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3000字(10篇)

个人学习 18 0

语文论文3000字 第1篇

语文教学论文例文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语文论文3000字 第2篇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阶段,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教育统称之为“大学语文”,但是也有部分高等院校将其称之为《现代汉语文化》等。大学语文教育并非是单一的特指大学语文课程,而是实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与中文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转化,并针对性的开设包含《大学语文》为核心的一系列的课程。同时大学语文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与中文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知识结构还是教学的实践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教育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的课程,其中包含了文学审美课程、文字知识课程以及历史普及课程等等。

(二)生态学。从本质上来说,生态学指的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广西的系统化的科学,其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使生态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其中生态系统所代表的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生态平衡值得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以谋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平衡状态。

语文论文3000字 第3篇

“大学语文”纵横谈摘 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素质教育课程。我国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本文阐述了开设“大学语文”的意义,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滑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关键词] 大学语文;沿革;意义;现状;比较;措施On College ChineseJIANGHao(Hunan International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College Chinese is a curriculum for the all-around education·Itpenetrates through science and artcurric-ula, and blends culturewith science together·It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spirit in humanismand building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learning Chinese·Many theworld, untilnow, still follow the tradition ofopeningCollegeChinese·This article expatiates upon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College Chinese,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e landslide of College Chinese,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College Chine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t·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follow;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comparison; measure 读到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大学语文”课,有些人颇感困惑。其实根本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各自的母语和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一我国人民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按《周礼》的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之五是“六书”,“六书”即语言文字之学。从周秦到晚清,历时近三千年,期间读书人皓首穷经,在研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无不研习“小学”。“小学”是指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语文学。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治“小学”,目的是通经,通经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传承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办洋务实业的同时,也办洋务教育,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设立各类学堂,一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一面学习外国语文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各类高等学堂也都开设语文课,名为“国文”。1952年,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单科院校,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砍掉了“大学语文”,实际上,就是用专业技能教育挤掉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高等学校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中断了二十馀年。相反,外国的大学却非常重视人文科学。据我国一位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学者说,他想在哈佛旁听几门社科方面的课,问他所在机构的秘书,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没想到那位秘书递过来厚厚的一本,仅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简介(一门课一般三至五行介绍)就列了一千多页,真令人惊讶。而我们的大学本身没有几门人文课程,现今仅有的一门“大学语文”还濒临夭折,这实在不可理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经过十年浩劫后入学的第一届新大学生,有的文化素质较差。有理工科的学生做了实验后,不会写实验报告,有文科学生动辄写错别字。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先呼吁在大学重开“大学语文”,得到南京、上海两地一些高校的响应,发起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各类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蔚然成风。此后,不仅各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而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还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本科、专科各类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必考的公共课程。1999年6月,_、_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此前,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教司“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强调“各有关高校,要认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07年1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规定支持“大学语文”网上考试系统研发与相关标准建设100万元,“大学语文”网上考试题库建设支持100万元,可以看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我省高校历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很早就成立了“湖南省大学语文学会”(挂靠在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起初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实行周五工作制后,改为开设一学期,每周4课时。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还是省教委立项的重点课程,由省教委向师大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

语文论文3000字 第4篇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

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

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平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语文论文3000字 第5篇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文论文3000字 第6篇

一、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限于能够理解文章,还应该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情况是我们教师在阅读之前设置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少,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工作。同时,阅读的展开还需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兴趣也就更加的浓,阅读的过程才能更加长久地坚持下去。

长期积累下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那么,我们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比较良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这样,阅读就成为了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通过诸如这样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认为,从下面几点着手比较好。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有着比较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若不能良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整体的阅读观念。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阅读的行为,这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针对于小学生活泼的特性,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沉下心去,在阅读中不要一心多用,要沉下心来进行阅读,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是至关重要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多多进行记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要求可以稍微降低,可以主要针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标记,这样也是比较好的。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乃至三五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我们慢慢地、不断地长期练习,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够形成。

(二)教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对于阅读的过程来说,是存在着各种各样阅读方法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在提到阅读方法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只是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但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来说却是已经足够。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阅读方法理论的讲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我们应该选择更加贴合实际的阅读来进行阅读技巧的教学,教授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技巧。如在阅读之前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对主题进行一定的猜想。进过阅读之后,再将讲读后的理解与自己先前的猜测进行对照,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等诸如此类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注意文章中语句的表述方式。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我们要更加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如此。因此,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的过程,不能仅仅将阅读的过程放在课下,这样往往是学生没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同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阅读的材料不单单局限于我们的课本,还可以向课外健康的读物进行扩展。这样,阅读的范围才会更广,学生阅读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广。

