按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根据性格、年龄、精神状态及对治疗所持的态度,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主动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安慰。详细介绍有关情况,如:透析性质,透析后锻炼的必要性等。带患者到透析室参观,同时安排做过透析的患者谈体会,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体重增长、出入量、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及有无出血倾向等等。
(3)说明透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穿刺失败、低血压、肝素化出血、继发感染等,术前签署《血液透析知情同意书》。
(4)患者透析前准备。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避免静脉注射,为保证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作准备。透前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透析过程中的护理。
(1)心理护理。治疗护士和医生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环境,特别是初次透析者,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穿刺时会出现疼痛不适,护士应通过交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紧张情绪。对有人格解体者,要使患者一分为二地认识人工肾,以免引起过度依赖透析机,以至于精神脆弱,不能接受合理治疗[1]。
(2)护士要熟练掌握透析机的操作常规及穿刺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保护血管。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平时要保护血管,造瘘侧肢体不注射,不量血压。穿刺首选绳梯法,不要盲目进针,要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再穿刺,以减少患者痛苦,保证一针见血。
(4)透析开始时血流量要慢,从50~100ml/min开始,逐渐增加血流量。血流量稳定以后,设置好各种报警阈值。各种透析管路连接要紧密,严防空气进入。
(5)提高超滤技术,充分清除体内过多的液体,在透析结束时达到真正的干体重。每次透析增加超滤,观察血压波动,若无血容量不足的征象,干体重应修改。
(6)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防止发生意外。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如患者出现发热、出汗、乏力、呕吐等及时与医生联系,立即处理。
(7)注意观察机器运转情况,如发生报警,先关报警声,以免造成患者紧张,再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透析后护理。
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告诉患者透析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头痛、头晕、呕吐等。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出现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对产生绝望、轻生念头的患者,护士应与亲属联系,取得配合。经常和患者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打消各种消极心理。本组有1例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药费而自杀。
血管护理:透析结束时穿刺处局部用消毒纱布块压迫止血,力量要适宜,压迫时间为15~20min,再用弹力绷带包扎。并嘱患者抬高上肢,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注意观察针眼是否渗血,以防血肿及炎症。如穿刺点周围出现轻度肿胀,24h内用冰敷或50%硫酸镁湿敷肿胀部位,24h后可用热敷,促进淤血消散,减轻患者疼痛。本组有5例患者初次透析时动脉穿刺部位轻度肿胀,第1天给予50%硫酸镁湿敷,第2天开始用热敷,每天早晚两次,每次30min,4~7天后淤血全部消散。
颈静脉置管的护理:向患者讲解留置导管的重要性,每次透析后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同时更换敷料。告知患者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本组病例无1例感染。
饮食指导:血透患者营养问题极为重要,营养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1年以上的血透患者中,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2]。因而,要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合理调配饮食。
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蛋白质的摄入量为(kg99d),50%以上为优质蛋白质[3],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等。不宜用干豆类及豆制品,硬果类。
限制钠的摄入。小便正常时,不必限制钠盐摄入,小便减少时,要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每日不超过5g,无尿患者应控制在1~2g[3]。
限制钾、磷的摄入。一般每日摄入量钾<1300mmg/d,磷<800~900mmg/d[4],慎用含钾、磷高的食物,含钾高的食物有香蕉、桔子、海带、蘑菇等。
控制水分的摄入。饮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饮水量包括固体和吃药所进入的水分量。
长期补充B族维生素。透析时水溶性维生素严重丢失,必须补充B族维生素。
维持性血透患者生活指导。
①维持性血透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应接受规律性透析,益处在于使机体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液体摄入与依赖外源排水的良好秩序(因为机体依赖于时间的惯性信息十分重要)。不要依赖感觉的好坏,擅自决定提前或滞后透析。
②生活规律,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③积极预防感冒,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心胸开阔。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不要受凉。
④每日测体重,可以了解液体量的变动,尽可能说服患者将透析间期的增重控制在干体重的3%以下。
⑤教会患者自己量血压,同时测卧位、坐位和立位血压,可以防止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降压药,不可随意变动或中断。
⑥发现胸闷、憋气、咳嗽、咳血痰、夜间睡眠不能平卧须立即进行血透。
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了护士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护士素质。通过对血透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掌握相关疾病知识,自觉进行饮食、饮水量控制,调整好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使透析顺利完成,并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玉珍.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9):9-11.
