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1篇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
1 理论研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为防止病邪的侵害,告诫人们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蓝氏[1]对中医“治未病”的源流进行疏理,认为《内经》是治未病理论的奠基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温热论》在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新发展。边氏[2]则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探讨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注重与临床结合,故而比较偏重于“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段论述是张仲景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在本书中多处论述体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如《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躁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这段论述体现了“防其复发”的治未病思想。
故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角度而言,汉前基本上处于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阶段,《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观念。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虽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但对险恶危急之证则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以消除致病的根本原因。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以防邪陷入里,造成内闭外脱之险证。同时,叶天士强调先证用药的原则,如“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本病虽在上焦,但三焦同治,注重泻下,釜底抽薪,以防无形邪热积于肠腑和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故清下合用以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更突出了叶天士治未病防其传变的思想。叶天士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即患者体质不同,则用药有别。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未雨绸缪之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反复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均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均包含了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家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理论观点,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姜氏等[3]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几个方面。胡氏等[4]对《易经》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观是《内经》防治学说的精髓,总称之为“治未病”,而其源盖出于《易经》,并具体比较分析了《易经》的防患未然与《内经》的未病先防、《易经》的不药而愈与《内经》的既病防变的思想。毕氏[5]从熵理论阐明熵病与未病的一致性,分析熵病的病机,说明调理熵的变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张氏等[6]对《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分析出“治未病”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认为努力探讨传统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原则和办法,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柴氏等[7]分析了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及其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建议要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医的全科医生。一二级医院应以全科医生为主,不宜过细分科;着重培养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矫治,更多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体现“形神统一”观,使更多的心理、情感、思维等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健全医学气象预报、环境医学检测等,防患于未然。庞氏[8]将“治未病”在中医肿瘤学中的应用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认识到在西医学肿瘤病的控制战略中,癌症的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是病因学说的预防,也就是在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是指已经癌变则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复发转移。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肿瘤病三级预防战略,与中医的治未病的未病之前的摄生养慎,已病后的及时治疗、防其传变以及瘥后防止复发的理论大有暗合之处。故而,“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程氏等[9]以中医“治未病”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进行了现掘和理解,对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亚健康状态的医疗保障的临床实践,其应用正逐渐推广开来。龚氏[10]对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改变现状的方法,包括改变陈旧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引进高新技术、提高诊察技能,开展临床科研、设立未病专科等设想。王氏[11]在阐述“治未病”理论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治未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其二,诊察手段局限落后,缺少客观检测依据;其三,宏观辨证的意义常被忽略,应有作用不能发挥;其四,临床科研落后,不能促进“治未病”临床实践。并针对主要困难,提出设想建立“亚疾病”概念,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人发展,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治疗。李氏等[12]认识到“逆针灸”作为“治未病”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对此作了详细综述。周氏等[13]综述总结了灸法“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情况,提出灸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王氏等[14]研究指出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其积极参与到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未来13亿中国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进行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践研究中有了可循途径[15-20]。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同样在指导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董氏[21]从临床与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就温病高热中治未病学说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了温病高热急症的治疗除采用顺应性疗法的同时采用“治未病”的方法。主张“卫气同治、气分早下、三宝早用、气营血三联”等具体治法。王氏等[22]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以扶正为主,补肾为辅,扶本固肾,对症治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陈氏等[23]根据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医中药的辨证用药,可以减轻术后下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形成,而运用适当的中医传统锻炼方法,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肌力和髋关节功能,为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孙氏[24]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就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胰岛素抵抗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陈氏[25]根据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这样的功能定位,将治未病中心分为三个板块:“体质辨识体检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传统疗法中心”。三个部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线,相互贯穿,相互补充,环环相扣。这为我们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治未病”实践的广阔前景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中医应抓住机遇,适应变化,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
3 参考文献
[1]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48-49.
[2]边玉麟.五脏相关治未病临床浅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45.
[3]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4]胡永信,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7-9.
[5]毕鸿雁.熵理论与中医“治未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53-354.
[6]张景明,陈震霖.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20-21.
[7]柴可夫,钱俊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J].甘肃中医,2002,15(5):5-7.