(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对于阅读课程来说,我们应该让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能单独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引入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更进一步深化阅读效果。其中,游戏比赛性质的活动比较适合于这样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比较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这样也是比较不错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之后,让学生进行讲解,说说自己所读过的书籍中最深刻的一部,介绍给大家,介绍出自己的所得所想所感所悟。这样,对于讲授的学生来说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回味,对于别的学生来说又有了一个更好的阅读材料的选择。我们还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些有语病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改正,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势必是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乐意参与到其中。通过这样的逐步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总结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的阅读能力。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更进一步得到提升,我们还应该更加积极深刻思考,不断探索,寻找出更加优良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而努力。

语文论文3000字 第7篇

【摘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能有效的提高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改革大学语文的应用文教学,使应用文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能符合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

引言:在当前社会中,应用文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应用文写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要想很快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在大学应用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必需充分的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还应该充分了解当前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文的教学水平。

一、应用文写作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里的基础学科,不仅要陶冶当代大学生的修养情操与人文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按我国社会现状来说,大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层与管理层的人才;而这些层面工作的展开,常常需要应用文的写作。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面试时企事业单位除了考察学生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外,常常还会添加运用文写作能力的测试,以考虑其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学生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企业,获得满意的工作。而如果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连通知、请示等最基本的应用文都不会写,便很可能会与自己中意的工作失之交臂。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文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教材内容落后、缺乏权威性。

当今大学的应用文教学教材严重滞后,教学内容以及观念过于陈旧,无法满足时代与社

会对应用文的要求。许多教材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结构的安排也不合理。大部分教材中关于应用文的教学板块都是传统的“先格式、再范文、最后注意事项”模式,教学内容往往只是简单地对应用文写作知识进行阐述,而忽略了应用文作为实用性文体的实用价值。

当下的应用文教材的教学内容还缺乏权威性。许多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理论编排不够深入,许多概念的阐释十分模糊,应用文文种的分类不尽准确;甚至于许多应用文的格式也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标准性以及科学性。

2.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缺乏兴趣,对应用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均为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习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极少考虑所学东西是否与步入社会工作有关。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缺乏钻研的劲头,无法真正的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应用文的写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格式、语体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写作显得呆板无新意,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3.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僵化。

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缺乏与学生互动。教师按照讲理论、讲范文、布置练习的固有模式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灌输,没有注重应用文的实用性,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教学效果极差。同时,由于当今大学教师大都是从中文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进行任教,缺乏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机关单位的工作经验,对应用文的运用认识不足。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社会经验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会差强人意。

三、促进大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方法

1. 改进教学内容,规范大学应用文问题。

由于当下大学应用文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严重脱节,为增强运用文体的时效性与时代感,则必须改进当前的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相应地使大学教材里的应用文文体规范化,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文概念不清晰等情况。

2. 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应用文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学生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薄弱。学校应不再把应用文写作课当选修课或者考查课,而应该在专业课上相应地增加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应用文教师进行一些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应用文写作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办应用技能大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比赛。通过的比赛的形式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意识。

对于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教师作为传道

授业解惑者,必须自己首先认识到,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将这种认识引渡到学生身上,使其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对于其今后的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应该加强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只有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更加扎实地掌握应用文的写作。

3.增强教师应用文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师对于应用文的教学首先应该提高自身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各种具有时代感的应用文体,摒弃已过时的应用文写作方式,与时俱进,增进自己应用文的写作技能。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才能更好的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增进教学的专业素养。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教师技能培训,增进与同行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

结束语:应用文写作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应用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性,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文的写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3】 《应用文写作学新编》 中华书局 《浅论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当议》

最新范文

语文论文3000字 第8篇

摘 要:在当前的教学领域中,新课改不断发展并深化,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遵循新课改的发展规律,找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实例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但能够获得丰富信息,拓宽认识世界的途径,还能强化思维,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教师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广泛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核心手段。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主体性。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取得进步,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积极获取知识与情感,把客观的教材内容转换成为自己的知识。阅读教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特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个性与优秀的品格,并从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获得感化,学会做人。此外,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以及理智情感,协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实效性。实效性这一特征指的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具有一定的效率,并且要获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运用,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评价一堂阅读课程是否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要看老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获是否成为正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实效性,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情感得到启发。

