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毕业论文(优选4篇)

个人学习 9 0

耳鼻喉毕业论文 第1篇

关于“引进来”,在过去的十年间,科室连续举办了十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班,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前来“传经送宝”,以及全省各地市级医院的通道前来交流学习。在每年的学习培训班举办期间,全体研究生全身投入,从接送专家、现场速记、推送会议报道、保障后勤服务等的“多站式”培训模式,这些都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临床专业储备能力和现场随机应变能力。在这个“引进来”的过程中,增加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科室和各个导师也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走出去”,诸如积极组织投稿全国学术会议,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发言,在全国的学术会议平台上展现自我的风采。近年来,程冯丽博士先后赴日本、以色列、美国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王艳杰及其他多位硕士研究生先后赴上海六院参加暑期培训班,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2020年疫情期间举办的全国鼻科学年会暨学术活动周线上会议中,科室作为全国26个分会场之一,也是山西省内唯一的会场,先后在本次会议中贡献5场大会报告(包括2场研究生大会发言),2场会议主持,让学术界听到山西的学者之音。

耳鼻喉毕业论文 第2篇

在博硕士研究生成长道路上,科研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大都是“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里“师傅”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为学生指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导师都有主持国家级课题或省部级课题的经验,常常能为研究生点出具体的科学问题,这些好的科研想法已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导师给予方向性指导,研究生定期完成学习汇报,不断打磨科研思路,锤炼科学问题,从而推动科研进度和成果转化。

王艳杰硕士研究生是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硕七年制)的学生,自入科以来,在完成临床轮转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导师的国自然课题项目申报和撰写工作。在2018年,学科团队组建新的课题小组,再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依旧围绕过敏性鼻炎的神经免疫机制,重点聚焦鼻黏膜II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提出新的科学问题——ILC2s借助鼻黏膜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肽─神经介素U(NMU)与其对应受体NMUR1结合,激活并诱发2型免疫反应,加重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他全程参与了本项国自然课题的申报、撰写、修改、审校等工作,先后发表SCI、国家级核心期刊多篇文章,并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组织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省级金奖,可谓收获颇丰。在本课题基础上,该科室先后有3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毕业答辩。目前还有2位在读博士继续深耕,这也体现出科室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上的课题延续性和工作持续性。

耳鼻喉毕业论文 第3篇

浅谈耳鼻喉科儿童的心理护理

【摘要】 掌握耳鼻喉科门诊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儿童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我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儿童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确保护理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儿童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 儿童;心理护理

儿童心理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高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且了解儿童心理知识的护士任职[1]。

护士应着重关注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哭闹等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1 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和心理变化

儿童普遍存有恐惧心理 儿童对医院环境存在恐惧心理。

尤其是耳鼻喉科儿童病情急,家属缺乏思想准备,造成护患气氛紧张,护理操作执行困难;其次是病情重,如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或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儿童,窒息感明显,致使患儿出现濒死的恐怖感,家属急噪易怒;第三是儿童心理恐惧,如鼻衄突然发作,特别是幼儿看见出血表现高度惊慌、大哭大闹,恐惧感极为强烈。

新生儿~2岁儿童 儿童患病后,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非常好哭,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此时护士要有耐心,认识到患儿的感情需要;帮助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让儿童产生安全感,逐步稳定情绪,促进护理工作的实施;护士应向儿童父母讲解陪护的方法,并多与患儿沟通、玩耍,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2岁~学龄前儿童 患儿病后易激动急躁,主要表现为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或拒绝饮食、吃药打针,不配合治疗[2]。

护士面对这种行为不可恼怒,也不能迁就,应因势利导,耐心施教。

护士要以正确的行为启发儿童,如参与模仿其他大人、孩子打针不哭不闹如讲英雄故事、看动画片,激励患儿的勇敢精神等。

当儿童出现配合治疗的积极行为时,立即给予肯定、赞扬,还可适当奖励。

学龄期儿童 此时儿童好动,能够理解护士对治疗护理方法的简单解释。

当儿童感觉不适时,护士要耐心向儿童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鼓励其说出当时的感受,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加患儿信任感,指导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快配合治疗,早日战胜疾病。

理解儿童家长 护士首次接触患儿时,应先从父母处了解情况,包括患儿的病情、性格、爱好等,并向家长介绍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解除家长的顾虑,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3]。

儿童患病期间,家长表现为敏感、忧郁、焦虑、易怒。

护理工作中应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尊重家长的意见,促进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2 儿童心理护理的方法

改善耳鼻喉科环境 科室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适宜,避免噪音。

营造亲切感,重新布置科室设施、粉刷墙壁颜色、张贴卡通画片,增添动画片等,令儿童有如在家的感觉[4]。

护士要提高表达能力,力求语言清晰精练;服务态度要热情勤恳,对待每位儿童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亲切。

特别是针对外地人或文化程度不高的患儿和家属更要做到耐心、热情,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不能表示反感或随意说“不知道”、“你怎么还不明白呀!”等一类刺激性语言。

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就诊问题 科室就诊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医治疗[5]。

患儿就诊期间,患儿家属的心理极度紧张、心情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容易将焦燥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并产生不信任感。

护士应充分理解家属的感受,耐心劝解,避免影响儿童的思想情绪。

在临床中保持沉着、冷静,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忙而不乱,使患儿稳定情绪,消除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有同情心,不计较患儿的情绪好坏和家属的说话方式,以情动人,以诚相待;护士要有责任感,尊重患儿及家属,通过沟通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地的治疗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使患儿建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护士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体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感受,不窥视患儿的缺陷,

以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儿;护士的言谈举止要得体,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言语也会引起患儿的猜忌,使患儿感到被耻笑从而加重心理负担,所以护士要用亲切、

关心的语言对患儿做耐心细致的说明,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增强患儿接受检查治疗的信心,促使其主动配合,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发生并发症。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是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护士是心理护理的主体,要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三个要素。

护士要加强品德修养,不断学习儿童心理知识,提高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

由于耳鼻喉科儿童疾病的特殊性和儿童生长阶段的特点,临床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症特点制定的心理护理方案能够促进患儿与医护的良好合作。

儿童的心理护理与相关护理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护理治疗工作中,并产生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2] 陈俐,张恩华.护理纠纷的常见起因及防范处理.南方护理学报,2001,8(3):56.

[3] 李爱华,荆素卿.耳鼻喉科门诊病人护理与管理.护理管理,2005,11(7):564565.

[4] 江帆.把满腔热情献给患者.中国中医药报,2002.

[5] 程金莲.实施整体护理后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6.

耳鼻喉毕业论文 第4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健康医疗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就医过程中的临床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趋显著[2]。随着对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理论被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不断经历临床验证的基础上,逐渐获得医患双方的接受与认可。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无论是在满意度、健康知识普及率还是在心理情绪调控等方面均表现出突出的优势,与对照组进行的横向对比结果也表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P<),说明循证护理模式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临床护理优势。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仅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现象,而对照组则出现7例,在对这9例并发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检查分析后得知,由护理因素直接导致的并发症5例,其中对照组5例,实验组0例,这说明在控制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循证护理模式同样具有突出的优势。实验证明,循证护理模式在耳鼻喉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兆坤.人性化护理模式在耳鼻喉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5:69-71.

[2]谢林艳,杨华.耳鼻喉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学报,2011,4:45-48.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