[8]庞德湘.《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71-173.
[9]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49-51.
[10]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
[11]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1-1672.
[12]李晓泓,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1-652.
[13]周鹏,赵仓焕.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14]王琦,董静,吴宏东,等.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中医药通报,2006,5(3):1-4.
[1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6]王东坡,王琦.论体质分类研究的源流及其科学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6):374-376.
[17]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18]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1.
[19]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20]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21]董少群.“治未病”在温病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5):6-7.
[22]王永梅,符林春.从“治未病”入手论治艾滋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2-13.
[23]陈卫衡,刘道兵,张强.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继发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J].中医杂志,2004,45(4):317.
[24]孙云霞.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2006,19(10):5-6.
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论文;质量;评价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2]。就此笔者对青海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届预防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连续12届的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
2.研究方法。对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论文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撰写格式(题目凝练、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统计方法使用、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对即将90名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使用软件建库录入调查数据,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789篇论文资料中,预防专业372人,占;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卫生管理方向67人,占;妇幼保健方向78人,占。论文研究类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实验性研究76篇,占;分析性研究70篇,占;Meta分析16篇,占;其他类型4篇,占。其中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为校级或院级)20篇,占;指导老师协助下设计并完成的760篇,占;无省级及以上课题。总体来看,每年毕业论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渐增多。
2.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常见错误和不规范情况中,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情况最多,476篇,占。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误的359篇,占,第三位的是统计图表的使用有误的127篇,占。论文整体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03年论文无误率仅为(36/71),2014年论文无误率达85%。
3.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9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态度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重要,认为不是非常重要,认为不重要。对毕业论文认识的调查显示,认为是重要的实践,认为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50%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论文撰写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的人数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认为可以增加对科研的兴趣,认为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认为和学位证挂钩,涉及毕业成绩,不写论文就不能毕业,存在应付。此外,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认为资料来源匮乏,的学生认为缺少老师指导,认为缺少设备条件,认为缺少院系支持,认为缺少政策激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认为是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认为是指导老师的科研水平。
4.考核体系演变。整体来看论文考评体系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3―2007年),考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实际的意义与创新性、论文内容、写作格式及答辩环节等,其内容从论文撰写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进行考量;第二个阶段(2008―2010年),考量体系发生明显变化,涵盖了开题报告和论文两部分;第三个阶段(2011―2014年),其评价体系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趋于完善不仅注重于论文选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还增加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考量指标。
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3篇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科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177例因下颌智齿阻生来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10例,女67例;年龄在16-29岁之间,平均年龄岁;所有这些阻生智齿本身均无症状、没有龋坏或炎症病史,均为不完全萌出或只有少许粘膜覆盖。纳入标准:符合下颌阻生智齿且无冠周炎的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符合智齿预防性拔除的标准。排除标准:伴有急性炎症的患者;伴有颌面部畸形的患者;伴有骨遗传病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和白血病的患者;伴有其它严重疾病或者恶病质患者。
方法:
所有病例均拍牙片或曲面断层片以检查阻生智齿的阻生方向、邻牙状况及骨吸收情况。全部阻生智齿均以2%利多卡因5ml将下齿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麻醉后拔除。观察指标:观察智齿阻生类型与相邻牙龋坏情况、阻生类型与相关疾病关系。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P<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论:
本研究显示,下颌阻生智齿对邻牙的影响主要是造成相邻牙的龋病和牙槽骨吸收,并易引起牙周疾病和下前牙拥挤,由于智齿引起牙合干扰者对颞下颌关节也有影响(P<)。可见预防性拔除无症状的下颌阻生智齿可以避免智齿对邻牙及下前牙、牙槽骨造成的影响。
3、讨论:
智齿阻生形成原因
智齿是在28颗牙萌出数年之后才开始长,它的位置常常被已经长出的牙齿占据,因此造成智齿萌出不全而异位或阻生,牙冠部分外露于牙龈之外,部分被牙龈覆盖。牙龈与牙体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较深的盲袋,容易积存食物碎屑和细菌,一般刷牙漱口难以清洗干净;加之冠部牙龈易因咀嚼食物而损伤,形成溃疡等症状。当全身抵抗力下降、细菌毒力增强时,便可引起牙冠周围组织炎症[5]。“阻生”的智齿很可能只萌出半颗,牙冠已经部分或全部被牙龈覆盖,在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了一个“盲袋”,因此非常容易造成食物嵌塞,有的智齿则因下颌骨“预留”位置不够,倾斜着勉强长出,由此与前磨牙形成死角,残渣也易堆积在此。可造成局部牙龈肿痛,临床上称为智齿冠周炎,重者可出现局部化脓、张口受限、颌面部肿胀、全身发热,甚至并发颌骨骨髓炎。
适合预防性拔除的智齿