(四)思想性。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思想性特征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重视学生的感受,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思考。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受、领悟、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存的首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趋于被动化。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各种考试的影响,导致其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功利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而没有发挥出主体作用。老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问,“教”的色彩过于强烈,而忽略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由于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也缺乏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老师讲到《寓言两则》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两则寓言,里面讲述了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有的学生已经听说过这两个故事,于是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不能忽略了问题的设置技巧,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否则学生会难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没有制定出明确而有效的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必须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之前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而是单纯依据参考资料中的建议进行文本解读。如此一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学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此外,还有的教师仅仅从“教”的层面考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教材,导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际情况脱轨。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小组讨论,学生们看上去讨论得十分激烈,但事实上已经远离了讨论话题的中心。这就是由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掌握得不够清晰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缺乏了一个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就容易失去教学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很难得到满足。

(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获得自主阅读的机会。老师凭借自己的思考与经验,在课堂上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述。虽然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多数教师都已经开始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机会,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仍然很少。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大多是由老师“包办处理”,学生只负责听讲和被动练习,因此其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这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注重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也始终只能在较低的层次徘徊。小学生具有个性化差异的特点,阅读教学也必须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化被动为主动,建立生成性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阅读教学也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产生深刻的阅读体验。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能以“条理化”、“板块化”、“框架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得最有道理?”这类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探索与交流,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建立生成性课堂,自然不能脱离了情境的构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参与到情境活动中,从而高效完成阅读教学。

比如,学到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搜索相关视频,运用视频教学的方式构建情境,为学生播放动画片,生动地演绎出小蝌蚪的出生环境、孵化过程,以及如何经过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一路寻找妈妈的成长经历。如此一来,老师就能通过情境构建打造出生成性课堂,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其情绪也能被全面调动起来,展开主动学习。

(二)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语文阅读教学不单单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要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师要进行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确保目标能够顺利达成。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特征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全面融合在一起,推动学生智力、心理、素质等多项因素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老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学到《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先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然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涵义。最后,通过探究课文,让学生明白诚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进而教导学生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在讲述这篇课文之前,老师要明确本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理解诚实这一美德,然后将学生往正确的途径引导。比如询问学生:“老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种都是煮过的,不可能开花,这些孩子知道吗?”学生会回答:“不知道。”老师再发问:“但那些孩子们都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这说明什么呢?”学生就会通过交流讨论,明白诚实的珍贵。通过这一方法,能让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培养出诚实的品德。

(三)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推动力量。学生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对文章的细节和主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想象力的锻炼,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阅读离不开文本,教师要让学生联系文本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例如,讲到《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道具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对丰富的画面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秋天的课件,其中包含了美丽的秋景图画,如红红的高粱、金黄的麦浪、飘落的树叶等,让学生感受秋天之美。之后再让学生参照“梨树挂起灯笼,苹果露出脸颊”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以其他秋天的事物写出类似的语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仔细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建立生成性课堂,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全面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93-94.

[2]王永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103.

[3]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03:183.

[4]王利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04.

语文论文3000字 第9篇

1. 教学教材内容落后、缺乏权威性。

当今大学的应用文教学教材严重滞后,教学内容以及观念过于陈旧,无法满足时代与社

会对应用文的要求。许多教材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结构的安排也不合理。大部分教材中关于应用文的教学板块都是传统的“先格式、再范文、最后注意事项”模式,教学内容往往只是简单地对应用文写作知识进行阐述,而忽略了应用文作为实用性文体的实用价值。

当下的应用文教材的教学内容还缺乏权威性。许多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理论编排不够深入,许多概念的阐释十分模糊,应用文文种的分类不尽准确;甚至于许多应用文的格式也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标准性以及科学性。

2.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缺乏兴趣,对应用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均为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习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极少考虑所学东西是否与步入社会工作有关。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缺乏钻研的劲头,无法真正的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应用文的写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格式、语体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写作显得呆板无新意,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3.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僵化。

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缺乏与学生互动。教师按照讲理论、讲范文、布置练习的固有模式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灌输,没有注重应用文的实用性,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教学效果极差。同时,由于当今大学教师大都是从中文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进行任教,缺乏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机关单位的工作经验,对应用文的运用认识不足。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社会经验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会差强人意。