[2]许红梅,黄莉莉,朱晓星.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1):2713-2714.
[3]秦洁,李旭,常文军.血液透析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及需求[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12):27-29+76.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目的:总结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通过对住院病人骨折的老年人在心理、饮食、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功能锻炼等等方面的护理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内容,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折病人;护理
由于车祸或外伤,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生理功能发生各种衰退,反应迟钝等原因,极易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特别是老年人又因各项机能的减退,骨折愈合缓慢,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为了减少或防止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患者早日愈合,除了及时合理的治疗外,护理工作也很重要,特别是功能锻炼,极为重要。
1 、心理护理
创伤、住院与手术易造成患者恐惧、多疑、担忧等精神症状。如生活上不能自理,需长期卧床需要他人照顾,担心拖累家庭及子子易出现情绪低落,易产生抑郁。
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手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等。护士在做每一项操作时应细致而耐心解释,不可了管制。关心并尊重病人,经常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多问候,注重细节,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消除病人的疑虑,让病人感觉亲切温暖,调适好心理状态,稳定病人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 、饮食护理
骨折早期:
伤后1周内,饮食以清淡为主,配以蔬菜、豆类、蛋类、水果、瘦肉等,给病人补充一些粗纤维食物,如白菜、芹菜、燕麦等,食物应软质易消化,忌食酸辣、油腻食物,不宜过早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母鸡汤等,否则会导致肿胀消退减慢,影响骨痂生长,延迟骨折愈合。
骨折中期:
伤后2至3周,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优质蛋白来源主要是鱼虾、瘦肉、蛋类、奶类和豆制品等,充足的蛋白质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A、D,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和骨折的愈合,指导病人吃一些虾皮、海带、动物内脏,以供给机体矿物质,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骨折后期:
伤后3至5周,饮食上可解除禁忌,可给予骨头汤、母鸡汤等,也可配以辛辣调味品,以增进食欲,刺激胃液分泌,有利于病人营养及能量的补充,满足骨折生长期的重要。对于特殊病人,如合并糖尿病、肝肾疾患、有特殊宗教信仰及特殊饮食习惯的病人,饮食上应注意搭配合理,既要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又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易发并发症的护理
预防压疮的护理:
骨折病人不能活动,皮肤抵抗力低,易在受压部压如骶骨尾部、肩胛部,足部出现压疮,应经常按摩受压部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于牵引病人应教会用健肢做支撑抬起臀部,受压部位势以软枕,股骨骨折病人如无特殊情况术后第一天即可向健侧翻身,下腿屈曲,上腿伸直,两腿间垫以软枕,骨盆骨折病人应利用牵引床抬起上半身,按摩骶骨尾部。脊柱病人在翻身时,肢体应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扭曲、旋转,以免引起继发性损伤,护士应经常检查受压处皮肤情况,保持病人皮肤清洁。
预防呼吸道感染:
老年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患,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应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定时翻身叩背,做有效咳嗽,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预防泌尿系感染:
由于卧床、不习惯床上排尿,易发生尿潴留,加之膀胱功能减退的老年病人,排尿后残余尿增多而导致泌尿系感染,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对于留置导尿人病人每天应做好尿道口的护理。
预防深静脉血栓:
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少,易发生静脉血栓,应指导病人做足的背伸、跖屈及踝关节的运动。骨折固定或手术后,做肌肉的等长收缩,配合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在,做好交接班记录,必要时以同一平面周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功能锻炼
上肢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早期做握拳及时和腕关节屈伸练习。外展型限制肩外展活动,内收型限制肩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病人固定2周内,练习指、掌、腕关节活动,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固定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尺桡骨干双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初期可练习上臂和前臂肌肉舒缩活动,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动作,2周后开始练习肩、时、腕关节活动,禁忌做前臂旋活动。4周后练习前臂旋转及手推墙动作,7-9周后,X线显示骨折愈合,即可拆除外固定,充分练习腕关节活动。
下肘骨折: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疼痛消失后,即可在床上做下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髋关节及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2天后可扶病人床上坐起;5-7天后,可做轮椅下床活动,3-4周后可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病人应鼓励早期床上功能锻炼。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及臀肌的收缩运动,足的背伸、跖屈运动,2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6周后可弃拐行走。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应指导有计划地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足趾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去掉牵引及外固定后,教会病人用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保护病人谨防跌倒。
脊柱骨折:
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应进行肌肉的按摩,方法是用双手鱼际轻轻按摩受压部位,反复滑动。禁忌脊柱前屈、旋转活动,指导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做下肢关节的内收,外展运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和旋转活动,练习手指的伸、屈、握拳、捏、握等动作。
5、 出院指导
由于骨折愈合需较长时间,而有些老年病人由于骨折质疏松,恢复缓慢,有很多康复治疗都在家中完成,应注意病人出院指导,教会病人锻炼方法,复查时间,根据X线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肢体负重,对于手术病人,应告诉骨折临床愈合后何时取内固定物。另外,还要指导用药、饮食及皮肤护理情况。指导注意事项,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吕琼香.浅谈老年人骨折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16)
[2] 张美琴.常见骨折的康复要点.康复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杨晓霞.下肢骨折的护理.实用骨科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06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7篇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思考;对策
如何合理使用护理本科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每个医院需要思索的问题。但是根据近些年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医院的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认识和使用上,医院普遍存有一些误区,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院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误区
目前,医院在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护理本科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22岁,服务期短,有效工作时间明显不如中专毕业生。
2.护理本科毕业生工资高,大中专毕业生工资低。医院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同程度地使用大中专毕业的聘任制护士或高学历低待遇使用护理人员[1]。
3.护理管理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本科生个性较强,难于管理,不便于调谴,不如护理中专生踏实肯干,服从管理。
4.普遍认为,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临床操作能力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强,工作主动性差。
二、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的_艰辛_与无奈,对护本生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我们应换个角度思考。
1.年龄大,并不一定服务期短:首先,服务期长短并不取决于年龄大小;其次,三至四岁的年龄差异不会对服务期造成巨大影响;再次,护理本科毕业生与专科生相比,在护理理论基础、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竞争优势,在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显著优于专科生[2]。只要管理者培养使用得当,他们的服务期可能更长。
2.使用成本,不能仅从工资角度衡量:高学历护士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重视能促进其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知识、对个体及事业的成长有持续不断的追求[3]。本科生虽然工资相对高,但从某种角度讲,高投入才能带来高收入,医院的发展需要不断购进新设备、开展新业务、提高管理水平等,而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高学历工作人员的_物有所值_。
3.个性较强,不能等同于服从管理意识差:医院护理管理层中,如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等,起始学历大多数以大中专为主,这些管理者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使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排斥。国外有研究表明,工作满一年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其对医院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影响了他们不断学习、巩固技能和实践的应用,而不可预测的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他们感到缺乏支持[4]。本科护士认为护理工作简单、技术性差,无发展前途,干护理工作有屈才感。值得强调的是,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与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本科护士与大中专护士相比,心理上比较成熟,独立性强,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见解,为他们营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4.临床操作能力,并非仅局限于程序化护理操作:这一误区存在的原因与护理专科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相对护理本科生较短,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岗位较早,工作年限长有关。目前,护理操作多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为主,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通过快速强化临床操作技能,提高熟练程度,从而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此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能够不断归纳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操作规程,实现护理技术更新。Matthew D. McHugh和Eileen T. Lake(2010)认为,医院员工的构成,尤其是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数量与临床专业技能水准密切相关[5]。
三、护理本科生的使用对策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医学信息
毕业论文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和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掌握技能途径。我院自2006年开始第一届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现已完成三届,本文就2006、2007、2008届学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
1 毕业论文工作分析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我院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在高校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需要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实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正常顺利进行,我院建立了一批以医院为主毕业论文实践基地。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是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聘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2006届21名学生由16名教师指导,2007届25名学生由6名教师指导,2008届14名学生由5名教师指导,基本情况,见表1。