对有智齿的人群,尤其是智齿萌出不齐者,考察智齿周边卫生状态后,可预防性拔出。对于萌出位置不良且无咀嚼功能的智齿应尽早拔除,避免发生龋齿或炎症时导致口腔内周边牙齿受损。近中倾斜阻生智齿虽无明显症状,但可导致第二磨牙的远中邻面牙颈部龋洞,主张早期预防性拔出,反复感染经常并发智齿冠周炎者应及早预防性拔除,没有咀嚼功能,且经常咬破颊粘膜的颊向位阻生智齿,成为导致颊黏膜破溃、感染、糜烂,甚至成为癌前病变的病灶牙,也应尽早拔除。对于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和白血病的人群来说,如果强行拔除智齿,可能带来较大的创伤,因此要予以注意。
智齿预防性拔除的注意事项
智齿预防性拔除后,拔牙当天不要漱口刷牙,勿用舌尖舔拔牙创,更不宜反复吸吮,月经期间不能拔牙,更不能拔智齿,拔牙有可能发生代偿性出血,复杂的智齿拔除后,通常会有肿胀、庝痛、开口困难、吞咽庝痛等现象,手术时间越久,出现面颊部肿胀的可能性就越大。口服消炎药,一般3-5天肿胀就会消退,拔牙后有明显出血或发烧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处理[7]。
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初探
2009年新一轮“医改”在我国全满展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全面实施,这势必对公共卫生工作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为了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本研究特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者进行了调查,为相关高校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2 结果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表 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1可看出,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中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其次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建议多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课程,且还应增加实践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问题上,71人认为边讲边练易于学生接受,占,调查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较好的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实习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中有53人认为现行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较好,占; 35人认为课堂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占;2人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自由探索,占。
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78人(占)认为注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就业后岗位要求; 46人认为一般重视,占;只有29人认为非常重视,占;其中8人认为不重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占。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岗位要求,但是在局部还应改进、优化。
3 讨论及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有近57%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因此在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提高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精简文化基础课所占课时,提高专业课程比例。以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方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开展间隙教学、模拟演练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2]。
【参考文献】
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5篇
教学时数少,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
高职高专的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在对各专业教学时数进行安排时,通常会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原因,使得教学课时偏重于临床学科,忽视了对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开设。大多数学校在临床学科专业中并没有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开设,即使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其学时也仅为38~96学时。紧凑的学时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产生矛盾,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广阔,并且教学内容较多,在学时方面不能给予相应保障的情况下,预防医学的教学实践就无法得到深入,许多重要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强调,并且重点很难突出。因此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并且很难形成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许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学方法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的展示也大都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且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深入人心。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联系或者是职业病和食物中毒等案例的相关分析,其他的重点实践课程因为学时和设施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相应的开展,并且因实践课较少,无法让学生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2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在教学目标中树立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将预防医学的战略思想贯穿在医学教育之中,并且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预防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体现出群体、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从而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统一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原有思想观念,并通过加大宣传,使得学生对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有充分的重视,加强学习积极性。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合理安排
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对教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化教学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树立起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预防观念,并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而对教材中相关的基础知识或重叠部分章节进行简要介绍,以此来转变学生对预防医学枯燥、乏味的印象。
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自学中得到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题材以及国内外预防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将这些内容充实进教学实践之中,让原本的教材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并且还可以对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网站的做法进行鼓励,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领悟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高职高专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3结语
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6篇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医学预防毕业论文 第7篇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