语文论文3000字 第10篇

(一)优化大学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基于生态学背景,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逐步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生态学视角下的教育应该是信息互动和相互传递的过程,学生不应该单向的接收,而是要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以此更好的推动语文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从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来看,语文教育系统应该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大学语文教育不单单是实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大学生毕业之后的进行继续教育的基础。在生态学下,应该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系统,保证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例如适当的增加大学语文教育的课时量,要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的状态,并且还要保证语文教育的每学期的基本课时保持在72课时以上。此外,还要设置相应的课外实践课程,使大学语文教育不单单拘泥于课内理论,而是逐步向课外活动拓展。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环境已经越来越淡化了: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错别字,对此毫无所谓;故意改腔换调的普通话,以为这样很酷;已经被人遗忘的孔子,还有那修身养性的《三字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语文环境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精心构建,合理拓宽,当然也需要学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语文环境;创建;培养

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语文和学习英语相比更具有优势,因为我们有雄厚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做后盾。但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优势,使得我们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惰性和依赖性。也正是远离英语环境这个原因,使我们对于学习英语非常重视,从小学就开始开展了英语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环境已经越来越淡化了: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错别字,对此毫无所谓;故意改腔换调的普通话,以为这样很酷;已经被人遗忘的孔子,还有那修身养性的《三字经》……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外有许多地方正兴起一阵阵的汉语热。而把汉语作为母语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拾那绚丽的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呢?

孩子,作为走向世界,向世界推销中国的努力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对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潜质^得到有效的发挥。

1.创建良好的语文环境

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良好环境可分成直接语文环境和间接语文环境。直接语文环境指课堂语文环境和校园语文环境;间接语文环境是指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良好的语文环境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精心构建,合理拓宽,当然也需要学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直接语文环境的创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校园中度过的。良好的班级、校园环境的构建,必定能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浸润在语文中。看语文、听语文、咀嚼语文、呼吸语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语文信息,把语文溶入自己的身体,充实自己的内涵。教师有意识地把校园、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并加上一些语文信息,“让每一堵墙说话”,创建一个有浓郁语文气息的环境,必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不自觉地关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

间接语文环境的创建。班级、校园语文环境确实非常重要,但它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环境。有识之士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越来越成为必然趋势和新的要求。曾在报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5+2=0 就是说学校里的5天教育碰到双休日2天相对的家庭教育,效果等于0。可见间接语文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效果与个人语文环境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拓宽语文学习环境的外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挂钩,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社会实践中随意地接受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家校共建等方式,努力创建家庭语文环境,如家庭知识馆,开辟一个独立地学习空间,使家庭生活弥漫浓浓的书香。父母和孩子一起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共同建设“书香之家”,让孩子在书香环境中熏陶语文,滋养文气,潜移默化地养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

2.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环境

语文环境的有效创建和发展,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结实的基础,创设了很好的背景。但环境作为一个“物”,一个客体的存在,它没有主动性,只有它被我们利用时才能由静态变为动态,产生它强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去利用这个语文环境、激活这个语文环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文意识的关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擦亮我们的眼睛,“读”出多彩的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形的大书本,我们每天都跟它打交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它以惊人的速度变换着艳丽的色彩。用眼睛读,就要尽情地去关注这多彩的生活。学会用眼睛读的人,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多彩和激情,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理出有用的养料,转化成语文信息,吸收己用。引导学生用眼睛捕捉直接、间接语文环境中的语文信息, 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耳听八方,“读”出动听生活。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使我们的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未能形成很强的听说能力。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广播、电视、电脑等视听传媒,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这些随处可见的语文信息,变^堵^为^导^,因势利导,把广播、电视、电脑等视听传媒变成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用耳朵去倾听,吸收语文信息,丰富语文生活,使之成为充实自己的有效渠道。

利用我们的鼻子,“读”出芬芳生活。大自然也是一本神奇的语文书,万物生灵,四季变换,日月精华,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语文信息。大自然用它那天然气息为我们铸就了一道亮丽的语文风景。大自然四季芳香不断,自然的气息会催生我们的语文灵感,滋养我们的语文灵气。当孩子们学会用鼻子去闻自然的馨香时,会发现那些沉睡的语文细胞被激活,语言找到了生长的源泉,变得那么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充满灵性。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语言文字的美才会被充分挖掘。

打开我们的心灵,“读”出真实生活。社会是一本复杂的大书,需要我们一辈子对它翻翻拣拣,在阅读中历练成长,在阅读中了解它的游戏规则,知道其中的人情事故。社会这本书,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感悟它的美丑,感悟它的真善,在感悟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增长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语文生活源泉,是语文智慧形成的沃土。所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这个丰厚的语文环境,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学习语文,学生的语文生活会显得更加丰厚充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