2 讨论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我院医学医学信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承担医疗部门信息设计、建设和管理,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我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及论文时间计18周(含10周的医院相关部门实习),我院该专业安排了10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为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医院网络和医学数据的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
我院选用的是具有一定的带教条件、科研条件与设施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医院接收5-6名学生,分组安排到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病案室、检验科、影像科、信息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基地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外,还对实习生政治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及教育及实习生在本单位的人身安全负责。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需要。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到三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配备比较科学,正高级职称水平的老师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2006届的届届60%,由于学院信息方面师资相对不足,2007届、2008届学生又没有聘任外单位指导老师,所以每位教师所带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由2006届每位教师平均带教1-2名学生增至2008届位教师平均带教2-3名学生。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本科毕业生;就业伴随着现代护理的快速发展, 高层次综合型护理本科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随着护理本科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及医院护理人员的饱和, 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由于观念的影响, 在职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较差。长期以来, 工作中各种压力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 众多人认为, 护理科研并不重要, 与护理工作无直接关系, 直接导致护理科研意识淡漠。为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医院领导除了培训在职人员的科研意识, 在招聘新人方面, 可能会把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列入考虑范围。本次随机抽取广东某高校2012年在校毕业生200名作为调查对象, 针对科研能力对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广东某高校2012年在校毕业生2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0名, 女150名, 均为高中起点, 通过高考普招的4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 统计分析, P
2 ;结果
89%的应聘者被问及科研能力情况;67%的成功应聘者被用人单位要求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能力较强的应聘者有应聘成功三级甲等医院, P
3 ;讨论
3. 1 ;用人单位注重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创新人才不仅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且能够在工作中创新、探索新方法, 使护理工作不断进步。为了医院的发展前途, 用人单位把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纳入考虑范围。在本次研究中, 有89%的调查者面试时被问及有无发表文章, 有无参加科研项目。科研能力较强的应聘者有应聘成功三级甲等医院。由此可见, 用人单位看重面试者的科研能力。当前, 护理人才需求的“缺口”与“饱和”现象并存, 护理专业毕业生既有社会需求, 就业竞争又日趋激烈, 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里, 毕业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 2 ;科研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一直以来, 人们认为护士的工作就是打针发药, 护士打针每次一针见血就行了, 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实际上护士的共同责任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求预防疾病的措施,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合理的护理,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而要做到这些, 必须具备科研素质[4]。护士必须能独立思考问题, 运用综合分析的能力, 运用文献的综合能力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当前医院的聘用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较差, 长期以来护士认为, 护理科研不重要, 与护理工作无直接关系, 中专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均对临床工作无明显影响, 工作中各种压力已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 导致护理科研意识淡漠。因此医院为适应当今护理的发展, 必须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病痛。面对医疗事业的日新月异, 用人单位会看重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5]。
综上所述, 用人单位考核应聘毕业生看重其科研能力, 实习医院应建立健全临床护理科研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 麻安秀.影响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3):131.
[2] 厉梅, 曾传霞.浅谈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优生优育, (18):322.
[3] 潘银河, 程金莲.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的修订.护理研究. 2011(13):1205-1208.
[4] 周小燕, 刘艳奎, 高延伟, 等延安大学学生与校园信息的调查分析.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1, 43(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